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代英雄莱蒙托夫诗选/名著名译插图本
分类
作者 (俄罗斯)莱蒙托夫著//翟松年等译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俄罗斯“民族诗人”天才作家莱蒙托夫,虽然仅在世上生活了二十七个年头,但他以四百四十九首抒情诗和二十七篇长诗攀上了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顶峰,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一尊“自由之子”的雕像,飘扬着一面反抗暴政的大旗,唱响了一首首昂扬的战歌!

内容推荐

本书是莱蒙托夫借鉴普希金诗体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创作经验,经过大胆创新而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树起的又一丰碑,它所采用的多渠道,多角度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新的描写方法和对作品人物心理深层剖析,形成了社会心理与哲理小说的新文体,对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等斯基等人的心理描写起了开拓者的作用。如果说《叶夫盖尼·奥涅金》是诗歌中的散文,那么,本书便是散文中的诗,两部杰作双双成为俄罗斯长篇小说的源头,连朵果戈理的《死魂灵》一起,牢牢地奠定了近代俄罗斯长篇小说的基础。

目录

小说

当代英雄

 序

第一部

 1 贝拉

 2 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

毕巧林的日记

序言

 1 塔曼

第二部(毕巧林日记的结尾)

 2 梅丽公爵小姐

 3 宿命论者

抒情诗

 1 诗人(“当着拉斐尔充满了灵感”)

 2 致友人

 3 俄罗斯乐曲

 4 土耳其人的哀怨

 5 回答

 6 独自

 7 星(“天边有一颗星”)

 8 高加索

 9 斯坦司(“我爱凝望我的姑娘”)

 10 春天

 11 孤独

 12 奥西昂的坟墓

 13 预言

 14 致***(“你不要以为,我该当为人们可怜”)

 15 乞丐

 16 七月三十日——(巴黎)一八三○年

 17 波浪和人

 18 情歌(“欢快的音滑过了我的琴弦”)

 19 人间与天堂

 20 我的恶魔

 21 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

 22 心愿

 23 希望

 24 魔王的宴席

 25 人生的酒杯

 26 自由

 27 “你是美丽的,我的祖国的田野”

 28 天使

 29 绝句(“造物主注定我要爱到坟墓为止”)

 30 译安得列·舍尼埃诗

 31 “我们父子俩的可怕的命运啊”

 32 告别

 33 墓志铭(“别了!我们还能不能够再见?”)

 34 “不,我不是拜伦,是另一个”

 35 情歌(“你就要走上战场”)

 36 “我想要生活!我想要悲哀”

 37 十四行诗

 38 致***(“命运偶然把我俩凑在一起”)

 39 两个巨人

 40 小舟

 41 “请接受这封奇异的书信”

 42 “人生有何意义!平平淡淡”

 43 “为什么我不曾生而为”

 44 帆

 45 苇笛

 46 美人鱼

 47 短歌

 48 “我受尽忧思与疾病的折磨”

 49 垂死的角斗士

 50 波罗金诺

 51 诗人之死

 52 一根巴勒斯坦的树枝

 53 囚徒

 54 囚邻

 55 “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起麦浪”

 56 祈祷(“圣母啊,我如今向你祈祷”)

 57 “我们分离了,但你的肖像”

 58 “我不愿意让世人知晓”

 59 “我急急匆匆打从遥远的”

 60 短剑

 61 “每当我听到了你的”

 62 “她一歌唱——歌声消融了”

 63 沉思

 64 诗人(“我的短剑闪耀着金色的饰纹”)

 65 哥萨克摇篮歌

 66 “我要用这篇迟献的诗章”

 67 莫要相信自己

 68 三棵棕榈

 69 捷列克河的礼物

 70 纪念奥多耶夫斯基

 71 “有些话——它的含义”

 72 “我常常出现在花花绿绿的人中间”

 73 寂寞又忧愁

 74 编辑、读者与作家

 75 幻船

 76 女邻

 77 被囚的武士

 78 因为什么

 79 谢

 80 译歌德诗

 81 云

 82 遗言

 83 申辩

 84 祖国

 85 死者之恋

 86 “在荒凉的北国有一棵青松”

