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
《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牌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是丛书之一,带你走进老会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会馆/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王贵祥编 |
出版社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 《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牌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是丛书之一,带你走进老会馆。 内容推荐 《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由20多位摄影师耗时两年多,寻访、拍摄了3000多张珍贵图片,并请中国建筑史家以散文笔法诠释。丛书共分《老牌坊》、《老戏台》、《老门楼》等八个分册,本书是丛书之一《老会馆》,彩色精印,图文互动、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它既是古建筑艺术鉴赏的普及读本,也是可供收藏的建筑文化遗存图典,又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目录 引言 话说老会馆 壹 会馆的缘起 一 古来行止有馆舍 二 四乡才子聚京师 三 商旅辐辏有会馆 贰 公馆的分类 一 以地方冠名的会馆 二 以行业分类的会馆 叁 大都市中的会馆 一 北京的会馆 二 天津的会馆 三 上海的会馆 四 广州的会馆 肆 地方商埠中的会馆 一 河南的会馆 二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 三 广西钟山粤东会馆 四 四川金堂湖广会馆 五 自贡西秦会馆 六 苏州会晋会馆 七 苏州嘉应会馆 伍 会馆的建筑布局 一 会馆的门楼 二 会馆中的客厅 三 会馆的宗祠建筑 四 与主祀神灵相关的楼宇 五 会馆中的戏楼建筑 六 会馆中的钟鼓楼 陆 会馆的附属设施 一 会馆建筑的装饰 二 会馆的义地、义园与义冢 柒 会馆的分布 结语 晚近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附录 会馆建筑 名词解释 中国老会馆之最 试读章节 四乡才子聚京师 古代中国的远行之人,除了长途贩运的商贾、赴任的官吏之外,就是进京赶考的学了了。自隋代开始,科举制度渐兴,科举考试吸引了大批边远地方的学子,他们往来于各地通往京师的途中。有不少学子流连于沿途的馆舍、寺院。有的书生甚至会在一座寺院中,居留一年半载,直到取得功名为止,这样不仅可以免于往返旅途之苦,也有了一个清静的学习环境。这种为读书人提供食宿的寺院,更像是一座提供旅居的馆舍,与后世专为进京赶考的本乡学子提供的“会馆”,在功能与意义上都更为接近。 将寺庙作为接待用的馆舍,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传统。庙宇内一般都设有专事接待的客房,由知客僧接待来往的客人,以求“广结良缘”。北宋汴梁城内的大相国寺内,除往来僧人外,如范仲淹、张允、狄青都曾寄宿于此。唐代长安有十几个院落之多的慈恩寺,就是进京应试的文人雅士们的寄寓之所。辽代南京城(今北京)内的悯忠寺和延寿寺,也是北宋使辽的使臣经常寓居之地。这一传统在元代时仍然很盛,如元末明初的刘基所写《鱼乐轩记》,谈到他自己出差浙江的余姚州,“寓永福寺之东轩”。说明元末时因公干到一个地方,也往往寓居僧寺。 明清时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在京城中逗留的书生举子也越来越多,一些存京的官吏开始为本乡的学人举子设立馆舍,此类的会涫建筑渐蒋行滋衍开来。人们一般以明永乐十三年(1415)为一个界限存1415年之前,各地已经有了一些会馆,专供商人行旅或上商业行会聚会而用,同时也为,二会人员提供一个办公场所。 1415年永乐皇帝在北京再开科举。明初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性考试,移到了北京。一时间北京城内生员荟萃。叫清时代的全国会试,一般为三年一次,偶尔也有皇帝持颁的恩科考试。米自全国各地的举子,约有六七千人之多,如果再加上随行的家人、仆从,每三午一次的大试,京城内将汇集万人之众。大试结束后,仍然可能有部分未能折桂,而乡途遥远之人,会继续寄宿京城,以备下一届的会试--因为有这种需求,各地在京的为官之人,便邀集同乡士绅、商人,合力集资,购置土地、建造馆舍,为本乡举子提供一个来京寄宿之所。