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疑云,千古奇闻。小说独辟蹊径、丝丝入扣、荡气回肠;电视剧浓墨重彩、叙事宏大、气象万千,可谓是众说纷纭,但它们谁真谁假,谁是谁非?本书为你解密历史真相,走出戏说误区。孝庄太后下嫁之谜,顺治皇帝出家之谜,雍正皇帝继位之谜,乾隆皇帝身世之谜……想知道谜的背后真相吗?
清宫中发生过一系列扑朔迷离的大事件,朝野内外流传着数不清的野史与戏说,到底清宫里发生过什么?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清世祖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孝庄文皇后曾在大清国危难时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即倒,精心扶立两个幼年皇帝主政,备受荣宠,其陵寝竟被拒之于皇帝陵园的大门之外,其原因究竟何在呢?
第1章 看不到爱情痕迹的权力之争——孝庄太后下嫁之谜
第2章 情痴和行痴——顺治皇帝出家之谜
第3章 皇统承续上的“黑马”——雍正皇帝继位之谜
第4章 善终还是恶报——雍正皇帝暴亡之谜
第5章 十全老人的饿尴尬——乾隆皇帝身世之谜
第6章 千古风流恨——同治皇帝死因之谜
第7章 一国不容二母——慈安太后暴崩之谜
第8章 皇宫里最尊贵的“囚徒”——光绪皇帝猝死之谜
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的大哥。皇太极死后,代善为尊长,代善掌握八旗中的正红、镶红两旗,其实力当初仅次于手握上三旗的皇太极。多年征战,战功卓著。不过代善年老,不想竞争帝位。
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出身并不高贵。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少年从征,勇猛善战,屡立战功,十六七岁时就得到贝勒的封号。后来又多次同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等统兵出征,跟从父亲皇太极伐明,立有军功,所以天聪六年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时,被封为肃亲王。他掌握正蓝旗。
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生前最钟爱的幼子,皇太极的弟弟。文武双全,英勇善战。收察哈尔蒙古和降朝鲜,多尔衮都立了奇功。皇太极登基后叙功分封的时候,多尔衮脱颖而出,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在第三,仅次于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多尔衮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他身为镶白旗旗主,弟弟多铎掌正自旗,实力很强:他有显赫的军功,有卓越的治国才能。
在这场争斗中,似乎没有庄妃的份。是的,她有一个儿子,身份高贵但只有7岁,没有战功。在当时,战功依然是评判是否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重要标准,因此,福临和上面的三位相比没有优势。
但庄妃不能放弃,她已处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如果她不自救,就会被漩涡吞噬。想想看,如果其他人登上皇位,她只有一个太妃的称号,然后被遗弃在冷宫养老,度过凄凉的余生。聪明睿智、颇有谋略的庄妃当然不甘心过这种生活,何况她要为儿子的前途、科尔沁部与大清关系负责。于是,她开始分析形势,寻求可以依靠的力量。
首先她想到了姑姑哲哲皇后。按清朝八旗制度,皇帝亲掌两旗兵力。皇太极生前执掌两黄旗,皇太极死后,哲哲皇后是两黄旗的女主子,有权过问两黄旗事务。对庄妃来说,这意味着如果能争取姑姑的支持,那就得到了两黄旗的支持。哲哲皇后也需要向庄妃靠拢,因为哲哲没有儿子,其他人登上皇位,哲哲虽然有太后的尊称,但不会有任何权力。支持侄女的儿子福临登帝位,既可保证自己的地位,还可以保持科尔沁部与大清的良好关系。
姑侄二人达成一致意见后,立即召见两黄旗大臣。两黄旗大臣也十分关注皇子继位的事情。旗主是皇帝本人的两黄旗,自然是大清国最精锐的队伍,集中了满洲的精兵强将,更享受着高于其他各旗的荣誉和待遇。他们看到太祖努尔哈赤亲领的两黄旗,由于自家阿哥多尔衮等未能继承帝位,被改成两白旗而降低了地位的教训,便互相商议,决不让类似事情再次发生。要想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立皇帝之子继位是惟一的途径。皇帝之子有三个人:豪格、福临、博穆博果尔。两黄旗起初的想法是支持久经征战,声望卓著的豪格,考虑豪格出身不够高贵,博穆博果尔又太小,于是提出的具体方案是:以豪格继位为帝,以永福宫庄妃之子福临为太子。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