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承上(19世纪传统批评)启下(20世纪现代批评)的批评家,艾略特的意义在于他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指出了未来批评发展的方向,并确立了一种不断探索、勇于创造的现代批评精神。本书对这位“现代派诗歌之父”、20世纪西方著名批评家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作了全面的研探和整理,既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创造力和矛盾性,又详细考察它对20世纪现代主义诗学的深刻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现代批评之始(T.S.艾略特诗学研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刘燕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承上(19世纪传统批评)启下(20世纪现代批评)的批评家,艾略特的意义在于他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指出了未来批评发展的方向,并确立了一种不断探索、勇于创造的现代批评精神。本书对这位“现代派诗歌之父”、20世纪西方著名批评家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作了全面的研探和整理,既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创造力和矛盾性,又详细考察它对20世纪现代主义诗学的深刻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对“现代派诗歌之父”、20世纪西方著名批评家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作了全面的研探和整理,既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创造力和矛盾性,又详细考察它对20世纪现代主义诗学的深刻影响。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这部论著阐明了20世纪中国作家与批评家如何把“T.S.艾略特传统”创造性地转化为自身的资源、建构起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诗学传统,并清楚地揭示了当代中国“艾学”的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 全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资料翔实,索引明晰,论据充分,观点独到,是我国T.S.艾略特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方向性成果。 目录 引言 重解“T.S.艾略特传统”/1 第一章 世纪回眸:现代批评之始/17 第一节 现代派诗歌之父/17 第二节 诗人批评家/27 第三节 T.S.艾略特诗学特质/37 第二章 审美之维:本体论诗学/52 第一节 传统与个人才能/53 第二节 重写欧洲文学史/64 第三节 非个性化理论/76 第四节 客观对应物/88 第五节 T.S.艾略特与新批评/98 第三章 文化之维:文化社会批评/111 第一节 宗教与人文主义/112 第二节 宗教、道德与文学/126 第三节 理想社会的建构/134 第四节 走向多元的文化批评/145 第四章 静止的花瓶:T.S.艾略特与中国/152 第一节 T.S.艾略特与中国古典诗学/153 第二节 T.S.艾略特与中国现代诗学/165 第三节 T.S.艾略特与中国当代诗学/202 结语 T.S.艾略特时代及我们的问题/227 附录 “T.S.艾略特在中国”研究论文索引/237 参考文献/251 后记/260 试读章节 像德国浪漫派作家赫尔德一样,艾略特始终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扎根于自己故乡的土地,在他的诗歌中,犹太人往往作为没有根基的城市生活的象征。正是这种对更深厚的文化传统之“根”的渴望使得艾略特成为自己故土的放逐者,成为对古老传统的追逐者。在他眼中,1888年9月26目的出生地美国的圣路易斯市并不是真正的故乡,只有祖先的来源地英国才是他精神和身体的真正家园。原来,艾略特父母双方家族一直可以追溯到定居到新大陆的英国清教徒。其11世纪的祖先威廉曾经是参加征服英格兰的诺曼底贵族,17世纪祖先安德鲁斯移居到美国麻省。 艾略特家族始终保持着引以为自豪的强烈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这种精神通过祖父威廉(William Greenleaf Eliot)延续到艾略特身上。威廉是北美基督教联合教会的神父,为传播福音才来到当时很偏僻的圣路易斯市,并创办了史密斯学院和华盛顿大学;他把一神教的道德宗旨与19世纪人文主义的公众精神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套自我克制的伦理行为规范和公众服务的原则(Law ofPublic Service)。艾略特与生俱来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献身于公众事业的热情与祖父的影响分不开。1953年6月,成名后的艾略特在祖父创立的华盛顿大学百年校庆上作了一次题为《美国文学与美国语言》的讲演,开始就谈到:“(艾略特家族)的生活准则是祖父设立的;像摩西一样,他制定了我们的道德判断、在责任与自我沉溺之间的决定,他规定了戒律,任何背离都是有罪的……这尤其体现在三个领域:教堂、城市和大学……这些地方标志着宗教、公共事业和教育。”艾略特从未忘记祖父的戒律,人们很容易在他所从事的每一个领域发现这种精神:在他的文化和社会批评中,在他的诗剧创作中,在他从事的杂志《标准》和费伯出版社的编辑工作中,以及作为宗教和社会活动家的身份中。