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美籍、美国大选、抗议CNN辱华、中国领导人访美……大事件现场的美籍中文女记者,身临其境体验美国民主政治细节,细节?!真相?!
近距离报道美国社会焦点,翻捡众多媒体遗漏的细节与真相,亲身经历的美国细节生活,告诉你不一样的国家和新闻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美国记者生涯(1高看美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高娓娓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入美籍、美国大选、抗议CNN辱华、中国领导人访美……大事件现场的美籍中文女记者,身临其境体验美国民主政治细节,细节?!真相?! 近距离报道美国社会焦点,翻捡众多媒体遗漏的细节与真相,亲身经历的美国细节生活,告诉你不一样的国家和新闻世界。 内容推荐 一个中文女记者,一个国际大都会,一个政治大舞台…… 交织出一个个鲜活、有趣、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 享誉美国侨界、活跃于纽约华人社区的中文女记者,用文字和镜头倾情展现真实的美国、细节之下的美国:中国人怎样加入美国籍;美国大选的细节;在美华人怎样争取权益,又是如何一步步跻身于主流社会;亲历中国领导人访美;金融危机下的美国生活……本书作者高娓娓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讲述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带你近距离看美国。 目录 自序 推荐序 就这样成了美国人 搭上入籍末班车 唯一的指纹唯一的我 在犹豫中学习入籍试题 入籍考试遭遇“考官媒婆” 宣誓之前的犹豫 终于要宣誓了 美国人,中国心 附一:前总统小布什给新公民的祝贺函 零距离见证美国大选 2008美国总统大选看点:两男一女一台戏 ◆希拉里的竞选成果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总统选举中的“黑马”——奥巴马 ◆被美女环绕的麦凯恩 华人参政:路漫漫其修远兮 ◆想要当家.必须先能作主 ◆谁来引导华人参政 ◆学会填写选民登记表 华人选票的力量 ◆华人选谁 ◆黑人选谁 ◆白人选谁 附:美国选举制度简介 亲历奥巴马就职典礼 风雪夜奔华盛顿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观礼现场只看到人头 无心插柳柳成荫——游行巧遇奥巴马 从头说起:邀请函的来历 奥巴马之商界效应 黑珍珠的梦 “黑脸总统”都有了,“黄脸总统”就不远了 附:不得不说的坏话——黑人与华人的恩恩怨怨 我有一个梦想:华人做总统 可爱的法拉盛一纽约华人步人政坛的起跑点 活跃在纽约政坛的黄脸孔 ◆众议院的第一张亚洲面孔 ◆虎父无犬女——孟广瑞之女孟昭文崭露头角 ◆窝里斗?越斗越强! ◆纽约市首位华裔市议员刘醇逸 酸甜苦辣Door to door敲门拉选票 在那些忍辱负重的日子里 中国人在老外眼中的形象 七十年代的刀光剑影 歧视亚裔事件层出不穷 ◆“海啸之歌”:用灾难嘲笑华人 ◆中餐馆卖老鼠肉? ◆一石激起千层浪 ◆狗窝电话秀又惹风波 纽约华人与CNN的对抗赛 ◆CNN的“大嘴”卡弗蒂 ◆纽约华人愤怒了 ◆海明律师突然宣布撤案 ◆“洋诸葛”学雷锋,帮华人告卡弗蒂 ◆向勇士致敬 反对藏独,支持奥运,纽约华人在行动 ◆达赖喇嘛空欢喜一场 ◆万人集会支持奥运 ◆罗伯特镜头下的集会 “5.12地震”,CNN的报道感动美国 生活在法律法规的海洋里 美国法律的重要特色:陪审团制度 ◆神秘兮兮做陪审员的迈克 ◆奢侈的陪审团制度 “请对我的律师说” ◆别再烦我,找我的律师! ◆被我牵连也要找律师的海萍 车——让你喜欢让你忧 ◆老司机遇到新问题 ◆法,法,法,车到哪里都是罚 ◆老天,求求你让人把我的车偷走吧 “死板”的美国人 ◆简单的后门没开成 ◆告你没商量 一朝性犯罪,永远是坏人 附:一些有意思的美国法律 中国领导人访美轶闻趣事 我所经历的“温家宝访美记” ◆温家宝总理真的要来啦 ◆迎贵客穿什么衣服 ◆我与温总理的“亲密接触”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李主任:塞翁得马,焉知是福 ◆由“扔鞋”事件看两国领导人的不同 邓小平之美国印象 ◆邓小平访美掀起“小平热” ◆邓小平智答老美记者 江泽民访美 ◆江主席到小布什在德州的农庄 ◆音乐会上的小插曲 亲历胡锦涛访美 ◆白宫,我来啦 ◆有人捣乱,我却束手无策 ◆胡锦涛访问耶鲁趣闻 附一:世界酒店皇后——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Astoria) 附二:美国如何保护来美访问的外国元首? 