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并称显学,它闪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收,融通变易,争雄于世,从各个方面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本书由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禅宗与道家》原名《禅与道概论》, 就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下编为“道家与道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宗与道家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南怀瑾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并称显学,它闪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收,融通变易,争雄于世,从各个方面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本书由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禅宗与道家》原名《禅与道概论》, 就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下编为“道家与道教”。 目录 代序 前言 禅宗与佛学 一、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 二、佛学内容简介 (一)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印度上古的形势与国情 (三)释迦出家成道对于人类世界的贡献 1.建立师道的庄严 2.破除印度传统的阶级观念 3.归纳印度上古传统宗教的轮回之说 4.开拓宇宙观与世界观 5.调和裁定形而上的本体论 (四)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1.小乘的思想 2.小乘的实践 3.小乘的求证方法 4.大乘的思想 5.大乘的实践 6.大乘求证的方法 三、禅宗概要 (一)有关禅宗的史迹 1.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 2.禅宗的禅 3.达摩大师初传的禅宗 (二)初唐以前禅宗开展的影响 1.关于六祖的开悟 2.关于“不思善,不思恶”的问题 3.关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问题 (三)唐初禅宗兴盛的大势一 (四)研究禅宗的几个锁钥 1.时代方言的注意 2.几个重要术语的了解 (1)禅宗语录 (2)禅宗机锋 (3)棒喝 3.研究禅宗典籍的重点 4.必须具备禅学与文学的素养 (五)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1.禅的目的与涅檠 2.宋元以后注重参禅的禅风 (1)参话头与止观、禅那的关系 (2)看念头 (3)参话头 3.元明以后禅宗的三关界说与参禅的境界 (六)禅宗与理学的关系 (七)禅宗与中国文学 1.隋唐以后文学意境的转变与禅宗 (1)诗 (2)词曲 (3)小说 2.禅与文学的重要性 (1)禅师与诗 (2)宗教与文学 四、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文化教育的精神 (一)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 (二)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 1.丛林的规模 2.丛林的风规 3.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 4.丛林与中国文教 结论 道家与道教 一、道家学术思想与黄老、老庄的渊源 (一)道家与黄老 (二)道家与老庄 二、隐士思想与道家 (一)上古历史传说上的反证 (二)孔子与隐士的思想 (三)隐士与历史政治的关系 1.历史上畏惧“隐士”思想的反面 2.历史上尊重“隐士”思想的正面 三、方士的学术与道家 (一)有关原始自然科学 (二)有关阴阳家演变为人文科学 (三)有关理论物理科学 四、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 (一)上古传统文化与周代的道术 (二)战国时期北方齐鲁燕宋的文化背景 (三)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文化思想 五、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 (一)道家与道教的天人宇宙说 1.关于阴阳的观念 2.关于五行的观念 3.关于天干和地支的甲子观念 (二)道家神仙修炼的学术思想 1.道家与道教对于人生意义的估价 2.方士思想的影响 (1)养神论者的理论与方法 (2)养气与炼气论者的先声 (3)服饵者的理由 (4)祀祷派的修炼 六、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 (一)丹经鼻祖的作者魏伯阳 (二)方士医学与易象数合流的炼气养生术的丹道 七、道家与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论 1.儒道不分家的“天”字的含义 2.儒道不分家的“道”字的含义 (一)老子 1.老子思想的天道无为与自然的观念 2.老子对于仁义与圣人的观念 3.有关老子政治思想的误解 4.老子被人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 5.老子政治思想的重心 6.老子摄生养生的学术 (1)入手立基虚极静笃的养静论 (2)由静极进于绵绵若存的养神论 (3)辅助养静养神的养气论 (4)恍惚至精的道妙 (5)摄生养生的成果 7.道教《清静经》 (二)庄子 1.《庄子》的寓言 2.《庄子》的《消遥游》与内七篇 3.《庄子》外篇的风规 4.