艾略特对文学传统和历史意识的强调,对教育中古典审美趣味的推崇,对世俗文明的否定和对基督教社会的构想等方面无不追随着祖父的足迹,并身体力行地实现着先祖的遗愿。 早年的艾略特由母亲夏洛蒂(Charlotte Chauncy sterns Eliot)一手栽培。她是个极有文学天赋的人,在一些教会报纸杂志上发表过诗歌。也许因为自己的艺术抱负受到环境的抑制,夏洛蒂把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很早就开始悉心地培养着一个未来的天才。成名后的艾略特在哈佛大学讲授现代文学时曾经谈到,没有一位心理学家能够像D.H.劳伦斯那样敏锐地描写“母爱”。对任何一个具有艺术天赋的孩童来说,母爱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所起的作用类似一个雕塑家,让一团混沌不分的泥巴初具雏形。艾略特的父亲亨利(Henry wareEliot)则带有20世纪初富足商人那种优雅的气质和敏感的审美趣味,艾略特后来出色的编辑管理才能和商业务实精神大部分渊源于此。 P18-19 序言 一、文学经典中的T.S.艾略特 在当代,一提起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这个名字,人们立刻会把他与现代派诗人或宗教诗人、戏剧家、新批评家或道德家、文化保守主义者等一系列称谓联系起来。在一些人的眼中,他已成为一个时代高不可攀的象征,如1954年《生活》杂志载文声称艾略特为当时“世界上活着的最杰出的诗人”;英国批评家彼德·昆内尔的《英国文学史》(1973)把20世纪的文学活动期称为“艾略特时代”;有学者认为艾略特是与但丁、莎士比亚、乔叟、弥尔顿、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相提并论的文学天才,称其为“他的时代最有学问的诗人”①。可是,在另一些异议者的眼中,艾略特的辉煌却成为明日黄花,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越来越遥远了,美国批评家休·肯纳以《庞德时代》(1971)概括了20世纪的文学成就,认为艾略特无法与庞德比肩;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一直与艾略特对抗的美国本土诗人w.C.威廉斯成为后现代主义诗人们尊奉的先师,最终取代了艾略特在现代诗坛的坛主地位;在解构主义批评家H.布鲁姆的《西方经典》中,艾略特的名字被驱逐出去;一些当代批评家甚至宣称要把艾略特扫进理想主义的垃圾箱。 从以上对艾略特所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论断中,人们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两种传统的对立,以及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与下半叶后现代主义的对抗。种种对文学大师的不同言说或对文学经典的颠覆改写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艾略特形象的不同认识。而无论人们用什么样的赞誉之词或贬损之语来描述、阐释艾略特,我们都无法逃离这个笼罩了现代文坛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巨大身影,我们唯一可能做的事情就是,进一步认识清楚艾略特在现代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并在世界文学经典秩序中给予他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艾略特极不愿意批评家们评论自己,是一个善于戴上戏剧面具、伪装起来的人,甚至自诩为“老负鼠”(Old Pussom,一种非常机警狡黠的动物)。②可他越是如此,人们越想了解和讨论有关他的一切,无论是那些晦涩难懂的诗歌,或锋芒毕露的批评,还是他鲜为人知的谜一样的私人生活。随着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艾略特本人也无法阻止自己成为现代文学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后人不断阐释、评说和注目的对象,在众说纷纭中呈现完全不同甚至矛盾的形象,以适应每一个时代或不同国家的文学要求和期望。这种情形正好印证了艾略特在1917年说过的那句名言:“现存的艺术经典本身就构成一个理想的秩序,这个秩序由于新的(真正新的)作品被介绍进来而发生变化。”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固有的世界文学秩序由于艾略特的出现而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改写了他之前的文学经典,而后来者也必定对他以来的文学秩序不断进行改写,用艾略特的话来说,“这就是新与旧的(相互)适应”。①对我们而言,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一份伟大的遗产,如同源自音乐剧《猫》中的那首著名歌曲《记忆》,永久地回荡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引言摘录) 后记 读过美籍华裔学者、诗人叶维廉写作的一首诗《孕成》,他把作品的酝酿、创写、形成过程比喻为孕妇的受孕、十月怀胎和分娩,其中有诗句道: 我是如此确定他的来临 仿佛一切将来共同携手的流程 都早已默印在 我最深的知觉里 我知道 而又仿佛不知道 不知道 而又仿佛知道 但我是如此确定他的来到 我拒绝了 一些早到的访客 本能告诉我 选择是我的权利 这首诗准确地传达了我对于写作的感觉。在我的博士论文开始选题、撰写、答辩到不断修改并付诸出版的这漫长6年中,我个人经历了一些坎坎坷坷、大悲大喜的事件,其间最重要的人生体验就是结婚生子,我的女儿黄思齐奇迹般地降临到我的身边,带来了生命中最明媚的阳光与色彩。