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玛利亚是处女吗? 这些蠢材为什么会出名?VIP,他们管用吗? 贝克汉姆品牌保卫战、塑料卡片制造的危机、一个精心策划的谋杀自己事件、戴安娜媒体产业链、老王子查尔斯的婚事……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特派海外记者李孟苏撰写的英国专题报道“海外特稿”三年来的精选结集。涉及王室、媒体、社会、法律、体育,文化、时尚等领域,既有对事件过程与真相的追踪与剖析,现场感强,信息丰溢;又有轻松的笔墨、风趣的调侃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写来如话家常,读来如围炉夜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庄园与下午茶/三联生活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孟苏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圣母玛利亚是处女吗? 这些蠢材为什么会出名?VIP,他们管用吗? 贝克汉姆品牌保卫战、塑料卡片制造的危机、一个精心策划的谋杀自己事件、戴安娜媒体产业链、老王子查尔斯的婚事……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特派海外记者李孟苏撰写的英国专题报道“海外特稿”三年来的精选结集。涉及王室、媒体、社会、法律、体育,文化、时尚等领域,既有对事件过程与真相的追踪与剖析,现场感强,信息丰溢;又有轻松的笔墨、风趣的调侃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写来如话家常,读来如围炉夜话。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特派海外记者李孟苏撰写的英国专题报道“海外特稿”三年来的精选结集。65篇捕捉重大新闻事件、热点人物和公众话题的文章,涉及王室、媒体、社会、法律、体育,文化、时尚等领域,既有对事件过程与真相的追踪与剖析,现场感强,信息丰溢;又有轻松的笔墨、风趣的调侃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写来如话家常,读来如围炉夜话。周刊主编朱伟说.李孟苏这些专栏特稿的成功,是她深入研究现代传播关系的产物,“她从八卦故事的津津乐道人手去剥传媒关系与这种关系的因果,在故事叙述中寄附其文化分析,所以好看又不轻薄”。 目录 序/朱伟 王室篇 英国花园里的昂贵陶偶 英国花园里的昂贵陶偶 戴安娜媒体产业链 老王子查尔斯的婚事 王子和仆人 哈利王子的成长烦恼 文化篇 庄园与下午茶 庄园与下午茶 哈利·波特:英国人的精神胜利 3200万英镑换来的文化之都 帝国历史,毋关荣耀 圣母玛利亚是处女吗? 文学之城,愤世嫉俗者,哈利·波特和侦探 一部小说和一个节日 一本赚钱的日记和一个快乐的妓女 这些蠢材为什么会出名? 制造流言蜚语的成年男女 堕落天使夏洛特 金鱼缸里的切丽 心灵麻醉鸡汤卡巴拉 西蒙·福勒:我的工作就是制造名气和名人 一个人的情欲对抗战争 媒体篇 《太阳报》的太阳风暴 《太阳报》的太阳风暴 布莱尔如何出卖了戴克和BBC 好莱坞式的结局 杰克逊和电视记者的采访游戏 侦探版《性与城市》正在热播 她吻了他,然后说他强奸了她 人马星座的BBC “如果默多克要我从悬崖上跳下去,我也会跳的” 王室给了皮尔斯·摩根一个机会 最失败的倒霉蛋与最大的赢家 一只肩负着道德要求的鸡 Ali G——千万别把他当真 当3B女郎遇上英国最坏的人 摩根的离职和《镜报》的救赎 时尚篇 那个以F打头的词 那个以F打头的词 皇家赛马会上的淑女、时装,还有帽子 VIP,他们管用吗? 穿便宜货,反时尚 买不起一套名牌成人衣服,总买得起名牌童装吧? 有一个明星厨师的厨房,像明星厨师那样做饭 傻帽儿了吧,你! 说着粗话,普及时尚 社会篇 愤怒的爸爸 愤怒的爸爸 风力大战引发的民族矛盾 皆大欢喜的圣诞节 牛桥的门槛 塑料卡片制造的危机 拖儿带女去上学 无儿可以养老的晚年 英国呼叫,转移印度 致命的诱惑 富人的聚会 切丽·布莱尔,哭泣的女人 法律篇 野蛮青春期和杀人执照 野蛮青春期和杀人执照 《哈利·波特》、儿童剧和色情狂 10年的凶杀真相 女童被害案引发“个人资料”争论 数字化离婚 一个精心策划的谋杀自己事件 英国医生的215个冤魂 体育篇 性、球星和录像带 性、球星和录像带 人人都知道贝克汉姆 鞋带和英国足球业 埃里克森:现在可以松口气了 贝克汉姆品牌保卫战 试读章节 再婚要推翻的三座大山 但是,几天后,圣公会发布了正式声明,否认现任大主教威廉姆斯同意在教堂里为查尔斯和卡米拉主持婚礼。 威廉姆斯一向坚持正统的观点,即反对在前夫或前妻没有离世的情况下再婚。