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居易与西湖(西湖全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余荩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犹如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西湖全书》以一种散射式的描述,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换。那清丽的群山、那喷涌的泉井、那玲珑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阁,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西湖全书》内容引人注目,题材各具特色,并都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于谦与西湖的关系,过去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作过介绍,这次分别以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这四位名人与西湖的密切关系,既深刻地展示了西湖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较有可读性。《西湖龙井茶》、《灵隐寺》、《西溪》,虽社会上已有类似的选题图书,但《西湖全书》的这三本则在内容和图片上,明显更胜一筹,雅俗共赏的特色更为鲜明……

本册为《西湖全书》之《白居易与西湖》。

内容推荐

熟悉杭州,喜爱西湖山水的人,大概都知道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钱塘湖春行》诗。白居易以亲切自然的笔法,倾吐出他对西湖、对白沙堤(即今日白堤)春色的满怀欣喜。由于这首诗的流传,人们把西湖、白堤与白居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白居易筑的这条堤早已不存在了,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从断桥到平湖秋月的这条堤称白堤,以寄托人们对这位诗人的缅怀……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记载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时的政治、文学创作和生活经历。史料真实可信,笔调生动活泼,用活泼的文笔写真实的故事,是该书突出的特点。

目录

“旅愁春入越乡梦夜归秦”

 ——少年漂泊到杭州

“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白居易赴杭就任

“勤恤人庶下苏凋瘵”

 ——白居易勤政恤民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筑堤捍湖

“□潴甘清以变饮食”

 ——白居易浚治六井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白居易“约略说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灵隐天竺赏桂

“褰帘待月出,把火看潮来”

 ——白居易观潮

“万株松树青山上”

 ——白居易走笔万松岭

“虽在人问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

 ——白居易赞美杭州名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居易行吟白沙堤

“蓬莱宫在海中央”

 ——孤山写真

“谁教冷泉水送我下山来”

 ——白居易冷泉亭题记

“暂来不宿归州去应被山呼作俗人”

 ——秋游恩德洞

“赖有余杭郡台榭绕官曹”

 ——白居易笔下的凤凰山楼亭

“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

 ——白居易与杭州佛寺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白居易韬光寺访禅师

“杭州苏小小人道最夭斜”

 ——西泠留韵迹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白居易杭州兴歌舞

“更无一事移风俗惟化州民解咏诗”

 ——白居易杭州传诗教

“杭越风光诗酒主相看更合是何人”

 ——白居易与元稹的“诗筒”佳话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白居易与杭州民俗

“三年多刺史饮水复食蘖”

 ——白居易在杭州的清廉生活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白居易惜别杭州城

试读章节

“□潴甘清以变饮食”

——白居易浚治六井

杭州这个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环山,山泉淙淙不竭,又有周边三十里的西湖,蓄着一湖淡水,按说水源还是相当充裕的。但是在唐代,居民的饮水却大成问题。

原来,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的长期侵蚀,淤积成的陆地盐碱性很重,地下水咸苦不堪饮用。这座在隋代就已设为郡治的江南名城,简直就如同建在盐碱地之上。唐代的杭州范围比今天要小得多,南至吴山,北至钱塘门,东至中河、盐河桥一带。西濒西湖。城中居民大多逐井而居,依井取水,而井水却是咸苦的,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路途更远。居民为解决日常饮用水问题,往往不胜来往奔劳之苦。

关于杭州这种地理态势所造成的不良水质状况,后人多有记述。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奏报朝廷的《乞开杭州西湖状》中说:“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他在《钱塘六井记》中又说:“沮洳斥卤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说杭州是“沮洳卤斥,化为平原。”这些都说明杭州本是江海之区,经久淤积,才成为钱塘江边的一块平陆,地下水之咸苦可想而知。自唐宋至明清,解决饮用水的来源,都是事关城内居民日常生活的重大问题。

第一位全面着手解决杭州居民汲井取水问题的官员当推李泌。李泌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至兴元元年(784)任杭州刺史期间,开治六井。南宋《乾道临安志》说李泌“为杭州刺史,引湖水入城。为六井以利民,为政有风绩。”《西湖游览志》说:“唐宰相李泌当德宗兴元时,守杭州,始作六井。”李泌晚年曾任宰相,被封为邺县侯,称为邺侯。

