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Lady/文汇原创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程乃珊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上海LADY》可说是程乃珊上一本畅销书《上海探戈》的姐妹篇。所不同的是,如果说写《上海探戈》时,程乃珊是力图以一个上海人的立场,来记录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语言,以及光怪陆离的都市风景背后那种坚实不变的生活态度的话,那么这本《上海LADY》中,她纯粹地以女性的立场去描画上海这座城市与它的女人,不同的职业、地位、形形色色的女人相,构成了一道如此绚烂的风景线。

内容推荐

城市与女人,犹如灯笼里的那一点火,因为有了女人,城市才生动起来。

女人是不讲逻辑的,但冷眼看她们,在传统与现代、自由与约束,出格与规范之间婉转徘徊、挣扎与游移,完全是胸有成竹,其中的千姿万态。真个是风情万种。众多的都市传奇,原本就是这样产生的。

东方巴黎上海,更是一众决意活出彩虹的女人的神往之地;著名如一代影后胡蝶,阮玲玉、陈云裳,她们是广东籍,但令她们大红大紫的却不是她们语言生活习俗相近的香港。而是大上海。连一九三三年在全运会上争得游泳冠军的香港队运动员杨秀琼,在上海扬起的风头,也远胜过香港。是上海,为她缔造了一个“美人鱼”的包装。上海,是无数灰姑娘的梦想之地。

如果说,上海男人是一对冰冷尖削的钢针;上海女人,则是那团柔软毛茸的绒线。绒线与钢针纠缠之际,在欲拒还迎,牵丝攀藤的交锋中,织出各种图案的一片彩虹。

编织,着重的不是力度而是意志和一颗善于揣摩的心,意味丝丝入扣。不屈不挠的重复和坚韧!这其中,颇有点《卡门之歌》的韵味。从这个角度讲,上海Lady比一般的闺秀,更善结绒线。她们的绒线花头,百变不止,就像旧时上海小孩子玩的万花筒,稍稍将角度变化一下,就组成一只新的图案和色彩,如是从无重复,但变来变去,总也离不开那对钢针!

目录

关于文汇原创丛书

一、你的姓氏,我的名字

二、上海卡门

三、上海少奶奶

四、绿屋情缘

五、弹性女孩

六、天涯歌女

七、上海保姆

八、上海名媛

试读章节

总觉得,有怎样的城市,就有怎样的女人。

女人是城市的韵味,犹如诗的意境。女人,是都会风情的演绎,都市传奇的催化剂,成功男士的动力……

城市与女人,犹如灯笼里的那一点火,因为有了女人,城市才生动起来。

女人是不讲逻辑的,但冷眼看她们,在传统与现代、自由与约束、出格与规范之间婉转徘徊、挣扎游移,完全是胸有成竹,其中的千姿万态,真个是风情万种。众多的都市传奇,原本就是这样产生的。

东方巴黎上海,更是一众决意活出彩虹的女人的神往之地;著名如一代影后胡蝶、阮玲玉、陈云裳、她们是广东籍,但令她们大红大紫的却不是她们语言生活习俗相近的香港,而是大上海。连一九三三年在全运会上争得游泳冠军的香港队运动员杨秀琼,在上海扬起的风头,也远胜过香港。是上海,为她缔造了一个“美人鱼”的包装。上海,圆了无数中国灰姑娘的梦!

