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CAAD到Cyberspace(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张利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三个层次来探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建筑与建筑设计的影响。书中既有对早期CAAD时代的回顾,也有对当前CAAD发展的评论与展望,更有对新的Cyberspace时代的建筑美学与空问观念的研讨。是一部从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宏观背景来评论信息技术与建筑学关系的论著。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通过整理与评论,向读者展示了一条信息技术逐层深入地影响建筑学的线索。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三个层次来探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建筑与建筑设计的影响。书中既有对早期CAAD时代的回顾,也有对当前CAAD发展的评论与展望,更有对新的Cyberspace时代的建筑美学与空问观念的研讨。全书内容分为三篇,每篇下设若干章节。第一篇为对计算机时代初期的回顾,其中第1章论述早期计算机对建筑界的影响,第2章论述早期计算机在视觉艺术界的影响;第二篇为在计算机工具影响下的建筑设计,其中第4章论述计算机辅助绘图与辅助设计,第5章论述计算机与智能设计,第6章论述无纸设计;第三篇为在计算机文明影响下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其中第7章论述建筑信息化系统,第8章论述计算机时代的新建筑美学,第9章论述建筑空间的非物质化。

本书是一部从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宏观背景来评论信息技术与建筑学关系的论著。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通过整理与评论,向读者展示了一条信息技术逐层深入地影响建筑学的线索。本书既可供土建专业的高等院校学生学习、认识信息技术的应用,又可帮助职业建筑师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意识,同时也可为建筑界的理论工作者对新技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目录

O 绪论

0.1 相关理论综述(一):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O.2 相关理论综述(二):科学技术与建筑学的关系

0.3 计算机技术与建筑师关系的三个层次划分

0.4 关于编写的一些说明

第一篇 计算机作为新生的事物

——对计算机时代初期的回顾

l 早期的计算机对建筑界的影响

1.1 早期的CAAD系统

1.1.1 第一代CAAD系统

1.1.2 第二代CAAD系统与16位小型机

1.1.3 第三代CAAD系统与32位超小型机

1.1.4 第四代CAAD系统与早期的个人计算机

1.2 独立的建筑应用程序

1.3 早期的计算机与建筑设计理论

1.3.1 计算机与建筑设计方法论:亚历山大的《形式的构成》

1.3.2 计算机与建筑设计自动化:对自动生成建筑平面的尝试

1.4 小结

2 早期的计算机与视觉艺术

2.1 突出计算机输出特点的创作

2.1.1 打印字符绘画(ASCII An)

