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她早年与丈夫梁思成先生一起投身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并一起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解放后,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书收录了林徽因的重要设计作品、未曾发表过的文章、手稿及水彩画,并收录了林徽因子女梁再冰、梁从诫和林徽因同事、学生(包括著名学者吴良镛、常沙娜、关肇邺等)的回忆文章。全书还穿插了近200张图片,许多图片更是首次公开,极具收藏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建筑师林徽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徽因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她早年与丈夫梁思成先生一起投身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并一起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解放后,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书收录了林徽因的重要设计作品、未曾发表过的文章、手稿及水彩画,并收录了林徽因子女梁再冰、梁从诫和林徽因同事、学生(包括著名学者吴良镛、常沙娜、关肇邺等)的回忆文章。全书还穿插了近200张图片,许多图片更是首次公开,极具收藏价值。 目录 林徽因重要设计作品…….......................12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林徽因).....................14 景泰蓝新图样设计工作一年总结(清华大学营建系)............26 林徽因指导并参与的景泰蓝设计....................30 和平礼物(林徽因)..........................32 林徽因手稿.............................35 我的妈妈林徽因(梁再冰).......................38 倏忽人问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梁从诫)............84 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吴良镛)....................110 林徽因先生与国徽设计(秦佑国)....................117 清明时节的回忆——怀念林徽因先生(常沙娜)..............123 缅怀恩师——窗子内外忆徽因(钱美华).................126 关于发表《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的附文(楼庆西)............132 缅怀林徽因教授(郑孝燮).......................138 山高水长,风范永存(汪国瑜).....................141 难忘的记忆,深刻的怀念(罗哲文)...................143 她永远在我心中——一代才女林徽因(林洙)...............151 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蓝棣之)................157 林徽因考察古建筑的照片.......................164 忆林徽因先生二三事(朱自煊).....................172 忆林徽因先生(张德沛)........................174 怀念林徽因先生(杨秋华).......................177 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先生(茹竞华王其明).............179 觅题径上忆林师(王其明).......................185 多方面才艺之一——戏剧(李采)....................187 1953年春的片段回忆(关肇邺).....................189 缅怀林徽因先生(高亦兰).......................192 林徽因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王贵祥).................194 梁思成、林徽因昆明龙头村旧居简介(杨大禹翟辉)............200 《林徽因文集》所收录的林徽因著作目录................202 后记................................204 试读章节 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先生是在清华园旧水利馆门前,她坐在一辆人力车上打着阳伞在等什么入。见到我要上楼去,便托我带话给什么人(是谁我忘了)。水利馆那又窄又陡的楼梯对她当然是太吃力了。那时我刚上大一不久,并不认得她。上楼后见到许多师兄师姐,才知道那是梁太太,大家都兴奋地谈到将要听她讲课。我诧异地问,她也是教授吗?回答是:“你怎么连和梁先生齐名的大学者林徽因都不知道!?”显得一脸的鄙夷和不屑。这给我很大的震动。