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叙述了西方传教士16世纪进藏传教的经历,本书不求有文学或科学上的价值,而只是简单地讲述了一个平实的故事,将其真实感受和亲眼所见的情形记录下来,这些记载无疑是今天我们了解和研究西藏过去之真实面貌和实际情况的宝贵材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德西迪利西藏纪行/洋人眼中的西藏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意大利)依波利多·德西迪利著//杨民译 |
出版社 | 西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叙述了西方传教士16世纪进藏传教的经历,本书不求有文学或科学上的价值,而只是简单地讲述了一个平实的故事,将其真实感受和亲眼所见的情形记录下来,这些记载无疑是今天我们了解和研究西藏过去之真实面貌和实际情况的宝贵材料。 内容推荐 德西迪利在陈述西藏教义以及教会秩序上所具有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本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到西藏传教的起始经过,叙述了西藏的地理,文化,风俗,习惯,尤其描述了西藏的语言,西藏人的婚嫁丧葬等。 目录 总序 / 王尧 主编前言 / 王启龙 德西迪利采用的参考书目 序言 耶稣会在西藏的传教(1625—1721) / 耶稣会 C.韦塞尔斯撰 序 / 菲利普·德·费拉比 西藏的历史概述及西藏传教旅行记(1712—1733) / 耶稣会伊普里托·德西迪利神父 著 序言 第一卷 从罗马到拉萨的旅行,我在拉萨的传教 第一章 离开罗马、前往里斯本 第二章 从里斯本到好望角的航物 第三章 到莫桑比克和果阿的航行 第四章 从果阿到德里城的旅行,德里城是莫卧儿帝国的首府 第五章 德里的耶稣会教堂和礼拜会,一些居住在那里的著名基督徒的聚会情况 第六章 居住在阿格拉以及耶稣会在这里的传教情况 第七章 从德里动身到达克什迷尔,并住在那里 第八章 我们从克什米尔出发,到后藏的首府拉塔(列城) 第九章 在后藏的首府拉塔逗留,我们到达了泽基康 第十章 穿越阿里准噶尔大沙漠,鞑靼王后及其手下给我们的帮助 第十一章 我们到达中藏和后藏第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我们继续向西藏的首府旅行,访问藏王和大臣;我在那个地方开始传教工作 第十二章 藏王对作者的保护,作者在危险时刻也帮助了藏王和他的大臣,藏王和大臣对他表示了感谢之意,他拒绝了他们的礼物 第十三章 作者当众把自己用藏文写出的第一部著作庄重地献给了藏王 第十四章 介绍西藏典籍的内容,指出西藏人的谬误 第十五章 作者谈论他用藏文写作的其他书籍 第十六章 从开始在西藏建立耶稣会,到作者离开西藏之前,耶稣会的传教情况;德西迪利对西藏传教情况的叙述,概述耶稣会神父为传教事业而献身的情况 第二卷 继续叙述西藏的地区、风俗和内政 第一章 西藏地区的疆域和大小 第二章 西藏的气候和物产 第三章 西藏的麝和其他动物 第四章 西藏的河流、船只和桥梁 第五章 西藏的西部以及西部的一些省份和城市 第六章 西藏的首府拉萨和拉萨四周的环境 第七章 拉萨周边地区和西藏主要的地区 第八章 西藏其他几个主要地区 第九章 西藏如何落入鞑靼人之手 第十章 清廷从鞑靼人手中收回西藏之前的西藏革命 第十一章 拉藏法及其家族的悲惨结局 第十二章 清王朝是如何从鞑靼人手中收回西藏的 第十三章 西藏的政务 第十四章 西藏人的衣食住行 第十五章 藏文和藏语的基本知识,西藏人丰富的知识和艺术 第十六章 西藏人的体格、职业和狩猎活动,他们如何从事农业 第十七章 西藏的婚礼 第十八章 西藏的丧葬 第三卷 西藏宗教的谬误及其特点 第一章 西藏的宗教领袖大喇嘛 第二章 为什么说所谓大喇嘛的化身是魔鬼所为(概要) 第三章 西藏大喇嘛及其他高级喇嘛的具体情况 第四章 西藏的僧和尼,寺庙和尼庵,他们的穿着、组织和习惯 第五章 西藏的各种宗教秩序 第六章 西藏人的宗教及其谬误,西藏的灵魂转世说,或者他们所解释和相信的毕达哥拉斯转世说 第七章 西藏人对动物、某些叫饿鬼的生物以及地狱的认识 第八章 西藏转世说的信仰和争论 第九章 