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之二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美国)贝蒂·艾德华著//张索娃译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被通用电器、IBM和AT&T等大公司列入创造力培训教程用书。本书首版即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一年多之久,十年后再次上榜。迄今为止已被译成14种文字,全球销量达255万册。美国七大强势媒体如《读者文摘》、《时代周刊》、《纽约客》、《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出版商周刊》、《今日》等强力推荐!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斯贝瑞强力推荐!

本书通过简单的步骤练习教你一种看事物的全新方法。不论你是经理、教师、作家、技术员,还是学生,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之二》都将有效地帮你开发创造力。本书也是为无绘画基础的人士而编写的。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有灵光一闪的时刻!

这是创造力显现的时刻。创造力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源泉,做出决策的基础,是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和展现我们的智慧的保证。成功开发创造力的方法是点燃你的灵感之火花。

现在,贝蒂·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之二》的作者,她的这本书销售上百万册——向我们证实,我们画出的东西可以像我们看到的一样好,一样真实。她为我们破解了创造力发生的秘密,开发创造力的潜能,并用于解决日常问题。贝蒂·艾德华教你通过绘画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简单的步骤练习——这些都不需要特殊的艺术技巧,贝蒂·艾德华将教你一种看事物的全新方法,不单单学会观察树木,还要学会观察森林。总之,你的视觉,观察事物的方式,你的感觉,思考问题的方式决定着你的创造力。你将学会通过以下步骤来学会解决问题:

·洞察·饱和·沉思·启迪·求证。

不论你是经理、教师、作家、技术员,还是学生,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之二》都将有效地帮你开发创造力。本书也是为无绘画基础的人士而编写的。

目录

序 在黑暗中绘画

第I部分 一种新的看事物的艺术

1、创造力:善变的概念

2、用心中闪烁的灵光作画

3、好好审视创造力

4、根据解说作画

第II部分 让思绪看得见

5、用有可比性的语言作画

6、创造可表述的标签

7、把洞察到的真相画出来

8、用直觉作画

9、用最初的灵感绘画,并找出问题

10、画出事物的内涵

第III部分 思考的新策略

11、绘画的游戏规则

12、根据新的视角作画

13、肢体的修饰:画出优雅的姿态

14、以蜗牛的速度作画

15、抛开我们的假设来作画

16、看事物不仅仅定转动你的眼球

17、观察画面的前提、比例和相互关系

18、阴影指明绘画的方向

19、慢慢接近那个神奇的时刻

20、心中的绘画动力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用有可比性的语言作画

当然,作为一个教师,我必须依靠词汇语言教我的学生。但是作为一个绘画老师,我同时还会用到其他的语言--绘画本身的视觉语言。因此,我在如何教授创造过程的这个问题上,也打算使用两种形态的语言。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乔治·奥维尔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名为《新词汇》,大概完成于1940年。尽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词汇性的语言,但它让我把自己的研究与创造者的笔记联系到了一起,它还证实了我关于创造过程中L模式和R模式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的观点,以及一个在20年间我一次又一次地拿起又放下的概念:绘画--也就是留在纸上的痕迹,无论是否具有可识别的图像可以被当成一种语言来解读,它们都能够向制造这些痕迹的人(以及欣赏者)揭示作画者脑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或原创的想法,我越来越被这种说法所打动(在第四章蒙德里安的菊花画中有介绍),以至于认为绘画也能揭示出在绘画的过程中到底哪一个大脑模式--L模式还是R模式,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此外,我一直在与自己的学生共同研究一个看法,那就是抽象的绘画--也就是说,在纸上留下纯粹的表达性的痕迹,完全没有任何写实性的或象征性的图像--可以揭示出连思考者本身也没有意识到的思绪。

挖掘视觉的思绪

在《新词汇》中,奥维尔使用了"让思绪看得见"的短语,对于我来说,这似乎正是我寻找的东西,一个指向R模式语言的线索,这种语言与L模式词汇性的语言有可比性,却又完全不同,而且它有可能提供了进入创造过程中那些晦涩的、只有R模式才能工作的阶段的方式。