金融危机下的美国生活(外一篇) 我借了钱不还? 曼哈顿依旧人山人海 蓝蓝:彼之砒霜,我之熊掌 地产商:几家欢喜几家愁 金融危机下的华人社区 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不同 律师的保鲜浪漫 便宜的物价,让你吃喝不愁 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后记 试读章节 “假设美国和中国打仗,你帮美国还是帮中国?” 听说我要加入美国国籍,一位美国朋友这样问我。 如果你是纯粹的中国人或美国人,这个回答就很简单。 如果你是出生在中国,生活在美国的美籍华人,回答这个问题就有点难。 再如果你的父母、亲人在中国,你的配偶和子女是美国人(孩子是混血),回答这个问题就难上加难。 “肯定帮中国!”有人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假设的事不回答。”有人狡猾地说。 “躲到别的地方去,不管这伤心事。”有人避重就轻地说。 “谁是对的,就帮谁。”有人义愤填膺地说。 “最好是劝和,减少双边损失,减少亲人痛苦。”有人平和地说。 而更多的回答是:“美国和中国之间最好不要有战争,美国和中国之间根本不可能有战争。” 这个问题之所以老在我脑子里打架,其实是因为我的入籍宣誓引起的。 一般人们要真正实现美国梦,就得加入美国国籍。要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最后一道程序就必须宣誓效忠美国。誓言的大概内容就是当国家有难的时候,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要为保卫美国拿起武器,挺身而出。所以我自然而然会想到,那如果美国和中国打仗呢?我该帮谁?说实话,我很矛盾。 尽管我觉得保卫国家是每位公民应尽的神圣职责,但我还是有些犹豫与矛盾。 我为什么要加入美国国籍?我为什么要实现美国梦? 漂泊累了想要一份稳定的生活?心中渴望一种归属感?在美国生活久了,爱上了美国?别人加入我加入随大流?到老时享受美国福利?还是为了在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和他们平起平坐?我也没想清楚。 最后在各种迷茫和矛盾中,我怀着“壮士去兮不复还”的心情加入了美国国籍:2008年11月14日,在宣誓大厅里,与其他各个民族各色移民一样重复着宣誓官念出的效忠誓词。此时,我脑子里却浮现出一年前赶搭“入籍末班车”的紧张场面。 搭上入籍末班车(1)2007年7月28日,是美国入籍申请的一个重要时限。凡在这之前申请入籍的移民,可以按照移民局以前的法规,交申请费400美元,这之后提出申请,就要交675元!更要命的是,入籍试题将作重要改革,难度增加。成千上万的移民都为此改变了“持绿卡住美国”的进程,赶在申请费提高前,搭上这趟“便宜”的“入籍末班车”。其实,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加钱和考题加难都不是问题,人们之所以想赶在政策调整之前入籍,只是想借着这个时限,给自己一种压力和推动。 按照美国的法律政策,拿绿卡五年即可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如果与美国公民结婚,则只需要三年。我拿绿卡将近十年,早已符合入籍条件,但是我好像一直都没有想过要改变国籍。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不时地劝我,既然是举手之劳,为什么不干脆加入美国国籍,做一个真正的美国公民。特别是在“入籍末班车”时期,我们美国《侨报》新闻部李建伟主任不时提醒我,申请费用提高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建议我早点提交申请。 但是我当时尚处于矛盾阶段,还没有真正决定,所以我一直按兵不动。李主任经常着急地对我说:“嘿,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还不提出申请呢?拿绿卡那么多年了,该入籍了!费用要提高了!题要变难了!我父母都准备提出申请,每天都在准备入籍考试呢。”我们主任的父母都六十多岁了,英语不灵光,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天天在苦读英文,准备考试,准备加入美国籍。 我和李主任是同事,又是老朋友,和他父母也很熟,还经常去他们家混饭吃,他经常像老大哥一样帮我、教训我。 终于,在离最后时限还有几天时间时,我提出了我的入籍申请。 在主任的帮助下,从网上下载了入籍申请表。 表上要求申请人提供比较详尽的个人基本资料,当然全是英文。对于英文不灵光的人来说,要正确填完这张表格,还真是大伤脑筋。 