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记事又记情的重大考古发掘记。作者选择满城汉墓发掘中的典型事例,争取发掘主持人的合作,并请主持人撰写考古发掘记,尽可能地将某处发掘全过程以及有助于了解此处古代的资料,如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都包括进去。作者以他们发掘过程中种种亲身感受,更多地向社会讲述鲜为人知的操作细节和艰辛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卢兆荫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记事又记情的重大考古发掘记。作者选择满城汉墓发掘中的典型事例,争取发掘主持人的合作,并请主持人撰写考古发掘记,尽可能地将某处发掘全过程以及有助于了解此处古代的资料,如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都包括进去。作者以他们发掘过程中种种亲身感受,更多地向社会讲述鲜为人知的操作细节和艰辛生活。 目录 序 我们的心愿 壹 序幕 贰 陵山之谜 叁 阴冷潮湿的巨大墓洞 肆 “武斗”枪声中的考古工作 伍 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金缕玉衣” 陆 郭沫若院长上陵山 柒 豪华的地下宫殿 捌 “乐酒好内”而优于文辞的中山王刘胜 玖 二号墓的发现 拾 牢固的墓道封门 拾壹 又一座庞大的地下宫殿 拾贰 镶玉漆棺与灵魂升天思想 拾叁 第一套保存完好的女性“金缕玉衣” 拾肆 “长信宫”灯与窦太后 拾伍 王后乘坐的小马车和“果下马” 拾陆 “宫中行乐钱”与铜骰子 拾柒 随葬品反映汉代高超的工艺和先进的科技水平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我们离开北京之前,就听说解放军发现的汉墓是在满城县的陵山上。这座小山为什么叫“陵山”?古代帝王的坟墓称为“陵”,究竟山上有哪个帝王的坟墓?这是我首先感兴趣的问题。 从地理位置观察,河北平原的西侧是雄伟壮丽的太行山脉,峰峦起伏,陡峻异常。在山脉的东麓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山丘,形成一片丘陵地带。陵山就在这个丘陵地带的东部边缘,它的西北有著名的狼牙山。 陵山的周围分布着许多村落。在山的东南脚下有北陵山村和南陵山村,据当地群众说,这两村原为一个村,村名为“陵山”,后因人口增多而分为两个村。陵山村显然是因陵山而得名。另外在山的东南两公里左右有一个守陵村。为了弄清究竟,我们曾到守陵村访问年纪较大的村民,问他们为什么村名叫守陵村,他们答道:“传说我们的祖先是给人看坟的。”至于看的是什么人的坟,他们已毫无所知了。 为了进一步探索陵山之谜,我又查阅了一些有关文献。《满城县志略》卷一《山脉》记载:“抱阳山东北三里,有山不高,形如巨舟,与他山不连,为陵山。山上有仙人迹日陵山异迹,满城八景之一。”该书卷二《古迹附陵墓》又载:“齐顺帝陵在县西三里陵山南阿,故老相传为齐顺王之陵。陵山,元至元二年敕改灵山。”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陵山是满城县的风景区之一;至于山上有“仙人遗迹”的说法,显然是民间传说。同时又相传山上有“齐顺帝”或“齐顺王”的陵墓。历史上汉代以前既没有“齐顺帝”,也没有“齐顺王”,而且满域自古以来就不属齐地。所以有关“齐顺帝”或“齐顺王”陵的传说,也是缺乏根据的民间讹传。 关于陵山有“齐顺王”陵的传说,也见于《大清一统志》。该书卷十记载,陵山之所以得名,是由于“南面数大冢相传为齐顺王陵”。陵山的南坡及其与东南小山峰的毗连处,确有18座小墓,墓上尚存用石块垒成的坟丘,当地群众传说为“王子坟”。看来这些小墓可能是陪葬墓或附葬墓,并不是什么“齐顺王陵”。《满城县志略》关于“相传为齐顺王之陵”的说法,也有可能是来源于《大清一统志》。而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满城县条只说,陵山的得名是由于相传为古帝王陵墓;至于究竟是哪个帝王的陵墓,顾氏也不知晓。 从以上所引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陵山有古代帝王陵墓,系来源于传闻,甚至以讹传讹。看来陵山之谜,单纯依靠古书记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通过考古工作才有望彻底揭开这个谜。因此,发掘陵山上发现的古墓就显得格外重要了。P7-9 序言 多年来,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一是,要为关心文物考古事业和爱好文物的热心人士,更多地了解一些田野发掘和珍贵文物出土的实际情况。 这是因为,每当我们遇到从博物馆、工地陈列室参观访问归来的友人,他们眉飞色舞地谈论着种种感受的同时,总是既钦佩又神秘地向我们追问:那曾侯乙墓随葬的整套大型编钟、秦始皇陵大批兵马俑和铜车马、马王堆一号汉墓发现的两件仅重49克的轻薄透明的素纱禅衣、广州南越王墓内那座高大的错金漆屏等等,是怎样被发现,又是怎样发掘出土的?一连串的问题,表达了他们迫切探询奇迹的心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理解他们的兴奋,却回答不了那一连串的问题,我们默许着…… 二是,要为长年累月在田野发掘的考古工作者,以他们发掘过程中种种亲身感受,更多地向社会讲述鲜为人知的操作细节和艰辛生活。 