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的几分之几消耗在路上/都市杂文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达达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生,一百年又有多长?还不是转眼即逝。而这短暂的路程中又有几分之几在路上呢?可正是这难得的短暂的几分之几,才点缀了人生,构成了一篇篇华彩的篇章,触动着我们的灵魂与思想。

目录

 脚踩思想的刀锋

003 思维之刃

005 哲学的尴尬

007 爱情盗版

009 关于包装

0ll 伪文化

013 理想主义的窘迫

015 打工妹与于连

017 城市面孔

019 城市的历史感

022 北京要成“西部”

024 生命的几分之几消耗在路上

027 吃也不易

029 “犯不着”的自杀

032 给谁面子

035 流行歌曲中品古典情怀

038 理想主义的流浪

042 冒险家的乐园

047 醉里乾坤大

051 解不开的“毛泽东情结”

055 给咖啡加点糖

058 老实人

060 “海龟”逸事

062 “冰镇”电脑

065 借“黄书”

068 母亲的结婚照

071 家有“魔法美少女”

 人文地图

081 陌生中的熟悉

084 韩国纪行

092 澳门的小与大

095 澳门人与普通话

098 马尼拉心情

102 在世界屋脊上过年

105 遐想拉加里

109 “神湖”之路

114 现代修行者

118 雅江摆渡

121 藏边宰羊记

124 世界屋脊上念生意经

128 西藏:文化新景点

132 外滩不再是恋人“圣地”

134 被淡忘的孟子  

140 失传的西夏王国

146 在屈原投江的地方

 活在摩登时代

153 活在摩登时代

155 人生滑稽

157 追逐时髦

159 广告的价值

161 电视杀手

163 形象革命

165 幽默与耍贫嘴

167 童话和历史

169 职业说谎者

171 安慰妄想

173 被谁支使

175 用钱的方式

177 恋旧的诱惑

179 琐碎的人生

181 女人误区

183 情歌时代

185 心理不平衡

187 小有小的难处

189 音乐的魅力

19l 渴望安全

193 空调——热

195 吃相选才法

197 期望的压迫

199 媚俗的时代

20l 粗糙的感受

203 行万里路

205 物有所值

207 非贵亦健忘(一)

209 非贵亦健忘(二)

2ll 非贵亦健忘(三)

213 温柔的陷阱(上)

215 温柔的陷阱(下)

217 哲学的沦落

219 阳光灿烂的联想

22l 爱睛箴言

223 小心吃喝

225 书价的困扰

 玻璃房语

229 我们的空间

231 婚姻这个境地

233 绝不期待

235 顺其自然

237 谁是正宗

239 心灵之约

241 达观与超脱

243 将错就错

245 骗子哲学

247 童心

249 相互靠近点

251 倾听音乐

253 交友之道

255 心的旅行

257 沉默是金

259 话说牢骚

261 禅境

263 面临灾难

265 生存问题

267 伪现代人

269 健康的意义

271 封闭的人

273 男人与女人

275 老片子影院

277 哲学家与猪

279 新鲜如初

 现代生活面面观

283 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

285 卡拉OK与“葡萄酒哲学”

287 欣赏体育的狂热

289 放松自己

291 变形金刚比托尔斯泰伟大

293 流行音乐的魅力

295 玩名牌

297 一生要爱几回

299 寻找夜生活

301 活出精神来

303 圣诞老人的礼物

305 信不信由你

307 爱睛教育

309 广告效应

 记者立场

313 喜欢散淡

317 两难选择

320 抗洪采访日记

327 美国的“牌坊”

330 青霞出嫁了

332 肥水流了外人田

334 美国“政治病”

337 “长寿园”带来的思考

339 校园的法律

 另类生存体验

345 西藏的凡人圣事

378 另类生存观

试读章节

思维之刃

思维犹如刀刃,从什么地方落刀,便看出思维的敏锐或是愚钝。

庖丁解牛,当然是因为了解了牛的生理结构,而且熟能生巧,才能在牛的筋骨相连之处走刀,游刃有余,如入无碍之境。倘是莽汉,则只会刀锋及骨,生拉硬砍,无视生物自身的筋理。

小亚细亚弗利基亚国王戈尔迪用树皮绳打成世界上最复杂的绳结,牢固得连结头结尾都找不出来。神启示说,谁能解开这个绳结,谁便能统治整个亚洲。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远征东方看见这个绳结,他二话不说,拔出利剑将绳结斩断。神的预言于是得以验证。 哥伦布发现美洲归来后,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觉得谁都能做到。哥伦布乃问:“谁能将鸡蛋立起来?”诸人皆不能。哥伦布将鸡蛋一端轻磕桌面,鸡蛋于是竖立桌上。人们才恍然有所悟。