李泌所开的六井是:相国井,在今解放路井亭桥侧,这是六井中最大之井;西井,又名化成井,在今吴山路与邮电路交接处附近:金牛池,在今吴山路与仁和路交接处附近。古代传说为金牛涌现之处,故名;方井,在今平海路与延安路交接处附近;白黾池,在今龙翔桥西侧;小方井,在钱塘门前,即今之小车桥附近。

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是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其水源就是西湖。这建造六井的工程包括入水口、地下引水管道、出水处与蓄水井等部分。先在西湖东侧(今湖滨路一带)地下挖入水口,并设水闸,再在入水口与城内出水口之间的地下开掘深沟作为引水渠道,沟底低于西湖水底,沟内砌石槽,槽内安装竹管为输水管(北宋时改竹管为瓦筒)。又在出水处开挖大池,池壁池底砌以砖石,用以蓄积饮用水。这样,只要西湖不干涸,城内井中就淡水不竭,居民们就可免除远途取水疲于奔波之苦。这六井从南往北排列,其入水口依次列于今天湖滨一公园至六公园、少年宫一线上。李泌建造六井造福于民,功在千秋。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经四十年。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已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白居易发现了这个问题,决心继续李泌这一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钱塘湖石记》中写道:“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宜数察而通理之。”他在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亲自主持并完成了这一“通理”西湖水的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白居易疏浚六井的工程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些阻力,当时有些人出于本位利益,找出种种理由加以反对。有的人认为,放湖水灌田、抗旱救灾与疏井蓄水供民用两者有矛盾,湖水用于灌田,则会造成“六井无水”;有的认为,湖水浅了,水源不足,影响流量,也会使六井缺水。对于这些意见,白居易既不盲从,也不是武断地立即否定,他翻查了西湖水域的历史资料,又进行了实地考察,作了科学的分析,从而向那些反对者、怀疑者一一作了耐心的说服。他认为灌田与蓄井水供居民饮用,两者完全可以兼顾。西湖的湖堤加高了,蓄水量也增大了,湖水“不啻足矣”,何况“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则泉用有余”,担心湖中无水是大可不必的。而且“湖底高,井管低”,那种以为水浅会影响管道流量的疑虑也是多余的。白居易经过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开始在李泌建井的基础上,全面着手进行引湖疏井的_[程,耗时约半年左右,完成了这一利民业绩。工程竣工后,他写了《钱塘湖石记》,刻石于湖岸,述说了治湖疏井、引水灌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谆谆告示后来者要合理地管理与利用西湖水。

这一疏井引水的工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杭州居民受益。白居易以后,不少杭州官员仍遵循白居易在那篇《湖石记》中的叮嘱,注意修治六井与两湖。五代时吴越王钱镠祖孙重视水利,曾对六井进行维修;北宋神宗照宁年问,杭州太守陈襄负责整治六井,使“相同之水,清冽溢流”:苏东坡于哲宗元□四年(1089)任杭州太守,不仅冉一次对六井作了彻底的疏浚,还把六井之水延引至今天的鼓楼一带,并且由于居民人数的增多,他还新开了一些水井;南宋孝宗、理宗时代,都曾专门重修六井,而且有禁止在西湖入水口洗杂物、建房舍的规定,以免污染水质。可见,白居易的疏井业绩长期为后任者所继续,直至南宋末期,六井仍被充分利用并受到保护。

从南宋末期到明代,杭州由于沿江土地不断淤积扩大,城内离江潮渐远,随着时间流逝,“土膏融液,霖雨渗漉,卤斥全消”,地下水已逐渐淡化,直接往地表下打井,汲水已可饮用,这样,六井虽仍被利用,但其功用已不像初开时期那么突出了。据《西湖游览志》记载,明代武宗年问,“惟相国、西井仅存”。到了清代,相国井、两井因位于八旗的旗营之内,也遭填塞。辛亥革命后,拆除旗营,在相国井砌井栏,以纪念李泌。(因李泌晚年曾任宰相,故此井以相国井为名)1987年,杭州市政府在井亭桥畔,解放路侧相国井原址建护栏,并立石碑,被列为杭州市重点保护之文物。今天的井亭桥也因宋人在相国井旁建纪念亭而得名。