 87 最后的新居

 88 “别了,满目垢污的俄罗斯”

 89 悬崖

 90 梦

 91 “他们彼此相爱,那么长久,那么情深”

 92 塔玛拉

 93 叶

 94 “我独自一人出门启程”

 95 海上公主

 96 “不,我如此热恋的并不是你”

 97 悬崖上的十字架

 98 先知

 99 “从那神秘而冷漠的半截面具下”

 100 “我的孩子,你别哭,别哭”

长诗

 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

 童僧

 恶魔

试读章节

我乘驿车从梯弗里斯起程。我车上的全部行李只是一个不大的皮箱,里面足有半箱是关于格鲁吉亚的旅行杂记。这些杂记的大部分,该你们走运,后来都丢失了;但是皮箱和里面的别的东西,算我走运,却完好无损。

当我的马车进入科依沙乌谷时,太阳正开始隐没到雪山背后。为了在入夜之前登上科依沙乌山,赶车的奥塞梯人不断地鞭打着马匹,同时放开嗓子唱歌。这溪谷是个多么奇妙的地方!四下里都是无法登临的高山,披覆着青葱的常春藤、冠戴着一丛丛悬铃木的红色岩石,被涧流冲蚀成沟的黄色峭壁;那边,是高高的金光闪烁的雪的流苏;下面,阿拉格瓦河跟一条从雾气蒙蒙的幽暗山谷里哗哗地奔涌而出的小河汇合以后,便像一根银线似地蜿蜒开去,仿佛蛇鳞在闪闪发光。

及至来到科依沙乌山麓,我们在一家小酒铺左近停下。有二十来个格鲁吉亚人和山民吵吵嚷嚷地聚集在那里;旁边还有一个骆驼商队已经停下预备过夜。我却不得不添雇几头牛,好把我的马车拉上那可诅咒的高山,因为现在已是秋天,路面覆有薄冰——何况上这座山差不多要走二俄里呢。

我无可奈何,只好雇了六头牛和几个奥塞梯人。一个奥塞梯人把我的皮箱扛在肩上,其余的只是吆喝着来催促那些牛。

在我的马车后面,有四头牛拉着另一辆车,虽然车上装得满满的,却显得非常轻松。这种情况使我惊讶。那辆车的主人跟在车后面,在抽一个镶银的卡巴尔达小烟斗。他身穿一件没有肩章的军官常礼服,头戴一顶毛茸茸的契尔克斯皮帽。他看起来大约有五十岁;黝黑的面色表示他跟外高加索的阳光早就相识,他的早白的髭须跟他那稳健的步伐和精神饱满的外貌看起来都不相称。我走到他跟前,行了个礼,他默默地答过礼,喷出一缕浓烟。

“看来我和您是同路的吧?”

他又默默地点了点头。

“您一定是去塔夫罗波尔的吧?”

“是的……给公家送东西。”

“请告诉我,为什么您的车那样重,用四头牛拉着并不怎样费力,而我的空车,虽然还有这些个奥塞梯人帮着,六头牛却几乎拉不动,这是怎么回事呢?”

他狡黠地微微一笑,含有深意地看了我一眼。

“您来高加索大概没有多久吧?”

“快一年了,”我回答说。

他又微笑了。

“怎么?”

“怪不得啦!这些亚细亚人简直是可怕的恶棍!您以为他们吆喝是给牛帮忙么?只有鬼才能弄清楚他们在吆喝些什么!然而这些牛却懂得他们,您就是驾上二十头,只要他们还那样吆喝,那些牛准还是寸步不移的……这简直是一群可怕的恶棍!但是你又能把他们怎么样呢?……他们专爱向过路人敲竹杠……这群骗子被惯坏了!您等着瞧吧:他们还要跟您讨酒钱呢。我是懂得他们的,他们可骗不了我!”

“您在这里服务很久了吗?”