思维之刃有悖常理的触点,常常便是成功与创意的开始。世人的思维往往都被习以为常的概念所拘圃,难以跳越常规,选择思维之刃的触点。这便像庸常的医生,只会按医书上的病例开出药方。

同是做广告,有人花出好几千万,如打水漂,泥牛入海无消息;有人小试牛刀,四两拨千斤,搅得周天寒彻。思维之刃划分着利益的得失。

俗话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成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则是蠢才。”始有人将成语用于广告时,颇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不料此后“痔”在必得、百“衣”百顺、天“尝”地“酒”之类的“成语”广告铺天盖地涌来,难道广告策划人都甘心情愿成为“蠢才”不成?

思维之刃刻画着天才、庸才和蠢才的形象。P3-4

序言

在网上有这样一个问题,问你最喜欢生活在中国的哪个朝代?这样一个没头脑的问题,居然博得了不少人关注,总有人自以为是地认真填写答案。

如果只是逗趣,填填空也不错。但要是把这问题真当回事,我觉得还不如回答你到底喜欢中国的哪个朝代。这是个纯粹个人化的问题,有点像网络上的虚拟游戏,只能满足人们一些似是而非的幻想。

在我看来,这更像一个心理测试题。类似的试题还有很多,如要求你在阳光、空气、鲜花、音乐、笔等几样东西中,选择一个你绝对不想舍弃的东西,以显示你的心理倾向。

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学游戏。不能说绝对没有道理,但也未必就那么千真万确。它有些像拿扑克算命,牌面的意义都是算命者说了算,要是你不认同他说的牌面意义,算命的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在骨子里,我是个怀疑论者,从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题目就命名为《怀疑的时代》。而我接受大学教育时的社会环境也是如此,怀疑一切,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就像如今的少男少女津津乐道的“无厘头”,传统的逻辑观念在这里遭到了否定,玩笑中都是真理。

我的一位老师曾评价他的某个研究生说:“他是个肯做学问的好学生,但只是认同流行的价值观,对事物缺乏独特的认识,所以很难说非常优秀。”

从最早开始写文章,我就是因为持有很多怀疑,想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去阐释各种观念或现象,但最后发现,这种努力非常有限,更多赢得的是他人对你写作能力的肯定,而并不一定是对你表达的思想和观念的肯定。

等我做记者之后,我又发现写作的价值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谋生,比如我写过大量新闻报道,这其中“垃圾”居多,其作用是沤成肥料,滋养我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才是为表达观念或情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本书中收录的就属于后一类,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在报刊上发表过,可以展现我近十年的心路历程。这些文章没有一篇是因为谋生而写作的,聊以自慰的是,我不会拿无聊之作敷衍读者。

虽然古人说:“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但论到出书,我还是希望少些废话,多点真知。我一直很欣赏国外一位现代音乐人的话,他说他的理想就是“娶个美丽的女人,过着有些颓废的生活”。其实,这与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理想不谋而合,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就不过如此。

当记者的那些年,让我的社会责任感增加了不少,但在社会交往中接触的无聊也更多。别人觉得有趣的事,我感觉了无情趣;别人看重的很多东西,我反而觉得没什么意义。真正是“名利如浮云过眼”,最后只有转而干别的工作,才让自已有些浮躁的心灵平静下来,能够自在地生活和写作。

写了这么多文章,留下的遗憾还是很多。一是有些文章遍寻不到,只好付之阙如。其中一篇是有位老友去美国后,我在《天津日报》上发表的《痛失酒友》,写了我们交往多年的友情。当初将文章寄给过他,他还将文章放大贴在墙上,手持酒瓶拍上照片作为纪念。我手头的那份则杳然如黄鹤,不知遗失在哪个角落。另有一篇是我的一位学生因车祸去世后,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写了悼念文章,追怀我们之间的师生情谊。这篇文章是在我搬家时散落的,因为当时来不及剪贴,放在一摞厚厚的报纸中,想必被妻子卖废品时一同捎走了。