说起疏浚六井,还值得一提的是,水井与白居易的个人生活与仕途经历还有一段干系,这个“井”字曾给他的心头留下惨痛的伤痕。据钱易《南部新书》记述:自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失足坠井身亡,而白居易在母亲死后的诗歌创作中,又偏偏有题为“新井”的诗。朝中一些忌恨他的人就借此发难,控告他作“井”诗不避母亲落井之忌,有伤名教,唐穆宗也因此嘲讽他:“此人一生怎得水吃!”就是这样母落井与作新井诗两件本不相关的事,却给白居易带来弥天大祸,成为白居易被逐出京城,被贬为江州司马的一条罪名。那些诬陷他的人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母亲身亡本已悲痛之极,自居易万万想不到作新井诗还招来痛上加痛。现在,自居易到杭州,离开江州司马之职才不过七年,他当然不会忘记旧痛,而他竟敢直接动手疏浚六井,岂不更是犯了大伤名教之罪?看来,白居易毅然为民修井,让居民有水吃,不避“井”的忌讳,不顾个人可能再次遭诬陷,是冒着一定的政治风险的。我们从中不难窥见自居易那种为政为民的胆识与品格。

尽管六井之利到南宋以后已不那么显著,甚至被废弃填塞,今天六井也已湮没,但由李泌始建、白居易继续修治的这一唐代杭州水利工程,早已载入史册,长期为后世所颂扬。《新唐书·白居易传》说:“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比白居易晚逝十二年的晚唐大诗人李商隐,为白居易作《白公墓碑铭》说:“筑堤捍江,分杀水孔道,用肥见田。发故邺侯泌之井,□潴甘清,以变饮食。循钱塘上下民,迎祷祠神,伴侣歌舞。”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说:“白居易缵(继续)邺侯之绩而浚治之,民以为利。”白居易为民疏井,杭州人民饮水思源。他的这一业绩,直到今天依然如不竭的泉流一样,长注于杭州人民的心田。  P37-44

序言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作为《西湖丛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编撰了这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西湖全书》。她和《西湖通史》、《西湖文献集成》共同构筑了一个蕴藏几乎全部西湖瑰宝的陈列馆,一个供人全面深入了解、研究西湖的开放型阅览室。如果说《西湖通史》是一部叙述几千年西湖历史踪迹的大气磅礴的巨片,《西湖文献集成》是一部全景式立体演绎西湖景物的引人人胜的连续剧,《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我们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和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穷无尽的魅力!

西湖,的确是一颗永远散发着无穷无尽魅力的熠熠闪光的明珠!这颗明珠,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以气象万千、仪态万方的意境,完美无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诚如大诗人苏轼所赞颂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有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绝句,有时却是一章气势恢弘的排律;她有时是一阕音律悠扬的小夜曲,有时却是一部雄恣壮采的交响乐;她有时是一尺清供小品,有时却是一轴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她是多棱镜,她是万花筒,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妙趣横生!她的美,她的趣,既源于远古至今大自然对杭州的特意垂青,又源于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骚人墨客对杭州刻骨铭心的依恋。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天衣无缝的结合,才使西子姑娘的一步一趋、一颦一笑,无不散发出普天下难有其匹的美丽!因此,除了全景式的《西湖通史》和《西湖文献集成》外,没有《西湖全书》这样一种散射式的描述,西湖的风姿、西湖的风韵,乃至西湖的风骨、西湖的风流,是很难想像会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所以,无论是六桥花柳,还是三竺云岚;无论是灵隐古刹,还是岳王祠庙;无论是汩汩清泉,还是巍巍宝塔;无论是龙井的茶韵,还是曲院的荷香,以及飞来峰的造像、岁寒岩的碑刻,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的湖畔杖履,北山街、杨公堤、文澜阁的历史呼唤,西冷印社、胡庆余堂,诗词曲赋、花木园林,尘封久远的老照片、容光焕发的新景区,风俗、佳肴、织锦、书画……凡是西湖的沧桑,凡是西湖的传说,凡是西湖的风光,凡是西湖的人文,无不是我们搜罗编撰的对象,无不是我们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

《西湖全书》目前暂定50个选题,正陆续组织撰写付梓。虽然我们自认为已勤勉努力,但这套丛书是否已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初衷,还得恳请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西湖美的探索、西湖文化的追寻,是要求人们献上毕生精力的,是个弥久常新的课题。我们当继续焚膏继晷,裨使这套丛书编辑得更好。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