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
分类
作者 任苏民编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叶圣陶先生是20世纪我国卓越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本书是从《叶圣陶集》中精心选取四十八篇论著编著而成的。全书共分六辑,依次为“教育总论”、“德育论”、“教学论”、“教师论”、“语文教育论”以及“教育诗”。与以往各种叶圣陶教育文集相比,本书试图体现出较强的代表性、系统性和导读性。

内容推荐

叶圣陶教育思想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不追求教科书式的静态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是始终紧跟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植根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教育与学习生活息息相通,不断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懈地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及传人中国的外国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并以中国广大人民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真知灼见。因此,叶圣陶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改革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改革思想。为了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能用较短的时间直接感受和系统把握叶圣陶教育思想这部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学,编者反复研读《叶圣陶集》,从中精心选取了四十八篇论著,编成了这本《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

目录

导言:一部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学/1

第一辑 教育总论

阅读提示/13

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16

敬告创办义务学校诸君/29

小学教育的改造/33

教育与人生/49

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商讨——教育播音演讲

记录稿(一)/54

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61

书院和国学专修科之类/64

受教育的与改革教育/67

“生活教育”——怀念陶行知先生/69

新的学年/71

“瓶子观点”/78

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82

我呼吁/86

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90

读书和受教育/93

教育杂谈——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的讲话/97

第二辑 德育论

阅读提示/101

改善生活方式/103

德目与实践/112

助学运动/116

关于《我要向青年说的》笔谈会(后记)/118

关于思想品德课/121

第三辑 教学论

阅读提示/125

变相的语文教学/127

晴窗随笔·讲和教/133

关于探讨教材教法的几点想法/135

《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序言/138

立志自学/142

第四辑 教师论

阅读提示/145

如果我当教师/147

给教师的信/159

如果教育工作者发表《精神独立宣言》/174

教师怎样尽责任/178

关于师范教育/182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189

第五辑 语文教育论

阅读提示/193

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196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208

认识国文教学——《国文杂志》发刊辞/216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222

文艺作品的鉴赏/236

精读的指导——《精读指导举隅》前言/252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266

略读的指导——《略读指导举隅》前言/276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V292

作文论(节选)/296

论写作教学/305

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315

第六辑 教育诗

阅读提示/321

成功的喜悦/323

语文教学二十韵/325

自力二十二韵——为《人民教育》月刊作/327

读书二首——应祖璋嘱,题赠闽省之科普刊物/329

附录/331

跋/334

试读章节

以前的教师有时也考察儿童受教育之后,有没有得到实际的效益;谁知一经考察就得了五个字:“他们不好学。”因而想,儿童不好学,或者由于他们不懂得功课的效益的缘故,于是细细地给他们讲这科有什么效益,那科有什么用处。又怕他们虽然很愿意得到这等效益,而没有途径,目的难以达到,于是学这科学那科的方法一一给他们讲个明白。这样试验了一番,哪里知道并没有好结果,他们的不好学依然如故。其实,这样的推想本身有两层谬误。第一,以为我们对于一件事物所以能达到“好之”的地步,一定因为羡慕它的效益,贪图它的用处;却不曾想到其中还有解决疑难和应付环境等种种兴趣。第二,以为儿童的心理和习性和深谋远虑的成人是没有区别的;成人对于事物力求精研,往往有为着未来的功利目的,便以为儿童的心理和习性大约也是如此。实则儿童的各种举措哪里为了什么未来的效益和功利?他们头脑里无所凭借,几曾忽然定出个预计表,而后才有举措?逢到疑难当前,他们只想去弄明白,去应付,所以他们只管自己玩弄,抚摩,观察,试验,在成人看来也许觉得可笑,而他们却有无上的乐趣。他们从解决疑难得到了快感,就欢呼跳跃,继续练习。因为对任何事物都有兴趣,他们就肯练习,新的经验就逐渐增多了。这是真的效益和功利,但是他们何尝先定下个预计表?可知儿童的不好学,一定是学校里的设施不能引起他们玩弄、抚摩、观察、试验的动机,因此不能使他们产生快感,结果就是使他们不高兴去练习。

我们且去考查一下小学校里的设施。我先说人们有一种弊病,凡是一种制度,大家受到了利益,就觉得这是最好的了,必须永远保存下去,不再想还有没有更好的,能使大家受到更大的利益。这种弊病是从“凡是成立的制度都含着真理”这个概念来的。不知任何制度所以建立,只因为当时可以使大家得到更多的利益,自然就认为是真理。时代向前推移,世事发生了变易,先前的制度就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了,当然应弃去旧的,别寻新的制度。然而一般人却普遍地保守着先前的制度,不肯有所更改,以为仍旧可以满足现在的欲望,这是何等的顽固!以前的小学制度是当年比较有益的,也并非最好的,然而后人仍保守着,当作千古不变的定则。其中最显著的便是教室制度和用书制度。

