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兵书宝典
分类
作者 李兵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传统兵书八大至尊,孙子兵法、孔明兵法、六韬兵法、尉缭子兵法、 李靖兵法、 吴子兵法、 孙膑兵法、 司马兵法,它们是谋略智慧千年宝典,古今中外皆畅行,兵战商战全通用。本书编者通过查阅历代编者留下的文字记载,将这八大极具收藏价值和分量的兵书汇集在这一本书中,并且每部兵书前都有“评说与应用”,帮助读者更准确更深刻了解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并能依些类推,运用于在智与力的竞争的社会生活领域。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民族:上溯伏羲,悠悠七千年;追源黄帝,漫漫五千载。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为人类的智慧宝库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财富。

为了让广大读者学习和借鉴古人的智慧,向先哲和大师们留下的智慧结晶学习,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编者查阅了历代编者留下的文字记载,综合古人的兵书著作,编写了这本涵盖面很广、有收藏价值的兵书,它算得上是一部古代兵书大全集。

目录

孙子兵法

兵法解读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孔明兵法

兵法解读

将苑

兵权

逐恶

知人性

将材

将器

将弊

将志

将善

将刚

将骄吝

将强

出师

择材

智用

不陈

将诫

戒备

习练

军蠹

腹心

谨候

机形

重刑

善将

审因

兵势

胜败

假权

哀死

三宾

后应

便利

应机

揣能

轻战

地势

情势

击势

整师

厉士

自勉

战道

和人

察情

将情

威令

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

便宜十六策

治国第一

君臣第二

视听第三

纳言第四

察疑第五

治人第六

举措第七

考黜第八

治军第九

赏罚第十

喜怒第十一

治乱第十二

教令第十三

斩断第十四

思虑第十五

阴察第十六

六韬兵法

兵法解读

卷第一文韬

文师

盈虚

国务

大礼

明传

六守

守土

守国

上贤

举贤

赏罚

兵道

卷第二武韬

发启

文启

文伐

顺启 

三疑

卷第三龙韬

王翼

论将

选将

立将

将威

励军

阴符

阴书

军势

奇兵

五音

兵征

农器

卷第四虎韬

军用

三陈

疾战

必出

军略

临境

动静

金鼓

绝道

略地

火战

垒虚

卷第五豹韬

林战

突战

敌强

敌武

鸟云山兵

鸟云泽兵

少众

分险

卷第六犬韬

分合

武锋

练士

教战

均兵

武车士

武骑士

战车

战骑

战步

尉缭子兵法

兵法解读

卷第一

天官第一

兵谈第二

制谈第三

战威第四

卷第二

攻权第五

守权第六

十二陵第七

武议第八

将理第九

卷第三

原官第十

治本第十一

战权第十二

重刑令第十三

伍制令第十四

分塞令第十五

卷第四

束伍令第十六

经卒令第十七

勒卒令第十八

将令第十九

踵军令第二十

卷第五

兵教上第二十一

兵教下第二十二

兵令上第二十三

兵令下第二十四

李靖兵法

兵法解读

卷上

卷中

卷下

吴子兵法

兵法解读

图国第一

料敌第二

治兵第三

论将第四

应变第五

励士第六

孙膑兵法

兵法解读

擒庞涓

见威王

威王问

陈忌问垒

选卒

月战

八阵

地葆

势备

兵情

行选

杀士

延气

延气

五教法

强兵

司马兵法

兵法解读

卷上

仁本第一

天子之义第二

卷中

定爵第三

卷下

严位第四

用众第五

试读章节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大约与孔子同一时代。孙武原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了内乱,陈完为逃避战乱躲到了齐国,改称田完,在齐国担任工正的职位,管理手工业生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因攻打莒国立下战功,齐景公赐姓为孙氏,赠封乐安为采邑。田氏家族当时在齐国不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只有革新进步的思想,而且是颇有渊源的军事世家。田书是孙武的祖父,能征善战。另一位兵学家,齐国分管军事的大司马田穰苴也是“田完之苗裔”,他著有《司马穰苴兵法》。此外,齐国的开国鼻祖姜太公本来就是一位军事谋略家,而他著有《太公兵法》,再加上《管子》等优秀的军事文化典籍,都为孙武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兵法提供了良好条件。

当时的齐国,旧贵族栾、国、高氏同新兴势力田氏的斗争十分激烈,孙武在一次内乱之后离开了齐国,来到了当时新兴的吴国。他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苏州)附近隐居,研究兵法,观察政治动向,并结识了深富韬略的楚国流亡贵族伍员。孙武和伍员对兵法的研讨无疑有益于孙武吸收楚国的军事文化精华。

公元前512年经伍员推荐,孙武晋见吴王阖闾,呈上兵法十三篇,斩美姬,任将军,从此登上政治舞台。孙武在吴国与伍员亲密合作,协助吴王修理运河,建筑城郭,经国治军,发展生产,加强战备,使吴国很快就强大起来。

当时,吴国要发展,却受到西方强国楚国的限制,在孙武任大将之前,吴楚两国已多次交兵,发生过州来之战、鸡父之战等几次大的战役。吴王阖闾急于大举攻楚,但却被孙武阻止了。孙武指出:连年战争,军队没有得到休整,民力受到极大损失,而楚是大国,两国强弱对比还很悬殊,大举进攻楚国条件还不成熟,需要等待时机。伍员赞同孙武的战略主张,并且提出了用车轮战法疲楚、误楚的著名策略,他把吴军分为三部分,轮番袭扰楚国边境。吴军用此方法反复骚扰楚国六年之久,终于使楚国实力大减。

