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为了帮助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读懂《孟子》。有利于读者重视古代文化元典,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者在多年研究孟子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历代治孟大家的有关研究成果,对《孟子》全书260章逐一作了全面、通俗的解读。
作者在解读每一章时,先对原文中的生僻字词标出汉语拼音,并用汉字注明读音,接着作出简要注释,继而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该章的主旨,进而简述其背景,解读其义理,分析其篇章结构和文学特色,指出其现代价值和启示。为增强可读性,在解读过程中多将《孟子》原文译为通俗的白话。本书既注重学术性、理论性,又注重实用性、通俗性,力求融学术性、科学性、通俗性于一体。
三章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糜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④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注释】
①固(you音又):古代畜养草木禽兽的园林。
②刍荛(chu rao音雏饶)者:割草砍柴的人。
③雉(zhi音智)兔者:打乌捕兔的人。
④阱(jing音井):诱捕野兽的陷井。【解读】
本章阐明了国君与百姓共同享用园林的民本思想。
孟子第二次游齐时,积极宣传儒家的仁政主张。这次,孟子从齐宣王询问周文王方圆70里的园林谈起,阐述了国君与百姓共同享用园林的民本思想。
齐宣王问:周文王的园林方圆70里,不是太大了吗?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太小呢?齐宣王问:我的园林不过方圆40里,与文王的园林比较起来,范围小得多了,可是百姓还认为太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接过齐宣王的话题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分析了百姓把大认为小、小认为大的原因,指出:文王的园林虽然方圆70里,但割草砍柴的人都能到那里去,百姓还能到那里捕鸟打兔,文王和百姓共同享用园林。所以百姓认为它小,这不是很合情理吗?孟子又把文王与齐宣王的园林作了鲜明的对比,指出:我刚到齐国边境,首先问清楚了齐国的最大禁令,然后才敢入境。我听说齐国都城的郊外有一处方圆40里的园林。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像这样的园林,岂不是等于在国内设置一个陷害百姓的陷井吗?百姓认为它太大,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孟子与齐宣王的轻松对话,采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深刻地揭示出以大为小和以小为大的哲理。在孟子看来,国君与百姓共同享用园林,园林虽大,但百姓却认为它小;相反,园林虽小,但百姓却认为它大。这说明,园林的大小固然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但对它的主观认识,却随着民心的向背为转移。在孟子看来,国君的享乐要顺乎民情,合乎民心。如果违背百姓的意愿,陷百姓于死地,就会遭到百姓的反对。
本章中有一句名言“问国之大禁”。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礼记·曲礼上》把它发展为“入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意思是说进入一个国家的国境,要了解他们的禁令和风俗习惯;到了别人家里,要问清他们的讳名。后代人们常说的“人国问禁,入乡随俗”,就是从孟子所说的“问国之大禁”演变而来。本章的记述表现了孟子为了积极推行仁政主张而不辞劳苦、艰辛奔波和认真调查民情的精神。尽管孟子所说周文王与百姓共同享用园林的传说具有理想化的倾向,但他的用意是用这一事例劝告齐宣王实行仁政,爱护百姓,因而表现出一定的人民性。P.34-36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孟子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既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叉对东、西方国家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孟子》一书怍较全面、系统的解读,是研究孟子思想及先秦儒学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这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有着积极的意义。
孟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他的散文创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与早期语录体的《论语》相对比,《孟子》中的若干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显示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说理透彻、论证周密和具有整体性构思的特色,是在语录体基础上由章到篇的重大发展。从《孟子》一书的文章风格来看,该书文字一体,笔势一贯,记载了孟子数十年的言论、事迹,综述了几十人的问答,文字流畅,犀利精练,气势磅礴,感情充沛,宽厚宏博,驰骋自如。其中,较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许行章”等,在先秦文学史上是由章到篇的划时代的作品。