许多事理往往非常浅显,而且眼前即是;人们看它过分平常,因而不加注意,于是总绕着纡远的道路,行那不切实际的方法。拿知识的获得来说,只不过是欲望、兴趣和努力相连续的结果。孩子看见人步行,非常艳羡,于是本着他的足的本能,努力学步,后来竞自己能走了。只有自己能走了,才可以算知道了走的意义,具备了走的知识。其实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与孩子学走一样。以前的教师以为这是孩子的状态,不适用于引导他们成为成人;学走路的过程,不适用于求知识:于是认为过去传下来的制度才是切当的授予知识的方法,哪里知道成人正是孩子的发展,求知识和学步的情形原来是一样的。

P38-39

序言

一部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学

“他的逝世,使文化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巨人,是中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哲人已萎,典范永存。”这两句话出自1988年3月1日《人民日报》上新华社发布的《叶圣陶同志生平》,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深切悼念,也是对他生前贡献身后影响的恰当评价。

叶圣陶先生是20世纪我国卓越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1894年10月28日,叶圣陶先生出生于苏州城内一个平民家庭。当年正值中日“甲午海战”。民族的屈辱、人民的苦难,孕育了他爱国爱民之心。1906年废科举兴学校,他考入了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次年又跳级考入了由维新派人物执掌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即草桥中学)。就学期间,他深受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影响和辛亥革命激荡,积极投身新式学校生活和教育革新活动,在对革命、对人生、对教育进行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基础上,立志“此身定当从事于社会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并发表了第一篇教育论文《儿童之观念》。

1912年初,叶圣陶先生中学毕业,走上了从教之路。在上海尚公学校教国文等课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进行革新教育的初步尝试,对不久后创刊的《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每期必购每篇必读,这使他的新文学新教育的理想日益萌发生长。1917年春,他应邀到用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开始了将改革理想变为实践的“真正的教育生涯和创作生涯”。他和吴宾若、王伯祥等志同道合者一起,对学校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自编各种新课本,创办生生农场、利群书店、博览室,建造礼堂、戏台、音乐室、篆刻室,举行师生同乐会、恳亲会,辅导学生自编自演《两渔夫》、《最后一课》、《荆轲刺秦》等话剧,组织学生远足旅游,着力创设一个充满时代气息和生命情趣、师生互助共进的教育一生活环境。他把自己购买的中外名著《南社诗集》以及《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一一陈列出来,并开辟了诗文、书画、英文通讯等专栏,指导学生阅读、练笔,使之打下新人生的基础。他还和同仁成立了专门研究改革教育诸问题的角直镇教育会。与此同时,他和在北京大学深造的老同学鸿雁往来频繁,1917年始任北大国文研究所通讯处研究员,五四运动前加入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个团体“文学研究会”。他在1919年1月1日《新潮》创刊号上发表了新文化运动中第一篇国语教育论文《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继而接连在该杂志发表了他的第一首新诗《春雨》,第一篇也是为鲁迅所称赞的白话小说《这也是一个人》等新文学作品和《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的改造》等新教育论文。他在五四运动爆发之际,发表了时评《吾人近今的觉悟》,宣传“庶民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到角直第一、第二国民学校串联,拟定宣言,组织罢课,发表演说,抗议北洋政府对五四运动的“横肆摧残”。他作为《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撰稿人,在这两份当时最著名的新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新诗歌新小说和为“为人生”的新文学理论奠基的《文艺谈》。在角直4年多,他写下了自己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战士和教育改革家的光辉篇章。

