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高尔基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阿廖沙三岁时父亲死于霍乱,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钩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外祖父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凶狠地毒打外祖母,把阿廖沙也打得失去知觉,外祖母对阿廖沙非常慈爱,给他讲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承受一切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母亲被迫改嫁,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后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

本书真实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深刻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自私、空虛无聊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书中塑造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高尔基写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

内容推荐

高尔基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部曲分别是《童年》(1913年)、《在人间》(1916年)、《我的大学》(1923年)。三部曲描写了“我”的成长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高尔基的成长历程。

《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目录

响亮而亲切的名字

——高尔基及其《童年》

十一

十二

十三

试读章节

狭小的房间里,光线很暗。父亲直挺挺地躺在窗下的地板上,蒙着白布,身子显得特别长。他的光脚露在外面,脚趾古怪地张开着;那双时常抚爱我的手一动不动地放在胸前,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双时常乐呵呵的眼睛紧闭着,眼皮上盖着两枚圆圆的铜币;他那张和蔼的面孔变得乌黑,难看地龇着牙,看上去怪吓人的。

母亲半裸着身子,穿着一条红裙子,跪在父亲身旁,正在用那把小黑梳子给我父亲梳头,把父亲那长长的柔软的头发从前额梳到后脑勺。那把小黑梳子是我喜欢的东西,我常常用它锯西瓜皮。母亲给我父亲梳头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唠叨着,嗓音低沉、沙哑。她眼睛红肿,仿佛融化了似的,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她那双浅灰色的眼睛里流下来。

外婆拉着我的手。她长得胖乎乎的,大脑袋,大眼睛,鼻子上皮肉松弛,令人发笑。外婆身子软绵绵的,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这时她穿着一身黑衣裳,也在哭,但她的哭跟我母亲不同,她总是伴随着我母亲哭,像唱歌似的,哭得很老练。她全身颤抖,使劲拉着我。要把我推到父亲身边去。我向后扭着身子,躲在外婆身后,不肯朝前去。我心里害怕,同时又感到难为情。

我还从来没见过大人哭。外婆一再对我说的话,我也不明白是什么葸思。

“快去跟你爹爹告别,往后你就见不到他了,他死了,乖孩子,他不该死啊,他还不到年龄……”

我刚刚大病初愈,才能下床走路。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生病期间,父亲照料着我,他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后来,他突然消失了,外婆接替父亲来照料我。我外婆是个很古怪的人。

“你是从哪儿走来的?”我问外婆。

外婆回答说:

“从上头来,从下面来,我不是走来的,是搭船来的!在水上可不能走路,傻瓜!”

她这话真可笑,简直让人莫名其妙。我家楼上住着一些留着大胡子并且染了头发的波斯人,楼下的地下室里住着一个黄脸皮的加尔梅克族老头,是个卖羊皮的小贩。在楼梯的栏杆上可以玩滑滑梯,要是不当心摔倒了,就翻着跟头滚下去,这一点我是再清楚不过了。这里哪儿来的水呢?全是糊弄人,前言不搭后语的,真叫人好笑。

“为什么说我是傻瓜?”

“因为你爱吵闹。”外婆说,她脸上也带着笑。

外婆说话语气亲切、快活,富有乐感。自从我第一天见到她,我们俩就成了好朋友,此刻,我多么希望她快点带我离开这间小屋啊。

P1-2

序言

响亮而亲切的名字

——高尔基及其《童年》

郑海凌

在我国读者所熟悉的外国作家群里,再没有比高尔基的名字更响亮更亲切的了。几乎每个中学生都读过他的作品,有数不清的作家、诗人、革命家在幼年受了他的启蒙,读着他的作品走进文学的幻想,或走上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就一个作家在国外的影响而言,高尔基是一个奇迹。大约在1907年,他的小说《忧患余生》(俄文原名是《该隐和阿尔乔姆》)初次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表,此后的数十年间,他的作品不断译介到中国。早在1946年6月,著名作家茅盾就说过:“高尔基对于中国文坛影响之大,只要举出一点就可以明白,外国作家的作品译成中文,其数量之多。且往往一书有两三种的译本,没有第二人是超过了高尔基的。”新中国成立后,高尔基的读者就更多了。

高尔基和中国的关系也极密切。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他曾打算作为记者来中国,要从侵略者身上“剥下文明的假面具”。辛亥革命后,高尔基曾致信孙中山,信中说:“我们,俄国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在精神上是兄弟,在志向上是同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1月曰军进犯上海之后,高尔基在3月2曰的苏联《消息报》上发表《响应孙逸仙夫人的呼吁》(宋庆龄就日本侵华向世界进步人士发出呼吁),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高尔基病逝于1936年6月,可惜他没有见到中国人民的胜利和崛起子东方的新中国。

高尔基是一个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作家,他在幼年就对事物特别敏感。关注人间的冷暖善恶。《童年》正是他的儿童时代生活的写照。高尔基出身子俄国社会底层,3岁时随父母去了俄国南方的阿斯特拉罕,在那里染上了霍乱。他病愈后父亲又染上这种可怕的流行病,一病不起。高尔基幼年失怙,由外公和外婆养育成人,只上过两年学。11岁时便在社会上流浪谋生,凭着坚强的毅力读书自学,24岁时以高尔基为笔名(高尔基原姓彼什科夫)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34岁被俄国科学院选为荣誉院士(因沙皇尼古拉二世干预未果)。

高尔基写作《童年》时45岁(1913年),这时他已是著作等身、闻名全欧洲的大作家。《童年》虽不是他的主要作品,却是他写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之一。《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高尔基的名字一起传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读书人家,尤其受到青少年的珍爱。1933年5月,邹韬奋根据《童年》等三部曲和其他材料编译了高尔基的传记。鲁迅曾称赞这部书“是给中国青年的很好的赠品”。当年8月,鲁迅收到广西桂林市第三高级中学董永舒老师的信,他回答了这位青年教师关于创作的问题,并寄去一本高尔基的传记。

《童年》在中国早有译本流传。这个新译本于1995年翻译出版,至今已印行20多万册。此次再版之际,感谢漓江出版社对译者和译本的重视,相信高尔基和他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会成为中国青少年永远的知心朋友。

2005年8月28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你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

——列宁对高尔基如是说

我希望教养院的孩子们在秋天的晚上读一下我的《童年》,他们会从书中看到,我和他们是完全一样的人。只不过我从少年时代起就有了执着的学习愿望,不怕任何困难。我坚信不疑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高尔基致马卡连科(苏联教育家、作家)信

这部书是给中国青年的很好的赠品。

——鲁迅(1933.5)

高尔基对于中国文坛影响之大,只要举出一点就可以明白:外国作家的作品译成中文,其数量之多,且往往一书有两三种的译本,没有第二人是超过了高尔基的。

——茅盾(1946.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