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倾听灵魂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李世琦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世琦的作品一般都短小精悍,意境有余而篇幅见短,时常流露中国传统文评画龙点睛式的笔法,看似平淡,却异样明亮。近年来他虽精研阐释学、女权主义、精神分析、接受论、结构论等等流行的西方艺术理论,却没有被外来的思潮异化,而是在更广阔的理论视野里写作和思考,正在形成自己的风格。

内容推荐

本书为作者读书随笔、文艺评论、书评、书话、游记类文章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全书分为“走近大师”、“名家风采”、“佳作鉴赏”、“中外屐痕”四辑。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文学、史学、文化等方面,时有独到之见。文笔优雅清新而充满激情,篇幅适中,富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艺评论家曾镇南,著名学者、翻译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海凌教授分别为本书撰写了序言,给予较高评价。

目录

序言

序言

走近大师

缘悭一面的知心朋友

 ——鲁迅和毛泽东

遗篇读罢独怆然

 ——悼孙犁

作品的流行与流传

 ——读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卓然大家说缪钺

狂放外衣下的痛苦灵魂

 ——关汉卿散曲简论

鲁褒与莎士比亚

类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智者

 ——走近赫尔曼·黑塞

作品和人格一样伟大的作家

 ——记托马斯·曼

作品和容貌一样清丽聪慧

 ——阅读曼斯菲尔德

文学应该表现重大的人类命运

 ——纪念海泽逝世九十周年

十九世纪法兰西的“风神之琴”