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我真正体悟了诗人所说的著书立说与生儿育女之间的神秘关系,同样是寻寻觅觅、“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相逢缘分,同样是苦思冥想、“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过程,同样是翘首以盼、瓜熟蒂落…… 在学术研究领域中,我与艾略特的际遇真乃一种缘分。记得1998年我开始考虑博士论文的选题,从梁启超、严复、王国维到拉康、德里达、福柯,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似乎都在召唤着我走进他们的世界,但也许是由于自己知识积累得不够,也许是关注点的不同,也许是其他种种原因,我与他们都失之交臂。正当我焦躁不安、心神不宁的时候,有一天,我去探望我的导师童庆炳先生,他突然提醒我:“你的硕士论文是研究现代主义文学,你现在是不是可以继续研究现代主义诗学呢?”我顿时豁然开朗,于是在什克洛夫斯基、叶芝、西蒙斯、庞德、理查兹、燕卜逊、利维斯、兰色姆、布鲁克斯等一连串现代批评家的名字中,一下子就圈定了艾略特,好像一见钟情,又好像我早就在等着这一决定时刻的到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的硕士论文研究题目为“《尤利西斯》:时空形式的解读”,在理解爱尔兰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时,必然涉及艾略特对《尤利西斯》最早作出的重要评价。我发现《荒原》与《尤利西斯》这两部经典作品无论是发表时间(1922年),还是在主题(对人类文明的思考)、结构(神话框架、古今类比)、题材(现代都市的混乱与堕落)和表现手法(意识流、蒙太奇、客观对应物、象征、反讽、并置等)上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因此一直想对这两部现代主义巅峰之作进行对比分析。现在,对艾略特诗学思想进行研究,必然有助于我从一个理论层面,更深入地理解以庞德、乔伊斯、艾略特、弗·伍尔芙、福克纳等为核心的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进而探究“艾略特传统”对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所起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对我而言,这一直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诗学最终应该成为我们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面镜子。本论著的最后一部分只是粗略地涉及到“艾略特与中国”的关系,我正在撰写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T.S.艾略特传统”》将进一步阐释“艾略特传统”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现代性”的深远影响及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启示。 我常常因为自己有幸成为“童家军”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在读博期间和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导师童庆炳先生曾经给予我悉心的、一丝不苟的指导,至今我仍保存着他每一次授课的讲稿,以及在论文每一稿上留下的修改意见。记得我之前的许多“童门”师兄师姐们写论文时因为受不了童先生的“苛刻要求”和“严厉训斥”,有时在他面前潸然泪下,在校园看见他了却要躲着走。而我却万幸得到童老师和风细雨、平心静气的面授和指正,感受到他严厉之后的慈爱,一本正经之后的幽默机智。记得他曾经在一张复印稿纸上写了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把我论文的优点归为:“1.资料比较丰富、翔实、完整;2.对于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大致面貌,作了较为完整的描述;3.对于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作了具体的、细致的、清晰的、合乎实际的梳理;4.文字流畅、规范,逻辑清晰,细针密脚。”他在修改意见上又仔细罗列了好几条:“1.一般的叙述多,论述少。应多提问题,然后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中显示深刻性。2.创造性的见解不多。应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推进;3.论文后部分应该突出艾略特关怀现实的方面;4.论文最后应该有所结论。”由此可见,童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特别重视发现“问题”和研究者创造性的见解(这已成为我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我在论文的修改过程中,总是极力向这个目标靠近(遗憾的是,至今恐怕还没有达到这一较高的要求)。后来,当我也成为一名为人师表的老9币时,童先生严谨认真的治学风格和高尚超拔的人格魅力一直在激励着我,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年恰逢童先生七十大寿,我希望将这部著作作为我献给他的一份微薄的、真诚的生日礼物。 艾略特带给我的另一个收获是我与师母曾恬女士结下了一段奇异而深厚的情缘。长期以来,由于从小到大受到的都是无神论教育,我对任何宗教都抱有盲目的偏见。当我对艾略特从一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转向虔诚的基督徒感到迷惑不解,无法深入体悟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微妙关系时,是曾师母帮助我启悟,让我重新认识基督教文化,明白了一切伟大文学艺术的内在灵魂永远是对信仰的执著探索。