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时代,浙商在变是必然的。此书写在浙江商人从企业家向事业家转变的一跃之间,生动地展现了这一代浙江商人的行践思寻,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写在路上的书”,也是迄今唯一一部对浙商变局进行思考的财经专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浙商之变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徐王婴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时代,浙商在变是必然的。此书写在浙江商人从企业家向事业家转变的一跃之间,生动地展现了这一代浙江商人的行践思寻,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写在路上的书”,也是迄今唯一一部对浙商变局进行思考的财经专著。 目录 序一 从企业家到事业家的跳跃 吴晓波(1) ——读徐王婴新著兼对浙商的期待 序二 从牡丹到玫瑰 杨轶清(7) 前言 浙商,不得不变(10) 传承篇 王均瑶 传承基业未了梦(2) 浙商,你拿什么传承基业?(15) 链接 胆大如何就能“包天”?(18) 出击篇 曾昌飚 迷雾中出击朝鲜市场 (24) 浙商,你以怎样的姿势走向国际?(31) 链接 曾昌飚的财富传奇 (41) 游资篇 王振滔 财团整合游资 (46) 温州资本“突围”的背后 (53) 链接 走近王振滔 (64) 危机应对篇 苏显泽 危机应对中成熟 (68) 浙商,备战危机准备好了吗?(77) 链接 善寻“战机”的CE0 (84) 职业经理篇 厉玲 千军易得,职业经理难求 (90) 温州两大财团CE0神秘撤身 (96) 冲突与融合(100) 链接 厉玲说银泰(109) 换位篇 吴敏一 换位依然精彩(114) 角色的“乾坤挪移”与社会进步(119) 链接 从知青到学者(127) 海归篇 夏建统 海归的精神之旅(132) “海归”与“草根”的互补性(140) 迂回篇 陈金义 迂回突破垄断“封锁线” (150) 为浙商的“禁地之旅”鼓与呼(158) 链接 我是个私经济的侦察兵 (165) 守望篇 冯根生 国企守望者(170) 守望者的“麦田”在哪里?(179) 链接 与冯根生谈“人生” (184) 品牌篇 章鹏飞 品牌之梦的凤凰涅槃 (190) 品牌,利润之外的追求(198) 链接 我是一只燃烧的火鸟(206) 后记(209) 试读章节 王均瑶 传承基业未了梦 38岁,就走过了“草根”浙商创业20年的全过程;与鲁冠球、徐文荣、宗庆后等同台共舞;后又跻身国际大都市上海,成为“新浙商”的领军人物。自我超越的过程有过怎样的内心挣扎与升华? 从农村到大都市,从家族企业到现代的公众公司,王均瑶呕心沥血,励精图治。遗憾的是天妒英才,38岁的他留下了一个横跨五省、下属20多家公司、由三大产业板块组成的枝蔓丛生的多元化企业集团给他的后继者。 与王均瑶一起打拼出来,并一直充当助手的王均金能否接好班?创业容易守业难,更何况这个守业是建立在许多必须的“革命”基础之上的。均瑶集团的传承充满了悬念……“我面试合格,被允许登上舞台” 38岁,人生的精华时刻,他匆忙地走了。王均瑶,这个创造了“胆大包天”的创业神话,成就了均瑶集团恢弘旗舰的著名浙商离开得匆匆,太匆匆! 2004年11月13日,大雨滂沱,哀乐低回。在上海龙华殡仪馆的肃穆悲情之中,一千多冒雨前来告别王均瑶的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一起含泪缅怀王均瑶。 悼念大厅两侧的一对挽联令人浮想联翩,逝者身前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忆当年胆大包天名惊四海成改革英雄,看今朝英年早逝声撼神州得百年美誉。”一副挽联,是他短暂却灿烂的一生的最佳写照。 王均瑶的许多做法令人看不懂。就是在他的家乡温州,也有许多企业家看不懂他的做法。人们看不懂他的投资理念,看不懂他的产业战略。更多的人是看不懂他内心的梦想与追求。其实,他的身上浓缩了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艰苦奋斗的历程。他的内心蕴涵了一代浙商的梦想,看懂了他就看懂了一代浙商的追求。 王均瑶很忌讳别人挖他的“老底”,不愿意别人提起他过去清贫的家世。我曾采写了一篇稿子,其中有一段提及他艰辛的童年生活,发稿之前被要求删除了。 在接触了许许多多的浙商之后,我开始理解他的这种心态:广大的浙商大都出身贫寒。浙商的发迹是“穷则思变”而“变”出来的。