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度量衡卷》。本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中国度量衡的产生、发展、管理制度、单位量值、科学技术成就。全书共分二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古代度量衡标准种种,夏商周度量衡单位、制度、器具初探,度量衡初步建立的夏商周时期,度量衡普遍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度量衡及其措施,两晋时期的度量衡,唐代的度量衡,民国时期的度量衡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杨平等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度量衡卷》。本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中国度量衡的产生、发展、管理制度、单位量值、科学技术成就。全书共分二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古代度量衡标准种种,夏商周度量衡单位、制度、器具初探,度量衡初步建立的夏商周时期,度量衡普遍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度量衡及其措施,两晋时期的度量衡,唐代的度量衡,民国时期的度量衡等。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中国度量衡的产生、发展、管理制度、单位量值、科学技术成就。包括以下内容和新的见解: 对古代文献中有关度量衡标准的确定,以及其科学性、实施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了全面的分析;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度量衡单位制作了梳理和考证;对古代货币与度量衡的关系作了考辨;对战国栗氏量与新嘉量的承传关系、科学技术成就作了比较性的研究;对北魏度量衡单位量值急剧增加的原因,从社会制度、历史发展等各方面作了深人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对十五等尺作了分析、考辨和订正;通过对唐宋文献资料的全面考证,重新审定了唐宋两代单位制与单位量值;对元代度量衡单位作了新的探索,补充了以往的空缺;阐述了清末与民国时期中国度量衡单位制与国际米制接轨与改制的过程。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研究度量衡史的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度量衡史的途径 第三节 历代度量衡概况 第二章 历代度量衡单位简述 第一节 长度单位 一 分、寸、尺、丈、引长度单位制的形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咫、仞、寻、常、索、墨等单位的应用与消亡 三 幅、端、匹、两、版、堵、雉等古代专用测长单位 四 厘、毫、丝、秒、忽等小单位的应用与废置 第二节 地积单位 第三节 容量单位 一 秦汉时期建立的完备的容量单位制 二 先秦时期容量单位的分析与整理 第四节 重量单位 一 重量单位制的形成以及权衡制度的确立 二 复杂而混乱的先秦重量单位 三 古代文献中有关的重量单位 第三章 古代度量衡标准种种 第一节 取自然物之标准 一 取人体为标准 二 取谷物等为标准 第二节 假借人造物考证度量衡 一 以货币考度量衡 二 以周圭、璧等考度量衡 第三节 取自然现象为标准 一 黄钟本义 二 黄钟、累黍与度量衡的关系 三 古代取自然现象为度量衡标准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第四章 史前社会——度量衡的萌芽时期 第一节 数和量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早期的比较测量 第三节 私有制的产生和度量衡的萌芽时期 第四节 从原始的测量到度量衡的形成 第五章 夏商周度量衡单位、制度、器具初探 第一节 早期的量器 一 原始的量器——大地湾陶量 二 夏代藏于王府的度量衡器 三 商代记容陶大口尊 第二节 夏、商、周的尺度 一 商尺——目前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 二 吴承洛推证三代尺度之误 三 历代对夏、商、周尺度之探究 第三节 夏、商、周的地积单位亩、田、里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容量、重量单位 一 西周的记数和计量单位 二 西周的重量单位寽和匀 第六章 度量衡初步建立的夏商周时期 第一节 度量衡是划分土地、征收赋税的依据 第二节 度量衡是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 一 夏商两代手工业与有统一标准的测量 二 西周的手工业与度量衡 第三节 城廓、宫殿(宗庙)的建设必须有统一的度量衡 一从考古发掘看商周王城及宫殿的规划与测量 二文献中有关商周时期建筑格局与度量单位 第七章 商品交换以及官营商品经济下的度量衡 第一节 原始的商业形态与简单的测量 第二节 西周的关市和度量衡管理 一 重农抑商下的商业 二 “关市”的管理与度量衡器具的使用 三 从几件青铜器的刻铭上考证西周时期的商业形态及度量衡的使用 第八章 度量衡普遍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节 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分工合作对度量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手工业的分工合作与度量衡 二 严格的检测制度要求度量衡作保障 三 栗氏量——度量衡史中的瑰宝 第二节 商业的扩展促进了度量衡的广泛使用 第三节 货币与度量衡 一 从贝币到金属铸造货币 二 货币中的重量单位 三 称量货币——金钣 