西藏宗教否认有绝对永恒的上帝,否认有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这是西藏宗教的主要错误所在 第十章 西藏人否认存在真实的上帝,那么他们是否承认某个神话式的神灵,或者是缺乏对上帝的认识 第十一章 西藏人崇拜和救助3种对象,但是却不承认他们是以上帝的方式 第十二章 西藏宗教中的道德、善恶以及行为的准则 第十三章 西藏的立法者及其传说 第十四章 坚热希和乌尔金,西藏人崇拜的另外两个偶像 第十五章 继续叙述乌尔金的故事 第十六章 西藏故代为什么没有律法,藏王赤松德赞为什么派使节到其他国家,又为什么选拔一批青年到印度斯坦求法 第十七章 宗教如何传到了西藏;西藏建立的第一座寺庙,译经、建寺等各种传教手段 第十八章 西藏人尊敬和崇拜的其他一些对象 第十九章 西藏人崇敬的一些主要场所和必须遵守的一些礼节 第二十章 答前面章节所谈内容中的某些困惑和疑问 第二十一章 介绍某些描写过西藏的作家并评述其著作 第四卷 传教士在会见了其他的传教会之后离开拉萨返回欧洲的过程 第一章 离开拉萨,定居库迪;穿越西藏边境,到达尼泊尔 第二章 尼泊尔王国概况 第三章 从尼泊尔到恒河以及帕特那城的旅行 第四章 帕特那城 第五章 从帕特那到阿格拉的旅行;恒河上的贝拿勒斯城和伊拉哈巴斯城;在阿格拉的居住情况 第六章 我在莫卧儿帝国的首府德晨负责传教工作 第七章 莫卧儿皇帝和他的宰相尼扎姆-埃姆-姆鲁科发生矛盾冲突的背景情况 第八章 皇帝和他的宫廷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九章 离开德里,返回帕特那;远航金德纳格尔,然后去本地治里 第十章 描写本地治里;我受命负责卡尔耐特的传教工作 第十一章 耶稣会在卡尔耐特王国成功地组织了传教工作 第十二章 结束卡尔耐特的传教工作;关于米利亚普尔地区的事情,使徒圣托马斯的两个传说;关于马德拉斯城 第十三章 离开印度返回欧洲;我在船上生了重病,乔万尼·德·布利托神父大人帮助我获救 第十四章 我们通过好望角后继续前进;圣赫勒拿岛和阿森松岛;我们到达南美的马提尼克岛;到达下布列塔尼的路易斯港 第十五章 从路易斯港口到巴黎,从巴黎到马赛的旅行 第十六章 从马赛到热那亚和皮斯托亚的航行;在托斯卡那的短暂逗留;到达罗马,旅行结束 附录 西藏及其路线的报告 / 耶稣会伊曼努尔·弗雷叶 参考书目索引 中外文译名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727年1月21日,我结束了在卡尔耐特的可爱的传教工作。乘上了达耐伊号航船。虽然我非常舍不得离开这一传教工作,但是我也没有办法。在船上,我受到了几乎全体船员和乘客的热情欢迎。起锚扬帆而启航,但是因为海上没有什么风,我们难以远行,只好停在那里。23日夜晚,海上起了风。海风宜人,我们扬帆启航,于2月5日经过了锡兰海岬。风力强劲,到了20日,狂风猛烈,波涛翻滚,使得法兰西岛(毛里求斯岛)和波旁岛(马斯克林岛)也地动山摇。25日,我们终于看到了法兰西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进人了港口。我们在这个港口过了好几天时间,卸货,装水,又在船上放了一些木头。这个岛一度属于荷兰,后来荷兰人放弃了它,东印度公司的法国船只就以公司的名义占领了这个岛,并在岛上留下一些官兵和其他人,作为殖民者。现在岛上可以生产优质的烟草、咖啡以及其他一些物品。开始的时候,这里的居民主要依靠鱼类和鹿肉以及羚羊维生,这里的羚羊总是很多。这个岛附近也有一些荒凉的小岛,岛上有很多土地,也有许多海龟。岛上人也吃海龟。我们离开法兰西岛(毛里求斯岛),不久就在海上看见马斯克林岛(波旁岛)了。 马斯克林岛有许多年的时间都属于法国所有。这里有圣保罗和圣丹尼斯两个近岸锚地,圣保罗锚地受到了殖民者更多的保护,所以也更为安全。法国人从附近的圣劳伦斯岛(马达加斯加岛)贩运奴隶到这里,耕种庄稼,一切都做得很好,使得他们获得了一切所需要的东西,不过因为政治的关系,仍然禁止他们种植小麦。我们卸了货,购买了三四头公牛和几只羊以后,即再次启航。但是当我们接近马达加斯加岛屿以及莫桑比克海湾的时候,我们感到非常冷,海浪也越来越大。莫卧儿和马拉巴尔炎热的天气,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把我折磨得够呛,跟死也差不多了。仅仅是因为我相信,乔万尼·德·布利托神父大人会为我祈祷,才使我从疾病中获救。 