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才读书》是微型书评集,共300篇。作者是真正的读书人,读的几乎都是一般人(包括一般的学人)不敢读、不易读的经典著作,而且范围极宽,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历史、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等。作者让人服气的地方是他读名著如同儿戏,完全出于兴趣,每读一本必有别出心裁的体会,还能把这些体会说得明明白白,不由你不信服。他评《科学的终结》:“书名骇人听闻,见解不无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以解决‘思想问题’、认识世界为价值和理想的科学事业,正日益被以解决‘吃饭问题’、利用世界为能事的‘高科技’所取代、所顶替,科学有半途夭折的危险。”才几句话,但能启发出新的思路。这样的点拨书里随处可见。
备一本书,了解三百本书。
无聊才读书,方能得其三味。本书近三百则微型书评,所评书涉及文、史、哲、经、科技、方术诸多领域,其中不乏经典与名著,多数可以开卷即有益。以方寸篇幅说大作巨制,或提要勾玄,或借题发挥,或攻其一点,或连络比对,要在于作者对所评书多有会心,其言能不落俗套,常出新意。
理想国
斐多——柏拉图对话之一
陈康:论希腊哲学
沉思录
西塞罗三论
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
基督的人生观
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
存在的勇气
宗教之解释
俄罗斯思想
俄罗思想家
全球伦理
康德书信百封
叔本华论说文集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
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科学与哲学
思想与社会
经济·社会·宗教——马克斯·韦伯文选
儒教与道教
学术与政治
疯癫与文明
规训与惩罚
词与物
权力的眼睛——神柯访谈录
历史的观念
自然的观念
历史分光镜
历史主义贫困论
认识与兴趣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后哲学文化
论文学学
东方学
对莱布尼兹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西利斯
道德语言
真之追求
社会科学基础
世界的逻辑构造
诺姆·乔姆斯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开放社会科学
历史资本主义
虚幻的乐园
两种文化
哲学家和他的假面具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
我们为什么有文化
成唯识论校释
成唯识论直解
阿赖耶识论
曹源一滴水——介绍禅宗
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
张竞生文集(上下)
梵佛探
知识论
自由的真谛——熊伟文选
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
虚拟对话
科学与人生观(共二册)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天体运行论
巴黎名士印象记
勒内·笛卡尔先生在他的时代
牛顿
牛顿革命
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
题及其相关问题论著选
上帝难以捉摸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和谐与统——尼耳斯·玻尔的一生
尼耳斯·玻尔——他的生平、学术和思想
尼耳斯·玻尔集(第7卷)
玻尔和原子“
哥德尔
丽丝·迈特纳——物理学中的一生
杨振宁文集(上下)
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顽童的故事
费恩曼演讲录
宇宙波澜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
斯蒂芬·霍金的科学生涯
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
黑洞
数学的统一性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费马大定理
数学:新的黄金时代
数学精英
我要做数学家
华罗庚
奈曼——来自生活的统计学家
科学与启蒙运动
经度—寻找地球刻度的人
科学的规范
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
开放的宇宙
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
科学与反科学
人人应知的科学
何为科学真理
量子力学表象与变换论
简单物理系统的整体性——贝里相位及其他
爱心护天才——博弈论大师纳什的故事
童心与发现——混沌与均衡纵横谈
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
拓扑心理学原理
荣格的生活与工作
会思想的萝卜——梅达沃自传
熊掌与鱼
最年轻的科学——一个医学观察者的札记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
病息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生病
进化思想史
自达尔文以来
《创世纪》与地质学
欺骗时间——科学、性与衰老
麦迪逊大街的物理学家
科学的终结
鞋趣探秘——人类性的进化
失败的逻辑——事情因何出错,世间有无妙策
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
通灵芯片——计算机运作的简单原理
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
找回自我的心
技术帝国
预测科学
希腊人
希腊思想的起源
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
苏格拉底的审判
圣经:一部历史
神祗·坟墓·学者
历法
神学政治论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
尼的一个山村
莱奥纳多·达·芬奇笔记
不轨之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修女
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
德意志史(第一卷)
理解俄国:俄国文化中的圣愚
美国法律讲话
