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渗入了西方文化,并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心理分析疗法。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还深刻地影响了一批艺术家、作家、立法者、教师等文化人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弗洛伊德的理论现在已经是我们文化实质的基础部分。”
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这一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的贡献就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他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本书通过介绍弗洛伊德的成长历程、主要研究理论、对梦的解释、在精神分析的研究中对几个重要病例所采取的疗法以及新精神分析学派等内容,深刻地揭示了精神分析所要探讨的“一个人为什么是他这个样子”的真正原因。
“图解现代人心理新话题”是一套从心理学的入门开始,全面地对心理学所涉及的领域进行介绍的丛书。其内容充实,图文结合,深入细致地探求心理学的内涵,旨在解决人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本书是这套丛书之一。本书主要通过对弗洛伊德的介绍,揭示了心理学的基础和内涵。主要内容包括,弗洛伊德的生平简介,他的主要研究理论,在精神分析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病例,以及其他一些精神分析的研究者的理论。本书还突出介绍了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理论,包括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真正揭示出了精神分析所要探讨的“一个人为什么是这样子”的真正原因。
本书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对于心理咨询人员以及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在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之前,欧洲的精神医疗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
古希腊的名医,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为精神医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他之前,人们更多的把身体上的疾病和精神上的障碍归结为神灵。而希波克拉底认为,一切病均有自然的原因,与神无关。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说(又称四根说),即人的体内有四种性质不同的液体,它们来自不同的器官。其中粘液生于脑,是水根,有冷的性质;黄胆汁生于肝,是气根,有热的性质;黑胆汁生于胃,是土根,有渐温的性质;血液生于心脏,是火根,有干燥的性质。他认为,人的不同体质是由于四种体液的不同比例所致。如果体内的某种体液过多或过少,或者比例不适当,人们都会感到痛苦。例如,忧郁症是由于黑胆汁过剩引起;癫痫病是由于脑失去了粘液的缘故。人的健康也需要几种体液保持相对平衡。可见,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把精神障碍当作一种疾病看待,并采用祈祷、沐浴、食物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
进入古罗马时代,欧洲医学受到了政治的影响。使得那些具有过激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要么由亲人轮流看管,要么关进铁牢,以致精神障碍者的治疗未能得到丝毫的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势力越来越庞大,精神障碍的治疗也因此蒙上了宗教神学的色彩。人们更多的把病因归结为恶魔,参与治疗的也不是医生,而是教会的牧师。可以说这是“把精神病当作恶魔在作怪”的愚昧时代。精神病患者成了女巫,于是他们还打着搜捕女巫的旗号,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火刑,造成了无数的人间悲剧。
P2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工作压力、沉重的学习负担、交往的困惑和婚恋的烦恼等,致使不少人难以适应,陷入紧张、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之中。
面对这种现实,人们对自身心理现象探究的欲望逐渐萌生,想从自我的心理世界中找回轻松、快乐和幸福。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就到浩瀚的图书的海洋中去翻阅心理学的典籍,但是艰深的专业术语,使人眼花缭乱,根本无法踏入心理学的门坎。
这套“图解现代人心理新话题丛书”,正是为了帮助广大读者解决心理困扰而撰写的。这套书包括《走进多彩的心理世界——心理学入门》、《理解信息储存的奥秘——记忆心理学》、《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知觉与错觉》、《了解神秘的暗示催眠——催眠入门》、《揭开无意识之谜——精神分析》、《跟踪成熟的轨迹——发展心理学》、《掌握助人的学问——临床心理学》、《走向歧途的心灵——犯罪心理学》、《认识人性的畸变——精神医学》、《洞察危机的惊魂——应激心理学》、《蹚过人生河——社会心理学》、《成为合格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丛书的特点是将许多心理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直观的图表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每一话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阅读,使读者倍感轻松。我们试图在介绍心理学知识的同时,给读者一个启示:心理学并非仅限于学术研究领域,也可以作为心理休闲和身心保健之用。
本书阐释了人生酸、甜、苦、涩的源泉,可以在心灵的征途上,点燃一盏明亮的灯,从而使生命的路越走越宽广。阅读本书,可使读者在欣赏一幅幅简洁风趣的图表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使人渐渐地学会在这些知识中有所领悟,帮助你摆脱忧愁,享受快乐的人生。
在撰写本丛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嘉玮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