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横溢的韬略文化,如同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滚滚融入无边无际的大海,走向世界,化为辉煌,凝成永恒。在韬略文化中,“太公韬略”则像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长江、黄河的源头一样,在中国韬略文化中创巨川大江之先河。朋友,尽管你很少接触古文,尽管你对韬略思想缺乏了解或尚无兴趣,但能有《中华韬略文化丛书》这样一套著作做阶梯或桥梁,你能不为之动情?能不想顺着它登上智慧之殿堂,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吗?本书是其中的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子哲学与人生智慧/中华韬略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孟欣//天厚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智慧横溢的韬略文化,如同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滚滚融入无边无际的大海,走向世界,化为辉煌,凝成永恒。在韬略文化中,“太公韬略”则像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长江、黄河的源头一样,在中国韬略文化中创巨川大江之先河。朋友,尽管你很少接触古文,尽管你对韬略思想缺乏了解或尚无兴趣,但能有《中华韬略文化丛书》这样一套著作做阶梯或桥梁,你能不为之动情?能不想顺着它登上智慧之殿堂,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吗?本书是其中的一册。 内容推荐 本书编辑了《道德经》全部内容,逐篇逐句加以阐释。通过阐释“道”和“德”两个基本范畴,系统阐发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在阐释的基础上,揭示老子的宇宙观、“无为而治”的方法论和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一些问题,如《老乇》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是剥削阶级思想还是代表平民,未敢回避,谨以争鸣的态度,献上了自己的分析和探讨。本书的另一个贡献,是从《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逐章发掘出它蕴藏的人生智慧。其中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执政与用兵的哲学,应用价值很广;其辩证思维,以小敌大,以弱对强,以柔克刚,奥妙无穷。在盛行“软实力”竞争的21世纪,重温老子的自然观、人本观、人生观、执政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必可使人受益匪浅。凡是研究和制定韬略的人,不能不读《老子》。历史上的封建政权,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尊儒抑道,掩盖了《老子》的灿烂光辉;而今21世纪,为实现科学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应该认真研究《老子》人生哲学。不通老子哲学的人,不可能成为韬略家。 目录 总序 前言 老子道德经上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老子道德经下编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附录:关于《老子》的思考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原文] 天下皆知关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释译] 本章可分三段释读。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作语助,确指与它同在的对象,可释为“是因为”。已,同矣。恶,在这里作丑陋解。不善,在这里指恶。这句话是从人们熟悉的生活切入,意译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天下有丑陋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恶)存在。 这段话揭示了美是相对于丑而言的,善是相对于恶来说的。 (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倾,超越。音,特指音乐声。这段话是前一段的引申。其意是说:由此推论,有与无是相生的,有可以变为无,无可以变为有;难与易是相互促成的,难可以成为易,易可以成为难;长与短是相比较的,没有长就显不出短,没有短就显不出长;高与下是可以相互超越的,低可以超过高,使高变成新低;人声与音乐声是可以相和的;前与后是相互跟随的,后跟着前,前也会成为后。这些都是永恒的规律。 这段话揭示了有许多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无为”,是老子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非指不作为,而是说“不强为”,要根据矛盾变化的程度而为;是说“不妄为”,要根据矛盾的性质而为,简单地说,就是要顺乎自然而为。 “不言”,也是老子经常说到的概念,非指不说话,而是“不妄言”,要根据矛盾的性质和程度而言;“不伪言”,要用真实的行为去言,要创造合乎道的环境去言,简单地说,就是要顺道而言。 辞,责备,遣去,这里可引申为干涉或主宰。有,指占有。恃,指自恃。居,指居功。去,消失。 这段话,是从第二段所述的对立统一论,引申出来顺乎矛盾自身发展规律的处事论,或日方法论,意译是:所以,圣人总是顺应自然而为,总是顺道而言,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变化而不干涉,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做了好事而不自恃,成就了功绩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自恃,所以功绩才不至于消失。 [思悟] 道的矛盾性 本篇前两段,从个论到推论,揭示出宇宙中众多事物的矛盾性,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都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种多样性。 有什么宇宙观就有什么方法论。 老子在阐明道的矛盾性之后,又用六句话阐明圣人的处事法:“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实质是根据常见弊端,劝人克制贪欲,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社会规律,与自然和社会建立和谐的关系。P6-7 序言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老子》,在正文之前,对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其人、其书,做一个简介。 一、神奇的老者 老子,春秋末期人,与孔子、墨子、孙子齐名,但比他们年长,距今有2500多年。对其生平事迹,历史资料不详,记叙较多的,还数《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史记》载:“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dan),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又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段话说明老子一生,潜心修为道德,不尚虚名。 另据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编写组研究:老子先“任周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退隐居沛(今江苏沛县),躬耕授徒,讲道论德。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又据唐朝国子博士陆德明撰老子说:老子“生而皓首”,生下来就是白头发。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不知何往。西汉学者刘向云:‘‘西过流沙,莫知所终。”刘向在《列仙传》中说:“老子受学于容,生于殷时。”揭示了老子的学术渊源,可又把老子夸成了神仙,令人难以置信。 老子非常长寿。古代诸子百家,绝大多数是在其姓氏后尊称为子,如孔子、孙子、管子、墨子、晏子等,惟独李耳被尊称为老子。这个尊称根据什么,是因他长寿而尊老呢?还是因他以老为姓氏,至今未见考证。在历史上,李耳又称老聃。 老子生于何时,卒于何时,无准确记载。西汉刘向说老子“生于殷”(殷末是公元前11世纪),周敬王(公元前519年)时出关,按此推算,岂不是活了几百岁,难以置信。太史公在《史记》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还有人推测,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六年)左右,卒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左右。这些说法,均有待考证。不管哪种说法,老子善于修道养寿,则是公认的。 从以上记述看来,老子是周王朝的史官,毕生讲道论德,隐而不露,大智若愚,独创道学思想,晚年讲学授徒,成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 儒学创始人孔子,曾专程到周王朝的首都,向老子请教。《史记》记述较详,大意是这样:孔子专程到周王朝,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认为:孔子所言的“礼”,当年为周制礼的人(周公),其人与骨早已腐朽,只有他的言论还留传至今。君子的事业取决于机遇,若得到机遇,则兴盛;若得不到机遇,则寸步难行。好的商贾,总是浅藏若虚,不显财富;有盛德的君子,总是表现若愚。期望孔子去掉骄气、贪欲与妄想。孔子回去后,对众弟子说:“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走。走兽,可以用网来捕;游鱼,可以用纶(钓鱼的绳)来钓;飞鸟,可以用缯(zeng射飞鸟的短箭)来射。至于龙,我不能知,它能乘风云而上天。我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从记载可见,老子对孔子兴复礼教,持否定态度;对孔子的骄气、贪欲与妄想,如同长者对后生的爱护,进行了善意的批评。而孔子虽然受到了批评,却对老子备加崇拜,把他比做能“乘风云而上天”的龙。 尽管老子自隐无名,但老子的学说,不胫而走,对后代影响很大,被公认为是一代宗师。太史公在《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子、申子(申不害)、韩子(韩非)的学说,“皆源于道德之意”,比起庄子、申子、韩子,“而老子深远矣”。可见太史公对老子评价很高。据《文子》记载:曾帮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的范蠡,是计然的学生,而计然则师从于老子。 《史记》还记述了老子的家谱:老子的儿子名宗,宗在魏国当将军,有功封于段干那个地方。宗的儿子名注,注的儿子名官,宫的玄孙名假,假在汉孝文帝时为官。而假的儿子名解,做胶西王昂的太傅,因而把家安在山东。 透过历史记载和传说,总起来看,老子是一位阅历丰富、通晓历史、爱国爱民、德高望重、长寿的哲学大师。 二、神奇的经书 《老子道德经》,简称《老子》。 老子所处的时代,诸侯之间竞争激烈。小国图存,大国争霸,各国竞相网罗人才,竞相穷兵黩武,苛税暴政日多,战火频仍,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时代需要救国救民的真理,讲学创新之风盛行,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老子的道德思想,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老子在何时写出道德文章?