“是的,从在阿历克谢·彼得罗维奇手下服役时,我就一直在这里,”他摆出一副庄重的姿态回答说。“他来到前线的时候,我是个少尉,”他补充说,“我在他手下因为讨伐山民有功,被提升过两级。”

“那么您现在呢?……”  “现在我在第三边防营里。您呢,可以见告吗?……”

我告诉了他。

说到这里,谈话就结束了,我们继续默默地并排往前走。到山顶上,我们看到了雪。太阳落下去了,黑夜紧跟着白昼而来,没有薄暮的间隔,在南方一向如此;然而,多亏积雪的辉映,我们能够很容易辨识路径,虽然它现在已经不像先前那样陡峭,却依然是通往山上去。我吩咐奥塞梯人把我的皮箱放到车上,并且用马替换了牛,然后,我最后一次俯瞰下面的溪谷,——但是从山峡里像波浪般喷腾而出的浓雾把溪谷完全蒙住了,从下面没有一点声息飘到我们耳边。那些奥塞梯人吵吵嚷嚷地围拢来向我讨酒钱;但是上尉威风凛凛地向他们一喊,他们立时都散开了。

“他们就是这种人!”他说,“他们连俄国话‘面包’都不会讲,却学会了‘老总,赏点酒钱吧!’我看就是鞑靼人都比他们好些,不论怎样,鞑靼人总不是酒鬼……”

离驿站大约还有一俄里。周围静悄悄的,寂静得可以凭蚊子的嗡嗡声来确定它在哪里飞。左边是黑黝黝的深谷;在山谷背后以及我们的前方,叠嶂起伏、积雪层层的苍翠的峰峦,呈现在还渲染着落日余辉的茫茫天边。星辰开始在暗淡的天空中闪烁,奇怪得很,我觉得它们要比我们北方的星辰高得多。道路两旁兀立着光秃的黑色岩石;随处有灌木丛从雪底下探出头来,但没有一片枯叶颤动。在大自然的沉梦中来听这三匹疲倦的驿马的鼻息声和俄罗斯铃铛的时高时低的响声,很是使人开心。

“明天一定是个大晴天!”我说。上尉没有回答,却指给我看屹立在我们对面的一座高山。

“这是什么山?”我问。

“古德山。”

“哦,怎么样呢?”

“您来瞧,它在冒烟。”

真的,古德山是在冒烟。薄薄的云流在它两边移动,而在顶巅却凝聚着一团乌云,乌云非常黑,在幽暗的天空里好像是一块墨迹。P5-7

序言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坛为世界文学史写下了金光灿灿的一页,向全球文学宝库输送了一批杰出的作家。继普希金之后,第二个冲出国界的俄罗斯作家就是诗人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他以少有的勇气,倾吐了人民反叛沙皇黑暗统治的心声,以罕见的天才继承与发展了普希金的文学传统,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写出了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以难得的文化遗产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俄苏的作家和诗人。莱蒙托夫短短二十六岁的一生的成就告诉人们:他是俄罗斯的,也是世界的,他立足于民族的土壤汲取了异域的营养,又通过用俄罗斯的民族魂铸成的文学精品向各国不停地反馈着艺术的信息。

莱蒙托夫于一八一四年十月三日(新历十五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退休军官的家里,在出身名门的外祖母的贵族庄园里度过了童年。地主虐待农奴的行径,在诗人幼小的心里埋下了同情弱者的种子。父母婚姻的不幸,导致母亲的早逝;母亲的亡故,又结出父子在外祖母干预下生离死别的苦果。因此,莱蒙托夫从小就形成孤僻的性格,养成耽于幻想的癖好,他那颗童稚而叛逆的心早早地飞出了庄园的高墙。他挚爱大自然,亲近民间的生活,当来访的亲戚讲起农民起义和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的故事时,他总是凝神倾听,心潮起伏。

一八二八年九月,莱蒙托夫人莫斯科大学附设的贵族寄宿中学读书。在这所培育过冯维辛、茹科夫斯基、格里鲍耶陀夫等著名俄国作家的学校的文学氛围中,莱蒙托夫开始写诗。他的诗起初带有模仿拜伦和普希金的痕迹,但他很快就形成自己的风格,显露出不凡的诗歌天才。

