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书基于林业有害植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生境条件的差异,从种群分布、形态特征、年龄结构、生物量分配、空间结构、生理生态学特征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等多个角度对飞机草的入侵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飞机草的生活史型划分进行了研究,全面分析了飞机草入侵的内因和外因以及环境与飞机草种群进退的辩证关系,初次将植物智能理论应用于飞机草入侵机理的探讨。全书共分10章,阐述了飞机草生长环境对飞机草入侵的意义,为飞机草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飞机草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技术支持,为海南等飞机草发生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合理化建议。
本书可供植物学、生态学、农学以及药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人员和研究生参考。
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被引进到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非原产地区并在当地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其结果是造成自然生态系统或景观的明显变化或损害的生物入侵问题是当前国际上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生态建设中拟解决的重大生态治理问题之一。林业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遭受生物入侵最前沿和最严重的领域,目前几乎在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遭受到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其中,作为林业有害生物重要类群之一的林业有害植物危害面积广、受害程度重,其入侵防治问题现已成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大工程措旖内容。为此,我们受国家林业局的委托,开展了林业有害植物入侵现状、机理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林业有害植物入侵的主要内因是林业有害植物在完成自身生活史的过程中表现出种子快速萌发、植物体快速产生过量的可育种子和种子特化出便于讯速传播附属物或内含物,因此,林业有害植物入侵在植物生活史型的划分上均属于以有性生殖阶段为主的“S型”植物生活史型;其外因则主要是地表土壤结构的疏松化促进了林业有害植物的快速定居,各等级道路的快速网络化和农用车等交通工具的快速便捷化促进了林业有害植物的快速传播。人类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林业有害植物及生物入侵现象在近期快速危害的主要原因。
2002年,杨逢建博士在我的指导下开始从事林业有害植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nz)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他以植物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应用我们共同提出的植物生活史型理论为依据,全面调查了海南省全境飞机草的分布规律、生境类型和生长发育特点,自然和人为扰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飞机草的入侵机理。杨逢建博士创造性地阐述了飞机草种子在不同地被物覆盖的土壤类型上的传播过程、飞机草生活史型的智能化特征以及飞机草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的措施。杨逢建博士的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我又同他一起对该论文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进一步整理出此专著,现将此专著收录于《新世纪学术创新团队著作丛书》中,不足之处,殷盼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