在奥维尔的这篇文章中,他想到了在描述思绪时,词汇有限和受限的能力--这与前文旁注中高尔顿的"小烦恼"不谋而合。奥维尔说:"任何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会注意到,我们的语言在描述脑海中发生的任何事情时,显得特别无力。"作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办法,奥维尔建议发明新的词汇,但他又很快指出,如果每个人时不时地发明新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就会天下大乱了。然后他又回到原来的想法,制造可以描述精神状态和事件的新词汇的第一步,就是要"让思绪看得见"。

"总而言之,"奥维尔写道,"必须给词汇一个物理的(或者说视觉的)存在方式。仅仅谈谈它的定义是没有用的;当你试图对文艺评论家们使用的字眼(如感情脆弱的、平民化的、病态的等等)下定义时,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这些字眼毫无意义--或者说,对每个使用它们的人来说,都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我们需要的是让语言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形态,以让所有人都不会搞错它的意思,当不同的人在脑海里进行识别和认可时,能够对其统一命名。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找到一个办法,让思绪客观地存在就可以了。"

奥维尔进一步指出,电影可以成为沟通精神过程的介质:"请你想一想,大脑中几乎任何一点细微的活动都能够通过电影的神奇力量表现出来。一位拥有私人电影摄影和放映机、所有必要的道具和一整个剧团聪明演员的百万富翁如果愿意,就可以把所有他的内心活动都展现出来。他可以解释自己行动的真正理由,而不是说一些合理化的谎言,他还可以指出自己认为美好、可怜和有趣的事物--而一个普通的人只能把对这些事物的感觉锁在脑海里,因为找不到语言来表达它们。一般而言,他能让其他人了解他……尽管把思绪转换成可见的形状并不容易。"

奥维尔注意到,尽管他把这些思绪写了下来时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但他还是认为这些想法具备一定的价值:"让我好奇的是,当我们的知识、生活的各方各面以及(我认为紧跟着的应该是)我们的大脑都飞速发展时,语言,这种沟通的主要媒介,却几乎没有改变。"

P50-51

序言

在黑暗中绘画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开始时我只有一个初步的念头,认为视觉感知、绘画(在本书中主要指素描)、和创造力存在着某种联系。接下来的写作实质上是不断地搜寻、猎取任何蛛丝马迹帮助我获取这个概念的点点滴滴,并把它们拼凑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易于了解的整体。

写作初始,我脑海里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书最终将会是怎么一个样子。事实上,随着稿子越堆越高,它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指引着我进行下一步的搜寻,而不是反过来。因此,我惊奇地发现,自己不仅在写一本关于创造力的书,还同时经历着创造的过程——搜寻本身和搜寻的目的合二为一了。

我的搜寻由许多有创造力的个人所遗留下的只言片语开始。我发现,在这些文字中他们总是声明词汇本身并不足以描述他们经历过的创造过程。一些人还建议,如果想变得真正具有创造力,我们必须摒弃那些我们通常使用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而另一些人则严肃地指出,词汇性语言不适合在进行某些创造性工作时使用,词语有时甚至会干扰思考。

然而,词汇性语言和分析性思考长久以来一直支配着人类的生活,很难想像还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而且非常有价值的方式能把我们的经历转换为思考。我们已经习惯于现有的关于语言的观念,确切地说,这些语言包括:音乐语言、舞蹈语言、数学语言、相对比较新的电脑语言,当然还有美术语言,所以肯定很难接受一个全新的关于语言的观念。但如果我们抱着把这种视觉的、感知的语言放在与词汇性、分析性思考过程等同的位置,并从中受益的想法,那么它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观念。这个观念来源于196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精神生物学家罗杰·W.斯贝瑞的先锋性研究,他发现并研究了人类大脑功能的双面性和人类认知,使现代思维观念发生巨大的改变。事实上,人类大脑的整体、视觉、感知模式正逐渐被大众接受,并将其当成是与连续的、词汇性的、分析性的思维模式具有相等价值的伙伴。

