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进补的学问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石赟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临床施治的中医八法之一的“补法”,在很长的时间里偏重于用药食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随着祖国医学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本草研究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医理论中“治未病”。以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观点被实践证实并被医家认知,中医“补法”逐渐独立出来,逐渐形成了一门主要是利用药食结合的方法以固本培元,强壮体魄,维护健康,并辅助防治疾病的进补理论。

本书将中医的“补法”,融入生活,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季节的不同,分别做以针对性的详细进补指导,是现代家庭保健必备书。

内容推荐

健康是生命的基石,没有健康,再灿烂的生命也是流星一瞬,再光辉的梦想也无法实现,再富有的人生也是零。你可以是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在表示你财产的一连串数字前面打头的一定是健康。健康对于社会财产来说是生产力,对于国防建设来说是战斗力,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是幸福、温馨和自信、成功的保证。

然而,衰老是必然的,谁也没有办法阻止衰老的发生。我们惟一可做的是抵抗衰老的侵蚀、延缓衰老的进程。在延缓衰老的进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维护宝贵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及在发生疾病以后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把机体的损害降到最低。

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健康人,应该是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四个方面均健康的正常人。从广义上讲,进补追求的目的是使人更健康、更长寿,使生命更有意义。对于一个追求健康的人来说,进补并不是惟一的,也不是万能的,但进补却是重要的。它对调整人的生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京国际抗衰老医学中心主任黄又彭教授指出:“人从20岁性成熟以后就应该开始抵抗衰老,而不应该等到老了,有病了,才临时抱佛脚。因为时机不同,效果会差很多。”他还建议,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有助抗衰老的药物,如维生素、叶酸、胡萝卜素等。

关于衰老的机制,中医认为与虚有关,而中医的进补恰恰又可以预防虚的发生和治疗由虚引起的各种疾病。因此,运用药物和食物进补来维护健康、抵抗衰老、延年益寿,是中医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目录

第一章 进补简述

一、进补的目的

二、补什么? 

 1.补水

(1)水对人体健康的功用

(2)深层次研究:水与细胞

(3)饮用水的科学

 2.调整补充三大营养素

(1)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2)蛋白质:补充高质量蛋白质

(3)脂肪:保证必需氨基酸的摄入

 3.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1)维生素:机体运作的保障

(2)矿物质:维持机体功能的元素

 4.补虚

(1)后天致虚的因素

(2)虚的种类和症状

三、进补要注意什么? 

 1.进补与年龄、禀赋的关系 

 2.进补与饮食的关系 

 3.进补与情志、起居的关系 

 4.进补方法的选择

四、进补的层次 

 1.食补

 2.药补 

 3.神补 

第二章 食 补

一、食补常识 

 1.食物的“性”、“味” 

(1)四气

(2)五味

 2.食补的作用 

(1)未病养生,增强体质

(2)已病补虚,促进康复

 3.食补的注意事项 

(1)顾护脾胃 

(2)饮食宜忌

(3)进补后的不良反应

 4.食补的种类

(1)粥补

(2)汤羹补

(3)茶饮补

(4)药酒补

(5)膏滋补

(6)药膳补

 5.食药之间的禁忌

(1)食物和食物之间的禁忌

(2)食物和药物之间的禁忌

 6.关注饮食安全

(1)不要生食肉蛋

(2)要食用安全的肉蛋食品

(3)肉蛋类食法谨记

(4)不要生吃海鲜

(5)不要吃已死亡的水产品

(6)吃海鲜的注意要点

(7)水果不能随意吃

(8)慎防蔬菜中的毒素伤身

(9)饮奶有说法

二、补充微量营养素 

 1.你缺哪种营养素

(1)维生素类

(2)矿物质类

 2.如何补充维生素

(1)从食物中平衡补充必需维生素

(2) 患下述疾病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

(3)患下述疾病慎重补充维生素

(4)维生素和蔬菜的关系

 3.人到中年要“镁”食

(1)镁是人类心脏的保护伞

(2)镁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3)镁有多种生理功能

(4)镁的食物来源

 4.多年补钙为何仍缺钙

(1)钙,吃进容易,吸收难

(2)补钙量不足

(3)钙磷比例失调

(4)其他因素

(5)然而,钙不可不补

三、不同年龄阶段的食补 

 1.幼年时期以调为补

(1)婴儿阶段(满月-1岁) 