女人都爱美,上海女人尤其。

即使在全国一片“蓝海洋”的年代,上海女人一身合体的蓝,再在领口、袖口上变小花样,配上薄如蝉翼的尼龙花边,一头用牛皮纸卷过的长发波浪,照样风情万种。

她们优雅地穿行在旧租界地的旧建筑和巨幅领袖像及红色标语牌之间;在香水唇膏等被视为资产阶级腐朽之物而逐出市场之时,上海女人的手提包里,仍持一支唇膏——防裂润唇膏。这种小尾指长的,套在制造粗劣的塑料壳里,或粉红或大红烫金字的散发着俗气廉价香味的防裂唇膏,当时在市场上很走俏,也因着这些上海女人多多少少脱离了点市俗之气。记得那时我还在杨浦区上班,时尚之风较难吹抵那里,因此当淮海路和南京西路上的防裂唇膏已给扫空时,我受友人之托,在杨浦区扫货。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这些卖相粗糙的色泽艳俗的小塑料筒,一旦离开百货公司的柜台,跳入这些上海女人的小拎包里,与她们的麻纱绢头、百雀灵冷霜小铁盒放在一起时,这些小塑料筒顿时似有了生命,也变得千娇百态了。

上海女人,不时拎开塑料筒,推出那乳白色的一截往唇上一抹,再两片唇上下一抿,唇上只是多了一层透明无色的润滑剂,那姿势还是那样诱人那样风情万种,而上海女人的心灵之中,同时也已抹上了一片嫣红,她们至少已明白虽然被逼套上一件面粉袋样不显线条的蓝布解放装,自己也可以完成一个抹唇膏的动作。

文革后有部名为((女英烈传》的英国旧片在上海公映,内容讲述一位英国女特工人员深入德国占领下的巴黎,进行反法西斯活动,其中有一幕,是集中营内一个英国女人,对着一片残镜在扑粉。

“你哪弄来的粉?”她的难友很惊讶。

“是石灰粉。”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只是觉得这样做了心里好过点!”

意大利名片《罗马十一点》,在大战后经济尚未复苏的艰难时期,一位小姐用炭笔在腿上涂上一层深色冒充玻璃丝袜……

看来,上海女人对美的追求,其不屈不挠,已颇有国际水准,不愧为十里洋场催谷出来的。

上海之所以不止在中国,而且在东南亚,也属最有性格的一个城市,就是因为——上海女人。

上海女人的层次分布极细微极清晰,太太和师母、姨娘和娘姨、小姐和大姐、名媛和明星、女同志和女同事……一字之差,充满了阶级身份和政治气候的微妙又敏感的界限,透过那精巧的细节,从中你会感到一层哀丽的空蒙。难怪张爱玲在“小姐”被禁称“大姐”到处出现在上海的里弄街道和机关办事处时,去意已定!其实,上海女人即使在从小姐到大姐再回到小姐的历程中,始终不脱那么一股微微溢着呛鼻的夏士莲雪花膏和明星花露水的、带市俗的香味,即使是香奈尔五号或蒂奥,都无法掩盖上海女人那股与生俱来的亦正亦邪的女人香。

上海Baby,属女人结构层中一个界限最模糊、行为最扑朔的一族。

称女人为“宝贝”——:Baby,由西方传人上海不过近百年,一如Darling(达令)和Honey(蜜糖)及Sweet Heart(甜心),是西方人对女人的昵称。

如汉语一样,英语词汇也有微妙细致的区分。一般讲,Darling之称会较文学较斯文,用得也最普及,Holaey较口语化,而且对像可以不止是太太或女友、女儿、小孙女都可称为Itorley。

Baby,旧时译为贝贝,也译为宝贝。称女人为Baby,出点都为俚语,多为货车司机之族的劳动人民用语,伴着这句昵称的动作,往往是“啪啪”打几下她屁股,或在她下巴上轻轻一扫。那应是《欲望号街车》里马龙白兰度的用语。还有,在飞机上与后生仔津津乐道女人经的,《女人香》中的退伍丘八阿尔伯仙奴常挂在嘴边的。当然今日当牛仔裤T恤也可登入五星级酒店之时,人们对用词已不太雕琢讲究,不过始终相信,诺丁山的书店小老板休格兰特,甚至《铁达尼号》里教富小姐罗丝当众吐口水的穷小子李安纳度,包括《廊桥遗梦》中浪迹天下的摄影记者奇云伊士活,他们称心爱的女人,一定是My darling而不会一声Hi,baby!始终,一声Darling,是甜蜜得令人迷醉的呼唤!