因此,我发现,到处都能找到对我的想法的肯定和确认的事例,也就是说,直接感知,一种不同的“看事物”的方式,是思维过程——同时也是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找到一种获得这种眼力的方式将大有益处,当然不能通过词汇,而是通过与这种眼力相匹配的一种方式。因此,为了能找到获取创造力的关键,我开始探求能够表达出这种视觉和感知的人类大脑思维模式的方式。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种已经在使用的语言——绘画的语言,它不仅能把我们看见的事物真实记录下来,不论这种事物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在我们的想像中,而且与我们用词汇来记录自己的思绪和想法的方式有点儿相同。绘画就像词汇一样具备一定的含义——有时这种含义甚至超越了词汇所表达的范围,虽然如此,它却并不能把我们混乱的感官印象变得通俗易懂。

用一种不同的语言来思考

有了如上理解,我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视觉感知、绘画和创造力之间的联系。但我的搜寻还没有结束,现在我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视觉语言到底在创造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而且如果有可能的话,到底怎样使用它?而这恰恰也是本书的目的。你将在书中学到如何绘画——但那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学习如何绘画,我相信你将学到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看事物,以提高你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我想,你将会为自己能够这么快地掌握高超的绘画技能而惊喜;同样地,你还会为自己其实已经知道许多视觉感知思维语言而感到惊奇,而此时此刻,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个事实。我还希望,你能发现这种新的语言在与词汇性的、分析性的思维语言组合使用时,不仅可以为真正的创造力——也就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独特的念头、想法、发明或发现——提供至关重要的元素,还能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后记

“以此纪念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他用自己的小刀帮我削画图的铅笔。”

仅仅是瞄一眼书上的第一行小字,我就喜欢上了这位作者。

我立刻破译了她,从她祥和的外表到她流淌爱意的内心。

她一定是透过门缝用童年的目光看到那一幕的:满头花白的父亲佝偻着背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用小刀专注地削一枝又一枝硬芯与软芯的绘画铅笔。当父亲用他粗糙的手把那些精心削好的铅笔装进她的书包,默默放在她的床头时,她会把头半埋在被子里,假装睡着了。

她用满怀感情的心灵抓住了那一刻的影像,把它深深珍藏在记忆的小箱子里。

我不用看见她,我能想象出她作为美术老师的可爱。就像迅哥儿那个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那样可爱。当古文读得万分得意时,便会把头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她不只是可爱,她目光里还闪动着智慧与狡黠。她总是在琢磨,琢磨出授课的要点,让学生一下了然于胸。她不只是智慧,她内心还充满感动。为斜阳中老人缓步前行的背影,为呀呀学语孩子的第一句模糊的发音,为花瓣上晶莹滚动的露珠,为晨雾中贴着水面飞过的一行白鹤,为人生与自然中数不尽的细微末节而感动。

在如此润泽的心田中,金灿灿的谷穗沉甸甸地勾下了头,她正一抹额头的汗水,召唤我们去开镰收割呢。

当我译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真有点儿嫉妒。

小时候,我常常幻想自己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一抓住铅笔或者蜡笔,纸上就会随着笔尖的移动,神奇地出现彩虹与仙女。记得老师还没有进教室的时候,班上那些捣蛋鬼就会在黑板上乱画,一下子画一个抄着双手神气活现的胖太太,一下子画一个叼着烟斗驼背的老先生。让我心里装满了羡慕。

大一些,知道了凡高与罗丹,知道了八大山人与郑板桥,我便在梦里看见他们睡在我们需要仰望的云端。

再大一些,看过周作人,俞平伯,沈从文,汪曾祺……那一类让文化浸到了骨头里的文化人往来信札。他们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内心,而从不在意肉体存放在天地的哪一个角落,好像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已经有了瓷砖、打字机与塑料袋。他们写信的纸,是苏东坡也用的宣纸。信笺没有受过机器的伤害,多半自己画。砚台,毛笔,竖行写。不仅写,还画。文字的前后或是中间画几支墨菊,淡彩的兰花……一封短信,写成了一幅有心性的书画作品,让你读了文字还要读画,读文字与画之间洋溢的气息与高古的心境。