P354-355 序言 近代以来,“西藏热”一次又一次的升温。近几年来,西藏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炒得红红火火的尤其是出版界,各种与西藏有关的丛书纷纷问世出版并且广受欢迎。走进书店,你就会发现琳琅满目的关于西藏的图书:《走过西藏》、《风情西藏》、《西藏纪行》、《写真西藏》、《聆听西藏》以及云南人民出版社的“走近西藏丛书”和西藏人民出版社的“风马旗书系”等等。当然,还有许多藏学译著也在源源不断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来。其中有不少国际友人和学者严谨、公允的论著早已为国人熟知,比如美国学者梅·戈尔斯坦的《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和加拿大学者谭·戈伦夫的《现代西藏的诞生》(伍昆明、王宝玉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等。 不过,在藏学译著的出版中,对于那些“百年老书”的确出版甚少,应该引起重视。 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各路洋人就开始纷纷以各种方式叩动西藏的门扉、闯入西藏的土地,这些人无外乎如下三类: 第一类是游历者和探险家,这些人怀着所谓西方“文明人”的心态来到藏区探险、旅游,将他们的真实感受和亲眼所见的情形记录下来,这些记载无疑是今天我们了解和研究西藏过去之真实面貌和实际情况的宝贵材料。但由于他们自视“高人一等”,在观察视角和描述过程中难免带有帝国主义的偏见。有时这些文明人的行为是极不文明的。比如,正是他们首先拿起来复枪向珍稀动物扣动了罪恶的扳机。这大概是他们的那些如今高喊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口号的后裔们没有想到的。 第二类是那些科学考察工作者,他们出于这样那样的目的,来到环境极其艰苦的藏区进行所谓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考察、地理勘探以及其他领域内的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留下了一大批实地考察的记录材料。尽管他们考察的目的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为各自主子的殖民主义政策的推行搭桥铺路而来,并不是因为他们大发善心而千里迢迢来为西藏人民服务。不过。他们留下的这些材料直到今天还是颇有参考价值的。我们“拿来”用用何尝不可? 第三类就是那些野心勃勃而又厚颜无耻的军人和政客们,他们践踏了你的土地,还要强词夺理:他们本是强盗却偏把自己粉饰成君子!读者不妨打开本丛书“雪域旧旅”译丛中的《青藏高原上狩猎与旅游》一书,看看当年率兵侵略我西藏地方的大名鼎鼎的荣赫鹏上校为此书原著所写的序言是如何下笔的吧: 战争完全是一种罪恶吗?武力的使用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坏事吗?这是亨利海登爵士的这本书将会引起我们沉思的问题。距本世纪初二百多年以前,一个意大利人进入拉萨,这比英国人早了一百年,比法国人早了五十年。但在上个世纪(即19世纪——译者注)后半叶的整整50年间,进入拉萨这座庄严城市的通道完全封闭了。俄国人曾试图想进入,法国人也尝试过,英国人、瑞典人和美国人也都试过,但均遭到西藏人的顽强抵制。 全世界任何有良知的人们读了这段话绝对不会不为之瞠目、为之愤慨!今天我们把它译出来,当然不是赞同他的观点,而是要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荣赫鹏之流的侵略者丑恶言行与肮脏嘴脸!对其遗留的思想遗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自从洋人染指西藏以来,在几百年中出自洋人手中的关于西藏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在20世纪初叶甚至于在19世纪以前出版的著作,即所谓的“百年老书”翻译出版的为数寥寥,即使有译本的也非常陈旧。而这些书籍有好些是值得介绍的,它们留下了有关西藏的非常精彩而弥足珍贵的原始记载,在西方出版后曾引起西方人的极大兴趣。