《史记》说,老子是应关令尹的要求,“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绝不意味着《老子》是即兴之作,也不意味着是一蹴而就。老子在隐居时,曾躬耕授徒,讲道论德,看来,老子在出关前所写五千余言的道德文章,应是老子毕生研究的成果,到晚年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老子所写的道德文章,是何时成为《道德经》传播于世?据历史记载:“入战国后,老子的语录流传渐广,经环渊(战国时思想家,楚国入)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据晋人王弼注《老子》:“河上公为章句四卷,汉文帝徵之不至,文帝自至河上,责之,河上公乃踊身空中,文帝改容谢之,于是授汉文以老子章句四篇,言治身、治国之要。”河上公是何许人?姓氏不详,应是一位对道学有造诣的隐士。 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现行《老子》,主要有晋王弼注本与河上公注本。本书主要源于晋王弼注本。 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有帛书《老子》,据考证,应是当时的传抄本。由此可见,在西汉时代,《老子》已广为流传。 老子在《道德经》中,最关注的是如何执政,论述最多的是执政治国的哲理,而对这部分,除西汉初期外,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多采取了冷漠态度。老子在《道德经》中,只是在论政时,兼论用兵,仅有几章,却受到了历代封建社会的重视。这些评论,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老子》的丰富内涵。《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老子兵书》一卷;唐代王真著有《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其中说《老子》81章,“未曾有一章不属意于用兵也”。清末章太炎说:“老聃为柱下史,多识故事,约《金版》《六韬》之旨,著五千言,以为后世阴谋者法。” 《老子》共81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37章,着重论道,下编44章,着重论德。如果按其应用范围勉强划分的话,其中专论“道”“德”理论的约19章,专论为人处世哲理的约合14章,专论执政治国哲理的约合27章,专论用兵哲理的5章,专论世界观、人生观的约13章,专论学道、悟道的3章。 《老子》全书5260字,最长的一章133字,最短的一章22个字。每章均是相对独立的论文,语言精炼,多用排比句,多用韵文,吸取了不少民间歌谣,其风格宛如《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如沐春风,心旷神怡。 如今,《老子道德经》越来越引起国人重视,有人把它用之于执政治国,有人把它用之于经营企业。如海尔集团把“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企业管理之道,以此创出了OEC管理和海尔企业文化;他们把“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前后相随”作为企业经营之道,以此创出了持续二十年的企业发展。据2004·年5月16日《经济日报》报导:华中科技大学从1996年开设《道德经》选修课,先后有8000名学生选修,受到广泛欢迎,其后又成立了《道德经》研究中心。学生们体会到:“《道德经》提出的道德观念,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和价值。” 后记 笔者自知才疏学浅,只敢把书名定为《老子哲理思悟录》。有朋友说,这个书名,虽能反映作者的自谦,却不能反映出《老子》的博大,不如改为《老子哲学与人生智慧》。笔者认为有理,故从建议。 老子为何能写出如此伟大的哲学著作?其理论源泉在哪?笔者有如下思考: 其一,是社会大变革的必然要求。春秋战国,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阶段,社会大变革必然催生新理论的诞生,诸子百家争鸣,就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老子》代表的是以自耕农为主体的人民大众利益,这也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诸侯各国和后来封建皇帝的理论基础。 其二,是集夏商周以来中国哲学之大成,老子在多处引用圣人所说和圣人所为,表明老子曾看到过不少夏商周以来的典籍。从诸多古籍中可以依稀看得出,从唐尧、虞舜、夏、商、周以来,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韬略文化和哲学思想,只是由于战乱和文物保存的困难,失传了。老子作为周朝的史官,有条件看到较多的典籍。 其三,老子,当过周王朝的守藏史和柱下史,对于周王朝各国诸侯的变迁和兴衰,可以做全局观,可以做过程观,这为他研究执政治国理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别人无可与之相比。 其四,老子善于养身长寿,阅历比许多人丰富;加上他是史官,既可接触到统治者,又可接触到平民,比较客观公正;他又善于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这些主观条件,决定了他可能创造出独特的思想体系。老子在多章中,从大自然现象悟出哲理,应该是他长期观察思考的结果。 至于《老子》有何局限性?笔者只是想继承和弘扬中华韬略文化,不想苛求于古人,对其局限性,尚待深入研究,故在本书避而不谈。 最后,要郑重说明一点,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过众多资料,吸取过常万里先生的某些阐释,很难一一列出,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感谢! 作者 于青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