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九万里旅行书系”之一。一支由作家、艺术家、探险家组成的队伍,他们带着东方文化背景的审美情趣踏上另一片土地,异地文化给了他们无限的激情与思考。在心灵的碰撞间,在时空的穿梭中,他们用手中的笔和相机,将一个个感动的瞬间凝结为感性的文字和温情的相片,而我们只需用双眼行走,以情感共鸣。本书是冯骥才多年欧洲游记的集子。欧罗巴是古希腊传说中的绝色少女,女神将她嫁给了宙斯神,做人间妻子,从此,她要去的那块大陆就被命名为欧罗巴……
外国记者几乎无所不问。一位加拿大记者问我:“你对女孩子感兴趣吗?你能举出三个给你特殊印象国家的女孩子加以评论吗?”
我先告诉他,给我印象最荚的是波兰的女孩子。我住在波兰的卢布林大学时,常常坐在矮矮的石墙上,欣赏着那些在校园里走来走去的女孩子们。虽然她们的神态各异,但都是那么善于打扮自己,还以美好的气质表达她们良好的素养。如果她们发现你在注意她们,便会对你莞尔一笑,表示好感。大多数波兰姑娘都是金头发,那每一张脸儿都像镶在金色镜框里的一幅幅动人的画儿。
接着我又说,最没有给我留下印象的是意大利的女孩子。意大利简直就是人类的艺术宝库,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切利尼等等那些艺术大师举世闻名的作品就在大街上,比比皆是,谁还会注意她们?意大利女孩子对于我是一片空白,或者说是一片空白的梦。这印象够特殊的吧?
最后我告诉这位对女孩子分外好奇的记者说,给我印象顶特殊的要算奥地利姑娘了。别看她们并不漂亮,甚至有点死板,但个个灵魂却很浪漫。
“为什么?”他逼问我。他不明白。
要想弄明白这些姑娘,先得弄明白这个国家。
从表面看,奥地利连二十世纪也没进入。在维也纳很难看见一座现代化高楼。他们鄙视现代建筑的单调,缺乏历史,没有人文内涵;反过来自然就崇尚于过往的哈斯堡王朝那种高贵的古典精神。如今,它是世界上最爱用名片的国家之一。因为名片上标示着身份与地位。我认识一位诗人,他的名片的头衔不是诗人而是某某亲王后裔。这可笑的做法,叫你感到昔日的帝国依然顽固地活着。
最生动地给你这种“帝国感”的是那些老妇人。她们带着迟暮人生的阴影而面容沉郁,脖子下边像火鸡那样松垂着皱巴巴的皮肉,手指上套着绿松石的大戒指,臂弯里挂一个抽带的丝织手袋……如果这时坐在道边的年轻人,伸腿挡了她的路,她决不会绕开走过去,而是站着不动,直等这年轻人收回腿,她才过去。她脸上什么神情也没有,却已表现出对那些缺乏教养者的彻底的轻蔑。如今这世界上,哪里还能看到这地道的贵族式的傲慢?这是由于历史不竭的魅力,还是对历史过分的神往与沉溺?
P1-2
这套书已筹划了好几年。我们开始构想时,坊问旅行文学书籍还不多见。后来因为“行走”计划的催生,转眼间书架上一整套一整套的旅行书籍排列开来了。但我们还是相信,只要有创意,就会有自己的空间,就会有存在的价值,就会有惺惺相惜的读者。
“九万里旅行书系”的编辑方针有几条自己的原则。
一是原创性。几百年旅行文学中有许多的经典之作,虽然它们是世界文学海洋中的珍珠,但不是我们所求。我们只是在大海边拣拾一些刚浮出水面的新生贝壳。我们希望这些贝壳到将来会被视为珍珠。
二是文学性。现在旅行文学书籍越来越趋向实用性,有的索性衍化成文学地图或旅游指南。这也不是我们的所求。读书毕竟不是实地旅行,而是做一个书房旅行家。坐拥书房,用双眼行走,以情感共鸣,以心灵享受,文学的魅力会把我们引入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
二是艺术性。这套书的特点是选用大量彩色和黑白图片,这些图片大多是作家本人所摄(极少数除外)。这是这套书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我们选择作家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些作家一般能用文字和镜头两种形式或两种手段或两种载体来观察、体验、表达和记录。这样,文字和图片在他们的书写中都是有了双重的内涵和双重的意义。具备这种特质的作家并不多,每找一位都会令我们惊喜。
因此,这套书有别于一般的图文书,一般的旅行图文书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插图本”,而“插图本”古已有之。我们希望“旅行书系”从内容到形式,都能让人耳目一新。
早在哥伦布向西航行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大探险家法显已游历三十余国,完成一‘项轰轰烈烈的壮举,从法显到玄奘,再到郑和,中国历史上的探险旅行,大多是带回知识和文化,改变了“自己”。近代西方探险旅行却是输出了殖民,改变了“别人”。但不管东方还是西方的旅行文学,都有一个在异文化观照下逐渐认识自己的传统。这是旅行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认识价值所在。
中国到了改革开放年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真正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出去看世界”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旅行家的猎奇,而逐渐和正在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旅行文学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二三山去。”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化用《庄子·逍遥游》语典吟成的别有怀抱的名句。愿读者都能在本书系中体味高举“九万里”的风鹏的情怀与意趣,因以“九万里”为本书系名。
萧关鸿200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