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篇中美跨国网络征婚口述实录,真人真事、情景再现,真实、权威、实用、警示融为一体,白领及单身人士不可不看的经营婚姻之“葵花宝典”,美籍华人女作家黄梅子美国实地、真人采访。本书作者是一位在美国《华人》中文杂志工作的编辑,也是通过网络征婚嫁到美国的亲历者。她采访了数十位通过网络征婚嫁到美国去的中国新娘以及通过网络征婚回国相亲的美籍华人。用口述实录的方式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故事真实感人,情节跌宕起伏。征婚者当中有幸福的,有顺利的,但也有上当受骗,后悔莫及的。各篇故事不同。风格迥异,幽默风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网络姻缘--跨国网络征婚口述实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美国)黄梅子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二十篇中美跨国网络征婚口述实录,真人真事、情景再现,真实、权威、实用、警示融为一体,白领及单身人士不可不看的经营婚姻之“葵花宝典”,美籍华人女作家黄梅子美国实地、真人采访。本书作者是一位在美国《华人》中文杂志工作的编辑,也是通过网络征婚嫁到美国的亲历者。她采访了数十位通过网络征婚嫁到美国去的中国新娘以及通过网络征婚回国相亲的美籍华人。用口述实录的方式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故事真实感人,情节跌宕起伏。征婚者当中有幸福的,有顺利的,但也有上当受骗,后悔莫及的。各篇故事不同。风格迥异,幽默风趣。 内容推荐 二十个男、女主人公的中美跨国网络征婚故事。他们中有通过嘲络成功嫁去美国,生活幸福的中国女子;也有匆匆闪婚,最后因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不同而感情破裂回国的白领丽人回国相亲的男性美籍华人借助网络一举成功,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但几家欢乐几家愁,也有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更有中国男子通过网络征婚“嫁”去美国,但最终结局?比较悲惨!网络征婚的机遇和陷阱与你同在。网络给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向世界的桥梁,但美国的月亮是否真的比中国圆? 目录 自序:忠实于我童年时的梦想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一 网络情缘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二 都是些歪瓜裂枣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三 他到底是不是骗子呢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四 假作真时真亦假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五 中国的女孩,我看不懂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六 漂亮就是资本,但仅有漂亮是不够的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七 网上以神经病居多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八 都是虚荣惹的祸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九 痴倩遇冷风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十 拾到篮子里就是菜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十一 我与爱滋病擦肩而过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十二 箩里挑瓜,越挑越差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十三 红尘来去一场空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十四 千淘万漉虽辛苦进,吹尽狂沙始见金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十五 一切为了儿子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十六 找老婆,怎一个“难”字了得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十七 过把瘾就死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十八 中西大不同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十九 不如归去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二十 金钱不等于幸福 后记 试读章节 倾诉人物:秋水伊人(网名),女,34岁,大学文化,原籍四川省成都市。