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阳光下的布达拉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降边嘉措
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现在有一种说法:“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西藏也遗憾”。到西藏,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已经成为很多人进行旅游探险的最佳选择;是学术考察的重要地方。到了拉萨,不到布达拉,将更是一个遗憾。基于此,藏族著名的作家、格学专家降边嘉措运用文化散文的体例,以自己对藏文化的独到感悟,向你展示世界屋脊的伟大建筑及神秘的藏文化。通俗易懂的美文,读来有亲历之感,趣味盎然!

目录

遥望布达拉………………………………………(1)

初上布达拉………………………………………(6)

松赞干布首建布达拉……………………………(16)

“布达拉”是什么意思?………………………(23)

文成公主与布达拉………………………………(27)

“白宫”与“红宫”……………………………(37)

灵塔与藏族的丧葬习俗…………………………(45)

灵塔与东方文明…………………………………(54)

五世达赖的灵塔——红宫里最早的灵塔………(68)

六世达赖——惟一没有灵塔的达赖……………(79)

布达拉周围的黄房子……………………………(96)

德司桑杰嘉措与布达拉…………………………(107)

十三世达赖的灵塔——红宫里最宏伟的灵塔…(129)

布达拉里的《大藏经》殿………………………(137)

布达拉与大昭寺、小昭寺………………………(146)

布达拉与三大寺…………………………………(160)

布达拉与罗布林卡………………………………(177)

与布达拉紧紧相连的药王山……………………(185)

布达拉西边的“八一”农场……………………(195)

我曾在布达拉前面放羊…………………………(208)

布达拉的维修工程………………………………(226)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239)

附录:中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及地域分布…(247)

试读章节

遥望布达拉

我第一次看到布达拉宫,是在1951年10月24日。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恍若昨日。这是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参军前没有出过家门,没有见过大世面,孤陋寡闻,突然看到如此宏伟的宫殿,感到十分惊讶,留下的印象,难以磨灭。

遵照党中央、毛主席“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分四路向西藏进发,誓把五星红旗插到圣城拉萨,插到喜马拉雅山上。

我当时在十八军文工团,在我们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参谋长李觉的率领下,于8月初从昌都出发,向拉萨进军。

经过千辛万苦,我们跨过澜沧江和怒江天险,翻越十几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雪山,走过三十九族地区,终于走出人迹罕至的藏东北草原,进入拉萨河谷,到达德庆宗(县),距离拉萨只有20多公里。这里海拔比较低,气候比较温和。部队在这里设有兵站,为我们补充了一些食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当时条件下,也算难能可贵,兵站的战友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10月24日一大早,指战员们精神抖擞地从德庆出发,沿着蓝色的拉萨河往前走。不久,远远地,看见一座宏伟的建筑物,她耸立在绵延起伏的群山之上,仿佛与蓝天相接,无比壮丽辉煌。

“布达拉!”队伍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整个部队立即欢腾起来:“看到了布达拉!”“我们到拉萨啦!”“我们胜利啦!”“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口号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这欢呼声,又像一道无声的命令,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步伐。

看到布达拉,我的心情也很激动。看到布达拉,就等于看到圣地拉萨。布达拉是圣地拉萨的象征,同时也是西藏历史的象征,是灿烂辉煌的藏族文化的象征。第一次看到她,虽然离她很远很远,但却给了我很深很深的印象,使我终生难忘。

我记住了这一天:1951年10月24日。 P1-2

序言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千百年来,无数文物古迹已在风尘中湮灭。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损失。实践证明,仅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力量.文物古迹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复。20世纪50年代埃及努比亚地区的文物抢救工作的成功,体现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揭开了人类文物保护工作新的一页。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即《世界遗产公约》,首次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作了明确的规定, “世界遗产”这个概念从此正式产生。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达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对布达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这是藏族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同时,也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更多的义务和更庄严的使命。

我第一次看到布达拉是在1951年的10月24日。整整半个世纪以后,2001年,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西藏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国际藏学研讨会。会议结束后,部分与会的专家学者到西藏进行学术考察,我亦随同前往。同时,陪同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党委书记、副院长晋保平同志、招生处处长王新桓同志到西藏进行考察,商讨扩大招生、为西藏多培养一些从事《格萨尔》与藏族文化研究的学生的问题。

50年来,我曾多次上布达拉宫参观、考察,当年的小战士,也成了满头白发、年过花甲的老人。不管在什么时候,跟什么人,以什么身份去布达拉,我有一个不变的任务,就是翻译,给各式各样的人翻译,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样的问题,重复了无数遍。有的同志就建议我把这些问题写下来。他们说,你现在也不是十几岁的小战士,又远在北京,来一趟拉萨也不容易,你还能当多少次翻译?还不如把这些有关的知识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我觉得他们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同时,我自己也早有这样的想法,把有关布达拉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早在1956年4月,陈毅元帅率中央代表团到西藏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的时候,就曾到布达拉参观,他给布达拉以高度评价,称它是“中国的卢孚宫”,并指示张经武、张国华等西藏工委、西藏军委和自治区筹委会的领导同志要好好保护布达拉宫。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到西藏、到拉萨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有一种说法:“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西藏也遗憾”。到西藏,已经成为很多人进行旅游的最佳选择;是学术考察的重要地方:是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到了拉萨,不到布达拉,将更是一个遗憾。

我认为,布达拉代表着古代藏族贵族文化的最高成就,英雄史诗《格萨尔》则代表着藏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达拉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0年又将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地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1年lO月,将《格萨尔》诞生千周年列入2002~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项目。这是对这两个文化遗产的国际认可和崇高评价。如果说布达拉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那么,《格萨尔》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代表,它们是藏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两个高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读者可以将本书与《走进格萨尔》对照起来阅读。如果读者通过这两本小册子对布达拉和《格萨尔》有所了解,引起到西藏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兴趣,或者在参观过程中,抑或在参观之后,对你有所启迪,有所帮助,我能成为你一个不见面的翻译和导游;或“以文会友”,就有关问题能有所交流,进而对创造布达拉和《格萨尔》这样的文化遗产的藏族人民和他们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同时,要感谢四川民族出版社的同志们对本书的关心和支持,他们愿将本书与《走进格萨尔》同时出版。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拉萨市文管会、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大昭寺民管会的同志和高僧大德们的帮助,他们给我介绍了许多情况,提供了有关资料,谨向他们致以深切谢意!

  2003年4月30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9: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