例如表中有一栏要你详细列出“Information about your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during the last five years”(过去五年内居住过的地方和工作情况)。这一栏内容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因为你必须列出你过去五年中的很多细节,比如每次出境日期以及长短。因为按照规定,持有绿卡五年以上的人,在这五年中必须在美居住满两年半以上,才有申请加入美国国籍的资格,而移民局会根据你所列出的日期来推算你是否达到了这一要求。 除此之外,“Information about your marital history”(婚史)也问得很详尽,包括“How many times have you been married”(结婚次数),“Information about your spouse”(每个配偶的情况),如篇幅不足,还要另加纸(别笑,在美国结过好多次婚是很正常的)。这一项,也许是为了调查假结婚。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虽然是只需回答“Yes”或者“No”,但这些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如果你的回答有差错,远不是扣分这么简单——不但会影响你入籍申请的结果,更有甚者还可能使你遭到无处不在的联邦调查局(FBI)的调查。 Have you ever been declared legally incompetent or been confined to a mental institution with the last five years(在过去五年中是否进过精神病院或有精神毛病)? Have you ever advocated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overthrow of any government by force or violence(是否主张武力或暴力推翻过政府)? Have you ever(是否有): 1. Been a drunkard(酗酒)? 2. Been a prostitute,or procured anyone for prostitution(卖淫拉皮条)? 3. Sold or smuggled controlled substance,illegal drugs,or narcotics(贩毒)? 4. Married to more than one person at the same time(重婚)? 5. Helped anyone enter or try to enter the United States illegally(走私人口)? 6. Gambled illegally or received income from illegal gambling(非法赌博或从非法赌博中牟利)? 7. Failed to support your dependence or to pay alimony(不付赡养费)? 8. Removed or deport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是否被驱逐过) ? 9. Left the United States to avoid being drafted into the U.S. Armed Forces(是否曾离开美国以免服役)? 看到这些问题,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没有!我当然也不例外,这些要回答“Yes” 或者“No”的问答题,我闭着眼睛,全都回答:“No!” 其实,我估计所有答题的人都会觉得这些问题很傻。就算真的有这些事情,人们会老老实实坦白吗?除非已经被司法机关抓到过。 那时没有真正想过宣誓的问题,更没有去了解誓词的内容。 表填完后,这事就告一段落了,本来应该尽快交出去,但因为我的粗心拖拉,或者也是因为我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犹豫,我的表没有及时交出去,直到最后一天——2007年7月28日。 那天起床后,我总感觉有什么事没有做,这才想起,这是递交入籍申请的最后一天了!再不寄,就前功尽弃了。 我必须到邮局寄出材料,并且要确定邮局盖了邮戳。移民局是以你寄出材料当天的邮戳为准的。 那天是一个星期六,我的申请材料在李主任手上,而给移民局的400元的支票却在我手上,支票必须是申请人本人的个人支票。 刚好一位住在新泽西的朋友请我到她家里参加派对,我邀请了我的朋友罗伯特和海萍一起去。海萍住皇后区的皇后大道旁,就在李主任家附近。我们决定先开车去接她,然后到李主任那里取我的申请资料。 接上海萍,我们就去找李主任。从海萍家到李主任家原本很方便,再加上开车的罗伯特本来对这段路非常熟悉,原本是不会出什么差错的。