草根浙商在创业的过程中,特别是创业初期,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挫折。 “他的第一桶金是怎样挖到的,至今没有人说得上来。公开的说法,他最早的一笔钱是1990年亚运会期间在北京赚到的。而1991年他包飞机,是提着几十万的现金到民航局去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说。而他身前的另一位好友则告诉我说,早在1987年,他就去上海包过飞机,那是隶属于空军的“中国联航”。大胆、敢想、敢做、敢冒风险的浙商特点在他身上充分体现。 而即使是外界耳熟能详的“胆大包天”,也是在他大半年的奔波之后,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盖了100多个图章之后,才开了历史的先河——开创了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的记录。 在民营经济还不太被认可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打工仔能够介入国家完全垄断的民航业,不能不说是一项壮举。而这个时候,也正是一大批的草根浙商风起云涌介入许多国家垄断行业的历史阶段。 “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我的个人形象、人生道路都改变了!如果说人生是个大舞台,那一天,作为一名演员,我面试合格,被允许登上舞台。”王均瑶曾这么对采访他的记者评价那一天。 也许,没有人细心地体会:王均瑶的这段话,看似欣喜看似乐观,其中却蕴涵了太多的沧桑感。一个浙南贫穷的小农民,一个小打工仔,一跃而为全国瞩目的风云人物,其背后,隐含了怎样艰辛困苦的历程! 出身贫穷,便渴望走出贫穷,渴望走向成功和高贵。这是浙商骨子里的愿望。这也许也是许多浙商热衷于快速发展的扩张之路的原因之一。要快速,就要超常规发展,就要出奇制胜,有时甚至是急于求成也不足为奇了。P2-4 序言 从牡丹到玫瑰 杨轶清 徐王婴女士请我为她的新著作序,我一开始不假思索地推辞了:我从来没有给任何人做过序、跋之类的体面文章,我觉得自己还不够格。 虽然自知没有给人作序的资本,但心里还是很愿意说上几句的。因为一则这是“浙商书系”的第一本书,我是“浙商书系”出版品牌的始作俑者,头一只小老虎问世,可喜可贺;同时,这也是浙商研究会正式亮相之后的第一本专著,推出研究成果是浙商研究会的主业之一。因此,我跟徐王婴女士商量,我不作序,我以一个“先睹为快的特殊读者”的身份——比现在看到本书的诸位至少早一个多月,对《浙商之变》的特点、亮点和不足做一个点评。 徐王婴是浙商报道和浙商研究的痴迷者,带着一腔“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情感”在关注这个特别的群体,充满了热情和执著。《浙商之变》是徐王婴的第二部浙商概念专著,前面一本,也就是2003年春天问世的《对话浙商》,我也从头到尾看过。《对话浙商》是典型的“女性财经”文章,温婉、细腻、感性,甚至带着那么一点点仰视和经不起推敲的赞美。看完这本《浙商之变》之后,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浙商之变》首先是从作者的风格和视角开始变起。虽然抒情色彩依然明显,冷静仍然敌不过情感流露,但牡丹花已经变成了玫瑰花,虽然鲜艳依旧,但枝条上已经多了许多尖尖的小刺,有些刺眼甚至扎手。 “变脸”是我对《浙商之变》内容的第一个印象。书中主要人物都是被媒体聚光灯追逐的人,用一句流行的话语来说,这是一些公众已经“审美疲劳”的人物。要出新出彩非常难,但书中出场的这些老面孔依然给我一种新鲜感,似曾相识又有几分陌生。徐王婴之所以“变脸”成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她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我号称浙商研究专家,知道要画出浙商的脸谱并不难,难的是写出浙商的“精气神”,表达浙商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徐王婴笔下,冯根生的率性、吴敏一的无奈、厉玲的简单、苏显泽的正道、陈金义的沧桑、章鹏飞的天赋、王均瑶的令人唏嘘、王振滔的激情、夏建统的聪慧都历历在目。他们的似火激情,他们的雄心万丈,他们的艰辛困顿,甚至他们的尘埃渺小,一个个生动而鲜活。 不仅仅唱响“走进春天”的主旋律,也唱出“走进冬天”的警示音——这是《浙商之变》的第二个明显特点。浙商的崛起,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但有谁知道这棵小草当年在风雪中的磨砺和泥土里的挣扎。