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市形态的整合/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刘捷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城市设计的重要性,认为要创造宜人、高效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应在城市规划与工程设计之间架设“城市设计”桥梁。本书从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整合的观点适合于急剧变化的当代城市,并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整合就是为了形成在城市发展中的动态、多元的平衡,把迅速变化的多元要素有效地进行组织的城市设计理论。

内容推荐

本书从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整合的观点适合于急剧变化的当代城市,并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整合就是为了形成在城市发展中的动态、多元的平衡,把迅速变化的多元要素有效地进行组织的城市设计理论。全书内容从4个方面展开:整合的价值取向,整合的方法,整合的范畴,整合作用下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这4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意识层面到物质层面构成了整合理论的基本内容。最后,本书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提出当代城市形态的整合模式——网络组团式结构,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城市整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整合理论对上海城市形态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整合概念的提出

1.1.2 整合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4 重要概念的界定

1.4.1 城市形态

1.4.2 整合

1.4.3 整合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5 基本框架和内容

2 城市形态整合理论的提出

2.1 现实的需要

2.1.1 当前中国城市形态发展的主要问题

2.1.2 整合的必要性

2.2 城市形态整合理论的提出

2.2.1 从新城市主义的思想看整合

2.2.2 当代城市的动态和多元特征

2.2.3 探索具有自律性的城市设计理论

2.2.4 整合——走向新的秩序

3 城市形态整合的价值取向

3.1 建立多元秩序

3.1.1 当代城市的多样性

3.1.2 当代城市的开放性

3.1.3 拼贴与共生

3.2 促进经济发展

3.2.1 合理配置各种资源

3.2.2 提高城市运转效率

3.2.3 探索新的城市结构

3.3 张扬人文精神

3.3.1 重建城市形态的人文性

3.3.2 增强城市形态的公共性

3.4 维护城市生态

3.4.1 城市生态与多元性

3.4.2 城市生态与动态性

3.4.3 面向生态的城市设计

4 城市形态整合的方法

4.1 作为建立中介的整合

4.1.1 凝聚与连接

4.1.2 从个体到综合体

4.1.3 连续与缝合

4.1.4 中间领域

4.2 作为催化机制的整合

4.2.1 形态与过程

4.2.2 协同与建序

4.2.3 催化作用

4.3 作为场所转换的整合

4.3.1 历史基因的继承和变异

4.3.2 场所与“陌生化”