这也是北京会馆尤多的原因之一。 自明代中叶的嘉靖年间开始,北京的会馆日渐增多,到明万历年间,作为五方会聚之地,京城内已经是备地会馆林立了。由史料得知,明代时内城的会馆,多为寓京的地方官绅所把握,因为这里离宫廷较近,便于二他们上朝谒圣,而外城的会馆,则主要由。“公车岁贡”者所寓居。所谓“公车”者,就是那些来自各地,进京赶考的举子们:而“岁贡”者,当是地方府衙乡绅派往京师贡纳地方特产的差人。这显然是传统中国社会中,流动幅度比较大的两股人流。 一些专为进京应试者修建的会馆,为了区别于工商业者的行会公所之类的会馆,就将自己的会馆直称为“试馆”,并且,明文规定了不欢迎一般商旅者寓居其中。如《重修歙县会馆录》的条文中就明确规定:会馆的“创立之意,专为公车以及应试京兆而设,其贸易客商自有行寓,不得于会涫居住以及停顿货物,有失义举本意”。 这种专为本乡举子修建的会馆,主要见于北京。而其他地方的会馆,则多以工商会馆,或行业会馆为主。其实,有些行业会馆,可能也担负着接待进京举子的义务。如清嘉庆二年(1797)的《新置宇县氆氇行六字号公局碑》中记有:“京师为四方士民辐辏之地,凡公车北上与谒选者,皆建会馆以资憩启。”可以看出同样也可以为来京的本乡举子提供食宿之所。 P008-010 序言 一个时代或一代人离去,它们把自己最大的创造 一建筑留在世上。然而,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先人留下的可供使用的房子,还是历史的空间。许多重要的驻足于历史的事件发生于此,许多建筑的细节清晰而确凿地记忆着历史的细节。先人说过的话、脚步声、喜怒哀乐,以及呼吸的气息,全都散布在这些空间里。别以为它们只是空空的昔时的遗物,一种特定的历史生命还在其间。是啊,它们还是先人的创造呢,那一代代人的审美被这些建筑鲜明地强调在自己的形态上。也许当时人们不以为然,以为那些美只是一时的崇尚,但在今天看来,却是过住不复的一种特异而迷人的历史气质了。 于是,便有了这部丛书的书名:古风。 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于此,我们不仅可以触及到远去的历史,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由来。 它具有我们中国人精神文化上传承的价值。 可是,在漫长的历史的更迭与变乱中,这些古建筑已经所剩无多;在当今全球化冲击和现代化狂潮中,更是支离零落。故而,几位具有文化眼光的图书编辑家和摄影家自愿地承担这一时代陛的使命。他们身背沉重的照相器材,离开城市,走入田野,奔波四方,去收寻散落于世却并不被人们珍视的建筑遗存,一件件精心摄入他们的底片上。此时,正值我着力推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之时。我知道他们的宗旨,为他们的文化良知与奉献精神而感动,又担心他们人单力薄,难以胜任如此浩大的工作。我国的古建筑遗存过于庞博。纵向而论,历史久远,跨越朝代很多,不同时代的遗存错综地沉积在一起;横向而论,民族与地域众多,建筑的样式因地而异,很难搜罗尽致。而我们过去只是对制造精工的经典建筑略有了解,对于各地区各民族风格各异的古村落与古乡镇从未做过普查。心无底数,工作将如何入手? 他们邀集了一些阅历宽广的建筑学者参与进来,所制定的方案既科学又实际。他们别出心裁和创造性地将古建筑分门别类,设定了八个专项,即牌坊、戏台、门楼、楼阁、祠堂、会馆、宅第和书院,然后由摄影家奔波全国,采访拍摄,并且一边拍摄,一边整理,根据需要提出补拍的内容,逐步完善和加强。这样做,很系统,目的性强,又避免各方面的浪费,遂使这一千头万绪的工怍做得井然有序,畅如流水。 原以为这一大型的举动至少用时数年,不想只是两年多,人民美术出版社便寄来方方正正一大包裹,重重的如一包粮食。打开来,竟是已然完成和即将付梓的《古风》的书稿。 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牌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还注意展示地域的多元、历史的多变、人文的多样,匠人与艺人手法与技术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审美的缤纷,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浩无际涯的宽度。 同时,本书又非常精心于照片的拍摄。摄影师们着力从景象中摄取内在的意境,又刻意用细节放大历史的辉煌,使读者了解到中国建筑艺术极致般的高度。而精练的文字阐述,进而发掘出建筑文化的深度,于是,一部中国古建筑大观就这样立体地赏心悦目地摆在眼前。 这部丛书的可贵之处,是将普及视为己任。从分类分卷的创意到图文相生的手法,以及知识性的表述,都试图将大众读者与自己的文化遗产拉近,予以美的冲击和文化的感染,以期引起强烈的挚爱之情。编者和作者都深知,唤起民众的文化自爱与自珍乃是文化保护最关键的前提。