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研究成果,是首次系统研究历史上四川地区书院的学术专著,是四川大学古籍所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共收录论文48篇,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纪念性文章和学术论文。前者是对古籍所建立、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后者涉及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文献学、经学等各个方面,既有已发表过的代表作,也有新发表的成果,展现了古籍所深远的学术传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川书院史/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胡昭曦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原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研究成果,是首次系统研究历史上四川地区书院的学术专著,是四川大学古籍所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共收录论文48篇,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纪念性文章和学术论文。前者是对古籍所建立、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后者涉及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文献学、经学等各个方面,既有已发表过的代表作,也有新发表的成果,展现了古籍所深远的学术传统。 内容推荐 全书分六章:四川书院的兴起与形成制度,四川书院的衰落与缓慢发展,四川书院的发展,四川书院的普遍发展与改制,四川书院举例。共收录论文48篇,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纪念性文章和学术论文。前者是对古籍所建立、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后者涉及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文献学、经学等各个方面,既有已发表过的代表作,也有新发表的成果,展现了古籍所深远的学术传统。 目录 引 言 一、四川书院的兴起与形成制度 (宋代及其以前,公元1279年以前) (一)四川书院的历史 (二)宋代四川书院的数量与分布 1.书院概况 2.几点辨析 (三)宋代四川书院的类型与活动 1.书院的类型 2.书院的活动 (四)宋代四川书院的作用和地位 1.教授生徒作育人才 2.研讨学术传播理学 二、四川书院的衰落与缓慢恢复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一)元代四川书院概况 (二)存留至今的书院记 1.张养浩《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 (延祜五年,1318年) 2.刘岳申《西蜀石室书院记》 (后至元六年,1340年以前) 3.王沂《石室书院记》 (后至元六年,1340年) 4.文礼恺《金华书院记》 (至正十一年,1351年) 5.李祁《草堂书院藏书铭》 6.张雨《赠纽怜大监》 (三)几点探析 1.四川书院减少及其主要原因 2.书院设置的特点 3.书院的规模和活动 三、四川书院的发展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一)明代四川书院概况 1.成都府 2.保宁府 3.顺庆府 4.夔州府 5.重庆府 6.叙州府 7.马湖府 8.潼川州 9.眉州 10.邛州 11.嘉定州 12.泸州 13.雅州 14.松潘军民指挥使司 (二)书院的发展趋势 1.明代四川书院的发展轨迹 2.禁毁令下的四川书院 (三)书院的建设与规制 1.官办书院 2.民办书院 3.书院的命名 4.书院的经常性经费 (四)书院的活动 1.教学 2.藏书 3.供祀 4.书院的供祀与民间信仰 四、四川书院的普遍发展与改制(上)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一)清代四川书院简况 1.成绵龙茂道 2.建昌上川南道 3.川南永宁道 4.北川道 5.川东道 (二)书院普遍发展的主要特点 1.数量大增分布扩展 2.层次分明 类型集中 3.书院学校 区别缩小 五、四川书院的普遍发展与改制(下) (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 (一)书院的管理 1.书院的职事 2.书院的财产与经费收支 3.书院的经费管理 (二)书院的教学 1.延请名师 2.制订章程 3.首重品行 4.应试科考 5.讲究方法 6.定期考课 (三)书院的藏书事业 1.书院的藏书状况 2.藏书管理 3.书院的刻书、印书 4.《书目答问》——著名的文献学著作 (四)书院的供祀活动 1.书院供祀的情况 2.书院与“文昌帝君” (五)书院的改制 1.书院改制的原因 2.书院改制的前奏 3.书院的正式改制 六、书院举略 (一)熊瑜:《宋代鹤山书院考》 1.最早的鹤山书院在哪里? 2.宋代究竟有几所鹤山书院? 3.宋理宗御赐“鹤山书院”四字在何时? (二)四川省锦江书院 1.