《庄子》内篇养生学与方士神仙的因缘 (三)战国时期阴阳家与方士的声势 1.驺衍阴阳学说的动机与目的 2.阴阳学说的内容 3.驺衍地球物理的思想 4.齐国学术的风气 (四)秦汉之际燕齐方士与神仙的思想渊源 1.秦始皇与封禅 2.汉初的神道与神仙 3.汉魏以下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概略 八、道教 (一)汉末道教形成的因缘 (二)魏晋以后的道家与道教 1.唐代的道教 2.宋元明清的道教 九、道家及道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 《禅与道概论》后语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试读章节 (二)印度上古的形势与国情 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中国春秋前期,关于他住世的准确时期,向来为古今中外学者所争辩的焦点,从世界文化历史的角度来说,在这个阶段,先后不出一个世纪,东方西方的历史演变,虽然都是一片紊乱,但却哲人辈出,蔚为奇观,中国有老子、孔子等人;印度有释迦牟尼的哲人僧团;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都是影响后来人类文化垂数千年之久的人。 当那个时期,我们的历史,固然为分封诸侯,建立地方王国的制度,可是还有中央一尊的周天子高高在上,君临天下;而印度正是数百个国家争权分立,并无一个一统天子的帝王局面,释迦牟尼身为王子,秉绝世的睿智,承受宫廷教养,少年博学多能,由于他亲身目睹当时印度的战争残杀,与观察生物世界弱肉强食的痛苦,要想为天下苍生寻求一个真正和平的途径,便毅然出家,遍寻远古哲人的遗教,以求得到宇宙人生的真谛。他出家以后,参访过传统婆罗门教的修证方法,与其他各宗教、各学派出世苦行的修道生活,结果认为都是不究竟的学问,便独自经历一番苦行修证,从二十九岁出家,直到三十五岁才开始弘扬他的教化。现代学者,对他犹如对孔子一样,或有认为他是宗教的教主,也有认为他是哲学家或教育家,其实这些尊荣的头衔与地位,对于释迦牟尼都无所谓,一个真正的圣哲,决定会漠视世间的虚荣,他敝屣帝王的尊荣而不顾,同时又动称古佛与他佛,可见他并不想以教主自居,至于由他的教化而变为一个宗教,又登上教主的宝座,那都是后世再传弟子们的事情。我觉得所有宗教教主们,大多数都是抱着如此胸襟的,譬如老子被人拉上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的宝座,又何尝是他“不知所终”,或骑青牛出函谷关的初衷呢!与其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而为教主,毋宁说,他裁集印度上古传统文化思想的大成,而阐扬其特立独行的文教精神,更为伟大而隽永有味。P10-11 序言 近两年来,政大教育研究所经常每周举行学术讲演一次。讲演的范围,甚为广泛。举凡与教育有关的各种问题,如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心理等无不涉及。我的意思,就是希望研究所的同学,能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不要专在教育本身这门学问内兜圈子。因为教育与任何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对宇宙、人生、社会了解愈多、愈深,则对教育问题看得愈客观、愈真切。 不过,教育究竟系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教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感作用。故欲求教育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必须施教者自身先具有高尚的人格。我国古来之所以特重“人师”与“身教”,理即在此。 基于这种原因,所以教育研究所计划从本学期起,在一般性的学术专题讲演以外,开始举行一系列的“宗教哲学”方面的专题讲演。今日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各种宗教,敦请大家平素所最敬佩的宗教家或富有研究的学者,作若干次专题讲演。我并非要研究所的同学将来成为某一宗教的信徒,而只是希望各同学在听过讲演之后,对其立身治学能获得在一般学问中不易获得的启示和见解。 我自幼生长在一个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的家庭中,但迄今我尚非任何一种宗教的教徒。虽然如此,我总觉得一个人能够多读几本宗教书籍或多听几次宗教讲演,一定会在有形或无形中,可以得到不少的益处。 目前社会上,由于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若干人常不免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但以个人收入有限,而物欲无穷,遂产生种种不良的风气。对于造成这种不良风气的少数不肖分子,固须“齐之以刑”:但就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来讲,则“道之以德”,似更为重要。 关于“道之以德”的方法,自然应该加强学校的伦理教育;但在伦理教育之外,如果对一般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能于其生命中多少灌输一点宗教的意识,使他们性灵上得到一种启示,从而了解人生不仅要注意物质生活,而且更要重视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满足,常须仰赖于外力;精神生活的满足,则可求之于内心。一个具有高度宗教修养的人,不但不屑措意于世俗的荣辱得失,声色贷利;甚至对最重要的生死关头,也都看得很轻。 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自系以儒家思想为基干。而儒家思想中之天人合一观念,何尝与宗教思想没有相通之处?故有些国家常视我们的儒学为儒教;而我国古代大儒,其传道、弘道乃至殉道的精神志节,亦可与若干宗教家相媲美。