卡米拉的前夫仍在世,且二人没有忏悔,他自然不会违反教会的规定。威廉姆斯的观点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因为查尔斯是未来的国王,按《宪法》规定,君主是“护法者”,是教会的最高世俗领袖。未来的君主和教会未来的领袖,不在教堂里举行婚礼,是无法想象的。君主和大主教的关系也很复杂,坎特伯雷大主教由君主任命;君主登基时,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其加冕。 教会变得开通,是一种妥协。传统上,英国人把宗教信仰看成一种消遣,教会是为人服务的,去教堂也不是强制的义务和普遍的习惯。著名记者杰里米·帕克斯曼谈到英国国教时说,就连小学生都知道,国教是虚构出来的,便于国教的创始人亨利八世和他的妻子们离婚。 国教徒主要是英格兰人,而国教徒只占英格兰人口的2.6%,也就是150万人左右,可英格兰的穆斯林都有150万。信徒减少,同时人们越来越不愿结婚,即便结婚也很少去教堂寻求上帝的祝福;只有同性恋真心愿意在教堂举行婚礼,教会却将他们拒之门外。现在好不容易出现一个要结婚、且必须在教堂举行婚礼的查尔斯,教会当然要千方百计促成这桩好事。因而有讽刺说,教会的这些人就像简·奥斯汀笔下絮絮叨叨的女家长,最热心安排女儿和某位继承了遗产的绅士约会。凯里还建议,查尔斯的婚礼不要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最好在他乡下住所附近的小教堂低调举行。还有人出主意让查尔斯效仿他妹妹安妮公主到苏格兰的教堂里结婚,因为苏格兰人不信仰国教。 查尔斯能否顺利把卡米拉娶进门,1772年制定的《王室婚姻法》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这部法律赋予了君主一个权力:对王室高级成员的伴侣有否决权。女王是反对再婚的,据称立场永远不会改变。20世纪50年代,妹妹玛格丽特公主想和离过婚的彼得·汤森德结婚,女王就没有同意,何况今天的王储。女王最担心再婚引发全国上下激烈的争论,对继位造成剧烈的震动,她要确保君主立宪制能够继续存在。 卡米拉和查尔斯的关系公开化后,女王只见过一次卡米拉,会面的时间很短。据说,她至今认为卡米拉是一个奸妇。女王做什么样的决定,除了她自己的判断,还必须听取政府的意见。伦敦都市大学政治学教授斯蒂芬·赫斯勒说,如果政府和下议院不赞成查尔斯再婚,就会发生1936年爱德华八世那样的退位危机。基督教是三位一体,而英国国教则是五位一体,除了圣父、圣子、圣灵,还包括君主政体和议会。都铎王朝的君主们为达到政治目的,将教会纳入国家体制,时至今日世上任何一个民主国家都是政教分离,只有英国例外。 P19-20 序言 朱伟 李孟苏这本集子中的文字基本都是给《三联生活周刊》撰写“海外特稿”的结果,这个栏目始于2001年的圣诞节,刚开始叫“海外专稿”,至今整整4年。 在《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中,李孟苏应该不是天资聪厚者。我一直以为,《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中,我是眼见许多绝顶聪明者自以为聪明而靠不断迅捷地出卖自己急功近利,结果文气越卖越显紧迫与孱弱;而很多资质不足者却以愚拙之功刻苦在那里孜孜不倦,文字反而越来越见气度与景深。李孟苏就属后者。 李孟苏从《西安晚报》到《三联生活周刊》是1997年,当时《三联生活周刊》以半月刊方式连续出版刚刚一年半,还属最艰苦阶段。留她在编辑部,应该说多少是因为在对她考核时她的眼神——我对她的感觉就从她那种不敢正视又力图要正视的胆怯的眼神始。对这样的记者的潜能,我没有信心;但我也以为,越是这样的人往往越有可能被塑造。 我得承认,现代媒体在商业化竞争中,往往以实用主义原则逼迫记者迅速适应媒体需求,这种迅速成长、迅速淘汰的实用性其实极为残酷。尤其在《三联生活周刊》初创阶段,我记得我当时经常说的是,我们不是学校,没时间培养人,你有能力就干下去,没能力就拍屁股走人。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所扮演的是从精神上对记者残酷压迫的角色——经常为一篇稿子的质量而伤害他们的自尊。李孟苏在当初那拨记者中,应该属最苦大仇深者——她的思维不敏捷,文字表达也难脱离那种小家文体。凭我自己对聪明者的喜欢,她只能越来越被冷落与数落。《三联生活周刊》是这样一个团队——我期望它一直拼命快速地往前跑,跑在前面的人掉队了,后面的人会赶超上来,这样越掉在后面,人的压力就更大,除非他自己脱离这个团队。李孟苏当时是列入“太累人”,只能靠她自己能力争取生存的那一类。我从年轻时就一直自傲地认为,我是那种“只关注一流作家,二流、三流不在我视野”的编辑,所以李孟苏当时能否成长,应该不在我的视野之中。我所惊异的只是,这个女孩在我的屡屡打击之下,却好像很少有掉泪的时候——她不是那种孱弱的坯子。