 ——纪念乔治·桑诞辰二百周年

走进无疆无界的智慧之国

 ——读《诺贝尔奖讲演全集·文学卷》

于方寸之地演示大千世界

 ——读斯特林堡《半张纸》

伟大的三人行

 ——读《三人书简——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书信集》

奇特而感人的友谊

 ——读《罗曼·罗兰与梅森葆书信录》

坚持独立思考的文化巨人

 ——纪念罗曼·罗兰逝世六十周年

思想的魅力和文字的魅力

 ——读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品味里尔克的散文艺术

名家风采

忆贺麟先生

中国现代学术史的一座丰碑

 ——评《汤用彤全集》

白发老翁赤子心

 ——读《吴祖光选集》

静虚澹泊说平凹

杰作的标高

 ——我看《丑行或浪漫》

我一直在做着“架桥”的工作

 ——访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

十年磨剑:忧虑地思考人类的未来

一读黎呜《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

黎鸣:为西方哲学撰写悼词

 ——读《西方哲学死了》

卓立天地间的伟男子

 ——读林杰等著《盖世英雄彭德怀》

思想的含量和文字的重量

 ——读拉尼茨基《我的一生》

鸟瞰传记文学的千山万壑

 ——读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

佳作鉴赏

填补空白的《中国学生运动简史》

日本最长的一天

“神秘的微笑”的谜底

 ——推荐《蒙娜丽莎传》

关于爱情的学问

 ——读《爱情论》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评《开放与封闭》

秉笔直书个性鲜明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简说

不信东风唤不回

 ——推荐《毛泽东的廉政思想》一书

梅花香自苦寒来

 ——读《烛光蚕丝》等

从文化的视角观照

 ——评《金瓶梅与中国文化》

鲜血,在提醒我们

 ——读《还我河山》

别开生面写春秋

 ——评《二十世纪中国史》

诗思一帆海空阔

 ——女性爱国诗词谈片

二十世纪罕见的伟人

 ——读《谈判大师周恩来》

反腐勇士的正气歌

 ——读《天平谣》

一本陈年老酒一样的好书

 ——读《晚明二十家小品》

视野开阔,见识不凡

 ——读《现代十六家小品》

唐宋时期人生体验的百科全书

 ——读《唐宋词与人生》

美不胜收的精神大餐

 ——读《宋·十大词人词画雅鉴》

探测灵魂的深度和广度

 ——读《隔壁情人》

逝者如斯费思量

 ——读李荣身《秋寒花红》

伟大还要让人懂

 ——读《邓稼先》

正气沛然诗情浓郁

 ——评祁淑英等著《袁隆平传》

一位事业有成的出版家

读李景端《心曲浪花》

阅读、教学两相宜

一评《世界文学简史》

奈何咫尺间,竟如参与商

读《天文现象》

中外屐痕

余味悠悠旧书香

抱犊寨游记

漫游澳洲企鹅岛

中文书刊在澳洲

难忘悉尼展书时

一悉尼1995中国图书节散记

魅力无穷的文化名城

 ——海德堡小记

阳明祠夜话

与大师邂逅于冷摊

逛冷摊者须有慧眼

二十年来的藏书与读书

后记

试读章节

毛泽东对于鲁迅的了解,最早是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起不断读到鲁迅思想深刻、风格独特的杂感。而对于鲁迅本人较深入的了解,也是通过在上海工作过的党的文艺工作者。

据冯雪峰同志回忆,1933年底他到瑞金中央苏区之后,毛泽东同志常找他谈鲁迅。“有几次他说:‘今晚我们不谈别的,只谈鲁迅好不好?’毛主席早就知道鲁迅,他曾遗憾地跟我讲过:‘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的仰慕之情。另一次,冯雪峰告诉毛泽东同志说,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这说明,毛泽东对鲁迅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是钦佩的。

冯雪峰还告诉毛泽东同志,“鲁迅读到过他的诗词,认为诗词中有‘山大王’的气概。毛主席听了,也开怀大笑”。这笑声,体现了两位伟人的互相理解。

毛泽东同志仰慕鲁迅、尊敬鲁迅,也非常理解鲁迅,注意发挥鲁迅独特的战斗作用。在瑞金中央苏区,人们议论苏维埃中央政府的人选时,博古等人认为可以让鲁迅担任教育委员。毛泽东听说后表示反对,他说:“鲁迅当然是在外面作用大”。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后,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当派人向上海文艺界宣传这一政策时,毛泽东同志指示冯雪峰等同志要首先做好鲁迅先生的工作。而鲁迅先生为宣传党的政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对于鲁迅的著作,毛泽东同志一直非常爱读。据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回忆,解放战争时期,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战斗生活非常紧张,许多东西包括很需要的部分日用品都被扔掉了,马列著作、鲁迅著作及一部《辞海》却一直带在身边。到了解放后,毛泽东同志仍在一遍又一遍地读《鲁迅全集》,并且不断向干部群众推荐。无疑,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国民性深刻而独特的见解给了他启发,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给了他艺术享受。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紧张的战斗生活中,毛泽东同志多方了解有关鲁迅的情况,挤出时间读鲁迅的著作,对鲁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很快对鲁迅作出了科学的评价。1937年lO月19日,延安陕北公学举行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鲁迅》的讲话。纠正那种认为鲁迅只是一个文学家的肤浅看法,提醒人们“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在讲话中,毛泽东同志还概括了鲁迅先生的三个特点,即“政治的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惊人地给了鲁迅最崇高的评价:“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在毛泽东同志讲话之前,人们主要在文学的领域内评价鲁迅,而对鲁迅在中国革命史上乃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讲得不多或没有讲,只有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给了鲁迅这样高的评价。这表现了毛泽东同志非凡的眼光和魄力。

如果说毛泽东1937年的《论鲁迅》对鲁迅的评价较概括、较抽象的话,那么写于1940年初的《新民主主义论》则对鲁迅进行了具体而全面的评价。在凝炼的文字中,毛泽东同志首先强调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这样评价鲁迅是前所未有的。从新文化运动起直到鲁迅逝世以后,人们只讲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文学家,而对思想家特别是革命家的鲁迅讲的很少,有些人甚至不承认鲁迅是革命家。而毛泽东以他对鲁迅的深刻研究,最先把问题提到了这样的高度,这是一般的鲁迅研究者相形见绌的。

其次,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鲁迅的人格。指出他骨头最硬,具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第三,评价了鲁迅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指出他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一连使用了五个“最”字,并指出他是“空前的”民族英雄,给了鲁迅前无古人的最崇高的历史地位。这和他1937年说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一致的,又是一个发展。

最后,指出鲁迅对于后人的伟大的启示作用,“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从文化史的高度,指出了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毛泽东同志的话虽然文字不多,但“给了鲁迅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王瑶语)。

