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的经典力作。影响到整个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精神医学界,至今不衰。心理咨询大师、人本主义心理学始祖罗杰斯毕生理念的精华总结。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员、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案头读物。心理学爱好者扩展视野、提升心灵的最佳读物。国内首次独家翻译出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作者 | (美国)卡尔·R·罗杰斯等著//李孟潮等译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划时代的经典力作。影响到整个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精神医学界,至今不衰。心理咨询大师、人本主义心理学始祖罗杰斯毕生理念的精华总结。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员、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案头读物。心理学爱好者扩展视野、提升心灵的最佳读物。国内首次独家翻译出版。 内容推荐 本书是当事人中心疗法创始人罗杰斯对临床心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在近50年中改变了临床心理学界的面貌。 作为心理学业用书,它详细介绍了当事人中心疗法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并通过案例记录的重现向读者展示了该理论运用的特点及原则,直观易懂。同时,书中对该疗法在社会生活如教育、公司管理中的运用的实例分析也颇具现实意义。 除了配有大量丰富的案例以外,专业水准高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主要作者罗杰斯可说是心理学界泰斗人物,学术主张非常权威,对心理治疗领域影响巨大。 目录 原书编者序 作者前言 第一部分 当今的当事人中心治疗 第一章 当事人中心治疗的发展特性 第二章 咨询员的态度和取向 第三章 当事人体验到的治疗关系 第四章 治疗过程 第五章 三个其他问题:移情、诊断、适用性 第二部分 当事人中心疗法的运用 第六章 游戏疗法 第七章 以集体为中心的心理治疗 第八章 以集体为中心的领导及管理 第九章 以学生为中心 第十章 咨询员与治疗师的培训 第三部分 心理学理论的启示 第十一章 人格和行为的理论 参考文献主 题词中英文对照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咨询员的哲学取向 我们有些工作者不愿意对科学工作和哲学观的联系进行考虑。然而在治疗活动中,这种联系是不可避免的、明显的、科学观测到的事实。我们培训咨询员的经验表明,个人基本的实践哲学观——有可能和他口头的哲学一致或不一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成为一个熟练咨询员的时间。 这里基本的、重要的是咨询员所持有的对个人价值和意义的态度。我们怎么看待别人?我们是否认为每个人都有权享有其价值和尊严?如果我们的确在言语水平上持有这样的态度,那么这种观念在行为水平上的表现是什么?我们是否倾向于认为人是有价值的,或者我们暗中根据他们的态度或行为贬低他们?我们的哲学是否只尊重那些高高在上者?我们是否尊重一个人的能力和他自我指导的权利,或者我们基本上是相信其生活最好应该由我们来引导?在什么范围内我们会有操纵他人的需要和欲望?我们愿意让个人选择他自己的价值吗,或者我们的行为是根据这一点(通常是没说出来的)——如果他允许我们为其选择价值、标准、目标,他将会是最快乐的——来引导的? 对此类问题的回答是重要的,因为它们是治疗师取向的基本决定因素。我们的经验是,那些已经在努力为强调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的观念奋斗的人,能够比较容易地学会贯彻这种观念的当事人中心疗法。这对那些接受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宗教工作者具有人道主义的取向也非罕见。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个体是供解剖、诊断、处理的对象。这些专业人员会发觉,学习或实践当事人中心疗法是很困难的。无论如何,这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专业人员学习当事人中心疗法的难易程度。 即使对此情景如此描述,仍会给读者一种模糊、呆板的印象。一个人的实践哲学,一个人的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流动、发展的组织。也许这样说更精确些,那些哲学观倾向于更尊重个人价值的人,会发现当事人中心疗法是对其观念的挑战和贯彻。 P17 序言 在本书中,罗杰斯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明确总结了过去几十年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和技术的重大发展。 本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提出在治疗过程中要依靠前来咨询的个体,达到他们自己新的和更加有效的人格调整。这涉及重要和微妙的治疗过程的本质,以及相关的咨询的问题。 这本书不是陈旧思想遗迹的指南手册,而是对一般咨询和特殊情况下咨询过程的成功技术的最新总结和动力性整合。翻开书页,字里行间都是最吸引人的新的研究,读者可以从中获益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试验和调查。 本书中阐述的有关心理治疗和咨询的观点乐于接受科学和实验的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在书中报告的这类研究的数量会让不是这个研究专业领域的人大吃一惊。头脑开放的态度和欢迎通过科学方法发展来寻找根据的新观点,这绝不是所有(此疗法)以前的心理治疗体系的特点。 非指导咨询在很多新的领域的广泛运用,(其作出的)新的和重要的贡献在本书中有所呈现。有专门一章探索了游戏治疗对儿童的使用。同时,也对集体治疗进行了新的、有趣的思索。书中讨论的治疗原则的重要性被认为与集体领导和管理的问题有关系。非指导当事人中心治疗在教学上的运用也得到了评价。专门讨论学校情况的一章不能不被认为是对那些希望仅仅通过提高常规培训水平来提高教育质量的人的思想的明显的挑战。有一章论述了在咨询领域新从业者的准备工作,就此提出了特殊的观点,涉及作者认识到的某些最深刻的人类人格部分。 在这本书中,每一章都指向了有关人格本质的一种活泼的、正在成长的理论,以及潜在的决定人类行为的机制。但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种正式的心理理论,这是整个当事人中心观点的基础,不仅仅是在咨询中,而且也是在所有人际关系中。这个理论本身关注的是对自我的现代心理学的理解。它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现代人的失调的本质在于自然和社会的环境。