不管怎样,她总是以那种带有胆怯的眼神在回避中面对你,然后她会一遍又一遍不顾颜面地去改,哪怕你因为她越改越笨而暴跳如雷,她还会说,“主编,我错了,那我再改”。 后来她当然只能离队,与刘君梅一起去做一本轻松的时尚杂志;再然后,她们又离开了那本杂志。到了几年后的一个秋天,她到编辑部来找我,说要跟丈夫到英国去,丈夫读书,她当陪读。于是我说,如果有时间,你可以帮周刊写点东西。 我不知道她的文字是怎么战胜她自己的紧张的,因为在周刊工作的时候,她经常嘴唇颤抖着词不达意。我始终认为,好文章是不顾别人干扰战胜自己紧张而舒展地呼吸的产物,而战胜自己紧张来自具备足够积累后所产生的自信。 “海外专稿”开栏后的第一篇稿子是《哈利·波特:英国人的精神胜利》,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开门第一期,拿到稿子,我的第一感觉是出乎意外——没想到她不仅有现场感,而且能从《哈利·波特》感觉到欧洲经典文化与美国快餐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前她好像不具备这样的判断能力。那一期《三联生活周刊》,娜斯在纽约,王星在巴黎,崔峤在柏林,李孟苏的稿子明显是信息最丰溢的。这符合我的喜好,因为我认为,一篇好稿子的第一标准就是信息的琳琅满目,然后才能在信息后面谈你的思考结果。 但这一篇之后,她的第二篇稿子就被我舍弃——因为过于琐碎。然后隔了一期,采用了她一篇圣诞购物观念的稿子。再之后,“海外专稿”这个栏目干脆被我取消。因为一方面是崔峤与王星耽懒而不能按时交稿,另一方面是李孟苏的文章还是不能使我满意。记得这之后有一段时间,李孟苏失去了音讯,我打电话过去,她支支吾吾地说,越看别人的文章就越没有信心。我说,那你就到那篇《哈利·波特》中去找找感觉,你应该先找有可能看到景深的事件,从小处入手,去分析这其间关系。以我自己的感觉,到真正面对自己写作时,就应该把别人的好处都撇开,把自己放大,以此来建立自信。 于是她又开始,整个2002年到2003年,她好像就一直在凭意志坚持,稿子一会儿可以,发表了;一会儿不行了,又被搁置。但她始终在坚持。意志的力量总是决定一切的,终于,发稿概率越来越密,到《<太阳报>的太阳风暴》一文,我明显感觉到她成熟了。2003年6月9日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第23期,我重设“海外专稿”栏目,应该说这栏目是她凭自己的意志夺回来的,到第25期我就把它改为了“海外特稿”。至此,她开始每周一个话题,非常准时地从爱丁堡向我发稿,我发她的稿子,也开始越来越轻松,几乎不再需要任何修改。她的稿子于是也开始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的看点之一.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 我一直觉得,李孟苏在这个栏目中的成功,是她深入研究现代传播关系后的产物。无论是王室与社会、媒体与社会、明星与社会,还是时尚潮流与社会,她的窗口好像都先开在八卦上,然后深入去追问其传播关系。无论是查尔斯、哈利王子,还是切丽·布莱尔、贝克汉姆,甚至圣母玛利亚,被追究的都是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在选择自己的语言方式时,李孟苏无疑经历过艰辛的摸索,她的幸运是窥见了商业化链条中媒体作为中介的那种残酷的因果关系,并进而在叙述中锻炼了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她从八卦故事的津津乐道人手去剥传媒关系与这种关系的因果,在故事叙述中寄附其文化分析,我以为她的文章是经过了“杂交”,所以好看又不浅薄。 记得在创办《三联生活周刊》时,我的理想是,尝试一种面对迅捷发生的新闻的新的文化批评方式,区别于学院那种高深而坚硬的文化批评模式,也能挣脱简单的政治意识形态。在我的理想中,《三联生活周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寻找到自己与这个社会兴趣点之间的触点,从而形成自己的叙述角度。要是一本刊物叙述角度的错杂似这样越来越丰厚,也就能构成它对这个时代的文化贡献。李孟苏从1997年始,磕磕碰碰用了八年多时间,是在她自己岗位上摸索出了她自己被人认可的一种独特叙述,我为她这第一部文章结集而高兴。不断突破自己,天外有天,这是《三联生活周刊》这个团队的共识。我相信这本集子的出版会成为李孟苏重新给自己压力的一个新的起点,新的传媒关系其实就是全新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课题,我们都浸沉在其中。我相信李孟苏会孜孜不倦地纠缠下去,对它的深入一定可以回味无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