但是海萍刚买了一个新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很是兴奋,坚持用她新买的GPS来指路。 那天,这个新的GPS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好像是跟我过不去,指挥着罗伯特一会儿左转,一会儿右转,转去转来把我们转到了十多公里以外的布鲁克林区! 罗伯特很生气,又不好发作,说我们宁可相信一个瞎指挥的机器,也不相信他这个脑子里满装着纽约市地图的老纽约客! 最后我们只好关掉GPS,从布鲁克林区开车找到李主任。拿到了材料之后,我拿出准备好的400美元的个人支票,到附近找邮局,结果吃了闭门羹——那个邮局不开门。原来当天是星期六,很多邮局都关门,只有少数邮局开门。 我一气之下就想干脆贴好邮票,扔进街边的邮筒拉倒。但这个申请文件非同寻常,朋友事先再三叮嘱我,必须去邮局寄挂号,拿回收条,以备以后移民局找茬时随时查对。所以,我还得找开着门的邮局。 在这种情况下,罗伯特只好开车带着我和海萍到处找邮局。与此同时,新泽西的朋友却不断电话来,不停地催促道:“你们在哪里?还在纽约皇后区? 老天,你们能不能快点?” 为了不让朋友久等,再加上我实在找不到开着门的邮局,我只好厚着脸皮,麻烦李主任去帮忙,请他到一家大的邮局去帮我交材料。 在我去新泽西派对的途中,李主任来电告诉我,材料已交,盖了2007年7月28日当天的邮戳,我可以放心潇洒了! 他还告诉我,当天排队邮寄材料的人明显比平时多,而且百分之九十都是赶搭入籍“末班车”的人。 我终于吊着车尾,搭上了这趟“末班车”。 …… P2-7 序言 第一次听说高娓娓要写书,我其实是很惊讶的。并不是怀疑她的写作能力,而是因为出书实在是一个很费神而且需要大把耐力的浩大工程。而且,高娓娓作为我们《侨报》的记者,其实是没有多少时间坐下来写书的。不过我知道高娓娓的综合素质很高,所以我还是鼓励她:“对你来说不是困难。” 所以,当我后来得知,高娓娓的书已经大功告成,我的第一个反应是:Great! She's got it! 其实仔细想想,关于美国以及美国人的这些事,高娓娓是最有发言权的:她在纽约任记者多年,见证了很多有影响的重大事件。记者的敏锐视觉,再加上她作为时尚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感性,让她能捕捉到很多我们关注不到的精彩。 比如2009年1月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奥马巴就职,2006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2008年美国大选,2008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纽约,2008年华人抗议CNN抹黑报道,2008年至2009年金融风暴袭击美国等。可能在我们眼里,这些人与这些事都只是新闻事件,但对于她来说却不限于此。 她既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又是心态平衡的采访者、报道者;既身在新闻漩涡中,又是一位清醒的旁观者、目击者,两者都扮演得恰到好处,实为难得。她的书稿就是综合了这些发生在美国,对美国、特别是对华人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而成的。高娓娓对这些事件,总是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加上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去分析。 除此之外,她还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了她在美国感受到的中美文化差异,有人们理财观念上的差异,有一些法律以及制度上的差异,包罗万象,的确为许多身在中国的读者打开了一道看国际社会的门,非常有意思。相信这本书会让读者有一种“借高娓娓的眼睛看美国”的感觉。 时下中国书市上有关美国的书籍俯拾即是,汗牛充栋,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有关美国的信息,高娓娓的这本书却与众不同,重点就在“亲历”、“真实”,而不是东摘西抄,道听途说。因此,这可以说是为中国读者深入了解真正的美国社会以及美国华人生活真实现状的一本好书,值得推荐、细品、收藏。 在祝贺高娓娓新书出版同时,也期待她的下一本著作早日问世。 美国《侨报》总裁 李冰 2009年9月于纽约 后记 纽约的五月,窗外下着雨,很大。 把脚抬起来,放在窗台上,懒懒散散的心境,怀抱着电脑,看我已经修改完的稿子。 书写完了,20万字。 天哪,我居然可以写那么多! “你太有才了!”该好好表扬一下自己。 