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姑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石康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京姑娘初来乍到,猛一入眼,一准儿比东北和江南的都差,一般是形状各异的大脑袋,头发有点硬,可硬得不太美观,肤色偏黑,要非说细腻,那是讽刺我们……清幽而温婉,典雅中流露出淡淡的忧郁,如暗香浮动,那现代都市的欢愉和迷茫……本书是青年作家石康的一部最新随笔结集。

内容推荐

本书是青年作家石康的一部最新随笔结集。文集分为“我自己”、“关于北京”、“社会”、“男人、女人及男女”、“杂项”等;文集中的文字折射了作者关于生活、社会及文学的思考。本书继承了作者和笔轻松诙谐的一贯风格,具有十分鲜明的可读性和愉悦性。

目录

关于北京

 北京姑娘

 北京的帅哥

 北京的建筑

 北京的天空门广场

 北京的树

 北京的冬天

 北京的艺术生活

 北京的演出

 北京的书店

 北京的自行车

 北京的中心

我自己

 石康的真实生活

 我想要什么样的女友

 怦然心动

 我们一起抽烟吧

 回忆一种过时的完美

 我心目中的家

 混过世界杯

 我看世界杯足球

 我的二○○二

 时尚照片拍摄散记

 “非典”时期的农民生活

 二○○二年十月十一日

社会

 我们的社会生活

 政治内容缺乏症

 所有酒吧的名字都叫寂寞

 快感下的生活

 看电视

 现代时尚家居中潜伏的妖魔

 七十年代人的矫情

 泡妞

 回忆十年前的消费水平

 下象棋

 过春节

 学佛感受

男人、女人及男女

 男色话题

 现代男色

 女人的快乐

 女性安全感的丧失

 女人花心

 男人心目中的女人

 男女、爱情、道德

 两种姑娘

 恋爱的条件

 家庭生活情趣

 在美女背后

 新生代女性

杂项

 心灵的选择

 张柏芝的二○○二

 朱德庸让他的涩女郎们摇摆起来供人

 比史书还令人感到信服的亲切——赵波笔下的《口香糖生话》

 另类而离谱,平实而流畅——尹丽川与阿美的小说

 不讲实惠,是上海人的风格吗?——宁财神的小说

 在书店门口跳出的街舞——钟鲲其人及《非一般的爱情》

 此人没准儿会写?——新作家赵赵

 有多少爱可以胡来——读陈彤的新随笔

 用大妈的话来讲一些真诚的生活经验

 读《在中国,谁能过上好日子》

 走进北京冬天有雾的早晨——读邱华栋的《花儿花》

 像种子一样的个性——《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

 这一类的故事几乎是所有人的故事——《像狗尾巴一样晃悠的青春》读后

 中国的科学史爱好者——读刘兵、江晓原的书

 我不再用下三烂的眼光看待她的生活——邓肯的《我的爱,我的自由》

 没有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何而深刻?——《我们仨》读后

 偷窃的艺术——《欺诈》读后

 西瓜不能种到北极去——《名字》读后

 “世上有一种彻底的痛楚和一种彻底的屈从”——《英国旗》读后

 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或使我们不顾一切的一切——《我想告诉你,我不配做你的兄弟》序言

 那是一种毫不犹豫的忘情发泄——《积木生活》序

 十七岁的腔调,传达出一种纯粹而健康的情绪——<炸酱面>序言

 风采卷首语

 风采卷首语之二:小资——现代女性演绎的一出

 道德剧

 MISS卷首(小姐梦)

 女友卷首:冬天里的火焰

试读章节

北京的中心

所谓中心,就是人们围绕其生活的那个地点。

在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强调其某些部分的重要性而忽略其余,而且,这种强调,往往随着年龄及人生经验的改变而改变。娇美的花朵必将枯萎,漂亮而合体的衣服总会过时,新鲜而深刻的爱情也会因缺乏持续的刺激而变得平平淡淡。通过努力及运气,人们战胜了贫穷,然而那匮乏的生活方式,有时竞也能成为人们愉快而温馨的回忆,曾经认为永恒而顽强的信念,也会被一点点的怀疑而在一刹间倾颓。