此时,吴国的战略态势已经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一方面,北方的盟国晋国吸引了楚国的注意力,楚的属国蔡国(都城上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和唐国(湖北随县西北)倒向吴国;另一方面,楚国内部政治腐败,矛盾尖锐,宰相囊瓦贪婪残暴,国力日渐衰落。孙武和伍员看到,大举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建议吴王适时发兵。公元前506年冬,吴王亲率三万大军,从淮河西进,利用蔡、唐作掩护,越过大别山后,从楚国侧背进行了深远的战略迂回,在长江汉水地区寻机同楚主力决战。吴楚两军在柏举进行了决战。吴军大败楚军,攻占了楚国都城郢。

司马迁在记述孙武一生功绩时,除了说到这一次“西破强楚”“人郢”的大战之外,还谈到了“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吴国北威齐晋已是阖间之子夫差继位之后的事情了,即指公元前484一年吴齐艾陵之战打败齐军和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这样,从孙武公元前512年任将军算起,他在吴国的军事生涯有整整三十年之久。孙武最后的结局究竟如何,因史料缺乏,不得而知。《汉书·刑法志》说:“孙、吴、韩、白,皆身戮于前”,似乎孙武也同伍员一样被夫差所害,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却明确指出:“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以此看来似乎他又像越国范蠡一样,功成之时,急流勇退,老死山林了。

《孙子兵法》被尊为“兵经”,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文言简意赅。宋人郑有贤说:“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十三家注孙子遗说并序》)。所谓“包四种”,即包举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的特色;所谓“笼百家”,即囊括诸子百家的精华。正是由于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因此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武备忘·兵决详》)。

《孙子兵法》开章明义便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在当时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他要国君“慎”,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不可以轻启战端;他要将帅“警”,即“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妄动干戈。

军事是一门科学,战争一种是艺术。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方法可依的。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发现“胜可知”,同时“胜可为”,并且对探求战争胜利的规律作了明确而辩证的论述。

首先,他认识到客观物质力量是战争胜负的基础,这物质力量他概括为“五事”——道(政治)、天(天时)、地(地理)、将(将帅)、法(法制),又归结为“称”这一概念。“称”就是军事实力,甚至可以说是综合国力,孙子是这样解释的:“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意思是说,“称”是从土地、物产、兵源等诸因素综合推算出来的。

其次,他在重视客观条件的同时,又十分强调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并且把这二者加以辩证的分析。他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任其外。”“计利以听”之“计”是指根据对敌我双方“五事”的分析对比所提出的作战方针,这方针还只具有胜利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加上主观能动的努力,“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为胜利的取得创造现实的条件。孙子所说的“造势”,便是指靠指挥的将军能动地造成有利的作战态势和凌敌威势。

孙子论战争,他还看到了政治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他提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修道而保法”,等等,但是,他毕竟还未能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而只是停留在功利主义的认识上。在他看来,只要有利就可以兴师,就可以进攻,“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是孙子在战争观上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但这种局限性在那个时代是可以理解的。

《孙子兵法》在战争指导思想上表现为智与力的完美结合,力量是基础,谋略是运用。从战略思想的角度来考察,《谋攻》最有代表性。在这一篇里,孙子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略主张,其最理想的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

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而不通过直接交战迫使敌人放下武器而投降。不战而胜,他称之为“全”;战而胜之,他称之为“破”。“全”为上策,“破”为下策。因此,他明确地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另一个方面是在作战过程中尽量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胜利。通观《孙子兵法》,其绝大多数篇幅是论述如何战而胜之的,对于如何赢得战争的胜利,孙子作了全面而且系统的论述。

在作战指导上,孙子主张“因敌制胜”,灵活多变。为了作到这一点,他十分重视对敌方情况的了解,强调“知彼知己”、“知天知地”,要求通过“五间俱起”,了解和掌握敌情,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孙子十分反对将帅打仗鲁莽、有勇无谋。他指出“将有五危”、“兵有六过”、“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一个优秀的统帅必须是“静以幽,正以治”,具有沉着镇定、机智果敢的军事素养和人格修养。在指挥作战时,作战方向要正确,所谓“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即要将主攻方向指向敌人力量薄弱的翼侧,攻击点必须是关键点,是敌人的要害部位,所谓“避实击虚”,“先其所爱”。拥有兵力优势,就应当发起进攻(“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而实施进攻作战时,就要速战速决(“兵之情主速”)、突然袭击(“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快速行动(“动如脱兔”)、大胆深入(“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孙子强调,一个五德皆备的指挥员,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要善于害中见利,利中见害,所谓“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胜不骄,败不馁,始终注意要通过“示形”惑敌之法,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P2-4

序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民族:上溯伏羲,悠悠七千年;追源黄帝,漫漫五千载。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为人类的智慧宝库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财富。

从古到今的人类,运用丰富的智慧为世人创造出博大精深的韬略典范。这些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堪称用于战场的各种作战书籍,从文字记载来看,最早的当属《六韬》,这是一部极有分量的古代兵书,不但是我国的著名兵书,也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中国是一个文化灿烂之邦,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其知识积淀,博大精深;名著经典,汗牛充栋。可谓是书林浩如烟海,典籍如山。

为了让广大读者学习和借鉴古人的智慧,向先哲和大师们留下的智慧结晶学习,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编者查阅了历代编者留下的文字记载,综合古人的兵书著作,编写了这本涵盖面很广÷有收藏价值的兵书,它算得上是一部古代兵书大全集。希望广大读者喜爱。

鉴于本书中的每部兵书前都有“评说与应用”,编者就不在这里多做介绍而浪费大家的时间了,把这些时间留给读者读这部充满智慧的兵书吧!

编者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近年来出版的各种有关本书的编著和资料,在此向原著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本书难免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专家,读者能给予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