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
敦煌话语
寻找玛雅文明
失落的文明
笑的历史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
葑汉三言
辜鸿铭文集(上下册)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史学名著
中国史纲
胡朴安学术论著
道教、因明及其他
中国建筑史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考古学是什么
国史旧闻(重新标点本)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大故事
胭脂井
虞愚文集(共三册)
流金集
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
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与余英
时先生商榷
说八股
宋光宗宋宁宗
瓦釜集
“大义觉迷”谈
中华大帝国史
光明之城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佛教征服中国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利玛窦中文著译集
牟子丛残新编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共三卷)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两汉思想史(共三卷)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论士衡史
论戴震与章学诚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治史三书
史学与文学
书缘与人缘
五四运动史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共三册)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
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
上海俗语图说
文化上海
太平天国史迹真相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庚子使馆被围记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的日记
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张元济——书卷人生
清华人文学科年谱
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吴国桢口述回忆
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
李约瑟集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
周易表解
易与佛教·易与老庄
周易经传溯源
中国方术考
新仪象法要
袄教史
中国道教史话
传国玉玺
道德情操论
法国革命论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大洋国
有闲阶级论
政治的罪恶
自由秩序原理
政治自由主义
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
自由选择:个人声明
经济解释
知识分子与市场
西方世界的兴起
公共选择
民主财政论
集体行动的逻辑
思痛录
自由与社群
《经济学》小品和案例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经济学家茶座(不定期杂志)
兜售繁荣
经济学原理
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
资本主义论丛
自由主义的终结
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
精英的聚会
我们时代的生活——加尔布雷思回忆录
哥德对话录
TOLERANCE(宽容)
罗素传
希腊的神与英雄
浮生六记(汉英对照绘图本)
哲意的沉思
吴宓诗及其诗话
书城独白
夏济安日记
人的文学
李清照集校注
挂剑空垅
北山四窗
问学谏往录
陈世骧文存
许国璋文集(第1卷)
一九八四
数字化的生存
书的礼赞
书之爱
榆下说书
辛丰年音乐笔记
放虎归山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
胡适与韦莲司
张家旧事
伟大的书:我与西方世界不朽作家的历险记
性的政治
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
失乐园
四书(汉英对照修订本)
俗语佛源
二十一世纪的围棋下法
围棋纪事诗
太极拳讲义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龙游谜窟
观念播种
万象译事(卷一)
世纪对话:文化嬗变与中国命运
丑陋的学术人
学术权力与民主
普希金秘密日记
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AB两卷)
理想国
现在人人都会背诵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不过,这句话在许多人的口中,其意思实际上是:“我爱我师,我更爱自己。”每当内心充满思想、喷薄欲出、而又不知道老师巨子在有关问题上说过些什么、或搞不清楚老师所说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们就拿这句话作为引子,于是,本书就很少有人光顾了。怀特海称这本书为西方哲学的源头,二干五百年来的西方哲学无非是对它的注解。这本书确实像源头一样清澈、朴素,能够简直地沁人心脾。译文水平相当高,真有行云流水般的生动流畅,相信中学生也都能愉快通读。早年曾有吴献书的译本,行文古奥,能使我们亲切地感觉到时间的距离。两种译本各有千秋。
斐多——柏拉图对话之一
苏格拉底临刑时与众弟子的对话。主旨是:快乐和痛苦只属于肉体,和肉体一起去寻求智慧,肉体就不是帮手而是阻碍;智慧必须宁静,死亡乃是解脱。
此类话重复不难,学舌的多了,也会成为陈词滥调。苏格拉底好看的是,他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论证,层层设防,步步为营,从而达到预期的结论;柏拉图记录的所有对话,都有这个特点。现在把严密的论证归于科学和逻辑,人生问题于是不在其效能之内。苏格拉底的论证则是“辩证”,他好像预见到辩证法会被后人搞成浆糊桶,所以又对“辩证”作了辩证。例如他区分了两种情况。有些人知人不足而又轻信,多次上当后乃得出教训:芸芸众生里好人和坏人都很少,在好坏之间的人很多。另一种情况则是,有人听到一个议论就深信不疑,后来又觉得不对,如此经验多了,便认为一切言论都是“拿不稳、说不定”的,于是自己也专说“拿不稳、说不定”的话。前者是世故,可以;后者是油滑,大谬。
