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法国,你是否就会想到盛名远播的美酒佳肴和光彩夺目的时装珠宝?异或是金壁辉煌的凡尔赛宫、塞纳河畔风情万种的法国女郎?可这是否就是全部的法国?
其实,法国带给世界的远不仅仅只是这些。法国大革命也好,拿破仑法典也好,都是波及世界、推动变革、带动历史发展的全球性事件。
王家宝先生的《法国人口与社会》为我们剖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法国。它和我们的国家一样,都存在或曾经存在着种种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外流、城市化遭遇、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等等,无不像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性审视今日所面临的问题,借鉴解决的方法,寻找我们的出路。
序 一……………………………………………………………(1)
序 二……………………………………………………………(3)
前 言……………………………………………………………(1)
第一章 人口数量………………………………………………(1)
第一节 人口态势………………………………………………(1)
1.人口曲线的“U”形走向………………………………(2)
2.出生率下降(19—20世纪)……………………………(5)
3.死亡率回落(19—20世纪)……………………………(10)
4.法英两国人口比较……………………………………(17)
第二节 劳动人口………………………………………………(26)
1.劳动人口与劳动力率…………………………………(26)
2.男女劳动力率的演变…………………………………(29)
3.劳动力的行业转移……………………………………(32)
4.劳动人口的年龄结构…………………………………(35)
第二章 人口结构………………………………………………(38)
第一节 婚姻家庭………………………………………………(38)
1.不稳定的婚姻…………………………………………(39)
2.核心家庭的出现………………………………………(43)
3.非婚同居………………………………………………(49)
4.独身现象………………………………………………(53)
第二节 老龄社会………………………………………………(56)
1.预期寿命的延长………………………………………(56)
2.老年人口的增加………………………………………(59)
3.“年轻”的北方与“年老”的南方…………………(62)
4.老龄化社会的负面影响……………………………………(65)
第三章 人口分布………………………………………………(70)
第一节 农村外流………………………………………………(70)
1.19世纪的农民外流……………………………………(71)
2.农村本身的推力………………………………………(76)
3.20世纪的民工潮………………………………………(82)
4.工业化的引力…………………………………………(86)
第二节 城市发展………………………………………………(95)
1.19世纪的城市化………………………………………(96)
2.20世纪的城市化………………………………………(102)
3.巴黎的人口增加与市政建设…………………………(111)
4.城市化的经验教训……………………………………(126)
第四章 人口政策……………………………………………(133)
第一节 家庭政策……………………………………………(133)
1.人口众庶主义………………………………………(134)
2.(新)马尔萨斯主义…………………………………(138)
3.迟到的家庭政策……………………………………(147)
4.家庭政策的阶段性效果……………………………(156)
第二节 外国移民……………………………………………(161)
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161)
2.三次移民潮及数量…………………………………(165)
3.移民群体的走向与就业……………………………(168)
4.法国人的排外情结…………………………………(173)
附 录…………………………………………………………(185)
参考书目………………………………………………………(190)
拿破仑一世是18、19世纪之交的伟大人物,对人口问题甚为关心。法国女作家斯塔埃尔(1766—1817年)著有《论情爱对个人与国家的影响》,曾向法国皇帝询问喜欢什么样的女子。拿破仑笑了笑说是“最能生孩子的女人”。法国史学家指出:“这位皇帝站在哲学家和革命家的立场上,认为人力资源的丰富是国家伟大、繁荣和幸福的象征。”事实的确如此,就皇帝本人而言,他休皇后另择新欢,原因是约瑟芬徐娘半老,虽然风韵犹在,但早已丧失了生育的能力,不能为波拿巴家族传宗接代,帝国后继无人,因此为江山社稷考虑不得不忍痛割爱,向人丁兴旺的哈布斯堡王朝求婚,结果天遂人愿,娶了玛丽一路易丝,喜得龙子,皇位有了继承人。就国家而言,波拿巴之所以能长期东征西伐,几乎百战百胜,除政治、经济原因外,还在于“他身后有取之不尽的人库,可不假思索而予以利用的无偿战士”。(贝热龙:《拿破仑时代》,I.《外交》,巴黎,1972年,第】】9—120页)源源不断的士兵从何而来?当然受益于高生育率、高出生率。“1814年的出生率为千分之三十三点九,每对结婚者平均生育5.15个小孩。”(沈炼之主编、楼均信副主编:《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6页)这样的比例除略低于旧制度的35%0外,在法国历史上独占鳌头,从未被打破过。1800年人口约2,700万,1815年增加到3,000万,15年间扣除战争损员100万后还是多添了200万。这不能说与政府的鼓励生育没有关系,如拿破仑统治期间,国库仍向生育第七胎的妇女提供补助金就是明证。(库利舍尔:《欧洲近代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3页)