从现已发表的文字看,在毛泽东同志谈到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中,讲得最多而又评价最高的要首推鲁迅了(马恩列斯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他们的功绩已为世所公认,故毛泽东同志讲得不多)。这在毛泽东同志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充分说明了他对鲁迅先生极为深刻的理解,极为深厚的感情。

P5-7

序言

初读李世琦先生的文评作品,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后来要了他的文集细读,发现他的文思果然别致,格调也不同于流俗。平日里看惯了一种文体样式,渐渐地被它同化,就会不由自主地养成对它的认同意识,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风气甚至传统。风气和传统都是惰性气体,容易让人懒惰,所以在一种风气或者传统里写作的人,若不小心很容易养成重复自我的习惯,因为重复自我是一种自给自足,不必耗费多少心力,就能长篇大论信口言说。近20年来中国流行气魄宏大、理论精到的文评作品,反映中国人走向世界向外国文艺家学习的虚心和成绩,并且其中有思想有见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确实不少。但也有些作品常常是长着同一副面孔,一本正经的沉闷,让读者看了犯困。我想,这类文评的作者大概过于重视文章的套路和规范,把本无定法的文章写得如依法炮制,浅层次地重复自己,思想作平滑运动。于是,一贯的套路把思想格式化,也把文字的生气抹煞了。我怀疑这种风气受了西方某些文论家重逻辑而不重文采的做派的影响。其实,我国固有的文评是很讲究文采和新意的。文采是个性的外化,是作品透过艺术形式流露出的精神气质,是审美愉悦的最初的源泉。缺少文采就像一个人没有睡醒觉,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这样的文章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中国传统的文风惜墨如金,忌冗言瞽说,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余味曲包”,涉及修辞的包孕丰富,隐秀含蓄,在篇终言外着眼。而文人诗家假借前人陈言(巴赫金所谓“他人话语”)以出新意,即所谓“以俗为雅,以故为新”。黄庭坚把这种手法称为诗人之“奇”,可以“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可见我们的古代文人很重视诗文的出奇出新。杜甫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为黄庭坚、陈师道等人费心用力地师法的对象。黄、陈等江西诗派对杜诗的哪一点最醉心呢?这就是他们所专心标榜的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其实杜诗也不一定真的处处有来历,没有半个字杜撰,元稹就赏识杜诗不用古典成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黄庭坚坚持那样看杜诗,是借题发挥,以阐发他的理论见解:取古人之陈言来点铁成金。就诗而论,江西诗派作诗堆砌雕琢,不平易自然,语言不够透明,一个极平常的字句里可能埋伏着古典,但就手法而言,他们的作风和纲领却导引出一个长期被世人忽视的艺术规律,透露他们在理论观念上的夙悟先觉。文人著书写文章以出新出奇为上,而这种新奇则是以点化前人的陈语常谈为基础的。俄国形式学派从诗语的修辞人手探索文艺的规律,主张作家观事体物当以故为新,即熟见生,其手腕须使人感觉陌生奇特,以出奇制胜,即所谓“陌生化”。这种见解在表述形式上别开生面,但其研究的思路与江西诗派的诗学纲领不谋而合。

我不知李世琦先生是否刻意研究过“陌生化”原理,反正读了他的作品,就不禁发生联想。应该说,文坛上每有新人出现,总有他不同于常人的新的手法和新的面貌。李世琦作品的新,在于他思想的深刻,见解的独到,而这些思想和见解又是以一种朴素清澈中洋溢激情的文字描绘出来。他初发在《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报端的《云烟满纸气韵生》、《卓立天地问的伟男子》、《走进无疆无界的智慧之国》等篇什之所以引起文艺界同行注意,我想原因大概就在于此。《云烟》一篇写的是他对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曾镇南作品的冷静的阅读和思考,以简练的文笔点化出曾氏作品生动的气韵;《伟男子》是读《盖世英雄彭德怀》一书的心得,他借用袁枚凭吊岳飞墓诗“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发人深省,流露作者深刻的人生思虑;《走进无疆无界的智慧之国》是作者的警世坦言。在中国文坛上,诺贝尔奖有时被视为酸葡萄,有时被看做甜葡萄,那么多了不起的文豪给它弄得很没面子。中国作家为什么拿不到这个奖呢?我以为,李世琦说出了真正的原因。从目前这个集子看,李世琦的作品一般都短小精悍,意境有余而篇幅见短,时常流露中国传统文评画龙点睛式的笔法,看似平淡,却异样明亮。近年来他虽精研阐释学、女权主义、精神分析、接受论、结构论等等流行的西方艺术理论,却没有被外来的思潮异化,而是在更广阔的理论视野里写作和思考,正在形成自己的风格。