普通的读者是难以见到这些封存在国内极少数图书馆的角落里的精彩著述的,只有专业人士在某些论著中引用过这些东西而已。尽管这些出版物的作者们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观察、记录西藏,尽管他们的动机未必良好,但是从这些出版物中,我们可以批判性地窥见当时西藏在某些方面的真实面貌,有些描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藏提供了较为原始的素材。因此,启龙同志利用工作之余,忙中偷闲,筛选部分精彩的百年老书而编成的这套译丛,由有关出版社推出,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正如主编前言中所引冯友兰先生语:“我们要想叫中国学术发达,也非叫现代学术说中国话不可。”相信这套译丛的出版,不但会给普通读者提供更多的了解西藏的读物,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藏学研究的发展。 后记 终于完成了这一部藏学名著的翻译,我感到一阵释然。 十八世纪初,一位意大利的传教士,明知道踏上西藏的传教之路,要远涉千山万水,充满艰难危险,明知道在他之前已经有许多教友,在去西藏的传教中丧身异国他乡,他还依然矢志不移,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一边传教,一边学习和了解西藏的宗教、文化、历史,其间他经历了西藏的社会动乱,接触了大量的佛家僧侣,了解了西藏各寺庙经院的发展情况。他在返回意大利,完成了自己的传教任务以后,原来并没有将自己的西藏之行写成文字的打算,只是自己在发现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关于西藏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书籍介绍,而在他,一个在西藏生活多年,对西藏的人文历史有着切身了解的人,知道那些流传的书籍和介绍与事实有许多错误和乖谬的时候,他这才决定写作这样的一本书,以正视听。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藏纪行》一书。 作者完成的这一本书,有多种手抄本,事实上在完成以后也并没有正式出版,当然也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这一部著作才受到藏学界的注意,整理,出版,又经过了许多年。但是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却一再地被人忽视。菲力普·德·费立比在研究了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比较了学术界各方面对藏学以及基督教传教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将这部著作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他说,“德西迪利这一著作,完全是根据当时他个人的见闻而组成的,是调查研究了以至由律法专家(Doctors ofthe Law)所掌握的西藏经文之后而构成的,没有受到后来出现的各种研究的影响,所以具有最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后来的各种研究都带有一定的偏见,这些研究著作,没有一本不导致和德西迪利的著作相矛盾的结论。进一步来说,德西迪利的叙述风格简单明快,对佛教教义的叙述绝对忠实,他对西藏及其人民的总的态度,使得他的这本书成为一部极具吸引力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所展现的是一个温和而单纯的人,充满了人类的理解性和同情心,平实,可信,都达到了坦率的程度”(见本书费立比序言)。也正因为这样,他着手整理翻译了这一著作,使得这本书得以英文面世。 虽然这部著作的主体是德西迪利的叙述,有着充实的内容,但是费立比在整理出版这部著作时,仍然增加了许多的内容,使得这一本书其实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如果我们不将翻译者在翻译时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以注释的形式分放各章的话。 