陈康:论希腊哲学
哲学并不都是说大话。陈康先生用中文写哲学文章,给自己悬了高标准:“能使欧美的专门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可以说,他做到了这一点。他对希腊哲学和其他哲学题目的分析,精确、细密、生动,引人人胜。例如,对嫉妒的分析。嫉妒本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古今、中外、男女、贵贱,概不能免。但普遍的东西也可以有具体的特点。嫉妒有哪些具体特点呢?陈先生分析出九条。例如,嫉妒与谴责不同,人可责人,也可自责;但人只会妒人,却不会自妒。又如,嫉妒必是诬自己所无、别人所有的价值为非价值,但狐狸的酸葡萄哲学也有这个特点,必须简别;同为诬价值为非价值,前者是恶意地损害别人,后者是善意地安慰自己。如此等等,这样的分析真是切事情而可人心。用陈先生自己的话说:他所从事的,“不是空洞概念的分析,乃是现象的分析,事物的分析”。这样的哲学,令人耳目一新。
沉思录
柏拉图规定理想国必须由哲学家当国王,还规定哲学家当王以后,切忌“汲汲乎有所作为”。这后一条倒颇符合市场经济理论“小政府大社会”的主张,至于哲学家真的当王,除了本书作者、公元二世纪时当过罗马皇帝的奥勒留,历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例。
本书为语录体,记录的全是这位哲学家皇帝在道德修行方面的思考。看得出他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的东部总督谋叛失败,被手下人所杀,他宽恕了所有的叛乱者,把有关的文件统统烧掉,真正做到了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被实践证明反对错了的人。他唯一的缺点是容忍了帝国境内对基督徒的迫害。基督徒反对罗马多神教,甚至在公开场合污辱众神偶像,遭到迫害也是咎由自取。但后来毕竟是基督一神教战胜,所以奥勒留的缺点是未能团结那些反对自己又被证明反对对了的人。
P3-6
一、报型杂志
现在的书市上,“书型杂志”并不罕见,有人为它造了一个缩略的英文字mook,写全了想必是magazine book;我的朋友李韧先生却早就心心念念想办一个“报型杂志”,依例,它的英文单词该作maper(magazine paper)吧。1998年初,韧兄接手(《书城》月刊的笔政,终于有了过把瘾的机会。所以,上世纪的最后三年,通衢大道、街头巷尾、大小报亭、公私书店里,到处可以看到一种八开大本、用报纸纸印的读书类杂志,挤挨在天王巨霸、黑枪红血、丰乳肥臀中间,风景倒也不恶。人们一边抱怨不好拿、不好放、不好寄,一边也就认可了它;据说这几年《书城》的销量,比起它的前身来,攀升了一个数量级。
上手不久,韧兄打电话来派任务:“你给我写一个专栏,每期点评十本书。书的选择听你自由,无论儒佛道、文史哲、数理化、烟酒茶,无论中外古今、雅俗浅深、新旧厚薄、左右反正,什么都可以;写法也听你自由,或钩提内容,或借题发挥,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甚至瞎七搭八乱勾连,胡搅蛮缠掏浆糊,怎么都可以。规矩只有两条:大规矩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小规矩是每栏三千字,加上书影,正好排满一版,每则点评三百字左右,长短不要太悬殊,不要弄到对某本特别偏爱的写成了一篇不短的书评,别的却以一句话草草了事。还有一点尚须注意:表扬虽不妨溜须拍马,批评最好别讽刺挖苦,须知我们的时代是表扬和自我表扬的时代,你也应该与时俱进。”
在李韧兄“什么都可以”和“怎么都可以”这个宽容的两可方针下,我匆匆上马了。“无聊才读书”专栏于1998年中开张,一直写到2000年末韧兄笔政任期届满,于是就有了收集在本书里的近三百则微型书评。当中有一期,因我母亲生病住院,实在无法克期完成,是请虞云国、程羽黑两三好友代笔写的;厚情高谊,心所感激,这次一并收入本书,并于文末注明作者。
二、“失书”与“失读”
我写这个书评专栏,选书方面没有什么先定的明确标准,极大多数是从自己的书架上临时选取的,因此,所点评的,往往并不是新书,即使有的市面上已有新版,我用的也往往仍是自备的旧本。开始的几期,特约刊出单位的电话号码,不知怎么误植成了小宝先生家里的电话,一段时间里,小宝经常受到想买那些旧书的读者的骚扰,恼得小宝差一点把我和李韧告上法庭。
古人说:“人惟求旧,器惟求新”。书籍的物质形态无疑属于“器”,现在无论做书的,还是买书的,都有求新的趋向,这无可非议;但若论内容,书其实更像人,书有趣,就像人有趣;书无味,就像人无味。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好朋友,读书得间,就像交友获益。几十年来,我买了不少书,虽然因为疲于稻粱之谋,好好晤对过的并不多,但心里隐隐然有为告老以后多准备些“朋友”的意思,到时候即使不良于行,足不出户,也能高朋满座,胜友如云。这两年不买书了,因为忽然觉得老之已至,旧雨尚未能绸缪,更何暇于新知乎。发生这个转折,与写这个专栏,时间上基本同步。
读书方面我一向自由惯了,兴趣至上,不守边界。唯一经常提醒自己的是,要问值得不值得,换言之,要有一定的眼光。这一点,李韧兄也经常强调,他曾宣言:“我做杂志的宗旨是,不做热点,但做眼光·?孔夫子教导我们:“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是说取人要有眼光,关于书,可以模仿地说:“值得读而未读,失书;不值得读而竟读之,失读。善读者不失书,亦不失读”“失读”一词,本是成语,是说未曾读,且似有惋惜之意,但作为“失言”的引申,意思恰好相反,是说“失于读”,过失恰恰在读了,而不在未读。
“失人”和“失书”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天下滔滔,那么多好人,那么多好书,何能照单全收?近年领导上派我一个在单位图书馆行走的差使;书库空间不够,不得不处理一批,有同仁提出:“凡是文革期间的书,和无关专业的书,一概剔除。”起初我还不大同意,心想书犹人也,处理一本书就像枪毙一个人,怎么可以根据生硬的规定一刀切呢?应该一本一本地审查判决。但是我的想法完全没有可行性,书实在太多了,最后仍不得不按规定行事。可见,要做孔夫子所谓的“知者”,或其引申义的“善读者”,两面都“不失”,几乎没有这个可能性。然而话要说回来,“失人”和“失书”固然不可避免,但“失言”和“失读”的错误却应该也能够不断纠正。“失言”和“失读”,用新的成语来说,是“精力过剩”的表现,是“吃饱了撑的”,对治的办法,一是有向高明学习的诚心,一是须时时琢磨、比较、体会,从而养出眼光。
……
(序言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