2004年持CR1签证(美国公民配偶移民签证)来美国,现住SanDiego(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 倾诉地点:SanDiego一间ShoppingMall(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内。 倾诉方式:面谈 采访时间:2005年9月11日 采访记者:黄梅子 导读: “秋水伊人”是2004年移民来美国的中国新娘,在中国国内是四川省成都市某大型广告公司的策划人员。 她的先生明是美籍华人,她和她先生的相识始于网络征婚,并最终结成正果,在中国结婚两年以后顺利拿到移民签证,来到了她梦寐已久的美国。 我有一个朋友跟“秋水伊人”是AdultSchool(美国免费的成人学校)的同学。我的朋友得知我正在写网络征婚的口述实录,就说可以把“秋水伊人”介绍给我认识,因为她就是通过网络征婚嫁来美国的。 于是,经由朋友牵线,我给“秋水伊人”打了电话,“秋水伊人”也愿意结交我这个新朋友,同时也承诺帮我这个忙——把她的网络征婚故事讲给我听,于是我们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2005年9月的一天,我如约在一家ShoppingMall等“秋水伊人”。在我们约好的时间里,我一眼就在人群中认出了“秋水伊人”。 这不光是因为黄色面孔的关系。准确地说,“秋水伊人”是一个漂亮的中国女人,但不是令人惊艳的那种。吸引人眼球的是她身上散发的精明、自信和洒脱的气质,有点像邓婕在《红楼梦》里扮演的王熙凤。 “秋水伊人”和我一起在ShoppingMall中央的长凳上一坐下来,就自来熟地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她的网络姻缘,并没有我想像中的羞涩和拘谨。 网络姻缘 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之一以下为她的口述实录: 我移民到美国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在这儿人地两疏,英语又不是特别好,说实在的,找个聊天的人都难。 有时候只好打电话回中国给原来的姐们儿,但她们都特忙,讲几分钟就得挂线。而且还有时差,我时间合适吧,她们睡觉了;她们有时间的时候吧,我又睡觉了,所以老也不过瘾。 并且有时候太熟的人反而不好把心里话完全讲出来,朋友之间也得绷着。 今天遇到你,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发泄一下了。 你不知道,有时候我一个人开着车飞奔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乡村摇滚,我自己都不相信我真的通过网络征婚嫁到了美国,过得还挺幸福。 回首我的网络征婚经历,真的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我从25岁起就发誓要嫁到美国来,你别笑,是真的。 倒也不是在中国找不到对象,追我的人还不少,主要是因为我想改变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既然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我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经营一下自己的人生呢? 说起来,这个世界上最为你着想的人就是你自己,最了解你的人也是你自己。我这个人从小到大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定好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持续地努力。 只要你坚持,就一定能成功。任何事情,包括找老公,都是这样。 为了这个目标,我想尽了各种办法。到处托人,有谁认识国外的人我就千方百计地求人家介绍给我认识,饭请吃了不少,照片发出去一大沓,人家也都拍着胸脯答应得好好的,可都是黄鹤一去杳无音信,直到我29岁还没有一个人给我介绍。 那几年的痛苦和失意我不说你也可以想像得到。 后来有一个在网络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可以把照片和资料发到国外的征婚网站上去征婚。他听说上海有人这样征婚成功了,但他不保证网上没有骗子。 所以朋友只是提供了这个征婚网站的网址给我,去不去征婚由我自己决定。 说真的,刚开始我也不信,怕上当受骗。 后来一想,我又不蠢,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为什么就一定会上当受骗呢?先上去看看再说! 结果登陆这个网站一看,呵!好多中国女性在上面征婚,都还配了照片和挺吸引人的自我介绍。不过主要是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些大城市的,内陆省市的少。 我一路搜索下来,竟没有发现一个成都的。