在这一本书里,第一部分是耶稣会的C.韦塞尔斯所写的《导论》,第二部分是菲利普·德·费立比所写的《序言》,第三部分则是《西藏纪行》的正文,由当时到西藏传教的耶稣会德西迪利神父所撰写。三个部分,虽然前面两个部分相对比较简短,但是却很重要。 韦塞尔斯所写的《导论》,主要是对德西迪利所写的《西藏纪行》作了背景性的叙述和介绍。那是在德西迪利开始到西藏传教之前,从1625年到1721年近一百年时间里,罗马天主教廷一次次派遣传教士到西藏传教的具体经过。虽然其中的许多内容不甚详细,仅仅是根据那些传教士从西藏等地送回罗马的一些书信,后来得到保存的点滴文献所撰写,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情况。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教过程。用倍历艰辛这个词来说明并不为过。一百年的时间,从罗马的天主教廷派出了一组又一组的传教队伍,翻山越岭,不畏冰雪严寒,从春走到秋,冬走到夏,一组失败了,另外一组再次形成而开发。明明知道前途艰难,生命难以维系,却都那样挺身而出,为传教事业而献身。从安德雷德神父和马奎斯修士,从科雷斯马神父到卡塞拉以及卡布拉尔等传教士,他们在气候条件以及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在异国他乡,在地处偏远,语言不通,各方面都难以适应的时候,依然那么一次次地走向西藏的纵深地带,许多人都在那样的传教活动中死去,却都毫无怨言,这种坚忍挺拔的精神实在是为人感动。基督教能够在许多地方传教成功,这是与他们的那种献身精神分不开的。对照利玛窦等人来中国传教的事迹,阅读这一本书,我们或者对天主教的传教活动有一个更为切实的了解和体会。 费立比的序言比较简短,但是他认真研究了这一本意大利文的著作,整理参考了多种抄本,阅读了大量关于这一著作的论文和专著,这在他的序言里都叙述得非常清楚,假如说我们阅读德西迪利的文本在开始的时候会产生什么疑窦,那么我们阅读了英文翻译者的这一序言,就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书的实际产生经过,而且能够知道为什么会有多种抄本,作者的叙述究竟应该怎么看待以及在内容上到底又有哪些调整的情况。凡此,其实都是这一本著作的前奏曲,是我们了解德西迪利西藏之行的详细的综合背景。当然,德西迪利的叙述内容,依然是最为重要,我们还是得阅读他的文本才可以。 第三部分是这本书的主干,是德西迪利神父在西藏传教的生活经过,是他对西藏政治、历史、宗教和文化的具体介绍和论述。作者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在西藏多年,和西藏王、民众、喇嘛以及一些得道高僧多有接触,又刻意学习了藏文,对西藏的历史、文化、风俗以及佛教都有精深的研究,所以他能够站得高远,看得开阔,向人们介绍西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习俗。全书很少有什么引经据典的论述,所说,都是带有作者烂熟于心的体认,所以叙述上总给人文笔流畅,内容充实的感觉。因为作者的陈述功利性不强,这一点和我们现代的社会区别很大,所以很少有什么水货或者浮华的东西,我们阅读,自然也就能够更为切实地了解有关西藏的真实历史情况。 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到西藏传教的起始经过,对西藏的地理,文化,风俗,习惯,有很具体的叙述,尤其是对西藏的语言。西藏人的婚嫁丧葬,讲得更为详细。这是西藏纪行中的一个着重点。因为作者生活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对西藏的认识和了解,都是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和西藏政界和宗教界人士的多次接触而来,又亲身经历了西藏当时的许多社会变动,所以在他的叙述中,我们今天所可以看到了一些社会现象,比如西藏灵童转世问题,一代一代达赖喇嘛的传承问题,西藏和周边地区的关系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根源性的认识,这对我们了解西藏的历史和文化,是有很大帮助的。