1923年,叶圣陶先生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当编辑,同时主持“文学研究会”日常工作,在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校兼教新文学和国文课。这年,他参加“新学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拟订工作,起草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和顾颉刚合编了初中《国语》教科书。此时前后,他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四本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和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发表了《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作文论》等一系列教育论著。在沪期间,他与瞿秋白、沈雁冰、杨贤江、侯绍裘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密切交往,与鲁迅先生“相濡以沫”,与文化界、教育界各方进步人士团结合作,实践和思想不断前进。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立即写了控诉帝国主义暴行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一名篇,并与郑振铎、胡愈之等对报界的沉默表示愤慨,创办了《公理日报》。“四·一二”事变后,他主编《小说月报》,号召作家们“来写这不寻常的时代里的生活”,最先发表了谴责反革命大屠杀的短篇小说《夜》,并发现培养了胡也频、丁玲、巴金、戴望舒等一批进步青年作家。1928年,他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连载在《教育杂志》上,真实反映了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失败这十年中,中小学教师的人生与心灵历程。联系此前他的诗歌、散文、小说、童话、戏剧,可见他关于社会人生与教育的思想,不仅表白在他的大量教育论著中,而且体现在他的整个文学世界里。1930年底,他离开商务印书馆,应邀到开明书店任编辑,主编《中学生》。“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他奋力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了“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和鲁迅、茅盾等爱国进步人士联名发表了一系列抗日宣言书。在任编辑过程中,他运用自己的教育改革思想和经验编撰或与人合编了多套《开明国语课本》和《开明国文讲义》,尤其是与夏丐尊合作出版了被日本《新中国事典》称为“在国语教育史上划了一个时代”的《文心》一书,编写了语文教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文百八课》。《中学生》等杂志成为他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并发表自己教育改革思想主张的重要阵地。对他来说,编辑出版工作也完全是一种教育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叶圣陶先生西迁入川,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继续主编《中学生》,并到乐山武汉大学等校教授国文,1940年至1942年任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专门委员,审查中小学国文教材,赴成都附近各地中学视察,1942年8月《国文杂志》创刊,他出任主编。这段时期,他相对集中地对语文教学作了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发表了《对于国文教学的两种基本观念》、《论写作教学》、《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认识国文教学》、《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等一系列重要专论,与朱自清合作撰写出版了著名的《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和《国文教学》三本专著,标志着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逐步成熟。抗战时期特别是中后期,他热情参加大后方的抗日民主斗争,广泛结交文化界、教育界精英,直接接触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思想境界进一步提高。《如果我当教师》、《改善生活方式》、《新年致辞》、《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等诸多论著,表明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反映时代变革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

1946年初,叶圣陶先生乘舟返沪,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还兼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等教育研究会顾问等。这时候,目睹反动派的种种倒行逆施,他奋不顾身地投入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民主战士。他发表演讲,撰写文章,编辑杂志,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仁和青年学生们弘扬“从五四开始的反帝反封建精神”,“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个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他发表的《教育改造的目的》、《“生活教育”——怀念陶行知先生》、《如果教育工作者发表<精神独立宣言)》、《关于<我要向青年说的>笔谈会(后记)》等一系列论著,从民主革命的时代大背景上,从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辩证联系上,论述教育改革问题,闪耀着唯物史观的思想光芒。

1949年初,叶圣陶先生应中共中央邀请,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北上。在《自香港北上呈同舟诸公》一诗中,他欣喜地写道:“翻身民众开新史,立国规模俟共谋。篑土为山宁肯后,涓泉归海复何求。”到北京后,他参与新政协筹备工作,当选为政协常委,先后担任华北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人民教育》编委会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1954年起任教育部副部长。参与文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的领导工作,审阅、修改国家重要的法律文献、学术著作、名著译稿,参加重大的社会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指导了大批文学新人,参与拟定教育方针及发展计划,主持制定中小学课程标准,审阅、修改中小学语文及其他各科教材,亲自对行政干部、新闻出版工作人员、高校和中小学教师进行语文教育,他为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建国后10多年,他一直坚持深入教育实际,与广大师生保持密切联系,许多次到各地各级学校进行视察、座谈、听课、调查、演讲,并曾经把北京景山学校、二龙路学校、丰盛胡同学校作为教改试验点,和老师们共同备课、观课,共谈试教体会。在此基础上,他针对教育现实中的问题,总结经验,发表了《新的学年》、《教师怎样尽责任》、《排除“空瓶子观点”》、《“瓶子观点”》、《语文教学二十韵》、《怎样教语文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等一系列论著,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精辟论断,显示了其教育思想的新的重大发展。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977年5月16日叶圣陶先生重访角直小学,又成为了“文革”后迈向新时期的他最后10年教育生涯的“开始”,也正好是中国新教育改革酝酿之时。这年8月他在复刊不久的《人民教育》上发表了《自力二十二韵》,次年3月他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了《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的发言。这位已届耄耋之年的教育家,思想依然那样敏锐、活跃,富于创新,并且愈加炉火纯青。1979年初起,他先后任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和名誉主席等。在这期间,他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热切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教育工作富有远见而又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中肯的意见和重要的建议。他最早提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问题,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学习不光为了高考》、《晴窗随笔》、《不应单纯追求升学率》、《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鼓励自学成才”及其他》、《读书和受教育》等一系列论著中,在对政协、教育部、民进等单位的多次谈话中,尖锐指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单纯应试的危害,对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以及后来称之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作了深刻的阐述。他在《中国青年》和《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我呼吁》,针对“片追”偏向,表达了广大学生以及人民群众的心声,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充分肯定,在全国上下引起热烈反响。他认为实现现代化关键靠千千万万研究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活生生的人,而培养这千千万万“人”根本在教育,因此一再倡导并建议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和关心儿童青少年的风气,并曾就小学教师受轻慢和一女教师被殴打等事件,分别与人联名致函《人民日报》和中央书记处,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同时,他在《关于师范教育》、《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等论著中,对新形势下教师的培养和工作提出了新的设想与要求。除此以外,他在语文教育改革、教学改革和德育改革等方面均有不少新的建树,他的文学创作也取得了很可观的成绩。他在自己一生的最后10年,给跨世纪的当代中国文化教育留下了十分丰富而珍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纵观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他从事文化教育工作70多个春秋,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代和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育家的他与同时作为文学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和一个真正的“人”的他,实践、交往、修养、学问极其丰富而又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教育思想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不追求教科书式的静态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是始终紧跟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植根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教育与学习生活息息相通,不断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懈地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及传人中国的外国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并以中国广大人民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真知灼见。因此,叶圣陶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改革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改革思想。