西洋文化进入上海滩以来,在华洋交杂的十里洋场风火炉里,千提百炼成一颗颇独特的金丹一上海Baby。当年倾倒德国元帅,并由皇太后特准可在紫禁城内策马的赛金花,如果立意南下上海,在这十里洋场悄悄地补下妆,修炼一阵,相信一定会再创造一个紫禁城外的黄浦传奇,在她生命中再掀高潮!她犹如错过了王子的一场盛大舞会那样,错过了清末民初上海Baby初露头角的年华;当百乐门的霓虹灯将沪西的上海夜空映得一片嫣红之时,垂垂老矣的赛金花,却在北平郊外寂寞地凋零。她当时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来自一些特地来探访前朝遗风的游客,与她合影一张相,再由她签个名,然后留下几个钱给她。

我外祖父一度存有一张与赛金花的合影,还有她用毛笔书写赛金花三字的一张名片,惜文革中给小将们毁掉,想来当年小将中一定也有今日成为史学专家的,他们会为此自责后悔的。

照片是那种一筒十二张胶卷的方形照片,当年外祖父参加一个叫“友声旅行团”去北京旅游,导游将他们带往这位昔日北平宝贝的住址,是一间歪歪斜斜的平房,外祖父犹记得赛金花给他们签字的台子,只有三只脚,还有一角是靠着窗棂台才得以平衡。记得照片中的赛金花,只是一般平民妇人打扮,眼眉间已找不到当年倾城倾国的余韵!那应该是在上世纪廿年代中叶,那个时候,中国第一位女红星张织云的笑盈盈的美人照,已在各大戏院和申报的花边新闻版,被上海男人熟读,英国画家荷迦兹的“曲线美”审美观,已全然击败传统的樱桃小嘴和“侍儿扶起娇无力”的东方病态美,令一众上海男人开始欣赏女人波浪型的长发和起伏有致的胴体!可叹这朵开在大清暮年的金花,如一片老去的枯叶无声地掉落下来。与此同时,书场戏台上,她的被喻为情天孽海的名字赛金花,依然在人夜的变幻多端的霓虹灯中闪烁,让人遐想,叫人心醉!P1-5

序言

在科学创造中,个人的灵性最终淹没在对共性和规律的探求中。而艺术的创造,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个人的灵性。

如果没有牛顿,一定会有马顿或羊顿取而代之,因为苹果总要从树上掉下来,万有引力总要被发现。

然而如果没有达·芬奇、莎士比亚和曹雪芹,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人类还能创造《蒙娜丽莎》、《哈姆雷特》和《红楼梦》这样的不朽之作。

人类文化史是由不可替代的个人灵性构成的。新的天才出现并不会使过去的大师黯然失色。就如李白的光辉不会掩盖曹雪芹的不朽,毕加索的出现不会使达·芬奇失去价值。

真正的作家艺术家的价值在于他们作品的原创性。他们的个性越是伸展自如,生命力越是自由洋溢,艺术的原创力也越是精彩飞扬。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小小鼠标把一切变得轻而易举,按按电钮使一切变得舒舒服服,趋同与一律化正在扼杀文化的生机,如马尔库塞指出的技术统治社会的”单面人”的危险不再是杞人忧天。人正在逐渐丧失最宝贵的创造力。

当我们在为建设先进文化努力的时候,文化创新自然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课题。文化原创力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所在,如何发掘、发扬和保护文化原创力,如何造成一种能使文化原创力蓬勃发展的文化生态,必须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了。

我们把这套丛书命名为原创丛书,只是表明我们的一种态度,一种呼吁,一种要求和一种愿望。

我们希望文化界、出版界和读书界共同来呼唤原创作品,推动原创作品,关注原创作品。

一套丛书只是一块小小的铺路石,我们期待着从我们的背上走来新一代的大作家、大作品。

主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