为此,希望更多读者喜欢这部沉甸甸又精美的图书。倘能如是则不负他们用心之良苦、着力之辛苦,因为落入泥土的汗水所祈望的是从中开花和结果。 2003.5.1于大树书馆 后记 古代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散落在祖国城乡各地的无价珍宝。随着大规模的城镇改造,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华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减少、湮没,我们心中顿时升起一种“诀别感”、“紧迫感”(冯骥才先生在《旧城遗韵》一书中语)。当年梁思成先生曾为挽救古城垣而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而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出版上做一点“抢救”工作。 平心而论,几十一年来,我们的建筑史家,出版家,在编辑出版有关宫殿、寺庙、园林,以及民居建筑等书籍方面做了不少令人敬佩的工作,不过,对一些“民间”的“公共建筑”,还无暇顾及。例如,散落于广大城乡而极富文化内涵的牌坊、传承戏剧艺术的驿站~古戏台、集中呈现历代各地建筑艺术精华的古老门楼、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古阁名楼、体现封建社会森严宗法制度的祠堂、新兴商贾士绅精心建造的宏大会殖,等等,据知至今未能深入发掘集中编辑出版过图书。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把上述这些古建筑现存的形态留在书里,展示给世人,我们策划、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身处喧嚣都市,但打开这书,会感受到一股千年未泯的纯朴古风,所以我们定这套书名为《古风》。 今天,关心古代建筑珍贵遗产的人们,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界、史学界,众多文学、美术、摄影、民俗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及影视界、文艺界、旅游业人士,也都日益关注。为了使更多的人接受并喜欢这套丛书,我们决定不要过深地陷入建筑科学技术方面,而是更多从社会功能、民俗文化、艺术赏析角度切入,注重它的通俗性、可读性。同时,我们也力图脱离老面孔建筑画册的窠臼,创新体例,走图文互动的路子,请建筑史专家、建筑文化研究人士以散文笔法来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国民间建筑文化。同时书中附有建筑图例、名词解释、“全国之最”一览表等,使本书的信息量、附加值有所提升。 为了出版好这套书,我们请东南大学建筑史方面的专家查找大量资料拟出了庞大的图片提纲。我们组织了20多位富有敬业精神的摄影师进行为时近两年的寻访拍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汇集图片近万张,我们在丛书中精选编用了3000多张。我们还请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建工学院的8位建筑史家、建筑美学教授承担文字撰写,并由对保护古建筑遗存富有使命感的冯骥才先生担任主编。我们调集力量设立专门工作室进行了浩繁的后期工作,从2000年策划起,迄于今日,可谓砥砺4年,终于成书。这期间,经历了景点众多、史载不详、地区偏远、拍摄艰苦、图文编辑工作量浩大等种种困难。例如,我们寻访到许多戏台、祠堂、会馆,虽然非常古老,装修亦精美,但因后世曾屡屡改作它用,现己衰朽颓圮无人过问,访问当地村民,都不得要领,考察费尽周折;再如有些不开放的古建筑,光线黑暗,禁绝电源,灯具禁用,结果只能靠手电简照明拍摄……不一而足。 在此书的寻访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全国各地尚未开发、研究、保护的民间古建筑数量之多,令我们既震撼、惊喜又充满忧患,我们所拍的少数古建筑,墙上已经用白灰水写上了大大的“拆”字……于是,我们将《古风》的出版视作“与时间赛跑”。也许,这就是一些古风遗存的最后留影了。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要衷心感谢曾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无私帮助的众多友人,如杨永生先生、王明贤先生、郑光复先生、胡石先生、晏炳森先生等,也感谢为此书的编写、拍摄付出了艰辛劳动的建筑史家们和摄影家们,谢谢大家的合作。 《古风》编委会 2003年3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