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时光流逝。盛极一时的1929年西湖博览会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7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革命与战争的风风雨雨,当人们把目光聚集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时,西博会曾经拥有的辉煌便被尘封在城市的记忆深处。当我们的民族高奏“改革开放”的主旋律时,西博会像一只涅槃的凤凰,响应时代的呼唤,翩然加入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抚今追昔,我们不禁要问,70多年前的西子湖畔为什么会举行这次空前的盛会?首届西博会在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的发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西湖博览会给杭州和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西湖博览会》以大量图片和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回答了这些问题。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吧!
《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怀芳香浓溢的醉醪。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的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究无尽的魅力。
一、首届西湖博览会的背景
(一)北伐前后浙江的政治形势
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新旧交替、风起云涌的时代。辛亥革命开始了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历程,接踵而来的是连绵的军阀混战与北伐革命。与此同时,处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和江苏、浙江的民族工业却顽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中迅速成长起来。
辛亥革命中,长三角地区首义成功的是上海。策划上海光复的陈其美(即陈英士)号称国民党军中大哥大,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在反袁抗袁运动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1911年11月3日上海光复,陈其美被推为沪军都督。
上海光复的同时,陈其美等到浙江策动起义,蒋介石为敢死队队长。随后,又发生“浙军攻克南京之役”。浙军在沪、苏革命军的配合下以少胜多,攻克南京,威震东南,在辛亥革命中影响巨大。孙中山南京就任非常大总统,清廷让帝议和,都是因为武昌起义开花在前,南京光复结实于后。革命军以武昌扼南北要冲,占南京绾长江锁钥,成犄角之势,进而问鼎中原。
西湖博览会的决策人物张人杰和陈英士同为浙江吴兴人,同是国民党元老,与孙中山、蒋介石关系密切。浙军攻克南京是长三角革命势力的一次大联手,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民国的肇建奠定了基础,为江浙沪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平和的政治环境,也为日后成功举办西湖博览会埋下了伏笔。P3-4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作为《西湖丛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编撰了这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西湖全书》。她和《西湖通史》、《西湖文献集成》共同构筑了一个蕴藏几乎全部西湖瑰宝的陈列馆,一个供人全面深入了解、研究西湖的开放型阅览室。如果说《西湖通史》是一部叙述几千年西湖历史踪迹的大气磅礴的巨片,《西湖文献集成》是一部全景式立体演绎西湖景物的引人人胜的连续剧,《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我们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和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穷无尽的魅力!
西湖,的确是一颗永远散发着无穷无尽魅力的熠熠闪光的明珠!这颗明珠,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以气象万千、仪态万方的意境,完美无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诚如大诗人苏轼所赞颂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有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绝句,有时却是一章气势恢弘的排律;她有时是一阕音律悠扬的小夜曲,有时却是一部雄恣壮采的交响乐;她有时是一尺清供小品,有时却是一轴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她是多棱镜,她是万花筒,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妙趣横生!她的美,她的趣,既源于远古至今大自然对杭州的特意垂青,又源于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骚人墨客对杭州刻骨铭心的依恋。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天衣无缝的结合,才使西子姑娘的一步一趋、一颦一笑,无不散发出普天下难有其匹的美丽!因此,除了全景式的《西湖通史》和《西湖文献集成》外,没有《西湖全书》这样一种散射式的描述,西湖的风姿、西湖的风韵,乃至西湖的风骨、西湖的风流,是很难想像会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所以,无论是六桥花柳,还是三竺云岚;无论是灵隐古刹,还是岳王祠庙;无论是汩汩清泉,还是巍巍宝塔;无论是龙井的茶韵,还是曲院的荷香;以及飞来峰的造像,岁寒岩的碑刻;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的湖畔杖履,北山街、杨公堤、文澜阁的历史呼唤;西冷印社,胡庆余堂;诗词曲赋,花木园林;尘封久远的老照片,容光焕发的新景区;风俗、佳肴、织锦、书画……凡是西湖的沧桑,凡是西湖的传说,凡是西湖的风光,凡是西湖的人文,无不是我们搜罗编撰的对象,无不是我们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
《西湖全书》目前暂定50个选题,正陆续组织撰写付梓。虽然我们自认为已勤勉努力,但这套丛书是否已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初衷,还得恳请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西湖美的探索、西湖文化的追寻,是要求人们献上毕生精力的,是个弥久常新的课题。我们当继续焚膏继晷,裨使这套丛书编辑得更好。
是为序。
王国平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