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声音)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文池编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流学府的思想之声,著名学者的智慧集锦!

《在北大听讲座》书系创始于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人民日报》《南方周末》《读者》《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新浪网》等数百家媒体报道或转载,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思想读物,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强力推荐,深受各界读者钟爱。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约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一辑。

内容推荐

名流演讲,兼容并包。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一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由于“汇集了各领域最前沿的思想和观点”。本丛书被喻为最具时代精神的“思想大餐”,且“由于其严肃的学术品格和通俗的阅读形式”而深得各界读者钟爱。并被评为“九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思想读物”。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目录

王选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1

陈嘉映 德国古典哲学与精神生活/27

姚国华 土著文明与大学建构/49

刘军宁 自由与保守之间——保守主义答问/63

张静 法团主义及其相关问题的对话/93

(美)斯蒂格利茨 中国第二步改革发展战略/119

(美)道格拉斯·诺斯 制度变迁理论纲要/143

余晖 政府经济治理结构中的行政管制/155

陈志武 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新闻媒体/179

闵维方 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215

欧阳中石 对书法艺术的理解/235

张晶 “偶然”之于审美创造/257

李远哲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279

江泽民 在北大百年校庆庆典上的讲话/293

比尔·克林顿 访华期间在北大的演讲/299

金大中 在北大的演讲/319

试读章节

王选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

王选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二十多年来,他所主持研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步入光与电的时代,引发了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一场深刻的变革。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曾经获得国内外二十多项重大奖励,王选教授个人也先后荣获二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毕升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陈嘉庚技术科学奖”、“王丹萍科学奖”等,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劳动模范,并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教授是北大方正的开创者,他以敏锐的市场判断力致力于技术与市场相结合,远大的学术抱负与追求产业进步相结合,与方正集团的干部员工一道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被誉为“当代毕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

我在五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所以比尔·盖茨本人一定会在60岁之前退休。同样,让一个6l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我是属于创造高峰过去的一个科学工作者。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叫“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李素丽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非常贴切,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充满了爱心,全心为大家服务。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掌声)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笑声)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我第一个抉择,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当时北大非常好,教我基础课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

讲解析几何的老师当时已是一级教授、中国最早的学部委员江泽涵先生;教数学分析的是1980年当选为学部委员的科学院院士程民德先生,他当时是34岁年轻的正教授,从美国回来不久;教高等代数的是丁石孙先生,后来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当时他是非常优秀、出类拔萃的。我们那个时候的系主任段学复先生曾经准备拿6个人到清华把他换过来。因此我受到很好的培养。北京大学应该继承优秀教师讲基础课的这种传统,他们是把心思放在教学上的。这第一步很好的数学基础是我一辈子终生受益的。所以我经常给研究生讲,在大学本科期问你不应该去问这个课有什么用,这是对你一生知识的某种锻炼,将来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我们到了二年级的下学期分专业——那时候有数学专业,搞纯数学的;力学专业;还有计算数学——是刚刚建立的一个专业,同计算机是关联的。好的学生当时都报到数学专业去,觉得计算数学这个专业跟计算机打交道没有意义,很枯燥。当时输人用卡片或纸带,非常烦琐,就这个烦琐的东西,不见得有很多高深的学问,所以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报。我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是选择了计算数学,正好赶上了计算机迅速发展的年代,这是我一生中的幸运,这个幸运跟我当初的抉择有关。

为什么当初选这个方向呢?我觉得我这个抉择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想法是: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事业,把他的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当时选择这个方向,就是看到未来国家非常需要这个。我非常关注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的发展,我看到了十二年科学规划里,周恩来总理讲了未来几个重点的领域,包括有计算机技术,我看了以后非常高兴,我觉得把自己跟国家最需要的这些事业结合在一起,是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这是我一生中第一个抉择,选择了计算数学这个方向。

我在毕业以后就投身到硬件里面,在第一线跌打滚爬,滚爬了大约三四年之久。那个时候我忙的程度,可能是你们现在难以想象的。我最近20多年搞激光照排当然很忙,没有休息。但那个时候忙的程度更加难以想象,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一年里头都没有休息的。我们希望为我们国家计算机的发展全身心地投入。在第一线跌打滚爬以后我觉得我懂得计算机了。而我就纳闷,为什么看到国外有好的构思、好的设计,我们只能停留在欣赏的地步,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新呢?后来发现我不懂得应用,不了解计算机的应用,也就不了解程序。

第二个抉择,是1961年在24岁的时候,我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搞硬件经验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译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而且是确实做了一个项目,做了一个大的项目,当时是5000行程序,今天做5000行算小得不得了的程序,在1962年、1963年,5000行的程序的确是大得惊人,好比现在的50万行差不多一一5000行的难度相当于今天的50万行,因为没有那么多工具。