李世琦是一位学者型的文评家,博学多识,对世事人生有深刻体悟,不爱官位爱文章,在写作上已见前途。他在大学读的是历史系,同时潜心研究文学和哲学。有文史哲三门学问的功底,加之近20年的勤修苦练,才有他今天那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笔和境界。

2004年9月写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

注: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后记

去年年底,写成《坚持独立思考的文化巨人》一文,这个集子就截稿了。集子编成以后,不由地回顾了自己读书、写作的历程。

这个集子所收的文章,最早的一篇写于1986年夏,最晚的写于去年底(后来又选了2005年的几篇)。时间将近二十年,我的成果不仅质量不高,数量也不多,这委实是愧对师友的期望的。但有一点可以自慰的是,这么些年来,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工作有闲有忙,环境有顺有逆,读书、写作一直坚持了下来。笔者虽然笨拙又懒散,仍然在不断进步着。

笔者出身于农民家庭,父母是基本没有文化的半文盲。记得自己小时候虽然也贪玩,也能玩出花样,但最大的兴趣是读书,功课之外,小时候主要是读连环画。等到上了中学,正是大革文化命的年代,在我们那个没有出过像样的文化人的村子里,我曾经把全村能找到的书(包括杂志)都读完了。后来到外村去借,包括一些年代很久、纸张变黄变脆的线装书,在那个年代是禁书,我农闲时躲在房顶上偷偷读。啊,那是怎样的年代啊,实在是不堪回首!

“四人帮”被打倒之后,我考上了大学,得到幸福的读书机会。毕业之后,分配到出版社工作,我感到很幸运!因为这个工作和自己的业余兴趣是吻合的。更重要的是,做编辑可以结合工作读许多好书,可以结识许多学者、作家、记者。从好书中,我获得了许多知识,汲取了许多智慧。在和学者、作家、记者的交往中,我学习学者的渊博,作家的灵性,记者的敏锐,他们给了我精神的营养,推动我不断进步,我由衷地感谢他们!

做了编辑之后,我结合工作开始写作,最初是写自己责编的书的介绍、推荐,后来写书评,慢慢地除了介绍、评论,发一点议论,讲一点自己的看法。从本社的书开始,又扩展到外社的书、刊,中外名著。

对于写作,曹丕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那是大人物的事,我等小书生不必那样自己找累。但对于自己的文字,白纸黑字,记录了自己的思考和人生的轨迹,还是应该严肃对待的。我曾经在一次发言中说过:如果我们写不出不朽的东西,至少应该努力不要让它速朽!我觉得这应该是写作者的底线。至于写作者的高标准,叔本华提出应该是“将风清骨俊的真诚品格、世之少有的英见卓识以及聪慧敏锐的判断力融为一体的人”,真是深得我心!笔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新闻界友人廉正祥、曹正文、刘霆、李维永、祝晓风、张清、胡洪侠、桑献凯、崔立秋、郝荣斋、孙振清等,出版界同仁管士光、汪稼明、李景端、杨心慈、薛炎文、谢大光、耿相新、林学勤、何林夏、陈莎莎、张冰、张京、何玉兴、汪溟、梁东方、王莅辉、王静、康志刚、王会等友人曾给了笔者种种帮助,在此一一谢过。

特别应该感谢的是,著名批评家曾镇南,著名学者、翻译家郑海凌,以他们特有的敏锐和学养,对探索中的笔者给以较高的评价和鼓励,使笔者受益良多,并在繁忙的学术活动间隙为本书撰写了序言。

一介书生,衣食无忧,亦读亦写,夫复何求!

是为后记。

李世琦

2005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