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通释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王强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道德经”,实际上就是一部“得道经”。本书按照《道德经》的顺序,逐篇逐段、逐字逐句地进行了阐释。在阐释的同时,在尽可能详尽地梳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理解。如对“名”和“道”等一些基本概念都进行了全新的解释。该书既是全文《道德经》的学术读本,也是前人研究《道德经》的种种观点的汇编,还是颇有见地的学术专著。本书的写作特别是对《道德经》八十一章的解说,都是采用先抄录原文,再作题解,然后注诠,最后直译成白话文。

内容推荐

《老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治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于此我不敢说是还是不是,我只能说我的一己之见。我以为它是说了个“大道理”,是什么大道理呢?是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所以我说一部《道德经》就是“得道经”。进而言之,我以为《老子》是一部讲何为真生命的书,是讲如何修为一个真身、建构一个真世界的书。生命之活动不能离开生命的本然之“有”,也就是不能离开真实之“有”,这才是“真身”,才是“真生命”。而宇宙世界间的万物原本是都应该享有此一己之“真实之有”的,万物各自享有其一己之“真实之有”而互不侵犯,则天下万物与人才会享有一共存而和谐的世界。此所谓“真世界”。而如何修为一己之“真生命”,如何建构物物各享其“真实之有”而又互不侵犯的“真世界”,就应得道而合道而守道。

老子书真是一部大智慧的书,是一部去蔽存真的书,吾人真应好好地读。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一章

附录:《“名”字本义考》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附录:《说“道”“德”》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老子》五千言,首章开宗明义者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点到“常道”,点到“常名”。《老子》一书,关心的“道”是“常道”;关心的“名”是“常名”。“道”是宇宙的根本大法;“名”是世界的器物总称。(见本章所附对“名”字的考证。)“道”是“法”,“名”是“器”。有“道”则可以约“名”,有“名”则可以显“道”。“道”与“名”之间有个“德”,“道”因“德”而使“名”(器)立;“名”(器)因“德”而使“道”现。“名”因显“道”而为“常名”,不因“可名”而为“常名”;“道”因立“名”而为“常道”,不因“可道”而为“常道”。

所谓“常”,恒常也,不变也。这恒常的、不变的“道”与“名”是什么?说不明,道不白,但有一点可以认定:可以说出的(“可道”),或者已经说出的、正在说着的那个“道”,不是“常道”;可以命名的(“可名”),或者已经命名的、正在命名着的那个“名”,不是“常名”。

河上公注《老子》的影宋本在这一章标题为“体道”,虽非河上公原题,但似颇合此章意旨。若“体道”,“体”老子所说之“道”(“常道”),则必先明常俗之言所说的“道”,非“常道”;常俗之言能命名之“名”,非“常名”。体道、悟道、明道,自不可以已有之论道的说法(包括“言”与“文”)为梯航。以那个“说法”为准则为中心,就永远也不知“道”为何物。依着那固有的、现成的说话方式去谈“道”,受制于那世人都认定的惟一的语言形式去思“道”,那么,越“谈”,那个“道”就越假;越“思”,那个“道”就越远。

体“道”,不能被“语言”所左右,“语言”在这里不是“中心”。消解“语言中心”,乃是体道之根本原则,不摆脱固有的语言权力之统治,则永远不能明道体道。

“道”不可“言”,很难“言”;“体道”,尚可言,所以在这里开宗明义,明确体道之原则。《老子》一书,可以说更主要的不是让人知道什么是“道体”,而是让人知道怎样能“体道”。“体道”是第一位的,也就是“道用”是第一位的。所以一部“道德经”,说到底,未若叫“得道经”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句的句读历来有争议,是断为“无,名……;有,名……。”还是断为“无名,……;有名,……。”其实如何断法,均无大碍,因不管怎样断,主要还是说“无”与“有”的问题,故争之无益。

王安石首先在其《老子注》中于“无”与“有”处断句,以前皆以“无名”“有名”断句也。王氏如此断是有道理的。这里是以“有”、“无”去论“道”,“道”是“有”与“无”的合体,隐的那一面是“无”,显的那一面是“有”。所以说,“无”亦“道”;“有”亦“道”。“无”指“道体”;“有”指“道用”。“道”用于万物,就是“德”,“有”也就是“德”,“德”也就是“道”,正如元人吴澄《道德真经注》中所说:“‘此两者’(指“有”与“无”),谓道与德。‘同’者,道即德,德即道也。”此为的言。只是隐时称“道”,显时称“德”,“德”本于“道”,“道”显于“德”而已。(详可参二十一章之[考证])

