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斯特拉底》杂志曾评价陈曦"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非常光彩辉煌的音乐家",称赞他无疑正成为"当今世界乐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新星"。本书由陈曦母亲李建华女士所著,真实地记录了陈曦从稚子启蒙、得遇恩师,到磨励赛场并惊叹世界乐坛的传奇般的经历,这是母亲真实记录自己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此书的面世旨在让更多的小提琴学习者,特别是怀有演奏家梦想的琴童们客观的认识在收获与成功的道路上将要面对的种种艰难,将从一个侧面启迪和引导更多的学琴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晨曦初露(青年小提琴家陈曦母亲回忆儿子的成长经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建华 |
出版社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英国《斯特拉底》杂志曾评价陈曦"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非常光彩辉煌的音乐家",称赞他无疑正成为"当今世界乐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新星"。本书由陈曦母亲李建华女士所著,真实地记录了陈曦从稚子启蒙、得遇恩师,到磨励赛场并惊叹世界乐坛的传奇般的经历,这是母亲真实记录自己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此书的面世旨在让更多的小提琴学习者,特别是怀有演奏家梦想的琴童们客观的认识在收获与成功的道路上将要面对的种种艰难,将从一个侧面启迪和引导更多的学琴者。 内容推荐 本书完整而真实地记录了陈曦从稚子启蒙、得遇恩师,到磨励赛场并惊叹世界乐坛的传奇般的经历,这是母亲真实记录自己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此书的面世旨在让更多的小提琴学习者,特别是怀有演奏家梦想的琴童们客观的认识在收获成功的道路上所要历经的种种,将从一个侧面启迪和引导更多的学琴者希望里程的起步。聆听美仑美奂的现场演奏,回首长久以来被笼罩在"天才演奏家"光环下的陈曦的真实艺术心路,相信观众所收获的感触将远不止于此。"我只是热爱小提琴,并把它当作终生的事业。"--陈曦如是说。陈曦自幼学习小提琴,显现出极好的音乐天赋。1995年考入中央院附小,师从赵薇、隋克强教授,1999年,成为林耀基教授的学生,进步神速。2000年,获得第八届维尼亚夫斯基青少年国际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五名,此后接连在国内外获奖。2001年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时年16岁的陈曦成功地演奏了拉威尔的《茨冈狂想曲》,引起轰动。他已与中国及世界十余个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达五十余场。2002年的第12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比赛中,陈曦以热情且富有张力的演奏,以及对作品丰富音乐性的深刻理解,从47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摘取银奖(金奖空缺),成为自该项赛事创立以来获得最高奖项的年纪最小选手。 陈曦的演奏纯真质朴,热情丰富,极富歌唱性和音乐表现力,舞台演奏风范与修养的日臻成熟,又使得他的演奏表现出难得的、超脱于其所属年龄的稳健感,大师风范已在不经意间点滴流露。英国《斯特拉底》杂志曾评价陈曦"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非常光彩辉煌的音乐家",称赞他无疑正成为"当今世界乐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新星"。 目录 引子 第一部 稚子学琴一波三折写传奇 1 天生拉琴的手 2 多灾多难的人之初 3 自幼培养成功品格 4 两岁成了小乐迷 5 爸爸的欲擒故纵法 6 培养大红苹果 7 郎朗爸爸的绝招 8 妈妈的决心之痛 9 不会忘却的往事与系在心上的结 10 飞来横祸 11 绝处逢生 12 笑话一担 13 离不开的王爷爷 14 毅力创造奇迹 15 儿子,你肯定能考上 16 六年磨一弓 第二部 恩师再造在音乐的殿堂里走向世界 1 父亲的远见 2 学有榜样 3 地下室里成长 4 因势利导塑造人格 5 首战告捷 6 获奖后的诺言 7 可敬的好老师 8 换师之痛 9 林氏教学法 10 林老师的助教 11 波兰受挫 12 打开心灵的音乐之窗 13 16岁全国夺冠 14 我与死神打了个照面 15 保冠比夺冠更难 16 大家相助 17 大师的财富与情怀 第三部 莫斯科磨砺 真金不怕火炼——妈妈的日记 林老师的电话 一路心事 在宾馆听林老师上课 卸下包袱 背着儿子夸海口 Chen Xi来了没有? 