(2)幼儿阶段(1-3岁) 

(3)儿童阶段(3-14岁) 

(4)不要给孩子盲目进补

(5)食物与儿童疾病

 2.青少年时期以食为补

(1)发育旺盛要求饮食精足

(2)青春期注意身心双补

(3)青少年时期的食补要点

(4) 中年心血管病,根在青少年

 3.中年时期调补应持恒

(1)人到中年当大修

(2)心气平和胜于补

(3)中年“挑食”保平安 

(4)人至中年须补肾

 4.老年时期食补为先

(1)老年时期的生理特点

(2)进入老年,食补为先

(3)老年人饮食七忌

(4)长寿食品,长寿可期

(5)老人“食必忌杂”’又一说 

(6)粥最补益老年人

(7)老年人平补更相宜

(8)中老年人重在补养脾肾

(9)老慢支冬病夏治有妙方

四、不同人群的食补

 1.男性食补壮元阳

(1)房事过度怎么进补

(2)阳痿患者如何进补

(3)早泄患者如何进补

(4)遗精患者如何进补

(5)男性不育如何进补

(6)男用阿胶补肾阳

(7)蜜月新郎需进补

 2.女性食补调气血

(1)少女时期要奠定营养基础

(2)青年时期恒补铁

(3)孕产期进补要对症

(4)更年期饮食调养有讲究

(5)经期补血食当家

(6)怀孕进补勿盲目

(7)女性进补,首选阿胶

 3.时尚女性补出性感

(1)食疗丰乳,妙方可循

(2)青春容颜需防贫血

(3)美容驻颜食来养

(4)坚持食补能生发

(5)坚持食补可减肥

(6)苗条始于头脑

五、不同季节的食补

 1.春季食补

(1)春季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春季食补要养阳”

(3)春季食补有讲究

(4)春季进补吃什么

(5)春季食补方

 2.夏季食补

(1)夏季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夏季食补宜清热利湿

(3)夏季食补宜忌

(4)夏季进补重养心调神

(5)炎夏脾虚宜清补

(6)苦味食品有益健康

(7)冬病夏治愈顽疾

(8)夏季食补方

 3.秋季食补

(1)秋季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秋季食补宜滋阴润燥

(3)秋凉食补宜先调脾胃

(4)秋季食补三要点

(5)秋季食补方

 4.冬季食补

(1)冬季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冬季补充营养,储备能量

(3)老年人适宜冬季进补

(4)冬季食补宜滋阴养肾

(5)冬季进补要注意几个问题

(6)冬季食补方

六、常用食品的进补作用

 1.畜类食品的补益作用

(1)猪肉、内脏及血等

(2)羊肉、内脏及骨等

(3)牛肉

(4)狗肉

(5)兔肉

 2.禽类食品的补益作用

(1)鸡肉及内脏

(2) 鸭肉

(3)鹌鹑

(4)鸽肉

(5)鸡蛋

(6)鸭蛋

 3.水产类食品的补益作用

(1)鱼类食品

(2)虾、贝类食品

(3)龟鳖类

 4.植物类食品的补益作用

(1)水果类

(2)干果类

(3)蔬菜类

(4)菌藻类

(5)粮食类

第三章 药 补

一、药补常识

 1.食养不成,然后命药

 2.辨证施补与辨证施治

 3.虚症的分类和表现症状

(1)气虚

(2)血虛

(3)阴虛

(4)阳虚

 4.补药不宜过量服用

 5.几种常用的补药

(1)补气药

(2)补血药

(3)补阴药

(4)补阳药

二、不同体质的药补

 1.气虚体质的药补

 2.血虚体质的药补

 3.阴虚体质的药补

 4.阳虚体质的药补

 5.脾胃虚弱体质的药补

三、不同症状的药补

 1.失眠

 2.神经衰弱

 3.记忆力减退

 4.虚汗(自汗、盗汗、脱汗)

 5.心悸

 6.眩晕

 7.耳鸣、耳聋

 8.便秘

 9.老年腹泻

 10.遗精

 11.旱泄 

 12.阳痿

 13.腰痛

 14.痛经 

 15.月经后期 

 16.闭经 

 17.带下异常

四、常见病症的药补

 1.骨质增生症(骨性关节炎)