第九章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度量衡概述 第一节 齐国的度量衡 一 齐国的容量 二 齐国的权衡 第二节 邹国的度量衡 第三节 楚国的度量衡 一 楚国的权衡 二 楚国的容量 第四节 三晋(魏、赵、韩)的度量衡 一 魏国的度量衡 二 赵国的度量衡 三 韩国的度量衡 第五节 东周的度量衡 一 东周的容量 二 东周的权衡 三 东周的尺度 第六节 燕国的度量衡 燕国的容量 第七节 中山国的度量衡 一 中山国的容量 二 中山国的权衡 第八节 秦国的度量衡 一 秦国的改革、变法与统一度量衡 二 秦国的容量 三 秦国的权衡 第九节 春秋战国度量衡小结 第十章 秦统一度量衡及其措施 第一节 统一的政令要求统一的度量衡 第二节 秦统一度量衡的各项措施 一 颁发统一度量衡的命令 二 沿用战国(秦)时度量衡法规、制度 三 制造和颁发大批度量衡器具 四 实行严格的检定制度 第三节 秦代度量衡单位及量值的考证 一 长度单位量值的确定 二 容量单位的分析 三 重量单位的分析 第四节 秦代度量衡的应用 一 俸禄和赋税制 二 商业与手工业 第十一章 度量衡的完备时期——两汉 第一节 从《汉书·律历志》看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 一 审度 二 嘉量 三 权衡 第二节 汉代尺度的考定 一 西汉尺度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二 新莽测长器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三 东汉尺度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第三节 汉代容量的考定 一 西汉量器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二 新莽量器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三 东汉量器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第四节 汉代权衡器的考定 一 西汉权衡器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二 新莽权衡器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三 东汉权衡器及单位量值的考定 第五节 汉代度量衡的管理和使用 一 度量衡制度的溯源与度量衡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两汉时期 二 汉代量器的使用和管理 三 关于秦汉权衡器中天平(砝码)与杆秤(秤砣)的界定 四 关于大小石 第十二章 三国时期的度量衡 第一节 曹魏度量衡 第二节 蜀汉度量衡 第三节 东吴度量衡 第四节 三国度量衡小结 第十三章 两晋时期的度量衡 第一节 两晋的尺度 第二节 两晋的容量和权衡 第十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 第一节 南北朝的尺度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容量和权衡 第三节 南朝依“古”制与北朝量值急剧增长 一 南朝依“古”制 二 北朝量值增长与朝廷多次议定依“古”改制 第十五章 隋代的度量衡 第一节 隋统一度量衡 一 隋代的尺度 二 隋代的容量与权衡 三 隋代容量、重量单位量值的考定 第二节 隋代度量衡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隋书·律历志》十五等尺考 第十六章 唐代的度量衡 第一节 唐代的度量衡单位量制 第二节 唐代的尺度 一 唐尺的种类及其应用 二 唐尺实物资料的研究 三 唐代尺度量值的研究 四 唐尺尺度值的考定 第三节 唐代的容量器制 一 唐代量器的应用 二 唐代量器实物资料的研究 三 唐代容量单位量值分析 第四节 唐代的权衡 一 唐代权衡器和大小制 二 衡制单位“钱”的始由 三 衡制单位“分”与“字”的分析 四 唐代衡重单位量值的考定 第五节 唐代度量衡管理 一 唐代度量衡行政管理措施 二 唐代度量衡的法制管理 第十七章 宋代的度量衡 第一节 宋代度量衡概况 第二节 宋代的尺度 一 宋尺的种类 二 宋尺实物资料的研究 三 各家对宋尺尺度值的研究 四 宋尺尺度值的考定 第三节 宋代的容量器制 一 宋代容量的种类和型式 二 宋代容量资料的研究 三 宋代容量量值的考定 第四节 宋代的权衡 一 宋代的权衡量制 二 宋代权衡器的种类 三 宋代各种权衡器的使用 四 刘承琏等秤和李照水秤 五 宋代对权衡量值的考定 第十八章 元代的度量衡 第一节 元代的尺度 第二节 元代的量制 第三节 元代的衡制 一 大量流传的元权反映了元朝繁荣的商品经济 二 元遵用宋朝旧制——改元必铸新权 三 元代的秤制 四 元代权衡的单位量值 第四节 元代的度量衡管理制度 — 重视建立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二 元朝的度量衡管理制度 三 对违反度量衡管理制度者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第十九章 明代的度量衡 第一节 明代的尺度 一 明代的清丈田亩与度量衡 二 明代尺度的单位量值 第二节 明代的量制 第三节 明代的衡制 一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度量衡 二 明代权衡的单位量值 第四节 明代的度量衡管理 第五节 明代的航海测量技术 第二十章 清代的度量衡 第一节 清代的尺度 第二节 清代的量制 第三节 清代的衡制 第四节 清代的度量衡管理 第五节 清代的海关度量衡 第六节 清末划一度量衡制度 第二十一章 民国时期的度量衡 第一节 甲乙两制并用的北洋军阀时期 一 民初度量衡的混乱状况 二 米制的创建及兴起 三 甲乙制并行的民国《权度法》 四 《权度法》的试行 第二节 市用制的制定及推行 一 划一度量衡方案的再研究 二 《度量衡法》的公布及推行 三 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总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