还有一个遗憾是有些文章该写而没有写。这话说得有些矫情,但却事出有因。前几年,我到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葡萄牙等国采访,这其中有许多感触没有形诸文字。所谓观风吟月之类的文字也就罢了,其中有些感人的故事还是值得一说。在意大利海滨小镇格兰多,我认识了一位开餐馆的中国女孩,她开的那家“上海餐厅”是当地唯--g中国餐馆。当时,她看到我们人生地不熟,便很热心地帮我们了解当地情况,甚至放下生意,带我的朋友远道去安排我们去威尼斯的住地和车票。离开格兰多之前的那个晚上,她又请我们几个朋友在餐馆喝酒、聊天,直到深夜。我当时借着酒兴说,要把她的故事写下来,发在国内的报刊上,然后再寄给她。等把餐馆中的所有酒都喝完后,我们才开始起身回宾馆。轮到我与她告别时,我禁不住说:“我想抱抱你。”朋友们大概都有些意外,怔怔地看着我们。她很能理解我的心意,当着大家的面,我们轻轻拥抱在一起。我想,这是我能给予她最好的感谢和致意,当时,我感觉这么个瘦小的女孩能够在异国生活,非常不易。

而后来回国后,因为忙于别的事情,写文章的事便不了了之,也没有兑现我要给这个女孩寄文章的承诺。这使我内心总有几分歉意,真觉得有些文章不能不写。或许,有些感受留在记忆中更好,而发表文章只是为了与他人共同分享自我的感受。

从大学教师到报社记者,再到电视人,这是我的职业轨迹。这种变动非常明显,只要说出工作经历,人们就会轻易勾画出你的人生草图。但是,每个人心灵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变化,却往往难以为人所知,如果没有文字记录你的心灵絮语,这种变动更难描摹、勾勒,只有你的内心会告诉自己真实的愿望。

记得当初看蒂姆·罗斯主演的电影《1900传奇》(又译《海上钢琴师》)时,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感动。情节、画面、音乐等方面的妙处都不用多说了,让我琢磨的是1900这样一个人物。他没有父母,没有身份,没有爱人,也没有世俗的交往,他的一生只有音乐,他的舞台只有客轮,他的挚爱只有钢琴。他从来没有走上过陆地,他终生只在海上漂流,但他的琴声却曾流淌在人们心中。我知道这是一个华彩的童话,也是一个温情的寓言。远洋客轮航行出的是他的生活轨迹,而钢琴的旋律飘荡出的才是他的心灵轨迹。在1900这里,客轮是他的“桃花源”,大陆是世俗的诱惑。他生活得孤傲、寂寞,但同时也自由、轻松。

难怪这是一个传奇,因为现实中很难有人如此不食人间烟火。即如我写文章,不可能纯净得只有自己所思所想,而不落下一点点世俗的尘埃。

在写作上,我自认不算勤奋,但难得有些朋友就像鞭子,鞭策我奋笔。书中我写的这些文章,便有很大部分得益于老友周义和君的督促。他原是《天津青年报》的编辑,比我大几岁,对我完全是老大哥的姿态。当初,我在大学教书时,我们便交往甚密。我是无忧无虑的单身汉,他早已有家有口。我与朋友经常不请自到,到他家里“骚扰”,闹得昏天黑地,这位老大哥从来都没有一句怨言,而且还要搭上酒钱饭钱。他的妻子也非常贤淑,对我们的冒失和鲁莽,也都不置一词,相反对我们却是关照有加。

此后,他约我为他主持的版面开设专栏,一写就是好几年。从“现代生活面面观”,写到“玻璃房语”,再写到“活在摩登时代”,让我过足了当专栏作家的瘾。本书中收录的这些专栏文章也并不全,偶有遗落,但要再去寻找也不容易。这次能够收集在一起,算是没有辜负周大哥的一片心意,也是对他当年竭力扶持、帮助我有了个圆满的交代。

其他几个板块中的文章,绝大多数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也有一些在《天津日报》、《深圳商报》、《齐鲁晚报》、《泰达时报》等报纸上发表,应该感谢当年编辑过这些文章的诸多编辑,以及曾经关心过我的众多朋友,我会铭记他们对我的帮助。此外,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和其他设计、制作人员。

回到本文开篇写到的那两个问题,相信有些读者大概能猜出我会做哪项选择了。如果读完本书中的诸多文章,大概更容易猜出我的选择。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把这本书献给我的父母。自从考上大学离开家乡,我便一直在外飘荡,没有时间照顾二老,还让他们时时为我牵肠挂肚。希望这本书就像我敞开的心灵,能让他们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并由衷感到欣慰和高兴。

  

2004年6月6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