《孟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一)刻画众多人物形象
《孟子》一书,描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刻画得最为丰满而有立体感的是孟子本人。它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了孟子的性格、气质和特征。它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崇尚仁义,坚守信念。孟子将仁义视为尧舜之道的根本,既把仁义当做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又把它当做个体内在的主体意识和道德精神。他在长期的游历诸国和从事教育的过程中,言必称仁义,强调“志于仁”、“居仁由义”,表现了对仁义的执著追求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孟子一生历经坎坷,不畏挫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把仁义当做自己的道德精神支柱。
第二,济世救民,兼善天下。孟子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为实现以『二政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四处周游,奔走呼号,以承担历史大任自命,立志端正人心,消灭邪说,反对偏激的行为,驳斥荒唐的言论,继承禹、周公、孔子的事业,认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坚定地相信“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同上)。这些描述使孟子济世救民、兼善天下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仇视暴政,同情民苦。孟子反对暴政,强调仁政,将商纣视为独夫民贼。他目睹当时劳动人民妻离子散、怨声载道、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苦难,抨击统治者争夺土地、杀人遍野、聚敛财富、骄奢淫佚的暴虐行径,功告统治者实行仁政,制民之产,省刑薄敛,爱护百姓,解救民苦,表现了他嫉恶如仇、同情民苦的思想情感。
第四,刚直不阿,藐视权贵。孟子认为自己拥有的仁义、节操、尊严高于诸侯的富贵权势,为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苟全取容于诸侯,强调仁义在胸,“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视诸侯的富贵权势如敝屣,尖锐地批评国君的错误,使他们有时惊恐得改变了颜色,有时陷于尴尬“顾左右而言他”,从而表现出刚直不阿、藐视权贵的刚强形象。
第五,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孟子》一书记载孟子游历各国而辗转奔波数千里,历尽艰难和坎坷,仁政主张不为大国诸侯所采纳,受到臧仓的阻挠而不遇鲁平公,还受到淳于髡、尹士等人的诘难和误解,但孟子不因挫折而屈服和退缩。他曾以圣贤经历艰苦磨炼的事迹激励自己,指出“故天将降大『壬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认为不论别人是否了解自己,只要尊德乐义,就能不怨天尤人而悠然自得。孟子晚年退罟讲学,以教育为乐,寄希望于后人,从而表现出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此外,《孟子》一书还描述了孟子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的良师形象,表现了他对权佞之臣的鄙视憎恶之情,等等。读完《孟子》,这位思想家坚守仁义、刚正不阿、藐视权贵、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
《孟子》一书还描述了一些其他人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譬如通过对话和描写,显示出齐宣王是一个野心勃勃、追求侠乐、志大才疏的庸主;梁襄王是一个精神不振、毫无威严、贪得无厌的国君;陈仲子是一个台弃人伦、矫揉造作的迂腐人物;臧仓是一个阴险的小人;王骧是一个趋炎附势、谗谄邪佞之徒;象是一个阴谋杀兄霸嫂的虚伪卑劣的恶棍,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二)丰富多采的议论
《孟子》一书不仅描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而且有许多结构完整、语言生动、精工严整、意味隽永、感情充沛、气势奔放的论说篇章,呈现浓厚的文学色彩。在这些论说中,有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增强说服力;有时采用生动、形容、贴切的比喻,阐述深刻的哲理;有时运用简洁明快、优美动人、通俗亲切、哲理深隽、词锋犀利、气魄雄健的寓言,以论辩是非和阐明事理;有时善设机巧,使人入彀,驾驭全局,驰骋自如;有时循循善诱,分析利害,因势利导,使人口服心服;有时写法灵活多变,或重复,或对偶,或排比,或层递以贯珠,呈现起伏变化,等等。综合起来看,《孟子》丰富多采的议论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引经据典,增强说理。孟子博学多才,精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了增强语言的文采和立论的说服力,他经常引用古代典籍、孔子等圣贤的言论及成语、谚语。据统计,《孟子》一书引用《诗经》34次,《尚书》20次,孔子等人的言论、成语、谚语及其他传记近30次。孟子在引证《诗经》、《尚书》的过程中,对不少篇章进行了分析评论,提出了许多深刻_,虫到的见解。其中,“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著名观点,在文学评论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上述引证,有时沿用其本义,有时予以引申和发挥,有时采用正反不同的引文,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采,又增强了立论的说服力。