但是我作为一年级学生却无缘听她的课,因为她的身体太弱了,只能在家里讲,听说有时甚至是大家围在床边听讲,这样就要严格限制人数,当然不可能去旁听了。据说即使是床边讲座,亦未能终其一学期,未讲完便病倒停止了。因此在我在读期间,除去偶然有事去过几次梁家外,很少有机会见到林先生。较多和她接触,是在毕业以后了。 我毕业于1952年夏。当时因建校工作收尾,工作延长到1953年初结束。那时梁林二师正忙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他们身体都不好,梁先生每天要到城里去工作(他当时兼任北京市都委会副主任、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林先生更是重病在床,不能持笔,所以需要一个人帮助绘图和跑腿。组织上选我去做这件事,这是一段近两个月的工作。在梁家客厅,支起了一台简易的绘图桌,隔壁便是林先生的卧室,很便于随时把图拿进去给她审看修改。梁先生在家时间不多,其中有一段时间他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前苏联。代表团到莫斯科之次晨,打开所住旅馆的窗子,看到到处下了半旗,那是斯大林刚刚去世了。代表团访问日程中止,参加了整个哀悼活动,所以将原定计划延长了很久才回国。因而我的工作大部分是林先生指导的。那时主要的工作是设计纪念碑基座上的装饰浮雕和一些碑顶方案。 工作方式是这样的:林先生全靠记忆列出一个书目,令我去图书馆借来,有不少是古碑的拓片,从中指出几个不同时代的碑边图案,她随即讲解分析了不同风格特征,看我大致体会了,就令我按纪念碑两层须弥座各个部位的形状尺寸,依选中的题材绘成适合的图案,并演变出二三种风格来加以比较并教我如何改进提高。她的学识极广,谈论问题总是旁征博引而且富有激情。对于设计的评论,她的眼光总是敏锐而语言总是坦率的、一针见血而又幽默生动的。如她说建筑师不是测字先生(算命的)以此反对一些设计搞文字、数字隐喻;她认为建筑艺术感人之处首在总的空间和塑形,因而当时大家在追求建筑的民族化时期,她说过与其用传统细节符号来作装饰,还不如在楼顶挂上“民族形式”四个大字来得明白无误(大意)。有一次我把纪念碑上浮雕的线条画得太柔弱了,她看了说,这是乾隆taste,怎能表现我们的英雄? 但是,给我印象更深的,还是业务工作以外的、广泛的内容更令我难忘,它一下子拉近了一个初学者和大学者之问的距离。林先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消除了我的陌生感。这首先在于她对年轻人的爱护和关心,全面的安排工作和休息,精神好时,无不涉及的滔滔不绝的谈话。她规定在帮她工作期间,中午必须在她家用餐,她自己的食量极小,四样荤素菜都盛在最小的手碟里,摆在小案子上送到床上去吃的,而给我的是同样的几样菜,都盛在大盘子里端到客厅去吃。在这座房子里还住着林先生的母亲(先生令我称她老太太)和女佣一人;另有男佣一人好像不住在这里。老太太整个上午总是在卫生间里窸窸窣窣地做她的事。林先生就隔着门喊我说:“不要客气啊,有需要就请她出来,否则她总是占据那战略要地的。”总是那样体贴而又幽默。 有时有些客人来访谈、探病。就我记忆所及那段时问里来的人中有周培源、张奚若、钱端升、陈家康(当时任副处长)和侯仁之等先生。真是谈笑有鸿儒,只我一个白丁在旁画图。这时林先生总整妆更衣出来和客人一起喝茶谈话。最特别的客人是金岳霖先生,他来的次数较多且来时并无需通报,自己就坐在沙发上,首先摇晃着脑袋看着远方并调整他的太阳镜,然后就自己喝茶,翻翻各种书。林先生也不一定出来相见。金先生看见我在那儿,也偶尔说上几句,可惜我的水平太低,不足以吸收他话中的哲理,更想不到自动提什么话题了。 林先生对工作时间,总是安排得很宽松,从不让我紧张地赶任务,倒是舍得花时间来喝茶谈话。她谈话的题材十分广泛,从她小时候被送错了学校(外国人所办的),反而因祸得福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到在美国宾大学习时各位中国同学的群像。其中杨廷宝是特殊的一位。他有一次囊括了全部学生设计大奖而他的生活习惯却保持着一整套河南老家的“老土”方式:生了病不吃药而是蒙了厚被发汗,等等。她的谈话中相当大部分是回忆往事,20年代在美的留学生活,和梁先生在欧洲的旅行以及30年代的北京等等。她的谈话极富感染力,听了不只增长了知识,还可以提高素养。如在谈到与梁先生在西班牙的旅行,那是去格兰纳达的阿尔汗伯拉宫,为了去一睹著名的“狮子院”。当时天色已晚,在暮色苍茫中二人雇了马车穿行在树林中,四下空无一人,只有蹄声达达。到离宫天已全黑,守门人放他们进去,在寂静无人宫中穿过几重庭院,最终进入那四周环廊的庭院,突然看到月光下的一群狮子在喷泉下奔出,那情那景,那份神秘,那份浪漫、那种异域风格建筑之美……那不是对他们所谈“建筑意”最好的诠释吗? 有客人来了,我总能直接体验到那茶叙的气氛,令我依稀感觉到20世纪30年代那个著名的“太太的客厅”,那份睿智,那份高雅,那份深邃。无论是人事的凋零、年华的逝去、健康状况的恶化和大环境的改变,都已是今非昔比,明显的感到她对往事的眷恋与无奈。床头摆着一张她20年代风华绝世的照片,她就指着说:“看啊,这就是当年的林徽因”,接着是一声轻轻的叹息。 但是同样明显的是,新中国的诞生和随之而来的建设事业很快填充了精神上的空白,鼓舞她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几项有重大意义的建设中去了。长年的病痛,极端虚弱的身体,阻止不了她与命运抗争奋斗的意志。往往是一阵痛苦的长时问的咳嗽,接着是喘成一团。稍稍缓和一些便马上接着继续指导我的工作。 和梁先生一样,她非常热爱党和领袖们。一次他们进城去开会,见到了刚由北戴河回来的毛主席,晒得又红又黑,非常健康。她兴奋地谈到见面时的情景,并且和梁先生打赌,以下次谁先有机会见到毛主席者为胜。