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余位亲人,有名有姓有悲有喜,悲喜交加;四百余幅图片,有根有据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本书以大量珍贵的图片、文字,把毛泽东家族的成员全部详细进行介绍。并讲述了毛氏家族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的祖家与外家、毛泽东与他的父母、毛泽东与本家老师、毛泽东与兄弟姊妹、毛泽东与他的妻子、毛泽东与他的儿孙们等有关毛泽东的生平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东家事图系(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
作者 | 张民等编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百余位亲人,有名有姓有悲有喜,悲喜交加;四百余幅图片,有根有据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本书以大量珍贵的图片、文字,把毛泽东家族的成员全部详细进行介绍。并讲述了毛氏家族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的祖家与外家、毛泽东与他的父母、毛泽东与本家老师、毛泽东与兄弟姊妹、毛泽东与他的妻子、毛泽东与他的儿孙们等有关毛泽东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长期以来,毛泽东的“家事”,始终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和亮点之一,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家事”人皆有之,那么,为什么毛泽东的“家事”会有如此魅力、如此吸引力呢?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故事,见证了毛泽东“家事”的闪光点。该书详细追朔了毛泽东的家世渊源,实录了毛泽东与百余位亲属的交往事迹,是一部全面记叙毛泽东与家乡、家族、家庭关系的力作。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配有近400幅珍贵的图片,其中有不少是鲜为人知的,有的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人们可以既读字,又读图,从图文并茂中获得大量的信息。 目录 第一章——故园奇秀 家世绵延 第二章——男耕女织 克勤克俭 第三章——慈母严父 “两党家庭” 第四章——师从多门 受益终生 第五章——为国抛家 手足情在 第六章——情感历程 苦辣酸甜 第七章——慈严并重 情理交融 第八章——报恩尽孝 公私分明 第九章——不论门弟 亲上加亲 第十章——谆谆教诲 关爱有加 第十一章——故里亲人 不分远近 第十二章——爱亲济亲 毫不私亲 第十三章——重返故里 思绪万千 第十四章——珍贵见证 风范长存 试读章节 毛姓起源于周文王第八子毛伯郑,因国为氏。之后毛姓如风飘絮,散布各地。在历史上毛姓出了许多名人。 在中华百家姓中,不少姓氏都可追溯到周成王初年的分封制。周武王姬发继承父亲文王遗志,灭商而定鼎天下。武王崩,年幼的成王继位,由武王弟周公姬旦代理朝政,分封天下,文王诸子及功臣皆得封地。文王第八子叔郑被封于“毛”,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于是,叔郑子孙抛弃传统的姬姓而“因国为氏”,此乃毛姓之起源。《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聘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这一记载与《中湘韶山毛氏族谱》二修一卷源流记所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相映照,证明毛姓确可追溯到西周的“毛”国。“毛”国位于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一带,从这里沿渭河向东,就到了陕西与河南交界处,也就是黄河由南向东的拐弯处。在历史上,陕西和山西交界的黄河段呈南北流向,被称为“西河”,故韶山毛氏族谱上便赫然标明为“西河堂家藏”。 在周成王初年分封的72国中,“毛”国为一小国,势单力薄,终耐受不住长期的战乱和兼并而湮没无闻。故国虽失,但毛姓子弟却得以幸存而不断繁衍,并由西向东扩展自己的居留区域。《后汉书》载,东汉时,庐江(今安徽中部合肥一带),有个孝子叫毛义,南阳张奉听说,便前往与毛义作伴,以察真假,事实果真印证了传闻。张奉便将毛义的品行禀告州府,州府命官大受感动,乃授以毛义县令之职。毛义欣然赴职,张奉见状,以为毛义是个近利小人,很看不起。后来,毛义母丧,他马上辞官回家。朝廷用公车征召,也坚辞不就。张奉叹道:“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也”’。这则故事表明,至迟在东汉时,在安徽一带已有毛姓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世家大族纷纷过长江南迁。他们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长沙中下游以南地区的开发。大略也在这一时期,中原毛姓也向今浙江、江苏等地扩展。到两宋时期,浙江衢州、江西吉水等地已拥有人口众多的毛姓。《宋史》记载了三位毛姓进士,一为毛注,浙江衢州人,曾任南陵、高苑、富阳知县,皆以治辩称,并升殿中侍御史;二为毛渐,字正仲,浙江衢州人,曾任湖南宁乡知县;三为毛洵,江西吉水人,天圣二年进士,又中拔萃科,性至孝,悲母而死。这说明,两宋时期,毛姓已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对沉寂,在聚族而居中逐渐积累文化资源,以至于能够科场摘桂,比隆世族了。伴随着元末明初的大移民,浙江、江西的毛姓又向云南、湖南、四川等地扩展,基本上形成了分布全国的格局。总之,从周成王时的“毛”国到元末明初这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内,毛姓大致经历了始由西向东,继而由北向南,然后再由东到西的扩展过程,其迁徙的足迹差不多划出了一个涵容大半个中国的大圆圈。P1-2 序言 长期以来,毛泽东的“家事”,始终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和亮点之一,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家事”人皆有之,那么,为什么毛泽东的“家事”会有如此魅力、如此吸引力呢? 一般来说,凡领袖人物,其“家事”都为世人所关注。换句现在流行的语言,领袖也属“公众人物”,他的“家事”,自然极具吸引“眼球”的。