我相信,有多少个北京人,北京便有多少个中心。

以我为例。

少年时期,北京看起来还像个古代市镇,十分落后,很多条马路竟还是土路,那时候的活动范围不超过一平方公里,中心在家里。每天,从家里取得食物与父母的叮嘱,从这里出发,去学校上学,或去同学家玩,我们家住在右安门附近,那是北京的西南角,在我眼里,世界就是那么一丁点儿大。出了家门,向北走上三百米,便能看到绿色的护城河水,上面漂浮着油污,我记得竞有人从这水里钓鱼,我妈直接告诉我:“不卫生,吃了会死。”而向南走,则是一望无际的农田。

青年时期,我的活动范围慢慢地扩大了,方式是逛商场、郊游以及一些看电影之类的娱乐活动。记得到了快二十岁,才对北京的方位大概有了个轮廓,知道了二环路以内是市区,而市区里二十层的高楼少得可怜,盖起一个饭店就是一件大事。老师曾带我们参观北京的所谓建国十大建筑,大会堂之类,记得有一个同学的父亲是建筑师,他看过些外国的建筑书,眼界比我们开阔,他边走边悄悄地评头品足,告诉我:“这些东西土得掉渣儿,其实没什么意思。”

那时候对北京开始有了所谓中心的概念,至于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还真说不清楚。总之,我只记得一有什么事儿,爱凑热闹的北京人就纷纷涌向天安门广场,真是闻风而动,乘坐各种最简陋的交通工具,其中最流行的是自行车,多半为黑色,牌子还没有现在的汽车牌子多,且把这种交通工具利用得十分充分。我记得父亲就曾图侥幸,以一辆自行车带上我和妹妹,兴致勃勃地边骑边警惕地留心不要让警察抓到,就这样慢慢地来到天安广场。那时还有一些所谓的社会运动,这种运动的外在反映便是人们从各个角落向天安门广场奔去,直至天安门广场成为人的海洋。我至今仍感到奇怪,当时天安门广场是如何接待那么多人的,因为周围公厕稀少,更缺少小食亭,而人们的热情大概是去看看别人吧。作为一个北京人,我对人山人海这个词感到特别亲切,我想就是在天安门广场获得的体验。那时候的北京人除了盲目的热情以外,似乎就很难谈到别的。天安门广场让人们的好奇心获得一种满足,在那里,人们可凭直觉获得一种叫集体无意识的从众心理,并从其中获得兴奋以及力量,借以忘却生活中的沉闷压抑及精神物质方面的可怜与匮乏。事实上,现在看来,我认为用狂欢来比喻当时的北京人去天安门广场十分贴切,尽管并不是真的狂欢。但北京当代历史上所有重要的时刻,天安门广场毫无例外地都要聚起一批人来,他们在那里不停地走动,说话,四下看来看去,有时也高呼口号,既像乌合之众,又像是身怀某种痛苦却又有所期盼的见证人。

接着,我进入中年,知道北京城也不过是地球上一个极不重要的小角落,而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也极不起眼,很可能是完全地微不足道,对于北京这个城市也不像以前那样看重了。我只知我是个北京人,我熟悉这一城市,尽管这个城市十几年间大兴土木,形式上花样翻新。从外表上看,比以前更加干净更加热闹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被运进来,或就地制造。汽车渐渐地有代替自行车的趋势,外地人和外国人越来越多,富人占据好地方,获得很好的照顾,穷人被成批地迁出城外,生活也得到改善。文化在表面上进入多元。我认为,这个城市无论从地理上与心理上,都渐渐地没有中心这一概念了,一个个价格不等的住宅小区,把相近的人群封闭在一起,购物商场按照购买力把人们也分了档次,恒温写字楼里白领成雄,队伍空前地壮大,成为北京主要的生产和消费的力量。北京与中国别的城市差别仍会主要体现在娱乐业上,北京提供更丰富的娱乐层次,据说是什么都有,我认为这种有也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意思上,并无什么真正的实际内容。人们来到北京,居住在北京,怀着各种梦想,愿意把力气花在北京,愿意为未来而奋斗。有试图立业发迹的富人梦,也有出名成家的荣誉梦,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慰藉的感情梦。人们在无形之中积极进取,努力从各个方面建立更坚强更美好的自我,努力使我相信,自我中心便是北京未来的主旋律,无论人们在哪里聚集,无论他们喜欢谁以及什么地方,但终究他们会从各个方面回归自我。虽然很难说清这一中心的具体内容,我猜是个矛盾丛生的混沌之地,理智与情感,高兴与难过,迟钝与敏感,生与死,但人们只能奔向这个中心,我想情况就是如此。P25-2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