莱蒙托夫开始创作生涯,正值俄国历史上最暗无天日的年代。沙皇尼古拉一世残酷地镇压了十二月党人一八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举行的起义,更强化了专制的统治。人民忍无可忍,纷纷被逼造反。莱蒙托夫的不少哀歌体抒情诗与人民的心态产生共鸣,间接、直接地抨击了沙皇,成为对失败了的十二月党人义举的余音不绝于耳的反响。如他在《预言》(1830)一诗中这样唱道:

俄国的不祥之年必将到来,

那时沙皇的王冠定会落地;

百姓将忘却先前对他的爱戴,

众多人将用死亡和鲜血充饥。

一八三○年秋,莱蒙托夫考入当时全国精神生活中心的莫斯科大学。在赫尔岑、别林斯基等人的倡导下,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们热心研究、热烈讨论当代的政治、哲学和文学问题。莱蒙托夫深受启发,对沙皇统治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例如,他这一时期所写的剧本《怪人》,已经把主人公弗拉基米尔·阿尔别宁置于与整个贵族社会的尖锐冲突之中,剧情已触及造成个人悲剧的社会根源。

在贵族寄宿中学和莫斯科大学学习的四五年(1826—1832)间,莱蒙托夫经历了一个创作高潮期,共写下三百余首抒情诗、十六首长诗和三个剧本。这是他创作上的磨练阶段,为后几年,特别是他的成熟时期(1835或1837—1841)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创作思想在抒情诗《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中已有系统的阐述。一八三二年,莱蒙托夫因参与反对反动教授的学潮而被勒令离开莫斯科大学,同年十一月,他考入彼得堡近卫军士官学校。孤独彷徨的心境一如从前,甚至更甚:

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帆》,1832)他在士官学校枯燥的受训期间填补内心空虚的良法就是不问断地从事文学创作,甚至在被授予骑兵少尉的军衔后他也不改初衷。

一八三五至一八三六年,莱蒙托夫创作了剧本《假面舞会》(1835),这是他戏剧创作的高峰,比其余四个剧本,即《西班牙人》(1830)、《人与激情》(1830)、《怪人》(1831)和《两兄弟》(1836),在思想与艺术方面更趋完美。《假面舞会》虽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有所借鉴,但它比其他剧本更集中地反映了俄国上流社会中善与恶的尖锐冲突,主人公叶夫盖尼在气质上与长诗《恶魔》中的恶魔和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如出一辙。《假面舞会》不仅是对发生情场纠葛的舞会的写实,而且具有鞭挞在道貌岸然的面纱下尔虞我诈的上流社会的象征意蕴。

一八三七年一月一日,莱蒙托夫为普希金主编的《现代人》杂志投寄破天荒第一次由士兵充当抒情主人公的诗作《波罗金诺》。诗中借一名参加过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的老兵之口,挞伐当代青年生性懦弱、无所作为的可悲状态。质朴的感情,对历史真实的细节描绘,民间生动口语的大胆运用,标志着诗人在接近人民和向现实主义倾斜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后来,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巨著《战争与和平》时从《波罗金诺》吸取了爱国激情和史诗气魄,称它为《战争与和平》的核心。

一八三七年一月二十七日,伟大的俄罗斯近代文学奠基人普希金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暗中支持的凶手的挑逗下,在决斗中惨遭杀害。这个晴天霹雳,震怒、更震醒了莱蒙托夫。他勇敢地接过普希金手中争取自由的接力棒,写下了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最有力量的诗歌中的一首”——不朽名篇《诗人之死》,以惊心的语言,铿锵的节奏,喷吐出全民族痛失“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后的火山般的悲愤之情,唱出人民向“扼杀自由、天才、荣耀的刽子手”讨还血债的心声:

你们即使倾尽全身的污血,

也洗不尽诗人正义的血痕!