第二,善用譬喻,辩论是非。孟子在论说或辩论时善于运用譬喻。其中,有明喻,有隐喻,有博喻。《孟子》一书,共运用比喻近160个。譬如用“缘木求鱼”说明齐宣王扩张国土、称霸诸侯的愿望不能实现;以雨露滋润禾苗和水向下流说明施行仁政能统一天下;以“菽粟如水火”说明百姓丰衣足食;以“丰山之木尝美”说明人性本善;以“安宅”、“正路”说明仁义;以“挟太山以超北海”说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以“手足”与“腹心”、“犬马”与“国人”、“土芥”与“寇仇”说明君臣之间相对待的关系;以风与草说明君子与小人的道德,等等。孟子运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见的事物,巧妙、生动、贴切地说明一些意义抽象难明的问题,既使文章生动和助长了文章气势,又有利于说明事理和辞论是非。
《孟子》除运用比喻说明事理外,还运用了不少生动机智、富有风趣、深刻巧妙的寓言。譬如“五十步笑百步”尖锐地揭穿了梁惠王暴害百姓而又沽名钓誉的伪善嘴脸;“攘邻之鸡”尖锐地讽刺了戴盈之的横征暴敛、怙恶不悛;“揠苗助长”揭示了违背自然规律就会碰壁;“再作冯妇”抒发了孟子离开齐国的志向;“子濯孺子与庾公之斯”说明结交朋友必须慎重,否则就会遭受祸患;“弈秋诲弈”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齐人有一妻一妾”尖锐地讽刺了那些昏夜乞哀而白昼骄人的利禄之徒,蕴含着作者对他们的鄙视、憎恶之情,等等。《孟子》的这些优美动人、通俗亲切的寓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第三,善设机巧,诱人入彀。孟子在与人辩论是非时,由于能驾驭全局,所以能提出许多诱导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诱问,具有扣人心弦、诱人入彀、以柔克刚、扼喉抚背的修辞效果。譬如《孟子·梁惠王下》记载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不是采用一本正经的说教,而是紧扣对方的爱好,接连运用两个诱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他接着围绕音乐这一论题,阐述了与民同乐就能统一天下的民本思想,从而取得了神奇的功效。又如《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孟子与陈相关于社会兮工的辩论,孟子接连运用了10个诱问,采用步步逼近的手法,迫使陈相承认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从而驳倒了对方。这样,孟子的诱问迫使对方入彀而自陷困境,显示了他高超的论辩技巧。
第四,笔法灵活,起伏变化。《孟子》一书采用灵活的笔法,使文章充满奇妙的变化。有时将同一语句,反复其词,加强语势;有时采用对偶或排比,口若悬河,不可遏止,刚劲奔腾,文势壮阔;有时文意上下相接,蝉联鱼贯,给人联珠缀玉的美感;有时前后照应,思想连贯,辞义畅达;有时正反对比,说理透辞,意味悠长;有时先疑后决,起伏波澜,引A J&胜;有时夹叙夹议,叙事说理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有时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结笔有力,眉目清楚,井然有序,等等。
总之,《孟子》一书的总体特色是感情充沛,气势奔放。文章中饱含着作者的激越之情,读后令人感到一种火辣辣的味道。他斥责时弊,抨击暴政,既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又言辞犀利,锋芒毕露,呈现凌铄一切之势。当他阐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时,又豪爽直率,泼辣热烈,显示了对仁义之道的坚定信仰。当他谴责见利忘义之辈和权佞之徒时,又充满鄙视、憎恶和激愤。《孟子》散文的气势,对后世的贾谊、韩愈等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呈献给读者的这本《孟子解读》,是拙著《亚圣智慧——孟子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的姊妹篇。这两部书是我20多年来从不同侧面研究孟子思想的体会和收获。《亚圣智慧——孟子新论》从整体上探讨了孟子的生平、时代、著作、思想体系、整体结构、基本特征、与先秦诸子的关系、在国内外的影响等。《孟子解读》对《孟子》全书260章逐一做了解读、评析。在解读过程中,借鉴、吸取了赵岐、朱熹、焦循等历代治孟大家的有关成果。为防掠古人之美,本书对此都做了注明。对《孟子》书中存有争论的问题,作者依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百家争鸣的原则,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是非得失,恳请方家、同仁、读者予以评判。
本书的出版得到泰山出版社、山东社会科学院的鼎力相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王其俊
2003年2月于山东社会科学院
孟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