所谓“始”与“母”,“始”即“母”,“母”即“始”。“母”字在《老子》中常出,是“生命力”的源头与“生命力”持久的隐喻。“始”即“胎”,也就是“生命力”之始基。老子似不关注于“创生”,而是关注于“未生”,未生而将生之时,也就是有“生”的“可能”之时,是“浑沌”时,是老子所关注与赞美的,是一种所谓“初始之完美”(Perfection of the Beginnings),此如叶舒宪所说:“初始之完美在老子和庄子的心目中并不体现出创世之后的时期,而体现为创世之前的混杂纯一状态。”“创世之前”,是“未定形”的,“未定形”,则存在多种“可能”,而非已创世之后的一种“能”的样态或“定形”。P2-3

序言

读老子书,人或以为很难,那么怎么才能读懂呢?以我之体会,就是多读它几遍,而且,读老子书,当用心去读,用身体去读,方可会得一些微妙处。若只用眼读,只用逻辑读,则失掉大半,或易度入隘巷。

老子其人若何?我不敢说,我只相信他是一位先秦的智者。他和孔家墨家的想法不同,说法也不同。墨家的思想后来式微了,孔家的被捧上天,被神化了,也就多少失了真。老子,也没上天,也没入地,却天长地久、生生不已地影响着中国人,晚近也影响了外国人。据说,世界上各种语言都至少有一种《道德经》的译本。

老子到底姓甚名谁?是叫老聃,还是叫李耳?他出生在什么地方?他生活在先秦哪一个时段?他做过什么官?他那本《老子》或叫《道德经》的书是什么时候“出版”的?这都是一些历史的疑问。现在有很多的学者在究诘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多的设想与方案,希望能将一个虚无缥缈的老子实实在在地介绍到我们面前。我很钦敬这些学者的精神与工作,但我读这类东西却不敢遽然以为据。我颇疏于考校之道,不敢在这里论列前辈的是非,我只想,有些弄不清楚的事其实没有必要非去下死力弄清楚不可,司马迁去古不远,他那老子传都写得恍惚莫辨,应该在太史公生活的汉武帝时代,老子其人就已化入虚恍了。今人要想让他走出来亮相,并试图给他填一张履历表,以愚之见,实在太难,弄不好填错了,就更找不着真老子了。我想,读老子书是最重要的,若知道他的履历就更能读懂他的书,那当然他的履历就很重要。但事情似乎不是这样的,不知著者之履历而得著者思想之沾溉的有的是,我想老子也不例外。

《老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治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于此我不敢说是还是不是,我只能说我的一己之见。我以为它是说了个“大道理”,是什么大道理呢?是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所以我说一部《道德经》就是“得道经”。进而言之,我以为《老子》是一部讲何为真生命的书,是讲如何修为一个真身、建构一个真世界的书。生命之活动不能离开生命的本然之“有”,也就是不能离开真实之“有”,这才是“真身”,才是“真生命”。而宇宙世界间的万物原本是都应该享有此一己之“真实之有”的,万物各自享有其一己之“真实之有”而互不侵犯,则天下万物与人才会享有一共存而和谐的世界。此所谓“真世界”。而如何修为一己之“真生命”,如何建构物物各享其“真实之有”而又互不侵犯的“真世界”,就应得道而合道而守道。

老子书真是一部大智慧的书,是一部去蔽存真的书,吾人真应好好地读。读老子书,以我的体会,似有若干问题先须弄清,现分述如下:

第一,“道”是万物之总规。天下万物之生命活动,盖有澄明的和遮蔽的两种形态。前者是物依从物之自性而能显现“道”者,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后者是不合物之物性因而不能显现“道”者,老子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前者为自然的生命状态,后者为异化的生命状态。

第二,“道”无时、空之限,无始无终,无形无象。它是体现在万物之“性”内的。

第三,“道”不是创世者,书中“原”“始”之类的词,非时间词,而是指“本根”。

第四,老子讲“无为”,是不以“为”为“为”,也可以说是“为”而有度,即人所释之“不胡为”。是在“为”时不要老想着为,是以无为之心而为也。故老子常讲为时之分寸感,讲适可而止。讲止、讲退,是在功成之时,未见老氏未为而言退也。