从这个意义上说,浙商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但现在显然还没到坐下来盘点历史的时候,那样的工作放到浙商“退出舞台”时来做可能更合适。 我们浙商研究会的同仁曾经讨论过这样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浙商听到的好话太多了,现在是更需要头脑冷静,泼几盆冷水的时候。因为现在是一个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时代,今天属于浙商的荣誉,20年前是广东人的,你能不能保证20年后光环依然在你头上?问题还在于20年根本不够,浙商要成为一个品牌,而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至少要传三代以上,现在第二代才开始上来,晋商、徽商之所以到今天还挂在人们嘴上,就是因为他们横跨三五百年不倒,根扎得很深。所以浙商真正的历史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浙商现在是明星,大旗已经竖起来了,但要想红旗不倒,不是一颗流星,还有更艰苦的千山万水要走过,而经营环境的束缚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了我们的拦路虎。本书在这方面着墨不少,但遗憾也在这里,如果能够有“浙商败局”的典型案例解剖,相信对本书会增色不少。 《浙商之变》的第三个特点,在于本书跳出了单纯人物传记或案例分析的范畴,也不是以知名度为标准,而是以“事件”及其代表性为选材、为依据。本书的讨论范围涵盖了职业经理人与民企老板的冲突与融合、官员下海及其人生角色定位、民企成长的瓶颈及其突破、草根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国际化路径、资本市场的冲击和洗礼等一系列带有共性和趋势性的问题。这样对更多的读者有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 在这个“惟一不变的是变化”的时代,浙商在变是必然的。但“变”是一个天使和魔鬼联体的双面人,从草根到大树是变,从良种到秕草也是变。在充满变数的年代,一本书对“浙商变局”的影响和改变也许微不足道。我们自信能做到的,就是关注、参与、推动浙商健康持续发展的热情始终不变,这一点我与作者共勉之。 (2005年2月) 后记 直到那一天,2004年11月11日上午之前,我还没有现在这个清晰的感觉——2004年,浙商走过了好大的一个拐点! 那天上午,很好的阳光。我和有着“中国百货界第一职业经理人”之称的厉玲相约于杭州西湖之畔的湖畔居茶楼。其时杭州的媒体对于厉玲离开银泰的新闻已经全方位地进行报道。我所供职的《浙商》杂志是本月刊,虽然出刊时将是“旧闻”,但还是希望能有独特的视角来解读这一次职业经理人的离职事件。于是,有了这样的约会。 冬日阳光温柔地铺洒在波光粼粼的西子湖,我和厉玲一边品着龙井,一边随意地聊着天。“我辞职真的是想好好休息休息。这些年干得也很累了,给自己点时间,看看书,梳理梳理思想……”她这样解释离开银泰的初衷。 突然,一阵手机的铃声打断了我们平和而宁静的聊天气氛。“王均瑶去世了,我们做不做新闻?”这是杂志社一个记者打来的电话。 虽然早有传闻,但一旦真的得到证实,还是感到那么突然。那一刻,心,好像被什么扎了一下。 和厉玲分手之后,很快又接到她的电话:“真的吗?王均瑶,他还那么年轻,真的吗?真的感到太突然了,太遗憾了,太……” 第二天,浙江电视台经济频道邀我到演播室里做了一档纪念王均瑶的节目——因为我曾经两次采访他。再次日,我赶赴上海,参加了他的公祭大会与追悼会。 从上海回来之后,我一边为杂志社赶写文章,一边感觉着自己像是大病一场。说实在的,虽然我曾经两次采访王均瑶,但都很匆忙,更谈不上有私交。然而,这个来自温州农村、叱咤商场的38岁的浙商还是以这样的方式触动了我的神经。 突然想起,2004·年,即将拉上它“曲终人散”的大幕,而换上充满神秘色彩的2005年的序幕。一时间万般感触、千种思绪涌上心头。许多动画的镜头交织闪现:中国第一个民间财团成立时的风光、中小企业板块启动时的兴奋、股票跌破发行价的尴尬、财团总裁离职时的黯然、西班牙烧鞋新闻的刺痛、宏观调控中许多企业在风雨中的哆嗦、民企造车进进出出的悲壮、海归浙商悄然崛起的欣喜…… 太多的事情让人感慨,太多的变化令人措手不及,太多的思考令人久久回味。 仿佛是突然之间,浙商走到了一个拐点。昔日赖以领先全国的体制优势已经不再、土地资源全线告急、能源的瓶颈成为了“全国之最”、浙商曾经引以为豪的过度扩张成为导致浙商危机的导火线、与传统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市场遭到挑战——浙江经济已走过了它的原始积累阶段。