我专门投入到软件领域,而且做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这种研究,它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我豁然开朗,似乎一下就找到了创造的源泉,很多新思想都提出来了。懂软件的不懂得硬件,他认为计算机生来就是这样的,不能去动它,没法动的;而懂硬件的人,他不知道需求。两者一结合以后,我就能够在硬件上做非常灵巧的设计,可以使软件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一旦有了两种背景(跨领域的)以后,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我体会到美国控制论的提出者维纳说的一句话,他讲:“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间的无人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两个领域交错的地方,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我当时跨了这两个领域,对我一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当然,我当时设计的一个新的计算机自己觉得非常得意,比IBM的流行的计算机性能要高很多。当时因为我太年轻,不知道哪些事情在中国是能够做的,哪些事情在中国是不能够做的。中国工业基础太差,你做了一个与IBM不兼容的机器,但你不可能花几十亿美元来发展自己的操作系统,更不可能花几百亿美元的精力去做应用软件,所以你一点点创新就变成一种祸害。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来搞不兼容的东西,也不应该这样做,只有在达到美国的水平后才可以做这个工作,才可以在下一代的芯片上来结合做新的机器设计。实际上后来,我差不多同美国人同时提出了某些新的思想,但是中国不能实践它,也不应该去实践它,所以我很快就放弃了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个重要的抉择呢,是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决定锻炼英语的听力。这个在今天毫不新鲜,大家每天耳朵里面听Radio Beijing或者别的什么,但在当时理科里头没有什么人来锻炼听力。我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看英文的专业文献,有的时候,觉得每个字都认识,每个语法都懂,但是看不快。我觉得要做研究,必须要很快地掌握国外的这些资料,一句一句地看,没法在里面很快地找到我要的东西,像看中文这样——当然永远达不到看中文的速度,总是达不到的。但是我的速度、反应能力总是提不上去。我忽然想起了,应该训练听力,因为训练听力,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一句话听不见,有一个字稍微打一个疙瘩,你后头两三句话都听不见了,这对锻炼反应能力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于是就听,这是1961年的事情了。从1962年开始听Radio Peking(那时候叫Radio Peking,不叫Radio Beijing),后来对中国的事情比较熟悉,不太过瘾,就去听外国的台,当然那个时候’VOA是听不见的,干扰得很厉害,因为中文台和英文台是一个台,所以中文干扰,英文也干扰。只有英国的BBC全部是英语台,没有干扰,所以听得很清楚,听了好多年,从1962年,听了整整四年,一直听到文化大革命。

那个时候收听外语广播是很严重的问题,是“收听敌台”,不得了。文化大革命里什么事都给揭发出来,所以我便被揭发“收听敌台”。当然,因为我也比较公开。其中在1965年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加纳的总统恩克鲁玛到中国来访问,刚到中国的第二天,加纳国内发生政变,把他赶下了台。一国总统到中国来访问,各种媒体本来是有很多报道的,忽然两天之内什么消息都没有了。我从BBC里听到了加纳政变的消息,就说给大家听,所以大家印象非常深刻,很多人知道我在听外文广播。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吃了不少苦头。我还在上海养病就把我揪回来参加学习班,这个就作为一条。

但这件事情也是我一生里头一个重要的抉择,锻炼听力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当然从来没想过要出国,因为我父亲是错划的右派,怎么可能出国呢,只是为了工作。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纷纷出国了,我呢,一直忙着,假如说当时出国一年,或者出国两年,做一两年访问学者,我想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结果,因为关键时候走不脱,一走整个队伍就要散了。这是我第三个抉择。

P1-7

序言

很久以来,我们就有编集这本书的念头。

北大的讲座在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在北大办讲座的人当然也更是现实中的佼佼者。在这些讲座中,既不乏高深的学术对话,又常有师生之间的激烈争论,用“座无虚席”一词是不足以形容讲座盛况的,攀窗而立的情景随时可见。每听完讲座,听者的心得或各有深浅,除学术的交流外,无不感受到一种对人对己的责任。

北大承袭了中国数千年的太学传统,这种渊源塑造了北大独有的风气。在北大人诸多性格中,“为国求学,努力自爱”当是最重要的之一。“为国”二字,常使北大人遭遇挫折,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信念,使北大学术得以发扬光大,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那些选择北大为讲演舞台的风云人物,或也有此心情;而在北大开办讲座的学人学者,以探索真理的精神,将自己研究所得,无私地传授出来,因为他们相信在昔日的大讲堂、今天的报告厅或各个教室拥挤的人群里会有他们的知音和继承者。

近年来到北大听讲座的“游学生”日益增多。这些“游学生”中有功成名就、乘车而来的;有步行前往,边啃面包边听的。无论其为何人,慕名而来者有之,求识求真者更多。他们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娱乐的时间、挣钱的时间,侧身于狭小的教室,聆听思想的声音。校园外面世界对知识的追求,代表着中国更美好的明天。

为了不使思想的声音随风而逝,为了让更多的人听到它,我们收录了近两年来在北大比较有影响的讲座,编集为此书。书中收录的讲座涉及经济、政治、艺术等许多领域,尽量体现兼容并蓄的原则,尤以经济和社会问题为此收录的核心。然而由于时间以及我们学识的关系,也由于北大讲座太多的缘故,尚有很多遗憾。如果有机会,我们将努力为读者献上更多更好的“思想的声音”。

在收录和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了讲座原有的现场感,希望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们的这次尝试得到了有关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他们不仅无私地同意发表这些讲演稿,还一丝不苟地对这些稿件进行逐字阅改。在此,我们谨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寅恪先生云:“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愿以此语与读者诸君共勉。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