 2.骨质疏松症

 3.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4.支气管哮喘

 5.慢性胃炎

 6.慢性肝炎

 7.慢性肾炎

 8.冠心病

 9.高血压

 10.高脂血症 

 11.糖尿病 

 12.中风(脑血管意外) 

 13.缺铁性贫血

 14.先兆流产

 15.产后缺乳

 16.更年期综合征

 17.老年性阴道炎

第四章 神 补

一、什么是神补

 1.养生先养心

 2.七情适度,达观多寿

(1)长寿应止雷霆怒

(2)神强必多寿

 3.心态决定命运

(1)培养信心

(2)学会承受

(3)善待他人

(4)改善心情

 4.健康长寿 从脑做起

二、神补常识

 1.转变生活观念

 2.适量运动

 3.心理平衡

 4.五乐四忘原则

(1)五乐

(2)四忘

 5.闭目静心养神

 6.心理调适

(1)自我陶情法

(2)自我松弛法

(3)宣泄法

(4)角色互换法

(5)自我激励法

(6)目标转移法

 7.培养一个调节身心的业余爱好

三、营养你的大脑

 1.大脑喜欢“吃”什么

 2.我们身边的健脑食品

试读章节

(3)夏季食补宜忌

夏季饮食一般以温为宜,食暖物即是为了助阳气,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人们如何进食暖物呢?

①早晚宜食粥:养生家们认为,在早、晚餐时喝点粥是大有好处的,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如赤豆粥有补肾、利水、消肿而治脚气的功能,肾功能较差的人可多食用;蚕豆粥能辅助治疗水肿和慢性肾炎;荷叶粥能解暑热、清胃润肠、止渴解毒,可治嗓子痛;莲子粥能健脾和胃,益气强志,对腹泻、失眠、遗精、白带多等均有一定的疗效;百合粥能润肺止咳、养心安神,最适合肺阴不足的老年人食用;冬瓜粥有利水消肿、止渴生津的功能,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银耳粥有生津润肺、滋阴养肺的功能;黄芪粥则可治虚症所致的水肿;豆浆粥和皮蛋淡菜粥则可治疗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等。

②饮食忌贪生冷:一般地说,夏季气候炎热,常致腠理开泄,出汗很多,人们时时会感到口渴,所以喝点冷饮,能帮助体内散发热量,补充体内水分、盐类、维生素,起到生津止渴、清热解暑的作用。但中医养生家们认为,夏季由于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胃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低下,故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如果过量,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出现腹痛、腹泻等。此外,大汗之后不要过量饮用冷饮,因为冷饮饮用太多,不仅不能尽快地补充和调节体内盐类、水分的丢失,反而冲淡了胃液,降低胃液的杀菌力,从而引起胃炎、肠炎、痢疾等疾病。尤其是某些慢性病患者,吃冷饮更要有所选择和节制,例如冠心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就不宜多吃冰冻的食品,以免加重病情或诱使旧病复发;胃溃疡、胃酸过多的疾病,不宜多喝含酸味的冷饮;糖尿病患者,在自制冷饮中,应少加或不加糖。还需说明的是,喝饮料不能替代饮水,因为大部分饮料均含有一定的糖分,饮料中的糖分越高,渗透压也越高,越不易为细胞所吸收,反而会带走细胞内水分,容易引起体内失水,而且冷饮解渴常难以达到目的,却会导致频繁暴食,对消化道是一个很强的冷刺激,易引起消化道的异常蠕动和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腹痛、腹泻等。

③喝水有学问:一是饮水莫待口渴,不少人的生活习惯是以口渴与否来决定是否喝水,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口渴表明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细胞开始脱水了,故古人主张“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就是防止渴不择饮的科学方法。如果一旦出现大渴难耐的情况,应缓慢、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使身体受到伤害。二是睡前不宜多饮水,因为当处于睡眠状态时,人体只是维持基础代谢,各种代谢活动都进行得非常缓慢,不需要过多的水分,而且睡前饮水过多,会导致夜尿过多而不利于夜间休息。三是用餐时不宜喝水,因为进餐时饮水会冲淡消化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长期如此将对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四是晨起喝水有助健康,因为早晨饮水可补充夜间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浓度,促进血液循环,维持体液的正常水平。

