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科学大师画传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方在庆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科学是爱因斯坦终生奉献的事业,而人类的命运也一直是他的关注对象。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具有很高天赋和独特风格的德语写作家、音乐爱好者、哲人和社会活动家。本画册挑战了爱因斯坦作为“世纪之人”的神秘形象。作者通过相关的历史背景信息,以一种引人入胜、易于理解的风格,将科学研究的历险尽可能多地呈现给公众,让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及其对于现代科学的意义在它们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得到诠释,同时在政治和社会巨变的背景中再现爱因斯坦一生曲折的道路,告诉公众一个最真实的爱因斯坦。

内容推荐

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具有很高天赋和独特风格的德语写作家、音乐爱好者、哲人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传奇人物,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丈夫、父亲、儿子、情人、良师、益友、犹太人、世界公民、社会良心、和平主义者、业余小提琴手、统一场理论的独行侠……总而言之,是“生活在他自己世界里的个古怪天才”。这本画传试图通过大量图片和背景资料来概述和诠释他的这些角色,以真实地反映他的生活经历、事业理想、喜怒哀乐、特立独行及其辉煌的一生。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早年岁月

第二部分  求学时代

第三部分  伯尔尼岁月

第四部分  第一个科学高峰

第五部分  柏林时期

第六部分  作为犹太人

第七部分  第二个科学高峰

第八部分  旅途征人

第九部分  饱受怀疑

第十部分  上帝不掷骰子

第十一部分 晚年岁月

第十二部分 公众人物

爱因斯坦年表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致谢

试读章节

重返苏黎世

爱因斯坦在布拉格总共只呆了16个月。从各方面看,这都是他一生的一个转折点。在科学上,他开始向广义相对论迈进,尽管遇到了数学上的难题;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他接触到了犹太人团体,了解到了他们的悲惨处境,但还没有从心里去认同他们。从家庭上看,他与妻子米列娃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与表姐爱尔莎恢复了联系。

而这一切伴随着他在学术界地位的迅速上升。

自从爱因斯坦参加了萨尔茨堡举行的全德自然科学家与医生年会和第一次索耳未会议后,就源源不断地收到各地的聘书。其中一份是来自他的母校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这时学院已升格为大学(ETH)。爱因斯坦的好朋友仓格尔和格罗斯曼极力主张,认为ETH应该聘用一个声誉极高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庞加莱和居里夫人也写来了强烈的推荐信。与此同时,荷兰的乌得勒支大学也想聘他。爱因斯坦故意让ETH知道这一状况。ETH于是加快了聘任进程,并给出优越的条件。这样,爱因斯坦就回到了12年前只差没把他赶出校门的母校。

P85

序言

1902年2月5日的《伯尔尼城市报》有这样一则启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愿私自为大学生或中学生彻底讲授数学和物理学。本人持有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教师资格证书,住正义街32号一楼。试听免费。

这是爱因斯坦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报刊上,也是他唯一一次用文字替自己做广告。那时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已近两年,一文不名,远离学术界,但他并不气馁。四个月后,他摆脱了失业的困扰,被瑞士联邦专利局录为三级技术员。又过了三年,即被后人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的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在德国著名的科学期刊《物理学纪事》(Annalen der Physik)上发表了6篇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的传统观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什么这些贡献是由爱因斯坦,而不是别人做出来的呢7我们注意到了上面启事中的“彻底”二字。爱因斯坦出生在一个宽容、理性、不信教的犹太家庭。他对宗教的怀疑,是在学习了一些通俗自然科学读物之后产生的。凡事都要追根问底,哪怕是对那些已得到公认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试图寻找涵盖面更广的解释,从根本上彻底弄清来龙去脉。事实上,“彻底”二字作为主线贯穿他的一生。马赫的《力学史评》引起他的强烈共鸣,因为书中对牛顿力学的批判非常彻底;他和他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成员热衷于研读休谟等哲学家的著作,因为这些哲学家试图从根本上为知识寻找一种坚固的根基。正是这种彻底性,使他从狭义相对论走到广义相对论,再到统一场论。他的成功与挫折,同时都与这种“彻底”性有关。

