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株瑰丽的奇葩,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本书精选了历代唐诗选本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作品,把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带进了寻常百姓家。这些诗作在内容上有歌颂大好河山的,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人生感叹,有闺阁柔情;有田园闲情,有咏物托志;或豪放,或婉约,或清丽,或幽怨。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对唐代社会发展、各层人物的命运有所了解。此外,全书还配以描绘诗意的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本书选取唐诗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佳作,以清晰透彻的笔法进行说明,赏析,融文学性、历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让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唐诗的内涵,并配以百余幅精美彩色古图,使广大青少年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唐诗独特的文化意境。
野 望
东皋薄暮望①,徙倚欲何依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③。
相顾无相识④,长歌怀采薇⑤。
注释
①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作者晚年隐居之地。皋,水边高地。②徙倚:徘徊、彷徨。③禽:猎人捕获的猎物。④相顾:相看。⑤怀采薇:怀念伯夷、叔齐。典出《史记·伯夷列传》。商朝灭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并作《采薇》之歌。
说明
这是王绩晚年归隐东皋时所作的一首诗,也是王绩最为人传诵的一首诗。它描绘了秋原淡远而宁静的景色,并带出了蕴含其中的诗人的那彷徨无依的孤寂情怀,诗风淳朴而自然。“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成为后世传诵的名句。这首诗还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比以写格律诗著称的沈俭期、宋之问还早约60年。
王绩 (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在隋官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县丞。因简傲嗜酒,屡受勘劾。入唐为太乐丞,未二年而挂冠归田。唐太宗贞观四年(630)自撰墓志铭,忧愤而死。其诗清新质朴,恬淡自然,意境高古,气格遒健。P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①
城阙辅三秦②,风烟望五津③。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⑤。
无为在歧路⑥,儿女共沾巾⑦。
注释
①杜少府:不详何人。少府是当时县尉的通称。之任:赴任。蜀川:蜀地,今四川。 ②城阙:代指长安。当时诗人供职长安。辅三秦:以三秦为辅。三秦是承袭汉时旧称(项羽曾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 ③五津:四川从灌县到犍为一段有五个渡口,名为白华、万里、江首、涉头、江南。津:渡口。这里是指杜少府将要去的地方。④宦游:为求仕进而四方奔走。 ⑤比邻:近邻。这两句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句意,更加精练可诵。 ⑥无为:不要。歧路:分别的路口。 ⑦沾巾:让眼泪沾湿了袖巾。
说明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一反古来送别诗歌的悲苦缠绵的常调,化离别之悲愁为共勉之慷慨,襟怀开阔,格调高昂,体现了青年诗人王勃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名门望族,是隋末著名大儒王通的嫡孙,初唐诗人王绩的侄孙。王勃早慧,为时所称。曾为李贤沛王府修撰,后为虢州参军,因罪革职除名。其诗多抒发个人情志,擅长五言律诗、五言绝句,诗风清新秀丽。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