所以我决定试一试,反正也没人知道(纯英文网站国内上去的人还少)。 那个时候是2000年,我用了一天的时间参考别人的自我介绍,自己写了一篇英文自我介绍。我英语读写能力还可以,毕竟大学英语四级是轻松过的,只是口语差一些。 但我不想找老外,一来文化背景不一样,二来口语沟通起来还是有障碍。不知根知底的,万一被卖到红灯区去了怎么办? 所以我在要求里写上只找华人,好歹他们在国内还有亲戚朋友,调查起来还有点谱,要找个外国人就真抓瞎了。你说是不是? 那个网站征婚是免费的,我就把照片和资料登上去了。当时心里也没抱太大希望,总觉得有点玄。 没想到当天晚上回家打开电脑一看,发现一天就收到了二十多封信。而且大部分人都寄了照片,其中有几个人条件还特别好,都是博士、教授、科学家什么的。 其中一个人我觉得特别满意,是纽约大学的教授,年纪只比我大七八岁,气质儒雅。 我马上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群发给了几个人,并附上了家里的电话号码(我自己买了房子,一个人住,所以接电话很方便)。 结果第二天早上我就接到了那个纽约大学教授的电话,我就称他为尹吧。 我们在电话里聊了一个钟头,聊理想、人生。最重要的是他是四川人,我们是老乡!感觉相见恨晚。 我当时那叫一个兴奋!心想好运终于轮到我了,真的是皇天不负苦心人! 那天一整天我都处于亢奋状态中,好不容易熬到了下班,三步并作两步直接回了家,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看是否有尹的来信。 结果发现除了他的信以外,又来了好多新的应征信。其中还有不少白人、黑人什么的外国人。 我已经注明了要找华人,谁知道还有这么多老外来应征。 P4-7 序言 忠实于我童年时的梦想(自序) 别人都说湖南人固执,不撞南墙不回头。我可能有比较典型的湖南人血统,我是撞了南墙还不回头,一直要把南墙撞穿,然后穿墙而过,哪怕已经被撞得头破血流。 有一位哲人说过:永远忠实于你童年时的梦想。我童年时的第一个梦想是当作家。我从小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很深,对于《礼记·中庸》中说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句话深以为然。所以我的人生都是先定好目标,然后再一步步地去实现。令人遗憾的是,我的计划都是要搭上人生的头班车,但事实上赶上的却总是末班车。忿忿不平之余,聊以自慰的是,总算没被落下,这就不易了。 记得我小时候,好像全民爱好文学,大致比现在的追星族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那时生活不富裕,电视机还没有进入千家万户,电影也是老掉牙的几部来回看。所以那时的报纸、杂志的阅读率奇高,当时也只有寥寥不多的党报、日报和《人民文学》之类的文学刊物,远远不是现在这样每天身处各种媒体的轰炸和超大信息量的包围中,我们当时看报纸连中缝都不放过。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那时日报中缝里常常有这样的征婚启事:某男,身体健康、五官端正,电大毕业,爱好文学云云。可见当时"爱好文学"的分量绝不亚于今天某些大款征婚号称"资产过千万"这一条。 我读小学的时候就热衷于给报纸、杂志投稿,省下可怜的零用钱,买张几分钱的邮票,可寄走的希望从来没有得到过回音。无奈只好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但依然爱好文学。 上中学的时候,电视开始普及了,那时的全民偶像是山口百惠,她17岁就出名了,红得不行。出于和大部分女孩子同样的虚荣心理,还考虑到自己天生的喜剧细胞、也略有几分中人之姿,我不知天高地厚地把自己的第二个理想定为18岁当上演员。可惜身处偏僻小城市,往来之人又都是家里所在工厂圈子的,竟不认识一个与文学艺术沾边的人,实在不得其门而入;倒是想过去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因一没有路费,二怕去了首都北京找不着北,所以也没有成行,白白浪费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至今抱憾不已。 虽然年少轻狂,但我这人善于审时度势,考虑到当时电台、电视台是新生事物,随便哪个小城市,哪怕是县城都有一个电台、电视台,我及时地把人生目标调整为当一名节目主持人。于是一边上大学、一边奔走于"两岸三地"(湘江两岸,长沙、株洲、湘潭三地)参加各个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招聘考试,屡败屡试、百折不回,终于成为了长沙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 虽然电视节目主持人与演员并不是一回事,但还沾点边,总算勉为其难地部分实现了第二理想。 冯小刚在他的《我把青春献给你》里引用了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回答记者问他是否有意当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时的话:"在当美国总统这件事情上,我还没有听见上帝对我的召唤。"在此,我也想借用这句话:在当作家这件事情上,我仿佛一直听见上帝在对我召唤。所以我在当了几年不出名的节目主持人以后,去了《湖南日报》社当编辑,想继续圆我的作家梦。 