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专门介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该套丛书共八种,分别是:《昆曲》、《古琴》、《木卡姆》、《年画》、《少林功夫》、《热贡艺术》、《藏戏》和《南音》,具有相当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在艺术、文学、历史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昆曲究竟在哪些地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历史状况、文学样式、艺术风貌、文化内涵是怎样的?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在当代的生存现状又如何?……本书将带你进入昆曲的文化殿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昆曲/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郑雷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专门介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该套丛书共八种,分别是:《昆曲》、《古琴》、《木卡姆》、《年画》、《少林功夫》、《热贡艺术》、《藏戏》和《南音》,具有相当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在艺术、文学、历史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昆曲究竟在哪些地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历史状况、文学样式、艺术风貌、文化内涵是怎样的?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在当代的生存现状又如何?……本书将带你进入昆曲的文化殿堂。 内容推荐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王文章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专家撰写。丛书共八部,包括《昆曲》、《古琴》、《藏戏》、《少林功夫》、《热贡艺术》、《南音》、《木卡姆》、《年画》。书中介绍了这些文化遗存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丛书配有精美的图片或曲谱,史料翔实,装帧精致,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昆曲的历史行程 第一节 昆曲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明清昆曲的发展兴盛 第三节 清代后期昆曲的衰落与分化 第四节 由没落到重振的近现代昆曲 第2章 中国昆曲的文学世界 第一节 明代昆曲的前期创作 第二节 明代昆曲全盛时期的创作 第三节 《长生殿》《桃花扇》与清代昆曲创作 第四节 近现代昆曲创作 第3章 中国昆曲的艺术风神 第一节 昆曲音乐与演唱 第二节 昆曲演员与舞台演出体制 第三节 昆曲舞台美术 第四节 昆曲艺术理论 第4章 中国昆曲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昆曲与精英文化 第二节 昆曲与民间文化 第三节 昆曲与戏曲文化 第四节 昆曲与世界文化 试读章节 第一节 昆曲的起源与形成 与人类历史上其他艺术样式相仿,昆曲也同样经历了一个由起源、形成到定型、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蜿蜒曲折的过程之中,传统民间艺术的滋养自始至终都是昆曲前进的基本动力。经由诸多民间艺术家的努力,昆曲获得了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从而在各种南曲声腔中脱颖而出,进入高雅的文化殿堂。 昆曲的渊源 昆曲,又称昆剧或昆腔,是出现于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取代了以金元杂剧为代表的北曲杂剧在剧坛的中心地位,同时也超过了其他南戏声腔,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戏剧形式。然而北曲杂剧让位于昆曲,中间还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弄清这个过程,还得从南戏的诞生说起。 南戏是以南曲演唱的一种地方声腔剧种,所谓南,是与宋金时期兴盛于北方的北曲杂剧相对而言的。根据现在所能见到的资料,南戏大约在南宋光宗朝兴起于浙江永嘉;也有人以为南戏早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就已出现,到南宋方开始盛行。无论怎么说,南戏是在南宋才形成一定规模、发生一定影响的,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南戏演出中演唱的南曲,其基础为南方民间曲调。明代徐渭的《南词叙录))称:“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可见当时南曲的演唱还带有较多的民间色彩和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曲逐步吸收了唐宋大曲、宋词、唱赚、诸宫调等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 现在已很难想象早期南戏演出的状况,由徐渭《南词叙录》中“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的说法来看,南宋光宗时南戏已能搬演具有一定长度的故事了。收在明《永乐大典》中的《张协状元》戏文是现今存世最早的南戏作品,不妨以之为样本,从中略窥宋代南戏的概貌。