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幼幼集成/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清)陈复正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中医儿科专著。由清·陈复正编撰。刊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全书共6卷。卷一论述儿科中关于指纹、脉法及保产、调护、变蒸等内容。卷二~四为儿科主要疾病及杂证、疮疡的辨证施治。卷五~六介绍经陈氏增删的《万氏痘麻》歌赋170余首,附方130余首。

本书医论简明,方治详备。除收集了前代儿科文献、民间医疗经验外,并结合陈氏多年临证实践,“存其精要,辨其是非”而成,故日“集成”。

此次整理以清乾隆十五年(1750)登云阁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撰有导读,书后附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儿科临床医生及基层医生参考使用。

内容推荐

《幼幼集成》为中医儿科专著,是汇集儿科诸家之说,并参以己见编撰而成。其无论是在儿科理论,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独到发挥。特别是在惊风辟妄,以及痉病的治疗方面,独具卓见,既有补偏救弊之功,又有临床实用参考价值。其对万氏麻痘、及小儿脉诊、指纹辨证等,都有重要的发挥。收方即有正方,又附有简便经验之方,颇为实用。故该书为儿科重要的临床参考书,颇值一读。

目录

卷之一

 赋禀

 护胎

 指纹晰义

指纹切要附指纹三关图

三关部位歌

浮沉分表里歌

红紫辨寒热歌

淡滞定虚实歌

纹形主病歌

 小儿脉法

《内经》脉要

四脉主病

主证

总括脉要歌

脉证宜忌歌

 保产论

难产七因

产要

附血晕气脱案

小产论

初诞救护

调燮

脐风证论

用火口诀

集成神火图

集成神火歌

指明火穴

宜用火者

切忌火者

夏禹铸治脐风灯火法附夏氏脐风火图

回生艾火附急救穴位图

初生护持

勿轻服药附冯楚瞻论

药饵之误张景岳

 看病诀

 寿夭辨

 面色部位图

 面部形色赋辨色分注

 审颜色苗窍知表里之寒热虚实

 简切辨证

 五脏所属之证

 变蒸辨附景岳说

卷之二

 胎病论

惊风辟妄喻嘉言论四段集成论三段

 录诸家惊风论辨注附愚有小注以辨其惑

 辨明致妄之由易去惊字

新立误搐类搐非搐分门别证

 误搐二条论并方附周虚中先生太阳血虚筋脉急治案二

柔痉

刚痉

 类搐十条论并方附

暑证

疟疾

痢疾

咳嗽

丹毒

疮痈

痘疮

霍乱

客忤

中恶

 非搐二条论并方附

吐泻

大惊卒恐

 附小儿时疫证治

痫疾证治

乳子伤寒证治

 小儿伤寒类治出程凤雏《慈幼筏》

 伤寒总括五法

 伤风证治

 伤暑证治

 伤湿证治

 霍乱证治

卷之三

 咳嗽证治

百啐嗽论附案

 哮喘证治

 诸疳证治

 呕吐证治

 泄泻证治

 伤食证治

 食积证治

 发热证治

神奇外治法九条

治病端本澄源至要口诀二段

痢疾证治

疟疾证治

消渴证治

诸血证治

 卷之四

肿满证治

胀满证治

黄疸证治

腹痛证治

癖积证治

虫痛证治

诸汗证治

疝气证治

啼哭证治

夜啼证治

二便证治

 小便不利证治一

 大便不通证治一

头项囟证治

目病证治

耳病证治

鼻病证治

口病证治

舌病证治

齿病证治

咽喉证治

龟胸龟背证治

鹤膝证治

五软五硬证治

丹毒证治

 [十种丹证]

水痘露丹证治

破伤风证治

斑疹瘾疹证治

 诸疮证治

 瘰疬证治

 杨梅证治附案

卷之五

 万氏痘麻

痘疹

天元赋

痘疹两汀月凡四十八首

痘疹顺险逆并五善七恶

痘疹总略歌凡一十一首,共一十五方

发热证治歌凡一十五首,共二十五方

见形证治歌凡一十八首,共一十八方

起发证治歌凡二十六首,共五十方、二法

卷之六

 万氏痘麻

痘疹续

成实证治歌凡二十首,共二十三方

收靥证治歌凡一十五首,共一十七方

落痂证治歌凡五首,共三方

痘后余毒证治歌凡三十一首,共四十五方

妇女痘疹证治歌凡一十二首,共一十四方

麻疹

麻疹骨髓赋四段

麻疹西江月凡二十首

麻疹证治歌凡二十五首,共三十二方

后跋

方剂索引

试读章节

熟料五积散此方专治妇人产后外感内伤,瘀血不行,痰凝气滞,头疼身痛,恶寒发热,心腹疼痛,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小腹胀满,伤风咳嗽,呕吐痰水,不思饮食,胸紧气急,手足搐搦,状类中风,四肢酸疼,浑身麻痹,凡产后一切无名怪证,并皆治之。

夫产后百节俱开,气血两败。外则腠理不密,易感风寒;内则脏腑空虚,易伤饮食,稍有不慎,诸证丛生。古书有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杂病以末治之之戒,后世莫不遵之。惟事滋补,不知风寒未去,食饮未消,滋补一投,反成大害。昧者犹以为药力未到,愈补愈深,死而后已。天下之通弊,莫此为甚。予昔于潭州遇师指授此方,按法治之,往辄裕如,不敢自秘,逢人口授,并曾刊板印送,于兹四十余载,活人莫可胜纪。但虑世人不悟,以为浅近之方,安能神应若是?故古人谓千金易得,一诀难求,予今诀破,庶狐疑顿释。方名五积者,谓此方能去寒积、血积、气积、痰积、食积也。今产后之病怯,正犯此五积,以五积之证,投五积之方,岂非药病相值乎!犹虑药味辛散,而以醋水拌炒,名熟料五积散,俾药性和缓,表而不发,消而不攻。方内所用肉桂解表逐寒,白芍和荣谐卫,苍术、厚朴走阳明而散满,陈皮、半夏疏逆气以除痰,芎、归、姜、芷,人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宽朐膈而利咽喉,茯苓去饮宁心,甘草和中补土。大虚大怯者,加人参,微虚者可不用。其为温中散寒之妙剂,用于产后,无往非宜。五积散本方原有人参,因世人不敢轻用,故方中未载。