表达在叶圣陶先生各类教育论著中的叶圣陶教育思想,不仅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活力,并且由于其涉及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律、领域而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完整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为后人贡献了一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现代教育学。

这部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学,在其产生和发展的长达大半个世纪时间里,始终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作为理论思考的逻辑起点,以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作为批判继承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教育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并且由此形成了它特有的一般教育思想和教育学理论难以达到的对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历史轨迹的深刻反映,形成了以综合系统的改革、本质精神的改革、大众参与的改革为要义的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

这部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学,从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出发,批判扬弃传统教育思想,精辟、独到地揭示了关于中国现代教育目的和规律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主要包括:(1)阐明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在于以育人为本,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现代中国人。(2)阐明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过程和本质在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发挥主体作用,学会自学的本领,以至适应学习化社会,坚持一辈子自学,也就是教人自我教育,同时互相教育。(3)阐明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充分发挥教育对于文化的开创功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推进教育自身的创新。

这部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学,本质上更是一部中国现代教育实践之学、智慧之学。它将其基本原理具体贯彻和体现在德育、教学、教师教育、语文教育等实践领域,在总结和提炼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发展、使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取得了创新性发展。这些理论大致包括:(1)人本德育论,即以“做人”为价值目的,以“人生”为基础内容,以“人本”为方法原则,强调主体德性发展、人的道德实践、整体生命培育和教育者的身教的德育理论。(2)导学教学论,即以“引导自学”为本质功能,以尝试自学、质疑探究、讨论合作、练习应用为基本方式,以愤悱启发、相机诱导、教材为例、举一反三、指点学法、逐渐放手、注重实践、养成习惯等为方法原则的教学理论。(3)现代教师论,即以充满新时代精神和理想的中国现代教师作用观、素质(修养)论及师范教育改革论为主要构成的教师与教师教育理论。(4)语文教育论,即以科学的现代语文本质观和“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的语文教育目的价值观为核心,涵括了现代语文教育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的语文教育理论。

为了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能用较短的时间直接感受和系统把握叶圣陶教育思想这部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学,我们反复研读《叶圣陶集》,从中精心选取了四十八篇论著,编成了这本《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以下简称《选读》)。 这本《选读》共分六辑,依次为“教育总论”(十六篇)、“德育论”(五篇)、“教学论”(五篇)、“教师论”(六篇)、“语文教育论”(十二篇)、“教育诗”(四篇)。与以往各种叶圣陶教育文集相比,《选读》试图体现出较强的代表性、系统性和导读性。代表性,是指本书所选论著,虽然篇数不多,但严格地采自叶圣陶各个时期各种类型教育论著,基本上都堪称其中的代表作,集中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的许多原创性内容,反映了叶圣陶教育思想丰富多彩、自然灵动的文体样式和语言风格,让人读了更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中国特色。系统性,是指参照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大致按各篇论述的范围或重点,将所选论著总体编排成六辑,每辑又按时间先后排列,组成逻辑与历史、结构与过程统一的活的教育学系统。导读性,是指除了在选文和编排上隐含导读意图外,还在全书前面专门撰写了这篇《导言》,在每一辑开头加上了简要的《阅读提示》,在全书最后附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参考文献目录》。而所有这一切,目的都无非是为了增加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阅读的方便和效益。

21世纪的曙光已经照临大地。愿叶圣陶教育思想这部20世纪赠与我们的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能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给新世纪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带来更大的助益,并促进中国新教育精神、新教育智慧、新教育理想、新教育人格的建构!

任苏民

2002年9月1日

于苏州市教科所

后记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是苏州人,又是我们民进的老领导,编著一本反映他的教育思想的读本,让今天的老师们领会他“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就是为了培养习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等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我的心愿。但苦于公务缠身,又有数名博士生、硕士生的指导工作,终究无法完成。任苏民先生多年致力于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先后承担国家“九五”、“十五”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出版了一系列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的论著,他主动承担了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多次讨论,数易其稿,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地列入《新世纪教育文库》正式出版。感谢任先生帮我了却了这一心愿,也感谢他为老师们提供了这本图文并茂、编著精良的《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

朱永新

2002年9月10日教师节

写于姑苏滴石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4: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