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
《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牌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是丛书之一,带你走进老楼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楼阁/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庄裕光编 |
出版社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 《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牌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是丛书之一,带你走进老楼阁。 内容推荐 《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由20多位摄影师耗时两年多,寻访、拍摄了3000多张珍贵图片,并请中国建筑史家以散文笔法诠释。丛书共分《老牌坊》、《老戏台》、《老门楼》等八个分册,本书是丛书之一《老楼阁》,彩色精印,图文互动、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它既是古建筑艺术鉴赏的普及读本,也是可供收藏的建筑文化遗存图典,又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目录 前言 壹 楼阁雅韵 往事新声 贰 巍峨宫城楼 尽显帝王威 叁 一寸光阴一寸金 钟鼓报时醒世人 肆 寒山钟声祈和平 真武木构世界殊 伍 尊经藏书千秋鉴 倡导文风育后人 陆 弘阁长廊显气派 理政听戏汇斯园 柒 景仰先贤启智慧 诗情画意点江山 捌 归隐怡天年 登楼听梵音 附录 楼阁建筑 名词解释 中国老楼阁之最 试读章节 东汉明帝以降,佛教传入。又增之以佛塔。外来之建筑渗入本土楼阁、台榭、观阙之形制,出现了汉化之佛塔。其制始于东汉,而盛于东晋、南北朝。东汉陶谦,大起浮图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三国吴孙权,于赤乌间在长干寺建塔。西晋王睿,于建康太康寺立三级浮屠。西晋许询,于建康崇化寺造四层塔。南朝宋明帝起湘宫寺,以孝武帝庄严寺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二刹,各五层。北魏熙平元年(516)洛阳建永宁寺,中有九级浮屠,架木为之,举高9O丈,有刹复高10丈,合计去地1000尺,去京师百里之遥己见之。此时洛阳寺院多达100所,佛塔又有几何! 在追述楼阁的起源时,自然会问:起自何人?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宫》:“有巢氏教人巢居。”《汉书郊祀志下》,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又《帝王世纪》:“黄帝时白凤巢于阿阁。”据此楼阁均系黄帝所始创。 有巢氏为三皇之一。相传教人架木为巢以居。史鉴描写他曰:“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 黄帝轩辕氏为五帝之一。此时人事渐趋完备。他创造指南车、舟车、楼阁等等。 但是史书的记载太粗疏,三皇、五帝是哪些人,也有所出入,至于距今多少年,更无从考查,夏代始自公元前2 1世纪,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三皇五帝,在夏以前,自然是四千多年前的人物了。 依照当代的考古发掘,中华文明史可以大大地提前。据河姆渡遗址的发掘,约在公元前四千八百多年,就有了木制榫卯结构的房屋。据此可以断定,巢居、干栏式的楼房,距今约七千年前就有了。这比前述历史的记载,起码提前两千年。 兴筑有时 泽流群生 楼阁建筑,是一项大的社会活动,对社会文明产生较大的影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楼阁多是在社会或地区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兴建的。 周文王被史称为王者,德泽化人,润泽草木,泽及枯骨。盛德之下,带来盛世。所以筑灵台、灵囿、灵沼。汉刘向《新序》日:“周文王作灵台,及于池沼,泽及枯骨。”泽及枯骨者,德泽惠及枯朽了的骨头。因为搞基建挖了古坟,掘出枯骨。他说枯骨也是我的庶民,要按礼节安葬。 文王作灵台,诗人很感动。所以作《灵台》四章,以记胜事。诗日:“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大意是说:老百姓听到文王筑台,很快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努力劳作,不到一日(形容短)就完成了。在筑作中文王怕烦劳百姓,下戒令不要亟(急)。庶民欢乐,像子趣父事一样,不召自来。 