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是公元5世纪中叶至6世纪初中国石窟壮丽辉煌、璀璨夺目的艺术篇章,它不仅体现了强烈的中国皇家政治色彩,也反映了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代特征,自1949年以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投入巨资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保护维修;多次组织专家对云冈石窟进行勘察、研究;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在云冈石窟的维修保护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本书记录了这些过程。
始建于公元460年的云冈石窟以规模宏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内涵丰富而驰名中外;以典型的皇家造像风范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以融汇东西、贯通南北的鲜明的民族化进程为特色而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l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具有其他早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北魏以后的各个朝代曾对石窟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整。随着时光的流逝,朝代的更迭,石窟也时常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对石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石窟开凿1500年以来,在自然界各种营力的作用下,上世纪中叶的云冈石窟洞窟裂隙纵横交错,坍塌现象比比皆是,石雕风化剥落随处可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一派凄惨荒凉景象。
1949年以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投入巨资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保护维修;多次组织专家对云冈石窟进行勘察、研究;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在云冈石窟的维修保护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国初期的研究拉开了科学保护的序幕;持续不断的研究解决了石窟保护中的许多技术难题;国际合作的开展提升了石窟保护的水平和技术含量。“三年保护工程”的完成,基本上解决了洞窟的稳定性问题;“八五维修工程”的实施,为石窟风化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0九”国道云冈段的改线,从根本上解决了石窟周边环境的严重污染;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云冈石窟走向世界;防水保护工程的完成,将从根本上解决水对石雕的影响;《云冈石窟规划》的制定,为云冈石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的颁布,为《云冈石窟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石窟的保护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窟雕刻还会出现新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手段的出现,云冈石窟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李治国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