锦江书院简况 2.胡昭曦:《(锦江书院纪略)——一部稀见的书院志》 3.张晋生:锦江书院《训士条约》 4.《锦江书院条规》 5.锦江书院与石室中学 (三)四川省尊经学院 1.尊经书院简况 2.张之洞:《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 3.锦江书院、尊经书院与四川大学 (四)川东道东川书院 (五)嘉定府九峰书院 (六)夔州府莲峰书院 (七)绵竹县紫岩书院 (八)胡昭曦:《近代四川书院教育与蜀学人才培养》(节录) 结语 附录 (一)抗战时期的复性书院 1.复性书院简介 2.唐效实:《复性书院始末》(节录) (二)抗战时期的勉仁书院 (三)李源澄与灌县灵岩书院 后记 试读章节 (四)宋代四川书院的作用和地位 对于宋代书院教育的作用和地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组织的书院,它有别于传统的州县官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而且其中不少是私人办学,其与官学相区别的特点就更为显著。因此,学术界认为,宋代书院的发展渐趋完备而制度化,已成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宋代书院的发展是逐步的,各地区也是不平衡的。迄今所见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大多简单、零散,很难据此了解其全貌。因此,对宋代书院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总评价还需审慎。目前,只能就已知资料提出初步看法。 就宋代四川书院而言,北宋7所,占24.1%,南宋22所,占75.9%,南宋时更为发达。可以认为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19所,占65.5%。官办的12所,占可确认体制20所的60%;民办的8所,占40%。存在时间不长,大多在设办者离开或死亡后即结束。下面据已掌握资料对书院的作用和地位做一些评说。 1.教授生徒作育人才 蒲江鹤山书院是魏了翁创办并执教的私学,在培养人才上有明显效果。据《书鹤山书院始末》载:“嘉定三年春,诏郡国聘士,邛之预宾贡者比屋相望,未有讲肄之所,会鹤山书院落成,乃授之馆。”把这些准备参加秋试又没有讲习之所的邛州学子召到书院授业,结果,“其秋试于有司,士自首选而下,拔十而得八,书室俄空焉,人竞传为美谈”。 经过由春至秋的书院学习,这批生徒参加类省试的考试结果很好,取得了考中“十而得八”的好成绩,其中还包括考取第一即“类元”的王万里。魏了翁在《赠王彦正》中写道:“由是,即其地成室,是为今白鹤书院。……余乃约十余士之当赴类省试者会文其上。是岁,自类元王万里而下,凡得七人,其不在得中者,后亦接踵科第,或以恩得官,莫有遗者。”虽有如此好的效果,但魏了翁却认为:“是不过务记览为文词,以规取利禄云尔,学云学云,记览文词云乎哉?”并不以记览文词以通过科举而获取利禄为教学目的,而是为了传播“先王之言,随事省察”,以不违其善良之本心,即以义理思想教授生徒。秋试以后,魏了翁又召四方之士共学,负笈而来者络绎不绝,于是又将鹤山书院加以扩建。嘉定十二年至十四年,魏了翁回乡丁母丧时,再次在鹤山书院讲学,又有不少学子登门求学。 有多少人曾经在蒲江鹤山书院得到魏了翁的教授,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从记载中了解到有几位著名学者曾在蒲江鹤山书院求学,现将其情况简介于后。 王万(?—1234),字万里,邛州蒲江人。嘉定三年(1210年)学于蒲江鹤山书院,同年类省试第一。历任资州教授、叙州教授、太常录、太常博士等职。 P40-41 序言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军,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又是传播文化、进行教化的重要场所,为中国历史上教育的发展繁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书院教育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书院教育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学界一般认为,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公元713—741年)中置丽正殿书院、集贤殿书院。这种书院是兼具某些政治职能的图书搜集、整理与收藏机构。唐代也有一些私人读书处被称之为书院,基本上是学者个人读书或研讨学问的场所,其中虽有极少数书院已有讲学活动,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但作为书院制度尚处于肇始时期。五代十国期间,南唐境内已有几所书院。北宋时期,书院普遍兴起。南宋时,书院有了很大发展,确立了书院制度。元明清时期,书院继续发展,书院制度日趋完善,直到清光绪(1875—1908年)末年书院制度废止。作为教育组织的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一千年以上。 我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对书院及其活动多有记载,不仅录于史书,还载于各种地理书和地方志;不仅记之于官家政书、私人著作,还撰有书院的院录、院志。此外,还留下了部分书院的读本、教材。