别开生面的开幕式 十全十美的签 电话遥控 陈曦的音色太美了 失去伴奏 随时充“电” 不幸被球迷误伤 宾馆赛场两茫茫 母亲对“母亲”的思念 归心似箭 至高无上的利益 异国他乡同胞情 父子师生两牵挂 日本人的道歉 最好的伴奏 陈曦成了新闻人物 进入复赛 儿子的体贴 停琴三天以后 奇迹出现之后 林老师说的对 儿子批评我太骄傲 餐桌上谈陪读 我要反思自己 红毛衣的祝福 万千宠爱于一身 莫斯科人都爱你 虚惊之后是狂喜 我要从零开始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 乐队的惊叹 儿子一天天消瘦 我又犯了老毛病 Lin Yaoji了不起 Xi Chen是块金子 妈妈,我心慌 不眠之夜 林老师临阵摇控 评委们起立为他鼓掌 “得不得第一不重要了” 中国赢了! 一阵狂喜之后 顽皮学生蒙老师 咱们的目标你还记得吗? 骄傲的时刻 辉煌的演奏 兹老师回国了 音乐会上的中国选手 感人的一幕 xi Chen你好! 四十分钟的旅游 再见了,莫斯科! 载誉归来 厚爱与厚望 第四部 展曦初露期待永久的光芒 (1)盛誉之下的陈曦 (2)赤子之心 (3)音乐天才“闹”台湾 (4)泪洒台北机场 (5)报考路上的爱与失落 (6)比考上柯蒂斯还幸运的事 (7)未别三日也当刮目 (8)妈妈的离愁变奏曲 (9)小鸟放飞了 后 记 附 记 试读章节 2003年8月26日下午,我心爱的儿子陈曦告别了家乡,告别了祖国,飞越太平洋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程,去实现他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他曾在一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出国学习的目的。他说,我要广学知识,积累经验,把这些知识最终带回中国。毕竟中国西方古典音乐的整体水平还不是很强。我应该有责任让中国与西方架起更多的音乐桥梁。让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更快速的发展。我为儿子的赤子之心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 那天下午,我从机场送儿子回来,坐在静静的空荡荡的北京家里,心潮翻滚,思绪万千。还不满19岁的儿子今天终于离开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妈妈和爸爸,离开养育了他近19年的这个家,那份无法割舍的骨肉之情和母亲的无限牵挂,让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淌,流淌。我的脑海里不断的泛出他孩提时学琴的情景,耳边总是回荡着他的优美琴声。从他呱呱坠地,到三岁半举起小提琴踏上学琴路,到11岁考进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直至今天走出国门;从他的父亲对他进行音乐启蒙,到他幸运地先后拜师名门。他9岁在省内夺魁,13岁获得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比赛儿童组第一名,14岁获得全国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三名,16岁获得全国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17岁获得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比赛的头奖,在这些耀眼的光环背后,他历经了常人不可想象的磨难,却都丝毫不曾动摇过他热爱小提琴学习小提琴的坚毅决心。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直感动着我这个做母亲的心。往事历历在目,我默默的静静的回味着,沉思着,止不住的泪水像一根长长的线,把我带回到无法忘怀的那个深秋时节。 一九八四年十月的沈阳,秋风瑟瑟。我常常独自漫步在南运河带状公园的皂角园内,枯萎的皂角不时地被阵阵寒风从树权上吹落下来,在空中打个滚后便怅然无力地落在地上,有时还会飘落到我的头上。这样的天气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感时伤怀的情绪的,而我不然。我只觉得天高云淡,心旷神怡。我的脚步说不出的轻盈,我的心头洋溢着春天般的阳光,因为,我就要做妈妈啦! 对于这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我的心中充满爱与祈祷,虽然我还不知道他是男是女,长得什么样,我却已经和他有了心心相通的默契。在经过了漫长的十月怀胎后,我带着胜利般的喜悦期待着和他见面的那一刻。 是不是所有的母亲在临产前都怀着和我一样的心情? 十月二十二日的晚上,我被一阵阵剧烈的腹痛惊醒,妈妈轻轻走到我的床边,伏下身子贴在我耳边轻声地说:“建华,别着急,每个要做母亲的女人都得遭这份罪,挺一挺吧,啊?”我无奈地看着妈妈点点头,那时候,我还没有想到,有一天,我的如此教导女儿要坚强的母亲却因为无法忍受我对她外孙的“虐待”而伤心落泪。 夜阑人静,繁星闪闪。整个城市都在沉睡之中,我的阵痛越来越频繁,越来越规律,妈妈终于叫车将我送到解放军二O二医院。二十九年前我就是在这所医院里出生的。 P4-5 序言 陈曦的母亲,李建华女士,写完《晨曦初露》后,嘱我写点什么,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因为陈曦一人中央音乐学院,我就关注他的成长,我把他当做一个小朋友看待。我眼见着他一步一步地辉煌,琴艺比身体长得还快,从全国比赛的第三名到第一名直至柴可夫斯基大赛的小提琴组银奖(金奖空缺),那年他才十七岁。