其实无论从工作职务、身体状况等方面来说、林徽因得胜的机会都是非常之小的、这时距她生命的终结还不到两年,但她仍然极有兴致地作得胜的估计,这生动地表现了她对党的热爱和纯真的不服输的性格。她把这份情感化做力量,从事大量与她健康条件不相称的工作。除去参加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怀仁堂改建以及通过对一些建筑的评论以探索民族形式之路以外,还极富创意地设计了新形象的景泰蓝乃至于新中国驻外大使礼服的设计(也许是审查修改)等。 但是人们也清楚地感知到在此同时她思想中无法消解的矛盾和痛苦。多少信念和理想与现实在剧烈地冲突着。为了对传统文化、对古建筑和城市格局的保护,在尽了最大努力争取不成而最终拆除了天安门前的三座门之后,我看到了她无比痛苦的表情(那时报载东西二门各由一个建筑公司负责拆除,并进行竞赛,看谁拆得快)。只说了一句:“我们的党真是不懂建筑啊i”当开始在报刊上有批判梁先生的文章出现之后,她说道:“我们知识分子只有那么一点专业知识,连这也批得一无是处,那么我们还剩什么呢?!”她生命的最后一年是在与无情的病魔及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之问两种抗争中挣扎着度过的。 由于工作的需要,不久我被调到系里去教学。和王炜钰、黄报青同志组成的教学小组常结合课题进行着“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每有所得,我总是拿了渲染图到她的病榻前去汇报。这时她总是艰难地坐起来很有兴致地发表意见并给予鼓励,虽然咳嗽、气喘不已但还是谈得很多。我感到那是她很高兴欣慰的时刻。遗憾的是我们不是总有可观的成绩给她看。以后她病重住院,我就没有再见过她。 有幸和林微因先生相识和近距离接触主要集中在1953年的上半年,时问很短,但她的言传身教,令我感受良多。她的许多谈话虽不一定很长,但使人终生难忘。她的气质、见识、品位、才情处处深刻得令人有所感,有所得。其魅力无法抗拒。 当此林先生诞辰百年之际,谨选取记忆中的一些片断,写成此文以表达我对她深切的敬爱和怀念。 P189-191 后记 2004年6月1O日是清华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林徽因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值此林徽因先生诞辰百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编辑这本文集,以资纪念。并取梁思成先生在林徽因先生墓碑上用的称谓“建筑师林徽因”作为本书书名,以林徽因先生在建筑学和造型艺术领域的成就为主题。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与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片。《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是以前未发表过的手稿;《景泰蓝新图样设计工作一年总结》曾在光明日报以集体署名刊登过,但未收入梁从诫编辑的《林徽因文集》;《和平的礼物》一文(已收入《林徽因文集》)则是为配合发表林徽因先生的工艺美术作品而辑录的。 第二部分是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 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时约聘的第一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写的《林徽因先生与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在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的纪念文章可与第一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 第四、第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以及林徽因先生的学生们撰写的回忆和纪念文章,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林徽因先生的学术造诣、治学精神、才华气质和音容笑貌。配合纪念文章,还辑录了林徽因先生从事中国建筑史研究和在清华建筑系任教时的照片。另外,还约请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蓝棣之教授撰写专文对株徽因先生的诗作和她的文学成就作了评述。 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在1946年一起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并在建筑系任教直至1955年辞世。谨以此书表达我们对这位深受师生爱戴和敬重的师长、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的思念。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林徽因先生家人、亲友、同事、学生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热情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04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