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广大同仁研究、开发新型复合材料,使广大读者更多了解复合材料、选择和应用复合材料,《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在修订中增加了纳米材料性能、制备和应用部分,并且在原有颗粒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纤维复合材料,在本书最后还列入了一些常用的附表以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由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李荣久教授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 |
分类 | |
作者 | 李荣久编 |
出版社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了方便广大同仁研究、开发新型复合材料,使广大读者更多了解复合材料、选择和应用复合材料,《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在修订中增加了纳米材料性能、制备和应用部分,并且在原有颗粒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纤维复合材料,在本书最后还列入了一些常用的附表以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由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李荣久教授主编。 内容推荐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共分5篇27章。第一篇粉末原料的性能及制备方法,包括金属氧化物、难熔化合物、纳米粉末的性能及其制备。第二篇陶瓷-金属复合原理及材料的制取工艺,包括陶瓷-金属复合原理;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成形技术、烧结技术、热压技术、热等静压技术、定向结晶技术、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第三篇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应用,涉及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硅化物、金剐石与金属的复合材料。第四篇陶瓷(金属)钎维及其复合材料,包括陶瓷纤维的性质及制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应用、品须及其性质、品须增强复合材料。第五篇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研究和设计方法。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由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李荣久教授主编。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粉末原料的性能及制备方法 1 金属的基本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1.1 金属钨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1.2 金属钼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1.3 金属钽和铌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1.4 金属钛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1.5 金属锆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1.6 金属铜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1.7 金属铁、镍、钴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1.8 金属铬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2 金属氧化物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2.1 高纯耐火氧化物的性质 2.2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常用耐火氧化物的性能 3 难熔化合物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3.1 碳化物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3.2 硼化物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3.3 硅化物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3.4 氮化物的性能及其粉末的制备 3.5 难熔硫化物 4 纳米粉末的性能与制备 4.1 纳米粉末的性能 4.2 纳米粉末的制备方法 4.3 典型纳米陶瓷粉末的制备 4.4 典型纳米金属粉末的制备 4.5 纳米复合粉末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二篇 陶瓷-金属复合原理及材料的制取工艺 5 陶瓷-金属复合原理 5.1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组成的选择原则 5.2 相间热力学共容性 5.3 相问热力学共存性 5.4 非金属元素在黏结金属中的溶解 5.5 固态物质的表面能 5.6 表面张力和液相对固相的润湿 5.7 相界面的结合强度 5.8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 6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粉末料的成形技术 6.1 钢模内的压制成形 6.2 粉浆浇注成形 6.3 热压铸成形 6.4 挤压成形 6.5 等静压成形 7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烧结技术 7.1 烧结热力学 7.2 烧结动力学 7.3 烧结活化能 8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热压技术 8.1 热压过程的基本规律 8.2 热压的微观机理 8.3 烧结速率压力曲线分析 8.4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热压 8.5 热压设备和装置 9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热等静压技术 9.1 热等静压过程的基本规律 9.2 气体静压力下的润湿 9.3 热等静压设备 10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定向结晶技术 10.1 共晶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可能成分 10.2 结晶的规律性 11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 11.1 简介 11.2 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的形成过程与发展现状 11.3 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的基本特征与理论 11.4 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的应用 11.5 自蔓延高温合成陶瓷-金属复合材料 12 陶瓷的金属化与封接 12.1 陶瓷表面金属化——被银法 12.2 烧结金属粉末法 12.3 活性金属法 12.4 氧化物焊料封接方法 12.5 非氧化物系陶瓷的封接 参考文献 第三篇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13 氧化物-金属复合材料 13.1 氧化铝-金属间的相互作用 13.2 锆、铬、钇、钍的氧化物-金属问的相互作用 13.3 氧化物-金属问的润湿 13.4 氧化物-金属键的形成 13.5 氧化物-金属均匀粉末混合物的制备 13.6 氧化物-金属粉末混合物毛坯的压制成形 13.7 氧化物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烧结 13.8 氧化物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性能 13.9 氧化物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应用 14 碳化物-金属复合材料 14.1 相的相互作用及液态金属对碳化物的润湿 14.2 相间结合 14.3 碳化钨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 14.4 碳化钛和碳化铬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 14.5 碳化物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应用 15 氮化物-金属复合材料 15.1 相平衡 15.2 固相的相互作用 15.3 液相的相互作用 15.4 相界面的连接 15.5 氮化物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取 15.6 氮化物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应用 16 硼化物-金属复合材料 16.1 硼化物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16.2 硼化物与金属的固相反应 16.3 相间的相互作用和液态金属对硼化物的润湿 16.4 硼化物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应用 17 碳化硼-金属复合材料 17.1 碳化硼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一般性能 17.2 液态金属对碳化硼的润湿 17.3 润湿过程热力学 17.4 碳化硼多孔骨架的制备 17.5 铝和铜的合金对碳化硼的润湿 17.6 碳化硼-金属(合金)的相互作用 17.7 碳化硼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强度 17.8 碳化硼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应用 18 硅化物-金属复合材料 18.1 金属-硅的相互作用 18.2 硅化物的基本性质 18.3 硅化物基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19 金刚石-金属复合材料 19.1 金刚石的种类及基本性能 19.2 金刚石-金属的相互作用 19.3 金刚石工具 19.4 金刚石工具的胎体材料 19.5 金刚石-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四篇 陶瓷(金属)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20 陶瓷纤维材料及性质 20.1 概述 20.2 陶瓷纤维材料 20.3 陶瓷纤维的分类 20.4 陶瓷纤维的高温性能 20.5 陶瓷纤维材料的导热性能 20.6 陶瓷纤维的制法 21 陶瓷金属纤维的性质及制备 21.1 玻璃纤维 21.2 碳纤维 21.3 碳化硅纤维 21.4 硼纤维 21.5 氧化铝纤维 21.6 氮化硅纤维 21.7 硅-钛-碳-氧纤维 21.8 不锈钢纤维 2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应用 22.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机理 22.2 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22.3 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22.4 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生产方法 22.5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22.6 碳纤维-碳复合材料 22.7 碳纤维-铝复合材料 22.8 碳纤维-氮化硅复合材料 22.9 碳纤维-石英复合材料 22.10 碳化硅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22.11 硼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 22.12 氧化铝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22.13 碳化硅纤维-碳化硅复合材料 22.14 钨合金纤维增强的镍基合金 23 晶须及其性质 23.1 SiCw,Si3N4w晶须 23.2 钛酸钾晶须(KTw) 23.3 硼酸铝晶须(AlBw) 23.4 石墨晶须(Grw) 23.5 碳化硅晶须 24 晶须增强复合材料 24.1 晶须增强金属材料 24.2 SiC晶须-氮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24.3 SiC晶须-氧化铝陶瓷基复合材料 24.4 SiC晶须-氮化铝陶瓷基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第五篇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研究和设计方法 25 显微组织结构研究方法 25.1 X射线衍射分析 25.2 电镜分析 25.3 X射线显微成分分析 25.4 差热分析 25.5 热重分析 26 陶瓷材料的性能研究方法 26.1 密度 26.2 弹性模量 26.3 泊松比 26.4 强度 26.5 断裂韧性 26.6 热震性 27 设计方法 27.1 经验性设计 27.2 定量性设计 27.3 概率性设计 参考文献 书中符号含义 附录 附录1 化学元素周期表 附录2 常用硬度对照表 附录3 常用标准筛制 附录4 不同露点下气体的含湿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