曾师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身上散发的谦卑从容、大度无私的纯洁光辉照亮了我一度阴晦的岁月,她对基督教的深刻领悟使我懂得了现实之外的另一种精神向度。有许多次,在夕阳西下的北师大校园的绿茵小道,曾师母圣母般的宗教话语一点一滴地渗入我干渴的灵魂,它们与艾略特“施舍、同情、克制”、“让我们谦卑”等神圣诗句一起震撼着我的神经,促使我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与精神信仰思考得更多、更深。这样一种圣洁的力量让我对生活怀有了感激之情与宽爱之心。 难忘的是,在博士论文的答辩会上,诸多我熟悉或不熟悉的老师给予我很多的肯定与鼓励,而且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中国人民大学的章安祺教授谈到:“T.S.艾略特在20世纪西方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为世人瞩目,而我国学术界就其诗学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还不多见,《现代批评之始:T.S.艾略特诗学研究》的选题显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论文对艾略特诗学观念的内涵和关联的辨析,材料翔实,逻辑严密;特别是就艾略特针对现代文学中的二元分裂现象和现代文明中的文化危机困境所提出的‘辩证诗学’进行的阐释,颇具有启发意义。”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罗钢老师称拙著“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优秀的博士论文,作者对艾略特的诗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考察。刘燕的论文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如能针对国外当代‘艾学’的某些观点,与之展开对话,论文将更富于当代性。”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一川认为:“刘燕的博士论文《现代批评之始:T.S.艾略特诗学研究》是我所看到过的有关艾略特诗学的首部文艺学博士论文,可以填补我国‘艾学’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的理论概括尚待进一步加强。”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的程正民教授、李青春教授和辽宁大学的王向峰教授在我的论文答辩过程中,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入而富启发性的修改意见。所有这些,促使我更加努力地修改论文。正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这样一种既严谨又宽容的学术训练与人格熏染中,我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铭刻在自己现在的事业与生活中。 在读博期间,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吴元迈教授和我的师兄王志耕的热情推荐,我应四川人民出版社之约撰写了文学评传《艾略特》(2000年)一书,因而认识了素未谋面的艾略特诗歌研究者江玉娇女士,是艾略特这个名字成为我们友谊的桥梁。在研究艾略特这一共同的课题中,我还与蒋洪新、董洪川两位博士结下了学术上的不解之缘。1995—1997年期间,我曾经担任过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东方丛刊》的编辑,这段难忘的岁月使我至今沉醉于美丽的桂林山水之中,认之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此我特别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肖启明慷慨地给予我出版论著的机会,感谢总编室的沈红子和责编段海风为本书出版付出的热忱劳作,是他们为我的桂林记忆留下了可供追忆的文字见证,帮我圆了心中的梦想。 本论著付梓之际,我还要感激我的母亲、哥哥姐姐、丈夫黄君方、女儿黄思齐和密友陈霞等人,他们给予我的亲情和友谊一直支持着我坚定地走向艰辛而富有乐趣的漫漫学术之路,他们永远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动力。我更希望这本书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表达女儿的深切感恩与缅怀之情。 一本书的出版如同一个孩子的降临,一方面是让人惶恐不安,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来修正错误、补充遗漏、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是让人殷切等候,盼望这个幼稚的使者能带给那些帮助我成长的亲人、老师、朋友们,艾略特的那些爱好者、研究者们一份意外的惊喜和快乐。 刘 燕 2000年5月初稿于北京师范大学 2005年5月定稿于望京花园雀巢 书评(媒体评论) 《现代批评之始:T.s.艾略特诗学研究》可以填补我国“艾学”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一川 论文针对现代文学中的二元分裂现象和现代文明中的文化危机困境所提出的“辩证诗学”进行的阐释,颇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章安祺 作者对艾略特的诗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考察。 ——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罗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