我看过一位老先生的信,信最后写你什么时候回来? “回”字是画的,画成两个圆圈的形状,并有一行小注:古“回”字可随意画多少个圈,皆不为错。一下把我的眼眶看热了,身子轻飘飘的,“高山流水”的古筝旋律像老织机的梭子,一遍一遍把我穿透、托起。人与人之间竟有这样九曲回肠的情谊,像梆子一样声声急切,又像止水一样平静含蓄。

我真想追上云端去,在他们身边行走、飞腾。

但我不会画。我嫉妒现在学画的孩子。如果当年也有一本这样智慧的美术教程,我肯定会掌握所有绘画技巧的。我也会画出一个奥妙无穷的回字。

这是一本教你在最短时间,用最高效率学会绘画技巧的书。它在美国一下销了两百万册,可见非常实用。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实用的国家,看看美国官员那一张张傲慢的脸,你就知道,讲实用比讲这个、讲那个漂亮的空话要强。

我想说,实用很好,但未必很够。不懂光、影、色、线条、素描、结构,肯定当不了画家,然而,懂了绘画的全部技巧,可以熟练地画画,又未必能称之为家,成一方气候的画家。

作画如作诗。《随园诗话》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实在是中肯的心得。画画因涉及技法,当然要关乎书,关乎理。但要画出味,画出道,怎么能少得了别才与别趣?依我看,只讲才,只讲趣,轻了。古今中外成大器者,作品的底色是忧患,以及大悲大苦中心灵的骄傲与不屈。

我能感受到凡高的重压,他让我的目光一触及他的色彩,就胸闷得喘不过气来。向日葵花瓣吐出的金黄火舌时时会灼伤我的皮肤直至肠胃。

我窥测透了毕加索那一类家伙隐藏很深的苍白。商人与应声虫得手应心的炒作是一种太实用的手段,效果一流。画人画不好或是不时髦了,就去画鬼,再贴几个新名词,某某主义便畅行了。拆穿一看,被媒体鼓吹成庞然大物的,未必是什么真鸟。

还是讲讲我们的中国。这些年,拍卖行里扬州八怪的字画价格不菲。八怪中,郑板桥当然不乏才趣。但有点捧过了头。实际上,他的字画,远不如金农来得厚重。倘若与八大山人碰面,他最好把卖画的银子藏牢实,退到一边,闭嘴鞠躬才是。

八大山人可以懒得瞟一眼郑板桥,却不能不向徐渭投去内心的敬意。

徐渭,明万历人。他有军事奇才,“谈兵多中”。他有大性情,“非巾帼气事人者流敢望”,所谓骚坛盟主,“多叱而奴之”。显贵求见,拒而不纳。却常携酒与下隶对饮。西方人大惊小怪,把凡高的凄苦宣传得沸沸扬扬,徐渭坐牢,获死罪,人生大跌大宕,不是凡高辈小灾小难所能比拟的。凡高不过是给妓女割了一只耳朵,徐渭“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凡高的文字,不过是写了几封书信,徐渭的诗文,袁宏道有千古绝评:“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如羁人之寒起。”

徐渭之书画,是徐渭的团团咳血。他压根就没打算要天下的凡夫俗子认同欢呼。他的墨迹,如《行书诗轴》、《青天歌》种种,融合了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一笔一画,有如结实的泥坨,朝你砸过来,穿透你的肉体,直入你最痛楚的心。谋篇布局,有如败絮,用血丝织就,网罗你每一根神经,以致这个充满虚伪与罪恶的世界。试问背负如此大苦楚者,天下有几人?

徐渭生前“名不出越”,死后以致今天的书史画传皆少有纪录。

我提及他,绝不只是要为一位被尘封的末路英雄抒一口不平之气。我祈愿一切想画好、写好的人们有一双慧眼,穿透尘世的雾瘴,看见那一点点本来就已稀疏的星光。

译 者

二零零二年腊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7: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