19世纪60年代后,法国政界、经济界、史学界对人口问题越来越重视。原因是:第一,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需要向外殖民,攫取原材料。早在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因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失利而采用经济手段来制裁英国,为此于1806年颁布《大陆封锁令》,禁止他国与英国进行贸易;1807年拿破仑又推出《米兰敕令》,禁止中立国和英国发生贸易关系。孰料事与愿违,大陆封锁政策的结果只是昙花一现,到头来,反而损害了法国的对外贸易。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富有改革思想,于1860年与英国签订了《基于法英自由交换的贸易协定》,此后积极向海外特别是向阿尔及利亚移民,垄断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原材料,以便在自由竞争中击败英国。法国史学家说:“工业迅猛发展,应避免原材料依附于他人,因此有必要占领欧洲以外的领地。”(菲纳等:《19世纪法国人口》,《我知道什么?》,巴黎,1991年,第117页)要扩展殖民地,就要向海外移民,要移民就必须增加人口。第二,法德战争后,德国的人口与日俱增,以致大大超过法国。有材料认为,“1870年两国人口旗鼓相当,各约4,000万左右,1900年法国原地踏步,而德国的人口却增加到5700万。”(麦克伊韦迪等:《世界人口历史图集》,东方出版社,1991年,第52、68页)原因是法国的出生率低于德国,而死亡率却高于德国,一低一高,法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当然就赶不上德国。难怪法国史学家惊呼:“1871年后法国意识到在国门外已经出现了一个强大、年轻、人口众多的国家。政治右翼因此希望女人多生孩子,经济学家和资产阶级重又主张增加人口。”(菲纳等:《19世纪法国人口》,《我知道什么?》,巴黎,1991年,第117页)
佐拉(Emile Zola,1840一1902年)是位坚定不移的人口增殖主义者,早在1885年就开始构思一部鼓励生育的著作,花了4年的时间终于杀青,书名就叫《生孩子》。在书中,作者赞扬:“弗罗芒夫妻不断繁殖后代,以数量上的优势对抗马尔萨斯资产阶级集团。做爱一次,生一个娃娃;生一个孩子就有一块土地养活他。这对伉俪虽然缺乏深思熟虑,却幸福地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最终拥有了103个孩子,而且自己身体健康,财富无数,被戴上‘老寿星、好妻子’的桂冠。”同时又讽刺:“为富不仁者为独生子聚财,结果是痛苦、孤独等悲剧接踵而来。一句话,一方是善者、生命的养育人;另一方则是恶人、私字当头的资产阶级的化身马尔萨斯分子。”(热古:《19、20世纪法国人口》,巴黎,1989年,第112一113页)P136-138
恩格斯说过:“生产本身分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19世纪初工业化兴起后,法国的物质文明越来越高,人民的生活条件日趋改善。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渐次回落,人日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横向比较,从19世纪初起的40年问,人口仅增加数百万,增长率低于10‰,而同期俄、德、英、奥匈帝国所增加的人口各以千万计,增长率均远远高于法国。邻国所具有的人口资源优势显而易见,法国有识之士为此而惶惶不可终日,积极寻找良策以应对每况愈下的人口态势.而历届政府却囿于所谓“保护个人隐私”的立场,对此无动于衷。
很早以前,法国的重商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及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就主张增加人口。至1896年,人口学家雅克·贝蒂龙更是创建了“法兰西全国人口增殖联盟”,敦促政府制定家庭政策,鼓励生育。但是,当局以“不干涉民众的生活”为由,长期不予置理。直到1939年德国人口高速增长、国内人口众庶主义者的呼声不断高涨,政府为形势所裹胁,不得不推出《家庭法典》,此后辅之以种种法规,发放补贴、奖励多胎,但为时已晚,响应者寡,成效有限。
究其原因,主要是民众古而有之的节育观念根深蒂固,加上《拿破仑法典》规定子嗣平分遗产,(新)马尔萨斯主义鼓吹道德抑制、避孕节育,法国人越来越“不愿让瞬间的快乐破坏美好的生活,抑制交媾似乎变成了一个民族的习惯”。年轻人只想“性”福,而不愿尽为人父母的责任。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嬗变,“sexu—alit6”代替了“fratemit6”(“性爱”代替“博爱”),大革命弘扬的“自由、平等、博爱”仿佛变成了“自由、平等、性爱!”结果是喜结连理减少、非婚同居普遍、单身队伍扩大、家庭细胞变小、老年人口增加,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生育率下降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城市劳动力的匮乏。因此,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成为必然。但要指出的是,人口内部迁徙的原因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19世纪上半叶农家子弟进城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相对过剩、农业生产发生危机、公田数量逐渐减少等,与工业化关系不大。他们在城里主要从事石匠、仆从、奶妈等职业就是明证。20世纪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经济需要复兴,农民于是大量涌入城市,多在工矿企业就职,这说明基本上是为城市所吸引。因此,农村的“推力”,城市的“引力”各自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主导作用。