另一方面,爱因斯坦从小就生长在一个技术环境中。在大学期间,他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做实验。后来他还与别人一起申请过多项专利。他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手,绝非坊间所说的纯理论家。

在当前“自主创新”已成为主导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时,纪念爱因斯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这就要求不仅要有创新的思维和产品,还要有创新的管理方法、机制和体制。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技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理应在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归根到底,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创造性都是一种美好而宝贵的品格。今年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地纪念爱因斯坦,我认为,这不是表示崇拜,只是表达对创造性的敬意和尊重。

希望这本画传的及时出版,能带给人们一些思考。

后记

这本画册是在2005年举办的两次爱因斯坦展览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无论从内容,还是从体例上都做了较大的改动,并增加了一些以前不多见的材料。关于爱因斯坦的画传,市面上亦不少见。我并不想在此基础上多加一本。之所以在展览结束后,又花了数月时间重新整理,目的只是一个:把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试图把爱因斯坦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按历史顺序来描绘他的人生历程。有些主题,由于跨越不同的时期,没有严格按照历史顺序。对于一般读者感到陌生的科学内容,也尽可能地减少。但挂一漏万的事不可避免,还望方家匡正。

在准备文稿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中外文文献,也得到了许多人和机构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拨专款支持本书出版。路甬祥院长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刘钝所长写了热情洋溢的前言,这些都使本书增色不少。

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的雷恩(Prof.Dr.Jurgen Renn)所长,不只是无偿地提供了一些背景材料,也代我们联系版权;德国柏林“爱因斯坦展”具体负责人伊格豪特(Stefan Iglhaut)先生、库纳斯(Wendy Coones)小姐以及以色列希伯莱大学马吉多(Menachem Migdor)校长和古特弗罗因特(Hanoch Gutfreund)教授也都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瑞士伯尔尼爱因斯坦纪念馆馆长比尔基(Hermann Burki)博士、美国霍夫斯塔特大学的卡西迪(David Cassidy)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卡逊(Cathryn Carson)教授、德国柏林马普科学史所的霍夫曼(Dieter hoffmann)、哈佛大学的霍尔顿(Gerald Holton)教授、伦敦大学学院的米勒(Arthur I.Miller)教授、原耶鲁撒冷爱因斯坦档案馆馆长罗森克兰茨(Ze'ev Rosenkranz)博士、加州理工学院“爱因斯坦文集计划”中心的绍尔(Tilman Sauer)博士、波士顿大学的舒尔曼(Robelt Schulmann)教授、斯塔赫尔(John Stachel)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的斯特恩(Fritz Stern)教授、日本近畿大学的杉元贤治教授以及美国纽约联合学院的沃克尔(Mark Walker)教授等都是国际上研究爱因斯坦的著名专家,他(她)们或将其有关爱因斯坦的著作送给我,或解答我所提出的疑问,在爱因斯坦展览设计过程及本书的形成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吉田明惠小姐为我复印了爱因斯坦在日本的有关报道。

没有刘钝所长的坚持,去年的两次展览都有可能不能成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体改司副司长李普、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王渝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沈颖、主任张晓林,科技政策局科普办主任马建生、副主任丁颖等人是这两次展览的主要推动者。在此特别感谢。此外,我还要感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戴念祖、张柏舂、郝刘祥、孙小淳、李劲松、朱静、尹晓冬、王浩强、陈明晖、崔家岭、徐国强、王跃、刘晓和王国强等同志,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钱敏汝教授、李晶、邵京辉、张勇、罗勋等同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张元仲研究员、王秋涛先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田宏、罗琳、王文越等同志,中国科学技术馆的田英、李安平、李春才等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访问教授暨纽约城市大学的周道本(Joseph Dauben)教授,以及李和悦、李娜等同志。

如果没有北京大学出版社杨书澜老师和许迎辉编辑的鼎力支持,我不能想象这本书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版。

在此一并致谢。

方在庆

2005年11月28日整理

2006年3月14日修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