莱蒙托夫因触怒宫廷而被捕,被放逐到与山民作战的高加索前线以示惩罚。在高加索,他结识了别林斯基和十二月党人,接近了人民,收集了传说、民歌,领略了奇异的景色。先后两次流放高加索的逆境,结出了累累的艺术硕果,使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用意适得其反。

一八三八年,莱蒙托夫写下抒情诗名篇《沉思》。它集早期哀歌体诗歌之大成,切入灵魂深处,剖析了同时代人可气又可悲的心态。这首用“鲜血写成的”诗被别林斯基誉为“纲领性的诗”,对同代人及尔后历代思想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八三八年十二月和一八三九年八月,两部使莱蒙托夫登上俄国浪漫主义诗歌高峰的长诗《恶魔》和《童僧》相继脱稿。两部长诗都塑造了叛逆者的形象,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既歌颂他们的反抗精神,又暴露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特别是《恶魔》,更高出于《童僧》,代表了莱蒙托夫一生二十七部(包括未完成的)叙事诗创作的最高成就。除《童僧》与《恶魔》外,《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近卫士和骁勇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借伊凡雷帝之古讽尼古拉一世之今,一发表就受到评论界的重视。

一八四○年五月,莱蒙托夫以单行本的形式发表他的现实主义不朽杰作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这是继《瓦吉姆》(1832—18347)和《李戈甫斯科伊公爵夫人》(1836)之后写出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写完的长篇小说,却成了他小说创作以至整个创作的最后总结。它得来不易:先从社会历史小说人手,经过构思社会心理小说而终于开创了俄罗斯文学中的社会心理与哲理小说。他把抒情主人公身上所洋溢的叛逆气质和长篇小说《李戈甫斯科伊公爵夫人》、剧本《假面舞会》等作品中的社会冲突集中熔铸在毕巧林这个司空见惯的“当代英雄”身上。毕巧林是奥涅金这位“多余人”形象在莱蒙托夫时代的发展:他渴望有所作为,但又无法超越阶级的局限性,因而比奥涅金更苦闷,更蔑视世俗的偏见,也更玩世不恭;他的才智遭到毁灭的悲剧,比奥涅金的悲剧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腐朽没落和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暗无天日。

《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借鉴普希金诗体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创作经验,经过大胆创新而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树起的又一丰碑,它所采用的多渠道、多角度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新的描写方法和对作品人物心理的深层剖析,形成了社会心理与哲理小说的新文体,对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心理描写起了开拓者的作用。如果说,《叶夫盖尼·奥涅金》是诗歌中的散文,那么,《当代英雄》便是散文中的诗,两部杰作双双成为俄罗斯长篇小说的源头,连同果戈理的《死魂灵》一起,牢牢地奠定了近代俄罗斯长篇小说的基础。

一八四一年四月,莱蒙托夫在《祖国纪事》上发表抒情诗《祖国》,诗人用“一种奇异的爱”来爱自己人民的祖国。这是莱蒙托夫由早期作品中孤傲不驯、愤世嫉俗到与同辈人休戚与共(如《沉思》),进而到歌颂人民(如《波罗金诺》),到最后对人民怀有深情的思想发展的必然归宿。

一八四一年七月十五日,莱蒙托夫在高加索与马尔蒂诺夫的决斗中不幸身亡,从而结束了他为社会所不容的抗争的短短一生。一八四二年四月二十三日,他的灵柩安葬于塔尔汗家墓。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的民族诗人,是一架大胆歌唱自由的竖琴,他是民族之魂,更是自由之子。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给予莱蒙托夫特殊的评价,就是因为看重他把自由置于沙皇俄国的国家利益之上的历史观,它反映在看待拿破仑、沙皇侵略扩张等一系列问题上。莱蒙托夫所处的时代早成为过去,但他作品中争取自由的思想和表达这一思想的艺术,既然在作者生前早就冲破了民族的界限,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自然更能变成全球(包括我们中国)的共同精神财富了。

莱蒙托夫和他的作品都是不朽的。

顾蕴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