2.1.2 动态的CRT演示

2.2 突出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创作

2.2.1 函数图形

2.2.2 平面构成

2.2.3 伪随机数图形

2.3 其他的应用

2.3.1 计算机辅助构图

2.3.2 计算机与艺术理论研究

2.4 小结

第二篇 计算机作为工具

——计算机影响下的建筑设计

3 计算机对建筑师过程性工作的影响

3.1 计算机与二维建筑绘图

3.1.1 建筑二维绘图的计算机表示 

3.1.2 CAD软件的二维建筑绘图

3.1.3 综合非CAD软件的二维建筑绘图 

3.2 计算机与三维设计表现

3.2.1 计算机三维模型

3.2.2 计算机三维渲染

3.2.3 计算机三维技术与新兴的媒体技术

3.3 工程文档工作

3.3.1 设计文档

3.3.2 工程图档的管理

3.3.3 项目管理

3.4 小结

4 计算机对建筑师智能性工作的影响

4.1 计算机与草图思维

4.1.1 草图的模糊性

4.1.2 草图的计算机实现

4.1.3 计算机与草图设计的未来

4.2 方案深入与指标评价

4.2.1 建筑平面的辅助生成

4.2.2 建筑方案的评测系统

4.3 专家系统与建筑师的经验思维

4.3.1 专家系统的原理

4.3.2 应用于工程技术的专家系统

4.3.3 应用于建筑造型的专家系统

4.4 小结

5 计算机带来的新工作方式——无纸设计

5.1 传统的设计媒体与信息循环方式

5.1.1 传统的设计媒体

5.1.2 传统的设计信息循环方式

5.1.3 传统设计方式的弱点

5.2 走向单一的设计媒体:虚拟建筑

5.2.1 建筑的“全息”数据库

5.2.2 体现虚拟建筑思路的系统实例

5.2.3 虚拟建筑的前景

5.3 走向高效的设计信息循环:网络

5.3.1 建筑师与内部网络

5.3.2 建筑师与外部网络

5.4 实现无纸设计的难点

5.4.1 数字化设计文件的规范

5.4.2 社会对图纸的需要

5.5 小结

第三篇 计算机作为新文明的代表

——新文明下的建筑与建筑设计

6 建筑信息基础设施

6.1 建筑信息基础设施

6.1.1 建筑信息基础设施出现的基础:对信息交换功能的需要

6.1.2 建筑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物化形式:综合布线系统

6.1.3 信息基础设施对建筑师的要求

6.2 两种建筑类型的实例

6.2.1 图书馆建筑

6.2.2 网吧

6.3 关于“智能建筑”的讨论

6.3.1 “智能建筑”的概念及其与建筑信息基础设施的区别

6.3.2 智能大厦对建筑师的要求 

6.3.3 智能大厦的历史局限性

6.4 小结

7 新的建筑形式观

7.1 计算机三维造型能力的扩充与新的建筑形式

7.1.1 新的计算机三维技术

7.1.2 时下流行的建筑形式

7.2 新的几何学研究与新的建筑形式观

7.2.1 分维几何(Fractal Geometry)

7.2.2 镶嵌(Tiling)

7.3 复杂科学与复杂建筑形式:詹克斯理论之辩

7.3.1 复杂科学、计算机、桑塔费研究所与新的世界观

7.3.2 詹克斯提出的复杂科学与复杂建筑形式的学说

7.3.3 对詹克斯理论的讨论

7.4 小结

8 空间的非物质化

8.1 Cvberspace:新的空间

8.1.1 Cyberspace的概念 

8.1.2 Cyberspace与真实空间的比较

8.1.3 Cyberspace与建筑师的关系

8.2 新空间观念下的理论(一):米切尔的比特城市(City of Bits)

8.2.1 新生产方式的意义

8.2.2 人的数字化存在

8.2.3 信息循环对物质循环的替代与空间的非物质化

8.2.4 比特产业、比特圈与未来

8.3 新空间观念的理论(二):Novalk的超建筑(Trans Architecture)

8.3.1 “超建筑”的意义

8.3.2 超建筑的形式

8.4 小结

附录1 对北京32个建筑设计单位计算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的简要情况

调查的问卷说明

调查的结果统计

调查的简要结论

附录2 部分译文原文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3)传统的交流是集中的、面对面的,网络的交流是分散的、代码式的。传统交流的参与者长时间地在一起讨论共同关心的主题;而网络交流的参与者则是片断地选择瞬时感兴趣的话题,并能时刻切换至他处。

(4)传统的交流是同时性的,网络交流可以是异时性的。一个人在传统的交流中所获得的关于他人它物的信息都是在交流发生的当时形成的;而在数字化的交流中,你看到的信息则有可能是数小时、数天甚至数月以前的。