第五,老子最能见得文明社会对人类本性的遮蔽,故常有非文明之言。其实他不是非文明,是时刻提醒人们不要被那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社会的主观意志或思维所遮蔽。他的狂狷之言是为强调文明遮蔽本性之弊,盖不可以此目老子为反文明的保守的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

第六,老子日“返”日“周行”,皆不可以此言老子讲循环论,其言返也、周也,在言“道”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规约着万物之运作。一失道,则必遭惩,自然返。“返”是因为“道”在,不是说“道”动。“返者道之动”,是说“返”是合道的“动”。

第七,老子书尝“动”“静”比对而言,人或日老子主“静”不主“动”,其实不是这样。道不可见,故似静,而道显于万物,则必动,不动则不得见道。故万物动则道现。在道而言,无所谓动与静,只是从可见与不可见上看。道不可见,则如何说动与静?道是在万物之运作上见,这是道显,是道用,就不是静。盖道体是隐着的,故日静;道用是显着的,故日动。老子说道用时用“德”,其实“道”和“德”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不过一隐一显,一静一动。所以“静”与“动”都是道的属性。

第八,《老子》一书多不落在实处,是谈“大道理”,不是在向人讲处世治人之道,即便言兵言战言治言政,亦多是举例。今人多就此具体事项解老之反战、说老子为统治者献策云云,类多以今度古,以俗卑度高远也。

这只是我读老子书的一些体会,并不想也不可能作老子书的导读,倒可以看作是本书之“阐说”部分的一个概括。然欲知其详,还须去读书中各章的“阐说”。

2001年1月31日写于北京

后记

写这本书,始于1996年在韩国釜山教书时,初,未敢注《老子》,总觉得不敢碰它,是一种敬畏。在釜山教书之余,读着三本书,一是苏子由的《老子解》,一是吴澄的《道德真经注》,一是魏源的《老子本义》。其间也读其它相关于《老子》的书,但以这三本略觉说得好。所以在本书中引用此三家观点的地方居多。在釜山时於~家华侨开的书店里购得台湾学者吴怡先生的《老子解义》,读了觉得很通澈,亦颇觉与我对老子书的认识拍合,所以在本书中,吴先生的观点与讲解多所引入。我那时写书,愿意用“六经注我”法,所以征引者甚多,原则是韩非那话:“必借他人威势而勿使侵害己。”所以这“他人”是须感谢的!

这本书拉拉杂杂写了十年,但底子是十年前的,颇不合现今写法,现今是“博士体”的天下,规范得了不得,我虽也做博士生,却特别不适应这“规范”,文章都弄成一个模子出来的一样,就象苏东坡讥王荆公的一体化,就会把文章弄得如赤卤之地了。社会还是喜欢一体化,一体化好管,但却阻碍创意。因为创意来于个性化。老子书最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自然而然,物性本不同,非要一体化,则物失本然,则异化,则你非你,我非我,他非他,则如李卓吾所说是满场皆假。假也可以辉煌,但那辉煌靠不住。所以老子主张返本归真,要守住这个“真”这个“本”,其他才好发明。本不固,泰山崩于前怎么能不惧?处乱而能不惊,或如儒家所说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那都是因为不失根本。根本失了,性不乱才怪!现在讲创新,那也应是在不失根本的前提下。守着那自然而然的“道”,“创新”也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急功近利,为无为而无不为,“创新”也应是“无为”的心态去“为”那个“创新”的“事功”,若一天到晚地创新啊创新啊地“为”,一天到晚地要做个创新的人啊,那便如庄子所说,人耳人耳,必不祥之人。即非人!因为那是无根的在一体化的裹携中去“为”,是无我的“为”,而非有我的无为的“为”。失了本性的“为”尝对世界、他人构成侵害,失了本性的“为”再借失了本性的一体化、规范化为之张目,那世界便更糟。

《老子》让人静,静就能显出燥,燥也能红火,可那红火没有底力。如吴梦窗的词,看似七宝楼台,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读《老子》书的好处,是能好好检点自己,进而检视世界,人人因之找准自己的位置,人就不会乱方寸,世界也就不会失衡。老子书让人去蔽澄明,人在遮蔽中其实越“成功”越假。此只可与智者道,而不可与俗者言也。

王 强

2006年3月

于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