《张协状元》篇幅较长,可分五十三出,结构的散漫、情节的矛盾、曲辞的陋劣、穿插的频繁、角色转换和表演的自由随意构成其最突出的特点,全剧在在显出稚嫩、粗糙,却也在在洋溢着中国戏剧童年期的浑朴天趣。 《张协状元》的编撰者为“九山书会”的才人,书会是宋元时期集中下层文人和艺人以从事剧本及话本编撰活动的一种民间组织,由于南戏当时“语多鄙下”,难登大雅之堂,故上层文人士大夫“罕有留意者”,书会由此而成为了这一戏剧样式的创作主体。在书会才人的积极推动下,南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而迈向艺术的更高境界,结果就无可避免地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与此同时,形成较南戏稍晚一些的北杂剧却已进入了成熟阶段,随着元代的统一,狂飙突进的蒙古铁骑征服了南宋的半壁江山,跟从而来的北杂剧也势如破竹地占领了南方舞台,声光掩出南戏之上。连十分关注南戏的徐渭也不得不承认:“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宋词遂绝,而南戏亦衰。”(《南词叙录》) 如同其他存在于民间的艺术形式一样,南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土壤和旺盛的生命力,虽暂时受到外力的压制,艺术的种子却保存完好,只要获得适当的气候,便会重新蓬蓬勃勃地生长壮大起来。朱明王朝的建立为南戏的再度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其实在此之前,南戏就已在变得宽缓的环境中复苏过来,为以后的发展作好了准备。据说元代末年,“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由是导致南戏“作者猬兴”(《南词叙录》)。按诸艺术史,南戏出现复苏迹象之时,正是北杂剧日益衰落之际,南北两种戏剧样式之间一起一落、一兴一衰的对比在此展现得分外鲜明。长久以平静姿态生存在南方底层社会的南戏一旦崛起,便迅即显示出不可抗拒的艺术活力。 此时的南戏,一方面从北杂剧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经验,另一方面又吸引了部分知识精英加盟,挺身亮相,面貌一新,已不再是当初的简陋粗鄙模样。明代不止一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人将高明的《琵琶记》戏文进呈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览毕大为称赏,赞叹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南词叙录》)这里的《琵琶记》即是一部由高级知识分子编撰的南戏,其作者高明,字则诚,元朝末年考中进士,曾担任过一些品秩不高的官职,后解官退隐,写出了名动天下的《琵琶记》。《琵琶记》能得到上层统治者的赏识,甚至被拿来与“四书五经”相提并论,可见明初南戏已逐渐脱出困境,以崭新的姿态取得了社会的认可。 同当时日益僵化的北曲杂剧相比,南戏显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更多地体现在其声腔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早在南宋时期,流传到福建漳州、泉州、莆田等地的南戏就在当地方言和曲调的影响下形成了有别于永嘉南戏的品种;元明时期,南戏更进一步在流传过程中与各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声腔。明代著名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所著的《南词引正》一名《曲律》,书中描述了这一时期诸多声腔并生的情况:“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昆山、海盐”云云,指的都是当时兴起的地方声腔,其中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表现最为突出,在明代中叶风行一时,并称为南戏四大声腔。……P1-3 序言 2001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昆曲申报书”,按照教科文组织执委会的有关规定对昆曲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简明而详尽的介绍。申报书指出,“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在艺术、文学、历史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中国戏曲共有三百多个剧种,昆曲是现存戏曲剧种中历史最久、最能体现民族戏剧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剧种”,“昆曲产生和繁盛时期为社会广大阶层所爱好。但在发展中,文人创作的剧本文辞偏雅,演唱中格律较严,因此需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接受。但它涵含着较深的文化意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此外,这些剧作“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生动记录”。而且,“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都不断进行变革”,“只有在昆曲里才能全面地看到古老的音乐、舞蹈风貌”,“昆曲演出形式优雅、规范,对后起的剧种亦有重要影响”。 那么,昆曲究竟在哪些地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历史状况、文学样式、艺术风貌、文化内涵是怎样的?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在当代的生存现状又如何?所有这一切都值得每一个热爱民族文化的人去加以关注。探源溯本,一切还需从古老的宋元南戏说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