然而,毛泽东的“家事”被关注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 毛泽东是人民的领袖,一代伟人,探究他的“家事”,并非猎奇,而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毛泽东的“家事”有两大特点:一是耐人寻味;二是感人至深。 毛泽东怎么会由一个农家子弟变成一代伟人,是一个常常为人们所困惑的问题。这里,需要从源头说起,也就是伟人之初的问题。毛泽东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一个山清水秀、聚族而居又有文化氛围的地方生活了17年,当他走出故乡的时候,他已是一个具有优秀潜质、不同凡响的青年。在他的身上,不仅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比较扎实的国文功底,以及浪漫主义的诗情和书法基础,还有尚武精神、疾恶如仇和叛逆精神、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特别是抱有对天下穷苦人的一腔同情心,可以说是集合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优秀品质,是从哪里来的?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生的,这只能从他的家乡、家族、家庭文化传承中来得到解释。当然,毛泽东真正成为一代伟人,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他走出家乡以后的事。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更不可能有发展的前途。(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家乡文化中也有许多封建糟粕的东西,这些糟粕,有的在当时、有的在以后,都被他抵制或抛弃)今天,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个启示:营造一个优良的文化“场”,集合多种优良因素,对孕育优秀的人才,是极为重要的。 毛泽东的家庭,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保卫新中国的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重大的牺牲。毛泽东的弟妹全都被他动员出来,投身革命,“舍小家为大家”。他一家有6人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他获悉长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硬是没流下来,他轻轻地说道:“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妻子杨开慧牺牲20年之际,他的内心如暴风雨般来临:“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他还失去了7个孩子,有的甚至连一面都未见到。他的许多亲戚,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参加了革命,其中也有不少人英勇捐躯,有的事迹还被拍成了电视、电影。毛泽东对自己的家人、乡亲,既充满感情又坚持原则。一方面,关心他们的进步、成长,经常慷慨解囊,满足他们的合理愿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对有些人的不合理要求、骄傲自大的言行进行批评帮助。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亲戚纷纷找他,想利用他的权力和地位,为自己或亲戚朋友谋职、求学、进城、安排工作,毛泽东都一一婉拒。毛泽东坚持“爱亲济亲不私亲”,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开创了新社会的新风气,被人民群众赞誉为“一代领袖家风”。 《毛泽东家事图系》,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故事,见证了毛泽东“家事”的闪光点。该书详细追溯了毛泽东的家世渊源,实录了毛泽东与百余位亲属的交往事迹,是一部全面记叙毛泽东与家乡、家族、家庭关系的力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配有近400幅珍贵的图片,其中有不少是鲜为人知的,有的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人们可以既读字,又读图,从图文并茂中获得大量的信息。 后记 《毛泽东家事图系》一书,从1998年开始编写,至2003年完成,期间多次修改,颇费周折。如今终于出版面世,也算了结了我们的一桩心愿,向伟人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献上了一份小礼。 本书选题,最初由北京银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清女士策划。彭清女士是湖南人,有着故乡人对毛泽东的一份执著的热爱,她多次往返北京与湖南组稿,并约请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的张民同志和当年在韶山纪念馆研究室工作的胡长明同志担任主编并撰稿。初稿大部分由胡长明编写,吴波参加了部分编写,张民也编写了一部分。初稿形成后,由张民统稿,前后共3次对全书包括结构、内容、体例作了增删、调整和修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李捷同志,原副主任吴正裕、边彦军同志,中央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镡德山、第一编辑部主任姚建平同志,原总编辑郭永文、音像部原主任张宁同志等,均对书稿作了审读、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同时,得到了湖南韶山管理局、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等单位工作的高菊村、吴大为、田余粮、刘斌珍、陈明禹、刘胜生、赵志超、张步真、谢柳青、龙剑宇、夏佑新、李淑云、张洋溢、沈立冬、褚伯铣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并参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周杏春、刘宁湘、崔连珍等同志为本书做了许多编务、校核方面的工作;陈力云、王平同志参与了本书统稿、调整结构等工作;张若夫为本书拍摄了部分照片,毛岸平、李孝德等为本书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在此,一并表示深深地感谢。 由于资料收集不够充分和编写水平有限,本书错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03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