④注意饮食卫生:夏季饮食调养,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因为夏天喝水多,胃液被冲淡了,易降低胃液的杀菌力,使致病微生物容易通过胃进入肠道;而且湿热的气候环境也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物极易腐败变质,故夏天必须把好“病从口人”这一关。具体的措施有几点:一是要注意生吃瓜果时的消毒。二是要注意鲜肉、海鲜、蔬菜、鲜蛋、水果等食品的保鲜,三是不要忽略家庭菜板的消毒。有人对家用菜板进行检查发现,在直径1厘米的菜板上可检出大肠杆菌数以万计,所以,家庭使用的菜板必须使用洗涤剂充分洗刷(特别是对缝隙、切痕更应注意),然后用清水冲净,立放待其自然干燥。另外,菜板最好应根据生熟食品分开使用,刀具亦应分为“生”、“熟”专用。四是要适当多吃些大蒜,这是由于大蒜含有挥发性的蒜辣素,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同时对阿米巴原虫、蛲虫、钩虫等也有很好的杀灭作用,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大蒜对某些细菌的抑制能力比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还强,而且还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故是夏季调味解暑的佳品。

P160-162

序言

我国运用药食进补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早在远古时代,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人们逐渐了解到了哪些东西对人体有益,可以食用;哪些对人体有害,不能食用。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记载,就揭示了中医药作为一种经验医学,通过口耳相传,渐成体系的漫长过程。从本质上说,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药食进补的概念,但对于饮食的选择、认识、了解到应用,都是先人从生活过程中从不自觉的行动,到自觉的认识、应用的过程。据考证,真正意义上的药食进补源于夏商时期。夏朝的宰相伊尹曾任汤王的厨师,精通烹调,通晓药性。著有《汤液经》一书,从此有了采用药食方法防治疾病的文字记载。到了周朝的时候,人们对饮食已有相当的研究,已经了解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并专门设置了“食医”的官职,由专人负责以食物来调养身体、治疗疾病。

此后至汉代,中医学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提出了一套有关药食调补的理论。这一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食物和中药一样也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甘、酸、咸、苦、辛),并认识到食物不同的性味对人体的作用有所侧重,归纳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对于精神调摄,也就是神补,《黄帝内经》是这样记载的,“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充分强调了精神情志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共记载中药365种,其中有补益作用的中药如鹿茸、人参、黄芪、当归、枸杞子等,共记载了50多种;有补益作用的谷、蔬、禽畜等食物如大豆、赤小豆、薏米、枣、梅、桃、鲤鱼、鸡、猪、牛、羊等亦有数十种。汉代医圣张仲景首创了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药食进补的名方,至今仍常被运用。

到了魏晋隋唐时期,药食进补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专立“食治”一卷是其标志。书中将食物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列出茯苓酥、羊肉黄芪汤等著名的药食进补方。《千金要方》还重视精神调摄,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神补,特别强调养性与长寿的关系。唐代孟冼著的《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食疗命名的药物学专著。

宋金元明清时期,药食调补更受重视,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官修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及《圣济总录》中都专设“食治门”。其中药粥用得最多,有桃仁粳米粥、杏仁粥、鲤鱼粥、薏米粥等。另外,药食进补的剂型更加丰富,有酒、煎、饼、面、散、饮等不同的形式。元代担任宮廷饮膳太医的医官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一书,对食品营养、饮食卫生、妊娠禁忌、食物中毒等都有记述,强调正常人要加强饮食卫生、营养调摄,以预防疾病。明清时期,药食进补进入更加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这方面的专著不断面世,如《养生论》、《老老恒言》、《随园食单》、《随息居饮食谱》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临床施治的中医八法之一的“补法”,在很长的时间里偏重于用药食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随着祖国医学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本草研究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医理论中“治未病”。以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观点被实践证实并被医家认知,中医“补法”逐渐独立出来,逐渐形成了一门主要是利用药食结合的方法以固本培元,强壮体魄,维护健康,并辅助防治疾病的进补理论。

本书将中医的“补法”,融入生活,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季节的不同,分别做以针对性的详细进补指导,是现代家庭保健必备书。

——编 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