4.3.3 功能的转换

4.3.4 类似性城市

5 城市形态整合的范畴

5.1 城市空间与建筑的整合

5.1.1 功能组织整合

5.1.2 城市与建筑的一体化

5.1.3 大尺度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整合

5.1.4 地下地上城市空间的整合

5.2 城市空间与交通的整合

5.2.1 不同机动交通方式的整合

5.2.2 步行与机动交通系统的整合 

5.2.3 城市空间与交通的整合

5.3 新与旧的整合

5.3.1 城市形态的历时性

5.3.2 新旧整合的两种情况

5.4 人工与自然的整合

5.4.1 强化自然环境特征的整合

5.4.2 联系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合

6 整合作用下城市形态发展趋势

6.1 城市形态的立体化

6.1.1 作为城市形态整合结果的立体化

6.1.2 城市形态立体化的概念

6.1.3 城市立体化形态的表现

6.1.4 立体化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 

6.1.5 未来的发展

6.2 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

6.2.1 作为城市形态整合结果的相互渗透

6.2.2 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的概念 

6.2.3 城市空间相互渗透的形态表现

6.2.4 相互渗透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

6.2.5 未来的发展

6.3 城市形态的绿色化

6.3.1 作为城市形态整合结果的绿色化

6.3.2 城市形态绿色化的概念

6.3.3 城市形态绿色化的主要表现 

6.3.4 绿色化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 

6.3.5 未来的发展

7 走向新的秩序

7.1 城市形态整合模式的探讨

7.1.1 城市正在形成一种网络组团式的结构

7.1.2 多个组团体现着城市整体形态的多样性

7.1.3 组团内部着重于人性化的需求

7.1.4 组团内的某些节点和机动交通高度结合

7.1.5 城市景观、郊区景观和自然景观相混合

7.2 上海城市形态整合的思考

7.2.1 上海城市形态整合背景分析

7.2.2 上海城市形态整合思考

7.2.3 上海城市形态发展趋势实证的分析研究

7.2.4 小结

8 附录一 国内外城市设计中的整合

8.1 国外城市设计中的整合分析

8.1.1 美国费城市场东街城市设计——城市空间与交通的整合

8.1.2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地区设计——新与旧的整合

8.1.3 美国波士顿市滨水区扇形码头开发——人工与自然的整合

8.2 同济大学城市设计研究室实践中的整合分析

8.2.1 浙江临海市崇和门广场城市设计——新城区与旧城区整合

8.2.2 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地下与地上整合、园林与建筑整合

8.2.3 南京市鼓楼广场地区城市设计——多种交通整合、自然生态体系整合、历史古迹体系整合

8.2.4 深圳市地铁天虹站地区城市设计——地下与地面公共空间整合

9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10 附录三 图片目录

试读章节

对于开放的强调增强了城市的创造力和包容力,促进城市不断求新,以积极的心态对外学习,城市因此也就有了巨大的活力。例如,上海陆家嘴地区高层建筑群,从本土设计师设计的具有中国文化意味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到s0M设计的金贸大厦,再到KPF设计的环球金融中心,风格多变,形式多样,却都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令人惊奇的是,在林立的高楼之间,还赫然伫立着一座清末民居改建的陈列馆,民居的形式本身就表达了多种文化的影响。民居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却又十分和谐美观,这里保留了历史的信息,为现代化的景观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陆家嘴地区体现了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极大的开放性。

多元化促进了城市形态的开放性,从服务对象到形成过程,城市设计不再是设计师个人创造的产物,而是不同阶层、不同族群、不同利益团体互动的产物。近年来,不少西方城市规划过程中盛行的“公众参与”、“倡导性规划”都是多元化社会下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开放的种种表现。

多元化促进城市不断求新。多元化和市场经济密切相连,市场经济把商品的观点渗透到城市形态建设主体的意识之中。城市形态的形成过程更多地依赖于生产手段,表现为房地产的开发者、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分离,房地产主要作为赚取利润的手段,而不是使用者建设自己的家园。

这种对于利润的追求,并不一定意味着场所精神的丧失,只是意味着场所形成方式的改变,其过程要符合商品生产的原则,在市场的影响下,使用者的地位被突出地强调了,使用者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房地产的生产和存在方式,对各种不同使用者和不同需求的满足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形态的多元化。

因此,商品的观念和多元化密切相连,为了商品能够更多更好地销售出去,商品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房地产作为商品,也必须服从这一规律。于是,从开发商到设计师,无不动足脑筋,推出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卖点。

城市建筑不但具有商品价值,而且具有展示性价值。在当代生活中,视觉观念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形象表达自身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城市建筑也不断推陈出新来满足当代社会的展示性要求。以上海浦东陆家嘴为例,几乎每栋高层建筑都尽力展示、表现自己。为了展示,高度的竞赛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东南亚、中国,高层建筑一直风靡。陆家嘴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第一楼的高度,正是展示上海21世纪新形象之所必须。

P40

序言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城市设计的重要性,认为要创造宜人、高效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应在城市规划与工程设计(建筑、景观和市政交通)之间架设“城市设计”桥梁。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城市设计就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国内很多学者致力于引进相关理论,编著和翻译了多部著作,大大推动了城市设计的发展,很多建筑师和规划师投身到城市设计的实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反映了我国在城市设计领域已取得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也碰到了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对城市设计的理解侧重不同,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有什么区别?城市设计的机制究竟是什么?在城市设计层面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保护规划有什么差别?如何创造城市或城市区域的特色以及城市设计要不要进行立法,如何立法?等等。

《城市形态的整合》是城市设计的机制研究。书中特别强调三维形态整合的机制,这是城市设计区别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方面。城市是由众多形态要素组成的,这些三维要素包括建筑、道路、桥梁、绿化、堤坝等,直接构成城市空间环境。由于工业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学科得到发展与分化,城市要素设计分别由不同的学科专业来完成,使要素设计得到深入的同时,也给城市整体环境带来混乱与无序,缺乏和谐与效率。为此,作为城市设计方法的三维整合观念,就愈来愈显得重要,对城市形态整合研究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本书对城市形态整合的方法、范畴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长期以来,我们在从事城市设计教学的同时,进行了城市设计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城市设计应建立在中国背景条件下的实践基础上,充分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体系,这是我国规划、建筑和景观界追求的目标,也是努力的方向。

卢济威

2004年3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