在全球化和网络化逼近的时代,浙江经济往何处去?浙商,在他以中国民营经济先驱者的身份令人关注并被当作中国民营经济活的标本的同时,体现了中国民营经济阶段性的问题——如果说,国有企业的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因“国企病”而必须民营化,那么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也引发了一些“民企病”。以浙商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如何超越,如何凤凰涅槃,这在全国来说也是意义深长的。 我的这本《浙商之变》,选取了我过去曾经采访、报道过,并在2004年都有“新动作”的十位浙商,作为十个篇章的契入点和由头。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展示浙商在“传承”、“出击”、“应急”、“游资”、“职场”、“换位”、“海归”、“迂回”、“守望”、“品牌”等方面的变迁与思考。每个篇章中所链接的人物档案皆为我曾经采写的文章。因时间匆忙(从王均瑶的离去触动我此次创作的灵感并动笔到脱稿,仅一个月时间,而白天还要忙着上班),难免多有疏漏,还望读者朋友海涵。 而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篇章,一种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我首先要感谢我所在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及其下属的《浙商》杂志社。这也是我不惜回顾自己这一段职业经历的原因。是报业集团对《浙商》杂志的创办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支持,才使我有机会在《浙商》这个平台上得以继续对浙商群体以财经记者的方式跟进观察、了解与体悟。特别是杂志社的总编辑朱仁华,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业务上也给我很多指导。副总编辑金海忠、莫云,记者部主任董树荣、编辑部主任雷泉林等同事的理解与支持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我还要感谢浙江省浙商研究会的前辈,会长胡祖光、副会长姚先国、徐天琪、谷迎春、颜春友、吕福新、王曙光、胡宏伟等的关心与指导。感谢我过去的领导费强、黄笑萍、张柏兴、卜玉超等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并特别感谢曾经给我鼓励与教诲,现已退休的前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尚碎岳等长辈。 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杨林海副总编和朱丽芳编辑,一直都在尽心尽力地为这本书“修剪”、“装饰”,并给了我许多有益的提示。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杨轶清更是在百忙中为我撰写了序言和书评。浙江省产交所董事长颜春友老师等为我的书稿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点点滴滴,都铭记在心,感谢之情难以言表。 这里还要感谢我曾经工作过的每一个单位,以及过去所有的同事、所有我曾采访过的对象;感谢所有不曾同事但仍以真心相待、给我关爱、给我帮助与鼓励的每一个朋友。 还要特别地感谢我过去的老师们。比如大学时教我心理学的陈波老师,也是我父亲的老师,虽然一直没有联系,却通过我的父亲时时捎来一个老师的深情厚望;我的中学班主任范肇云老师,获悉他在化疗之后在家休养,我却一直没有机会回家乡探望,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转达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忠心祝福和祈祷。 最后,我把特别的感谢献给我至亲至爱的父母、爱人、兄弟和家人。如果说,工作和写作是艰辛的,那么,亲人的爱则是我不尽的源泉。 希望我的努力能给我的至亲至爱们带去晴朗的心情与好运! 徐王婴 2004年12月2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