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教导我们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绝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关键在一个"贵"字,贵,难得也。所幸的是,经过许多的挫折和不如意之后,我有了点自知之明,作家梦我决定先放一放。我自己安慰自己道:当编辑离当作家不远了,也算部分实现了理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于是我决定到美国去。从我萌发此念头到我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整整用了七年时间,其间经历无数次挫折和失意。所以2003年当我从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飞机上下来,通过旧金山的海关,听到移民官用英语对我说"欢迎你来到美国"时,内心不胜唏嘘,眼泪都下来了。 我曾经对我一个好朋友这样形象地描述过我的命运:天上掉馅饼了,大家都张开口等着,眼看着一个馅饼以加速度朝我的方向掉下来了,一阵风刮来,又转向别人落去,马上就要掉进别人的嘴巴里,我头上这片天却什么都没有,于是我朝着馅饼落下的方向飞奔过去,总算抢到了一只饼角,不至于饿着。 事实上,我不太相信命运,我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我特别佩服牛人,所谓牛人,我的理解是:或有资格、或有本事,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说话,别人要看他的脸色说话。领导或大腕儿中牛人比较多,也有升斗小民有牛人性格的,天不怕地不怕,想说什么说什么,但这种人铁定要混得惨。我这人是门客性格,惯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主要是由于生存环境使然,注定成不了牛人。 虽然性格不牛,但对牛人一直心向往之。我记得有人把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用之才,毛遂自荐属于此类;第二种是被用之才,像诸葛亮等着刘备来三顾茅庐。很明显,诸葛亮就比毛遂牛。我这里腆着脸也把自己忝添在人才里面打个比方,还请各位看官不要见笑。我从来就没尝过被用之才的乐趣,总是自己千方百计地毛遂自荐,心里着实不太平衡。特别希望某天哪个导演能看上我的书,找上门来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之类的,也扎扎实实过上一把被用之才的瘾。 猴年新年的时候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特别欣赏。大意如下:单位好比一棵树,人好比树上爬着的猴子,按官位从上到下排列,你往上一看,看到的都是屁股;往下一看,看到的都是笑脸,祝新年多看到些笑脸,少看到些屁股。 按说当作家应该不用看别人的屁股,因为属于自由职业者。但转念一想,也不对,还是要看,因为读者排在我上面。所以在此我真诚地希望:此书出版后,我能多看到些读者的笑脸。 谨以此书作为第一份礼物献给我童年时的梦想,虽然姗姗来迟,但希望不至于太晚。 是为自序。 黄梅子 2006年1月18日 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家中 后记 有许多人认为写口述实录很容易,记者只要像个录音机似的把倾诉人的叙述直接用文字记录下来就行了。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经常有看过我写的网络征婚口述实录的读者带着羡慕的口气对我说:“你真幸运。看来向你倾诉的人都很有口才,所以你写的口述实录非常生动,人物性格也鲜明。”每每听到此言,我都会哑然失笑。 我觉得写口述实录的难度其实相当大。一是找愿意倾诉的人很难;二是有的倾诉人口拙,往往五分钟不到就把事情讲完了,骨架尚且不全,就更谈不上血肉了;三是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失败和不如意都有一种本能的躲避和掩饰,令故事的矛盾冲突性大打折扣;四是99%的倾诉人几乎都喜欢反复地讲某一个细节,而这个细节在他(或她)的整个故事中就显得很突兀,却找不到与之相应的其他点来呼应;五是基本上每个倾诉故事都很凌乱,完全没有主题,要提炼一个主题需要作者从倾诉人杂乱无章的故事中抓住其稍纵即逝的某个闪光点,再去深度挖掘,甚至要整合几个人的故事,然后再升华提炼。 准确地说,我觉得口述实录的作者更像一个裁缝。面对一堆乱七八糟的零布头,高明的、有创意的裁缝会想办法根据零布头的花色和质地设计出一个美观大方的组合方式来把这些布头缝在一起,然后加上扣子、花边、蕾丝甚至别的布来做成独特而好看的桌布、床单以及衣服;而没有创意的裁缝就只是把零布头废物利用缝在一起,做成用处不大的抹布。 我在这里要承认,这本口述实录中的倾诉人物内心的感受是真实的、事件经历的过程是真实的,但某些细节、对话和包袱是我加上的润饰。 因为生活本身是平淡的,我所做的就是给平淡的生活加点盐,甚至再加点味精。 黄梅子 2006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