文王筑台观天文、察气候,是为民办事;观鸟兽鱼鳖,是与民同乐。故梁思成说这是第一座公园。皇帝与民众一起游园,故叫与民同乐。 唐上元二年(675)阎伯屿修葺滕王阁,其时社会较安定,制度较健全,故有“十日休暇,胜友如云”,“都督阎公之雅望”等,有落成之宴。适逢王勃省亲路过,应邀与宴,并作《滕王阁序》以记胜。 唐代张说,为人敦气义重,喜纳后进。武后策贤良方正,对策第一。后忤旨流配。中宗召还。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开元初进中书令。四年(716)谪岳阳。岳阳得贤臣,社会安定无事,遂扩建南楼(后称岳阳楼),时与友人登楼酬唱。“此后诗益凄惋,人谓得江山之助”。岳阳、岳阳楼亦得诗人之助。名人名楼,相得益彰。 宋庆历四年(1044)滕子京谪守岳州后,经过治理,遂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记盛。记中先忧后乐的崇高思想,继承了与民同乐的先进哲理。没有先为民忧,为民造福,则民无所乐。民无所乐,则官无所谓同乐、后乐。 宋熙宁间,黎希声知四川眉州,任满将去,民众上书请留。于是州守奉命留任,乃作远景楼,悠享太平。时(1077)苏轼知徐州,作《远景楼记》曰:将归老于故邱,“从邦君游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一。眉州之太平盛世,乃黎侯之甘棠遗爱。 宋绍圣三年(1096)王辟之知忠州(州治重庆垫江),“下车问民疾苦,日吏骜而民困一。乃抚养柔良,“锄治猾犴,几于伤手,治声翕然”。于是兴旧起废,重修四贤(刘宴、陆贽、李吉甫、白居易)阁。复其旧贯,兴为三峡名郡。黄庭坚作《四贤阁记》,盛赞王知州之贤。 P013-016 序言 一个时代或一代人离去,它们把自己最大的创造 一建筑留在世上。然而,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先人留下的可供使用的房子,还是历史的空间。许多重要的驻足于历史的事件发生于此,许多建筑的细节清晰而确凿地记忆着历史的细节。先人说过的话、脚步声、喜怒哀乐,以及呼吸的气息,全都散布在这些空间里。别以为它们只是空空的昔时的遗物,一种特定的历史生命还在其间。是啊,它们还是先人的创造呢,那一代代人的审美被这些建筑鲜明地强调在自己的形态上。也许当时人们不以为然,以为那些美只是一时的崇尚,但在今天看来,却是过住不复的一种特异而迷人的历史气质了。 于是,便有了这部丛书的书名:古风。 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于此,我们不仅可以触及到远去的历史,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由来。 它具有我们中国人精神文化上传承的价值。 可是,在漫长的历史的更迭与变乱中,这些古建筑已经所剩无多;在当今全球化冲击和现代化狂潮中,更是支离零落。故而,几位具有文化眼光的图书编辑家和摄影家自愿地承担这一时代陛的使命。他们身背沉重的照相器材,离开城市,走入田野,奔波四方,去收寻散落于世却并不被人们珍视的建筑遗存,一件件精心摄入他们的底片上。此时,正值我着力推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之时。我知道他们的宗旨,为他们的文化良知与奉献精神而感动,又担心他们人单力薄,难以胜任如此浩大的工作。我国的古建筑遗存过于庞博。纵向而论,历史久远,跨越朝代很多,不同时代的遗存错综地沉积在一起;横向而论,民族与地域众多,建筑的样式因地而异,很难搜罗尽致。而我们过去只是对制造精工的经典建筑略有了解,对于各地区各民族风格各异的古村落与古乡镇从未做过普查。心无底数,工作将如何入手? 他们邀集了一些阅历宽广的建筑学者参与进来,所制定的方案既科学又实际。他们别出心裁和创造性地将古建筑分门别类,设定了八个专项,即牌坊、戏台、门楼、楼阁、祠堂、会馆、宅第和书院,然后由摄影家奔波全国,采访拍摄,并且一边拍摄,一边整理,根据需要提出补拍的内容,逐步完善和加强。这样做,很系统,目的性强,又避免各方面的浪费,遂使这一千头万绪的工怍做得井然有序,畅如流水。 原以为这一大型的举动至少用时数年,不想只是两年多,人民美术出版社便寄来方方正正一大包裹,重重的如一包粮食。打开来,竟是已然完成和即将付梓的《古风》的书稿。 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牌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还注意展示地域的多元、历史的多变、人文的多样,匠人与艺人手法与技术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审美的缤纷,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浩无际涯的宽度。 同时,本书又非常精心于照片的拍摄。摄影师们着力从景象中摄取内在的意境,又刻意用细节放大历史的辉煌,使读者了解到中国建筑艺术极致般的高度。而精练的文字阐述,进而发掘出建筑文化的深度,于是,一部中国古建筑大观就这样立体地赏心悦目地摆在眼前。 这部丛书的可贵之处,是将普及视为己任。