法国人口缓增,农民变工人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城市化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引进外国劳工殊有必要。从外国移民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来说,法国是第一大移民接受国。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外国移民虽然为法兰西的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为法国的种族主义分子所不容。特别是姗姗来迟的北非移民因语言、文化的差异太大而一时难以融入法国社会,更是成了历次经济危机的替罪羊。
人、社会、自然界融为一体,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人类藉此才能获得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社会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其中,经济的发展对人口的再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法国人口态势日趋严重,表面原因是人的伦理道德、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实则是经济杠杆在起作用。“不仅仅出生与死亡的数量,而且是家庭的绝对量都同工资的水平,即各类工人所支配的生活资料成反比。”(马克思语)19世纪起特别是到了现代,法国工人的薪金收入稳步提高,出生率却逐渐回落就是明显的例子。国内人口流动不论出于“推力”还是“引力”都离不开农村经济滞后、城市经济复兴这一主导因素。现代化建设还改变了人口的阶级、职业、知识等结构,否则,法国可能还是一个农民、文盲、第一产业独占鳌头的国家。即使是外来移民,无论是数量的增减还是分布的远近亦无不随着法国经济建设的需求而发生变化。当然,按照斯大林的说法,人口对经济有反作用,它促进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战争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不可忽视。综观法国历史,内乱不已,外患迭起,前后两次世界大战对法国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战争期间,丧生者数以几十万乃至数百万计,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数,总人口数量锐减;尤需指出的是,死亡者多为壮年男子,因而造成性别比例失调、人口年龄结构畸形;即使是幸存者,面对残酷的战争、艰难的生活,他们不得不少生育甚至不生育,人口出生率因此大大低于平时正常年份;而侥幸出生的婴儿不少因生存条件的恶劣而夭折,因此,低出生率、高死亡率致使新增的人口少于往年。战争结束后,结婚、生育高潮迭起,人口骤增,但要成为劳动人口,在国家经济复兴中派上用场则起码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远水救不了近火”,国家不得已引进外国劳工,以解燃眉之急。战时低出生率、战后高出生率,20年后相继造成劳动力的忽多忽少,打乱了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均衡供需关系,埋下了社会动乱的隐患。
自然灾害如瘟疫对人口再生产亦曾有过消极的影响。中世纪法国人口曲线出现了马蹄形走向,总人口骤减,原因是1348年遭到了黑死病的袭击,时疫流行初期人口竞减少了1/3。1720年,马赛爆发了一场鼠疫,8万人口只剩下一半。幸喜这种传染病此后再也没有传播过,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的进步,疫苗接种的普及,法国人预防、治疗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强,在大自然面前不再无能为力,而是成了驾驭它的主人,否则,法国近现代的人口态势要更为严重了。
人口研究离不开数字、图表,但这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书的宗旨是通过必要的数据,揭示出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法国人口缓增的前因后果;说明(新)马尔萨斯主义对人口爆满的第三世界来说不无合理之处,但对法国这样人口稀少的国家而言毫无必要。
《法国人口与社会》虽然着墨于法国,但以史为鉴,对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等不无借鉴意义。如其中的法国农民外流、城市化遭遇的问题、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等等,无不像是一面镜子,任凭对比、反思。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解放初由于错误地批判、了马寅初,说是“人多好办事”,结果是生育毫无节制,人口骤增。有鉴于此,有识之士痛感在生产尚不发达之时,节制生育殊有必要。一段时间以来,持之以恒,成绩显著。据报导,“2003年我国圆满完成了人口计划。全国妇女整体生育率平均保持在1.8左右(平均每位妇女终生生育1.8个子女),人口出生率在13.3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7.25%0,全年净增人口不超过l,000万,年末总人口可控制在12.94亿以内。”(蓝燕:《我国总人口仍在13亿以内》,《中国青年报》,2003年12月26日)由此可见,马尔萨斯的所谓“道德抑制”对计划生育的启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