当然,在他学琴的道路上,也充满着坎坷,这些,本书有详尽的记述。 李建华在这本书里,还准确地记录了陈曦学琴从启蒙到发展再到提高几个阶段的老师教学观念和方法,如王冠、赵薇、随克强、林耀基等。特别是林耀基教授,是被迪蕾称赞的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他为我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与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陈曦只是他的教学成果之一。 陈曦赶上一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在家长、学校、老师的关怀下,思想、文化、琴艺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他已经走上了国际舞台。现在他就读于美国著名的音乐大师的摇篮——柯蒂斯音乐学院,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陈曦对祖国充满着热爱,对母校中央音乐学院深含着眷恋之情。他身在美国,经常和我联系,谈论他的学习心得。他只要有机会探家,就回到母校,重新感受这大家庭的温暖。 我衷心地祝愿陈曦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为祖国争光,为母校添彩。 我也希望更多的校友,拿起笔,记录自己学习音乐的经历和喜怒哀乐,让他成为我们中央音乐学院的宝贵财富,去启发、感动更多的学习音乐的朋友。 2005年1月6日 后记 2004年的7月初,我终于把这本书写完了。陈曦正巧回国演出,我拿给他看,他由于在国内的演出结束后还要去加拿大演出,只匆匆看了一遍,谈了一点他的感想,提了改动的意见。是否要按照他的意见改?我仔细考虑了一下,这本书仅仅是我从一个做母亲、做妻子的角度讲述我们一家人努力奋斗的过程,既不代表陈曦,也不代表他父亲陈康对某些事情和问题方面的观点、看法,所以,我决定把他的想法放在《附记》里,读者仍可以从中对陈曦有更进一步地了解。 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多关心陈曦的老师、朋友们都向我提出同一个问题:陈曦现在还很年轻,可以说是人生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漫长,给他写“传”早点了吧?还是谨慎为好。其实我的这本书并不是为他作“传”。我的动机和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书中详细记录了陈曦参加第12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全过程,为中国辉煌的音乐赛事留下宝贵的一手资料,我想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和荣誉;二是在陪陈曦学琴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给他们提供一份鲜活的教材,让他们在借鉴我们成功经验的同时,吸取我们的教训。我也曾问过陈曦出书会不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影响,他坦诚的说:“妈妈,你不要担心我,我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不会受任何影响。我只是希望你的书早点出来,有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读你的书。” 孩子是棵娇嫩的幼苗,爱护他们培植他们是我们的责任。也许有人读完这本书后会产生不让孩子学琴的想法,认为学琴太残酷太冒风险。希望我出书的动机和效果能够一致,让今后学琴的孩子们避开这些坎坷风险,健康愉快在高雅音乐的陶冶下,培养高尚的情操,高贵的品质,高雅的气质和高超的琴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 陈曦看完书稿后诧异不解地问我:“妈妈,给你提一条意见,书里提到流泪的地方太多了,这至于吗?我怎么那时没看到?”我说:“儿子,母亲流泪时也怕孩子心酸,她要尽量地回避而偷偷自饮。”想来我说的这句话,也只有等儿子为人父时才能真正理解。不是没有眼泪写不成书,而是写这本书不能不流泪啊!在整本书中我用心、用情、用泪来写,忏悔我的过错。正因为儿子童年的那段不幸让我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在他七年之后莫斯科夺银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时,我不能不因联想而流下更多的眼泪。 陈曦的恩师林耀基教授非常关心本书,对大部分章节仔细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木青老师、赵世民老师、李天骄女士对此书给予了很大的指教和帮助,特别是刘向荣女士对于书的结构调整、文字语言艺术提炼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向以上各位及所有关心我们的老师、朋友们嚷示最深切地谢意! 感谢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 作者李建华 2004年7月1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