并在此处详细列出了治疗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处理明显的表面的失调,更要寻求达到人格的深层部分。 这本书从本质上丰富了作者以前在《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已很好表达了的观点。本书并不是要取代前一本书。刚刚熟悉这种当代心理学观点的学生们也许希望同时使用两本书。在某些方面,原来的书提供了对现代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的某些关键部分的介绍,而在本书中不是以相同的细致程度重复的。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成熟地展现了非指导和相关的咨询和治疗的观点。对编辑者来说,这本书对那些处理人类失调问题的专业人士,或以充分的、有价值的方式支持其他面对现代生活问题的人有特别的价值。 这本书没有僵化地呈现一个封闭的体系。作者和他的合作者们具有吸引读者的天赋,让读者感觉到在他翻阅书页的时候,他已经参与了建设性的、超前的思想,这是本书的基本观点所具有的特性。 列奥纳多·卡迈克尔 塔夫茨学院 后记 说起来,《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这本书是我神往已久的。每位心理治疗师都知道罗杰斯的名字,也都知道这本书是罗杰斯的代表作,可是却一直无缘得见其中文译本。 罗杰斯对整个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界的影响,在他那个时代是受到忽视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罗杰斯是对心理治疗的治疗关系的理解影响最大的人物,在这方面只有弗洛伊德可以和他一较高低。而在今天的心理治疗的各个流派中,几乎没有一个流派的治疗关系不是在罗杰斯提出的观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这本书的出版必然对中国的心理治疗师更深入的理解心理治疗的治疗关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趣的是,罗杰斯虽然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理论是以美国的文化为出发点的,但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不难看出,罗杰斯对治疗师的态度的强调,恰恰是暗合中国的道家文化的。罗杰斯说非指导,岂不就是“我无为,而民白化”;罗杰斯说治疗中治疗师只反映当事人的情绪和态度,岂不就是“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罗杰斯提出的治疗师的治疗态度,用道家的话来说,岂不就是“无为”、“无我”。而达到“无为”、“无我”的境界,在我们中国文化有何其丰富的养料供我等汲取! 在这本书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client”这个词的译法。国内的翻译有“咨客”、“当事人”、“顾客”、“咨询者”等不同说法。在专业界流传最广泛的翻译是“咨客”,本人一开始也是使用这个词。但是当我用“咨客”这个词撰写科普文章的时候,几位报纸的编辑都把“咨客”这个词改成了“咨询者”,他们抱怨,“咨客”这个词是个专业术语,用到科普文章里会让很多人看不懂。显然,如果使用“咨客”这个词和罗杰斯的初衷是不符合的,他先使用client,后来直接使用person来称呼做心理咨询的人,本来就是要强调咨询双方的平等性,避免心理治疗中出现治疗师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果我们使用“咨客”这样相对专业化的称呼的话,显然并没有体现出罗杰斯的本意。 而“当事人”和“顾客”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们是汉语中已经广泛使用的词语,老百姓们一看就懂,而且也符合英文原意。但是征求了身边一些读者的意见后,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两个译名。在我国的语境中,“当事人”专指涉及法律事务的人,有些人甚至从当事人联想到“罪犯”;而“顾客”这个词是专门用来称呼商业领域的消费者的,在我们接触到的人中,无论是专业界人士还是老百姓,似乎都不愿意把心理咨询当做一种商业活动。所以采用这两个译名的话,也会让罗杰斯原来使用client的深意大打折扣。 然后,我把目光聚焦到了“咨询者”这个词,这个词的确可以涵盖罗杰斯的client的原意,并不会出现内涵流失的情况。但是,“咨询者”在我们的语境中,却可以同时指来做心理咨询的人和提供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似乎“咨询者”这个词又扩大了client的内涵。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把client翻译成“咨客”,又把“咨客”改成“咨询者”,又把“咨询者”改称“咨客”。这样反复了好几次。 最后,我在全书翻译完成后,重读了一遍李绍昆教授翻译的罗杰斯的著作《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法》。突然,我发觉,为什么老要强调治疗师和来做咨询的人的区别呢?难道治疗师就不能成为去做心理咨询的人吗?难道治疗师和来访谈的人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吗? 这时候,我决定,就用“咨询者”这个译名。 可是就在这本书交稿前我又想,为什么不用“当事人”这个已经为海外专业界普遍接受的词呢?就因为它可能暗示着“罪犯”这样的含义吗?为什么要害怕和排斥“罪犯”呢?为什么不能接受“罪犯”在人性本质上与治疗者、来咨询的人、心理学爱好者都一样是人的事实呢?如果我们排斥“罪犯”这个词的话,不恰恰是在排斥荣格说的我们的“阴影”吗,不就正是罗杰斯所说的在排斥、否认我们的体验吗? 这时候,我确定了就用“当事人”这个词。而且我知道,这一译法不会再更改了! 我们能够得到这本书的翻译工作,荣幸之余不免有有些惶恐。好在罗杰斯的文笔是比较平实近人的,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是翻译到中文的过程中,可能很难保持原文那种流畅、自然的笔调。在此要请读者们体谅。 此外,要特别感谢李绍昆教授对我们这些初入行者的信任,提供了如此难得的机会让我们领略大师风采。还要感谢张宝蕊博士给我的教导,让我亲身体会了心理治疗的自然之道。 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哥哥,也是本书合作译者李迎潮,以及我的嫂嫂李红梅,他们不辞辛苦,按时完成了本书初稿的翻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各位编辑慧眼识珠,为本书的出版前后奔忙,多谢他们为中国的无数的“当事人”引进了这本书。这种服务大众的精神尤其难得。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海燕。新婚燕尔就忙于本书的翻译,没有你的支持和理解,我是很难坚持到底的。 李孟潮 2004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