另外一个着重点,则是作者对西藏宗教的介绍,这一介绍,使我们可以了解西藏宗教的产生经过,西藏宗教的具体内容和实质。作者在西藏多年,从许多佛学的经师学习,又精心阅读和研究了西藏的佛教内容,当他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认识和谈论这一宗教的情况时,我们可以更为相对冷静地了解西藏宗教的实际。作者的介绍不惮辞费,非常具体,系统,详细,叙述介绍中时有议论和批评,尤其是对在西藏流行的转世说,西藏宗教建立的经过,莲花大师的生活经历,叙述繁多,有的地方也很生动。 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由于信仰的缘故,对于东方的宗教文化,在认知上多是从自我的观点人手,在论述上总是认为在地球的这端有许多荒谬妄诞的地方,甚至像是要以天下为己任,要为西藏的宗教作一个指正。书中有许多批驳佛教的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作者是从基督教的观点人手来谈,辩驳也不是根据事实或者实际的道理来进行,但是在我们今天,在我们多少对基督教和佛教都有一点了解的时候来阅读,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作者看来,他是从一个文明社会来到了一个尚未完全开化的地方,言语中也流露出了不少的鄙夷不屑或者同情的口吻,有时候我们阅读起来甚至难以接受,这一点,发生在二百多年以前,我想人们一般是可以理解的。 经典性的著作,尤其难以翻译。因为这样的著作,作者在写作上总是非常认真,其中任何一个章节,一个段落,一句话,在作者看来都是其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忽缺,在翻译中即使有一个词判断失误或者误译,都会造成全句或者整个段落的费解。《西藏纪行》这部著作,不乏这种令人难以理解的句子,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常常感到困难。虽然译者也曾经翻译过其他一些著作,也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是翻译这部著作,却感觉尤其艰难。作者叙说印度以及西藏各地区名称的混乱不一,西藏人名、物名以及一些专有名称的难以确定,一些佛教中人物以及他们在我们习惯认知中的对应关系,作者用西方的概念对西藏寺庙各种机构的陈说,再加上有许多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以及德文等羼杂其间,虽然中文的翻译常常也勉强借助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等,相互参照,以期准确,但是在实际翻译中还是感到措手不置。这里我得感谢丛书主编,也是本系同事王启龙老师,他给了我许多帮助,解决了我在翻译中所遇到的有关藏学的诸多问题;许多西藏地理以及宗教名称的确定,也都是在我请教他以后才得以完成。如果不是这样,我想自己是难以完成这一著作的翻译工作。在这里我谨向他表示感谢。当然,其中所有的翻译内容,如果有讹错,谬误,责任仍然在我,也敬请方家多为指正。 名著是确定的,它们完成之后也就永远摆放在那里,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和了解许多知识内容,昨天,今天,明天,都是这样;但是名著的翻译则仅仅是一个过程。今天有人翻译,并不是说就不要其他的人再继续这一工作,甚至可以说仍然需要,非常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尝试进一步的翻译,力求使我们在阅读中更为准确地把握原作的精神实质。就此而论,今天《西藏纪行》翻译的完成,也就是一个开始。译者诚心地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对藏学,对佛学,对语言学以及对基督教有精深研究的人,关注这一部著作,再次地翻译这一部著作。这样,拙译在将来束之高阁,冷眼旁观更多的人阅读新的更好的翻译新作,大概也会感到满足。 杨 民 于清华大学荷清苑2003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