从分类分卷的创意到图文相生的手法,以及知识性的表述,都试图将大众读者与自己的文化遗产拉近,予以美的冲击和文化的感染,以期引起强烈的挚爱之情。编者和作者都深知,唤起民众的文化自爱与自珍乃是文化保护最关键的前提。为此,希望更多读者喜欢这部沉甸甸又精美的图书。倘能如是则不负他们用心之良苦、着力之辛苦,因为落入泥土的汗水所祈望的是从中开花和结果。 2003.5.1于大树书馆 后记 古代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散落在祖国城乡各地的无价珍宝。随着大规模的城镇改造,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华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减少、湮没,我们心中顿时升起一种“诀别感”、“紧迫感”(冯骥才先生在《旧城遗韵》一书中语)。当年梁思成先生曾为挽救古城垣而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而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出版上做一点“抢救”工作。 平心而论,几十一年来,我们的建筑史家,出版家,在编辑出版有关宫殿、寺庙、园林,以及民居建筑等书籍方面做了不少令人敬佩的工作,不过,对一些“民间”的“公共建筑”,还无暇顾及。例如,散落于广大城乡而极富文化内涵的牌坊、传承戏剧艺术的驿站~古戏台、集中呈现历代各地建筑艺术精华的古老门楼、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古阁名楼、体现封建社会森严宗法制度的祠堂、新兴商贾士绅精心建造的宏大会殖,等等,据知至今未能深入发掘集中编辑出版过图书。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把上述这些古建筑现存的形态留在书里,展示给世人,我们策划、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身处喧嚣都市,但打开这书,会感受到一股千年未泯的纯朴古风,所以我们定这套书名为《古风》。 今天,关心古代建筑珍贵遗产的人们,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界、史学界,众多文学、美术、摄影、民俗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及影视界、文艺界、旅游业人士,也都日益关注。为了使更多的人接受并喜欢这套丛书,我们决定不要过深地陷入建筑科学技术方面,而是更多从社会功能、民俗文化、艺术赏析角度切入,注重它的通俗性、可读性。同时,我们也力图脱离老面孔建筑画册的窠臼,创新体例,走图文互动的路子,请建筑史专家、建筑文化研究人士以散文笔法来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国民间建筑文化。同时书中附有建筑图例、名词解释、“全国之最”一览表等,使本书的信息量、附加值有所提升。 为了出版好这套书,我们请东南大学建筑史方面的专家查找大量资料拟出了庞大的图片提纲。我们组织了20多位富有敬业精神的摄影师进行为时近两年的寻访拍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汇集图片近万张,我们在丛书中精选编用了3000多张。我们还请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建工学院的8位建筑史家、建筑美学教授承担文字撰写,并由对保护古建筑遗存富有使命感的冯骥才先生担任主编。我们调集力量设立专门工作室进行了浩繁的后期工作,从2000年策划起,迄于今日,可谓砥砺4年,终于成书。这期间,经历了景点众多、史载不详、地区偏远、拍摄艰苦、图文编辑工作量浩大等种种困难。例如,我们寻访到许多戏台、祠堂、会馆,虽然非常古老,装修亦精美,但因后世曾屡屡改作它用,现己衰朽颓圮无人过问,访问当地村民,都不得要领,考察费尽周折;再如有些不开放的古建筑,光线黑暗,禁绝电源,灯具禁用,结果只能靠手电简照明拍摄……不一而足。 在此书的寻访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全国各地尚未开发、研究、保护的民间古建筑数量之多,令我们既震撼、惊喜又充满忧患,我们所拍的少数古建筑,墙上已经用白灰水写上了大大的“拆”字……于是,我们将《古风》的出版视作“与时间赛跑”。也许,这就是一些古风遗存的最后留影了。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要衷心感谢曾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无私帮助的众多友人,如杨永生先生、王明贤先生、郑光复先生、胡石先生、晏炳森先生等,也感谢为此书的编写、拍摄付出了艰辛劳动的建筑史家们和摄影家们,谢谢大家的合作。 《古风》编委会 2003年3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