(5)传统的交流是窄带式的,特定的交流活动局限于本身;网络的交流是宽带式的,所有的交流均通过一个大网络完成。

(6)传统的交流是真实的,网络的交流是虚拟的。对于某些特殊形式公众活动的虚拟形式,至今还不能得到认可。比如网上的宗教集会就很难为教会所承认。

(7)传统的交流是通过实际进出交流的地点完成的,网络的交流是通过与特定的网址连接和断接完成的。

这一巨大的电子论坛是好是坏?对此,米切尔在书中不置可否。笔者虽不是“网虫”,却也有一些在因特网上翻查网页或与他人“聊天”的经历。从笔者个人的感觉来说,电子论坛不好也不坏。因特网虽然能容纳传统的交流场所所不能容纳的信息量(如果这些信息量被以比特为单位计算的话),但我们作为人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却丝毫没有增加,这样,从大量的信息中挑出有用的部分自然是一种新的压力。笔者虽然可以在因特网上找到过去在图书馆找不到的最新消息,但同样花费在滤去那些“废信息”上的时间却非常可观。因特网是听话的“奴隶”,但却永不会成为真正的“朋友”。笔者最初在网上同来自非洲、香港、美国的陌生人进入一个“聊天室”时非常兴奋,但不久就感到这种面对计算机的自作多情乏味得很,远不如与人面对面的谈话富于启发性。没有实实在在的他人存在于周围,又怎能让人真正体会到交流的乐趣(而不是效益)?真实交流场所的作用恐怕是永远不会被电子论坛所取代的。

2.功能性建筑的变化

功能性建筑指功能性单一而且重要的建筑,如机场、邮局、商场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原来由这些建筑完成的功能现在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虚拟地完成。这些建筑的变化是信息循环对物质循环替代的最好例证。

P258

序言

在建筑学发展的历史上,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长久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在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在今天的各类高新技术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无疑是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它已经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过程仍在继续之中。建筑是社会生活的容器,虽然从历史上看,它对技术变革的反映存在着滞后性,但时至今日,建筑与建筑设计在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无论从建筑学科发展的方面讲,还是从建筑产业的现代化方面讲,我们都需要从建筑师的角度来仔细审视计算机技术究竟对建筑和建筑设计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显然,张利的《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的一部论著。

工学博士张利既有很强的建筑学背景,又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有突出的特长。我很高兴地看到他能够利用自己的这些特点大胆地在建筑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交叉上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本书中,他选择了从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角度来宏观地认识、分析计算机与建筑、建筑设计关系的课题,而且在其间的讨论中始终明确地坚持了建筑师的视角,这是值得肯定的。

要想全面地分析、认识计算机对建筑与建筑设计的影响,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框架显然是不行的。为此,张利在书中采用了一个三层次的框架体系,即分别从计算机作为新生事物、计算机作为建筑师工具和计算机作为新的文明三个层次来讨论计算机对建筑与建筑设计的影响。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一方面来自于技术变革影响社会文化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也符合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与建筑设计中逐步深化、扩大影响的史实,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中都是站得住脚的。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框架体系的建立为全书的讨论提供了清晰的条理。

谈到计算机对建筑与建筑设计的影响,有一些热点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如计算机对传统表现方式的取代问题、无纸设计的可行性问题、智能建筑问题等。张利在书中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给予了充分的论据支持。在计算机取代传统表现方式的问题上,他提出传统表现的艺术性不应亦不可能因计算机的运用而丧失;在无纸设计的可行性问题上,他提出产业内部对无纸设计文件的规范化问题;在智能建筑问题上,他对当前社会上一些关于智能建筑的概念界定提出了质疑;等等。这些观点都非常令人感兴趣。也许其中有些观点会引起争议,但就学术讨论而言,它将引起读者深入的思考,实是一件好事。

张利还在书中涉及了一些在业内未被广泛重视、但事实上很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早期的计算机技术在视觉艺术界引起的反响、复杂科学对建筑美学的影响、网络时代空间的非特质化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全书的体系比较完整,内容也更加充实,当然也更有助于引起读者的兴趣。

我想再次强调一个明确的建筑师立场的重要性。建筑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在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这种研究往往由于涉及内容的庞杂而使人容易忘掉建筑师本身的立场。在本书中,张利都坚持了一个明确的建筑师的视角,坚持了由建筑师来控制计算机而不是被计算机所控制这样一个立场,对此,我表示完全赞同。

建筑学的发展需要交叉学科的研究,这是这门古老的学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我期待有更多的、来自于年轻人的建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出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2001夏于清华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3: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