管它好不好,总是心动了,行动了,完成了。 挣扎在中文和英文中,罗里罗嗦,婆婆妈妈,我写完了我的第一本书。 这里有好多朋友的鞭策与鼓励。 我重庆的朋友罗道琼、韩承洪,成都的妹妹高宇,同行何激培、叶潮,说过我无数次,并觉得我太懒,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上海灵诺运销传播公司的总经理张家袆,还拿了他出的《发现》一书,以准备抛玉引砖让我动手写书。 成都理工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管理系的张成海主任和教授程伟还鼓励我,书出版了,去他们那里演讲。 北京的彭丽、吴征像监工一样,经常E-mail、电话问我写书进展得如何? 姐姐高萍全家,特别是侄儿,帮忙打稿、校稿、他们是我这本书最原始的读者。 一次和同学聚会,当同学们讲到奥巴马,讲到奥巴马就职典礼时,杨庆热炒热卖,把在我文章中看到的内容绘声绘色讲了一遍,惹得同学们狠狠地佩服了他一把。 因为好久没有写这么长的文章了,以前在电视行业,习惯了“动口不动手”好多内容直接在电视上就讲开了,不用写很长的文字,老是觉得自己不行。 有时写着写着,就很犹豫,不知该如何写下去,就去打扰朋友们东问西问。 写得高兴时,像冲天的雄鹰;写到瓶颈时,情绪低落得像泄气的皮球;写到感人时,也泪流满面;写到激动人心的场面时,也是心跳加快,情绪激昂,与书中的那些人与事同欢乐同愤怒。 有时,写稿子到晚上二三点,想找人聊天,一看是美国的半夜,这里的朋友都睡了,就去骚扰中国的朋友,打电话到地球的那端,大陆和纽约时差12小时,正好是白天。 有好多次怀疑自己这个水平行吗?问天下书图图书有限公司的总编张万文,他又鼓励我,尽管写,照自己的想法,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于是,我只好耐着性子,坐下来继续写,而且尽量写得细一点,好让编辑后期加工更方便。 于是又豪情万丈,唠唠叨叨,流水账一样写下去了。 我很幸运,有那么多人的关爱、支持和鼓励,每当我需要补充内容,需要相片时,无论是同事,同行、侨领,朋友们都给予我大力支持。 社长李冰,在百忙中为我的书写序。 总编郑衣德,在我地震灾区采访归来后那些忧郁的日子,一直在关心我的情绪。 副总编卢仲维,不管多忙,只要是我要的资料和图片都会尽力帮忙。 写书时,我麻烦的最多的就是新闻部主任李建伟,好多原则问题我把握不准就会找他,他不厌其烦地为我的稿子把关。报社同事管黎明、林箐、张箐、邹斌、李竑、刘倩也都帮了我不少忙。 亚文集团总裁蒋天龙,市场总监林冰,还有罗塞都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和支持。另外,美国中文电视的同事边会晶、陈绍枫、Frank和其他同事,也给了我不少支持。 新华社驻联合国记者王建刚,经常和我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还有中央电视台驻联合国记者王同业和夫人李谨也给了我大力支持。 侨领和社区人士黄克锵、郑时甘、郑棋、陈学顺、谢刚、吕成锐、徐家树、冷静、陈建榕,谢荣镇、伍雅倡,还有朋友胡思升、李依林、海萍、褚成炎、李群子、童晓峰、宋奈、蓝蓝、李桂良、沈蕾,都非常关心书的进度。 更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我打电话回中国,彭丽、小红、万文还有一个当时没有见过面的青岛华航国际航海俱乐部的董事长王祥亮,他们聚在一起,正在讨论我的书,那场面,比我还认真,更让我不好意思,于是加快了写作的步伐。 修改文章时,“丑作者”还是见了编辑——天下书图图书有限公司的编辑杜菲莉,她说“文如其人”,我有我的风格,她很喜欢。 她第一次见我时,就说我像三毛。 她也是三毛的追崇者。她喜欢三毛,也喜欢像三毛的我,还多带了一位读者——她的先生。 几个朋友看了我的稿子。 意见分两派:有的说事件很真实,很精彩,就是没有深度,没有高潮。 另一派马上反对:我们为什么要板着面孔呢?教育人不是我们的事,我们就喜欢这样,轻松而自然,新奇而真实,在轻松中说了严肃的事情,就像三毛,总是能用她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深深地打动读者。 两派朋友吵吵闹闹。 我才懒得劝解呢?管他牛打死马,还是马打死牛,这不是我的错哦。 读者朋友,你说呢? 书评(媒体评论) 时下中国书市上有关美国的书籍俯拾即是,汗牛充栋,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有关美国的信息。高娓娓的这本书却与众不同,重点就在“亲历”、“真实”,而不是东摘西抄,道听途说。因此,这可以说是为中国读者深入了解真正的美国社会以及美国华人生活真实现状的一本好书,值得推荐、细品、收藏。 ——美国《侨报》总裁 李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