辛亥革命以来,凡研究中国教育史者都对书院制度作过一些清理,也有学者对中国书院史进行过较为系统的探讨。据笔者所知,早在20世纪20年代,胡适就在南京东南大学作过《书院制度史》的演讲,曹松叶写有《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的论文。以后,有盛朗西的《中国书院制度》一书。50年代至70年代,书院史研究比较沉寂。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全面复兴与发展,书院史的研究蓬勃兴起,出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代表性专著如:章柳泉的《中国书院史话》、杨慎初等的《岳麓书院史略》、李才栋的《白鹿洞书院史略》、李国钧等的《中国书院史》、樊克政的《中国书院史》、季啸风等的《中国书院辞典》、陈谷嘉等的《中国书院制度研究》、陈谷嘉等的《中国书院史资料》⑩,等等。这些论著对中国书院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等,作了比较系统的清理和论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书院史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书院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中,进一步发掘资料,加强地域性研究和书院个案研究就是特别值得重视的。 通观当前书院史研究,四川地区(本书所指四川地区,均包括1997年3月直辖前的重庆市辖区)书院的研究甚为薄弱,既缺乏系统清理,也缺乏细致考订;既很少微观钩沉,更未见宏观探讨,专门性的研究论著凤毛麟角。这当然影响到中国书院史的整体性、深入性研究,以致目前全国性的中国书院史论著对四川书院的情况或举例言之,或所据乏稽,或付之阙如,或语焉不详,或概略而论。当然也影响到我们今天对书院这份重要历史遗产的全面认识、正确继承和准确借鉴。因此,有必要加强地域书院史的研究,这就是作者对四川书院史作研究尝试和撰写本书的初衷。 后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就开始搜集资料并探究历史上四川书院的一些问题。由于长期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进行其他研究课题和兼任学校职能部门工作,直到1997年才申报立项。承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评审批准,“四川书院史”被列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并在科研经费上予以资助。书稿完成以后,在巴蜀书社的大力支持下,《四川书院史》于2000年2月正式出版。 本书自出版以来,得到学界的肯定、鼓励和指教。由于印数不多,库存告罄,市间缺售,以致朋友索要亦无法满足。期间,我又陆续新搜集到一些相关资料,也发现书中尚存的不足之处,希冀有机会加以修订再版。适逢舒大刚教授策划“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询及我的撰著,乃以上述情况相告,拟将《四川书院史》修订之后奉酌。很快,舒教授告知,同意将《四川书院史》列入该学术丛书出版。按照初版出版合同约定的时限,本书修订后应由巴蜀书社考虑再版,但鉴于“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为成套出版物和出版资助的不同拨款渠道,经过协商,承巴蜀书社支持和同意,《四川书院史》修订本可交其他出版社出版。 本着力求本书内容更加完善的要求,这次修订,对原书作了仔细审读,订正了个别漏失、刊误和技术规范不相统一之处。重点放在补充资料,如:原书所据四川境内地方志149部,绝大多数是旧志,修订时所据资料增加新修地方志65部;四川书院数,宋代增加2所(原27所)、明代增加5所(原90所)、清代增加48所(原504所),总数由632所增到687所。补充了近代四川书院培养学术人才的概况、宋代鹤山书院今址的考订以及四川境内几所省级、道级、府级、县级书院的例举,等等。在结构上,增加了第六部分。“附录”也有调整,只列出废除书院制度后四川境内3所书院的简介。 本书的修订出版,得到了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和该所所长舒大刚教授的鼎力支持,得到了巴蜀书社和该社社长段志洪博士与梅锦辉先生,四川省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彭邦明主任以及四川大学社科处、图书馆、历史文化学院的热忱帮助,得到了四川大学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何静女士的具体指导,得到了粟品孝博士自始至终细微的关心和协助,我在这里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经过这次修订,只能说我在四川书院史研究上又有了一点新收获,但是正如本书初版“后记”所云,这仍然“只能是一次初步探析”。四川书院史的研究,无论是“史”还是“论”,都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在有生之年当继续探究,并热切希望更多学人特别是中青年学者有志于此。 本书尚存在的不足之处,敬请师友和广大读者指教。 胡昭曦 2006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