香白芷一钱上青桂一钱。此二味不必炒川厚朴 正川芎芽桔梗陈枳壳 白云苓炒苍术杭白芍法半夏黑炮姜 炙甘草 广陈皮以上各一钱 全当归二钱

虚加人参一钱。

上药味皆宜秤过。除白芷、肉桂在外不炒,余药合为一剂。用好醋小半杯,净水一杯,与醋和匀,将药润湿,人锅内炒至黄色为度,取起摊地上去火毒,候冷,人白芷、肉桂在内,生姜三片、红枣三枚,净水二碗,煎至一碗,热服。此方至平稳,见效之后,依而服之,不拘剂数,以愈为度。惟产后大汗泄泻,或虚脱之证忌之。盖此方但能去病,不能补虚,虚证有方在前,并宜参考。

P30-31

序言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论其共性则需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文献学、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悟性”主要体现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辩的能力,破解疑难病例获取疗效。再者是熟读一本临证案头书,研修项目精选的书目可以任选,作为读经典医籍研修晋阶保底的基本功。第二是诊疗环境,我建议城市与乡村、医院与诊所、病房与门诊可以兼顾,总以多临证多研讨为主。若参师三五位以上,年诊千例以上,必有上乘学问。第三是求真务实,“读经典做临床”关键在“做”字上苦下功夫,敢于置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

综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者。通常所言的“学术思想”应是高层次的成就,是锲而不舍长期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应是学术闪光点凝聚提炼出的精华。笔者以弘扬中医学学科的学术思想为己任而决不敢言自己有什么学术思想,因为学术思想一定要具备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当然是在继承为基础上的创新;学术思想必有理论内涵指导临床实践,能以提高防治水平;再者学术思想不应是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诊治经验与心得体会。如金元大家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自述“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于刻苦钻研运气学说之后,倡“六气皆从火化”,阐发火热病证脉治,创立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其学术思想至今仍能指导温热、瘟疫的防治。非典型传染性肺炎(SAP,S)流行时,运用玄府气液理论分析证候病机,确立治则治法,遣药组方获取疗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福群众。毋庸置疑刘完素是“读经典做临床”的楷模,而学习历史,凡成中医大家名师者基本如此,即使当今名医具有卓越学术思想者,亦无例外,因为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准则,至今仍葆其青春,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指出,培养临床中坚骨干人才,造就学科领军人物是当务之急。在需要强化“读经典做临床”的同时,以唯物主义史观学习易经易道易图,与文、史、哲,逻辑学交叉渗透融合,提高“悟性”指导诊疗工作。面对新世纪东学西渐是另一股潮流,国外学者研究老聃、孔丘、朱熹、沈括之学,以应对技术高速发展与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现状。譬如老聃是中国宇宙论的开拓者,惠施则注重宇宙中一般事物的观察。他解释宇宙为总包一切之“大一”与极微无内之“小一”构成,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又涵有大一,两者相兼容而为用。如此见解不仅对中医学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对宏观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链接,纳入到系统复杂科学的领域至关重要。近日有学者撰文讨论自我感受的主观症状对医学的贡献和医师参照的意义;有学者从分子水平寻求直接调节整体功能的物质,而突破靶细胞的发病机制;有医生运用助阳化气,通利小便的方药能同时改善胃肠症状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还有医生使用中成药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运用非线性方法,优化观察指标,不把增生前列腺的直径作为惟一的“金”指标,用综合量表评价疗效而获得认许,这就是中医的思维,要坚定地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了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先从研修项目中精选20种古典医籍予以出版,余下50余种陆续刊行,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只要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就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进、学有所成。治经典之学要落脚临床,实实在在去“做”,切忌坐而论道,应端正学风,尊重参师,教学相长,使自己成为中医界骨干人才。名医不是自封的,需要同行认可,而社会认可更为重要。让我们互相勉励,为中国中医名医战略实施取得实效多做有益的工作。

王永光

2005年7月5日

后记

岭南罗浮修士陈公,天生灵敏,学躬枢要,于河洛畴范,天人理数之际,确有心得。其网罗百氏,淹贯群言,则自宋五子书及《参同契》以下,皆能折衷而论定之。尝因侍尘座,进质《易》义,剖晰详明,发挥晓畅,觉先圣微旨,后人疑团,不无了然。心口之间,就教日久,乃悔向之仅羡公为高旷玄妙者,殆浅之乎视公也。公于医事,颇尝究心,所经治全活无箅。近以幼科惊风法门传习贻害,将以扫除而廓清之,著为《幼幼集成》,凡六卷,计数十万言,凡例十有二,论辨证、治治案,及痘麻正变总赋、杂歌,共百数十条。盖自胎禀护持,迄于甫生稍长,诸凡病因、治要,罔不备于册,可谓无义不周,无隐不到矣。又其言明白显易,虽山农野老,皆得习其读而用之,将以消造化夭折之憾,全天地生物之心。是书之行,良非小补。而公之天根净彻,学识周通,其所以取精而用弘者,亦此窥见一端云。

时乾隆十六年一阳月

庐陵后学刘勒谨识于幼幼集成六卷之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