这是因为,每当我们从考古工作者手中接过他们赠送的学术著作,聆听他们谈论着自己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因他们真挚坦率的不无遗憾而产生共鸣。他们总感到有些自己想要说的话还写不进学术论文中去,特别是在工地上的遭遇引起思想情绪的变化没有反映出来,恰恰这又是与关心文物考古事业人士的一种最好的沟通。考古并不神秘,而责任重大。它是要将埋藏在地下的千百年前的真实的历史,通过考古工作者亲手发掘,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在今人面前,这既是一份贡献,又是一份自豪。但是,谁能了解到发掘过程中,发掘队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流汗甚至流血! 每次发掘,即使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如物资供应充分,天时配合,但是,在整个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能没有任何挫折,不能不受外界一点影响。拿墓葬发掘来论,考古人员最大的心病,便是害怕遇到盗洞。一有盗洞,无形中心头就压上一块重石。不曾亲临其境,很难体会到那种复杂不安的心情。当然,除此,也有着成功的喜悦,失误的疾痛,生活的窘迫,乃至对干扰的愤懑。我们千万别小看了陈列在展览橱窗内那些残碎的泥砖陶瓦,件件无不浸透了考古工作者的汗水。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崇高的责任心,没有对专业的执著,就不会出现文物考古事业迅速发展的绚丽的春天。 于是,我们产生了一种难以遏制、力求实现的心愿:要组织编写相关的书籍。 于是,我们选择典型的发掘事例,争取发掘主持人的合作,请他们撰写考古发掘记,并征得他们同意,尽可能地将某处发掘全过程以及有助于了解此处古代的资料,如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都包括进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我们的愿望。现在,记事又记情的重大考古发掘记,与大家见面了。 在发掘记丛书编出初期,得到了中华文物交流协会的热心赞助,深表感谢。 后记 满城汉墓出土资料的整理工作,在田野发掘结束后就开始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的同志们,曾陆续进行修整、照相、绘图等工作。1972年初,我们编写了一篇题为《满城汉墓发掘纪要》的简报,报道这两座墓的简况以及部分主要资料,发表在《考古》1972年第1期上。当年10月,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整理工作,并开始编写发掘报告。参加整理资料和编写发掘报告者,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同志外,还有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的同志。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于1978年脱稿,我们请郭沫若院长的夫人于立群同志题写了书名,以表对郭老的怀念。1980年,《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于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中共满城县委、满城县人民政府决定对满城汉墓进行修复,并准备对外开放。在修复的过程中,我们曾多次应邀去墓地现场,与满城县文物旅游局的领导及有关同志,共同商量、讨论如何修复的问题。在当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修复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于1991年5月3日,就在陵山脚下靖王园举行了满城汉墓开放剪彩仪式,满城这两座汉墓从此正式对外开放。 满城县盛产磨盘柿,有“柿子之乡”的美称。2002年10月,满城县举办柿子节,我和我的女儿卢红应邀去满城参加盛会,同时应邀的还有我所的白荣金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郑绍宗。郭老的两位女儿:郭庶英和郭沫若纪念馆馆长郭平英也应邀参加,早在1968年,她们俩就曾跟随郭老上陵山参观汉墓。 我们重上陵山,看到原来光秃秃的山丘,已经逐渐绿化,在墓口附近有了一片树林。原来崎岖不平的上山小路,现在也铺好了整齐的石阶,素称“满城八景”之一的陵山,景色比过去更美了。变化更大的是满城县城区,原来南门外通往陵山的道路两侧,全是田园野地,而今商店已是鳞次栉比,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大街了。回想当年正当动乱的“文革”期间,在此地从事考古发掘工作,如今三十多年后故地重游,看到的则是一片繁荣景象,宛如“换了人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