宋代理学家二程兄弟向周濂溪问学时,濂溪所言甚少,仅勉以应“寻孔颜乐处”。我们细细体味此寥寥数字,含蓄着何等恢廓坦荡、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岂是一般仅仅记诵章句,如今日之徒知致力于书本知识者所能企望于万一?所以我常以为,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儒,他们本身也许没有任何宗教的信仰;但是他们的立身行事,却于无形中表现了宗教家那种崇高的人格与献身的精神。 蔡元培先生是大家所公认的民国以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生平虽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但他在民国元年所发表的《新教育意见》一文中,特别揭橥。世界观一项,曾谓:“世界有二方面,一为现象,一为实体,现象世界之事为政治,故以造成现世幸福为鹄的;实体世界之事为宗教,故以摆脱现世幸福为作用。而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故以实体世界之观念为其究竟之目的,而以现象世界之幸福为其达到于实体观念之作用。……提撕实体观念之方法如何?日消极方面使对于现象世界厌弃,亦无执着;积极方面使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蔡先生所谓对实体世界的这种“领悟”工夫,恐怕只有具备相当程度宗教修养的人才能做得到吧! 因此,我以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一方面固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另一方面,也应该效法宗教家的献身精神,提高人生的境界,认识人生的真义。只有这样,所谓“人格教育”,所谓“教育神圣”等等,才不致成为一些空洞的名词。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举办“宗教哲学”的专题讲演,也许有点不合时宜;甚至谈宗教,谈哲学,亦可能被人认为空疏迂阔,不切实际。实则科学与宗教乃是相辅相成的。爱因斯坦曾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至于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西洋古代罗马大作家西塞罗(Cicero)说得最好,他说:“哲学,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如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我们如果冷静地想一想,古往今来的哪一位伟大的人物,不具备宗教的热忱与哲学的修养昵? 我希望这一系列的“宗教哲学”专题讲演,除给予教育研究所同学们一些宝贵知识外,更能引导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中,进入一段新的里程,达到更高的境界。对所谓“现象世界”的一切,看得更为超脱。不斤斤于物质的享受,不恋恋于世俗的浮华,乐道自得,立己立人。果能如此,则你们未来的成就,将不止是仅仅具有丰富知识的专家或学者,而且更是充满爱心与热忱,能够真正实践中国传统师道的教育家。 刘真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十日于政大) 后记 距今十二年前,吾在德国途中,因突患心脏冠状闭塞症,转道返国,息影山居,摒绝妄想,浮云世事,日以读书自遣。浏览既多,理有不明于心者益众,乃复涉猎宗教之学,而读佛经。然佛学难通,尤甚于世典。不但翻译辞章之体裁有异,名相与内义尤加隔碍。后因友人之介,得识南师怀瑾先生,晤谈片时,如有所契。从此每周星期六下午,敦请先生莅临舍间,讲授佛学及修证心要,祁寒风雨无间,逾十余寒暑。初由一般佛学而渐及各宗大要,乃至显教密教,禅宗道家,无不圆融普摄,一一加以开示。先生每又随机设教,屡加接引,使余得窥心宗,了知本来,原甚平易。复以禅门宗风,将歇于世,乃允所请,常于每年春初,举行禅七法会,亲与敬信者,躬行禅寂,由此获益而知方者,颇不乏人。 吾年痴长先生十余岁,人或疑其何以执事之恭、诚信之笃,吾每举韩文公师说,与儒家事师仪礼为对。况释迦弟子,如大迦叶、须菩提等辈,莫不年长于文佛,先哲风规,垂范后昆,为学为道,先须自去增上慢心,犹恐自有惭德。况吾从先生十余年,执经寻讨三教问学,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久而敬之,固非偶然。然先生谦抑自牧,与吾辈交,虽有法乳之惠,而平素惟以友道自处,逊不为师,此犹久而敬之,亦理所固然。先生学问知识之渊博,实不愧为当代通入,此皆有识者所共仰。吾每请其为浩漫无涯之佛学,作一条贯通论,又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学术之源流,作有系统之论述,终因世缘尘累,未遂所愿。今春去秋,先生应刘白如兄之邀,在政大教育研究所,讲演佛道两家与中国文化。又经《大华晚报》披露一部分讲辞。读者咸欲竟其全文,乃发心随喜,为之经募印送三千册,用以宏扬中国文化与佛法之胜缘。以吾从先生游久,先生道业思想之端绪,略可概窥一二,本书所述佛道两教学术内容,仅其平生所学,少分之绪论,诚未足以尽其所蕴。然其正学术之视听,敦思维于正道,淑世利人之情,跃然纸上,故敢不揣鄙陋,特为拈出要点,俾知其涯岸。 时际浊世,佛学思潮,虽日益扩展,然说理者日众,修证者愈少。学者不趋于时尚而视为哲学思想之研究,即随欧美后期佛学家路线,从事梵文、巴利文之考证,以为治佛学之正途。孰知五印梵文,今昔大有异趣,不但方言音译与内义变迁甚远,而求证吾国千余年译本之梵荚,荡然无存,据今疑古,漠视中国佛学之价值,殊有未当。后世巴利文之佛学典籍,大多为南传小乘经典,时代悬隔,传写错讹,虽可资为参考,未必足为证据。况佛法重在行持实证,佛经所说理趣,皆为求证一大事因缘之津梁,如理事分途,依文解义,徒成慧业,则失佛法之宗旨。今先生讲述佛学部分,深入浅出,随机设教,侧重真修实证之要,抽绎佛学要领,汇归心地法门,志在作初学之梯航,为入道之门径。至于属辞比事,语含妙旨,惟在读者好学深思,自可明其大要。 所讲道家部分,追朔中国文化学术思想之源流,别有见地多不同于俗见。如其反复述说《易经》学系与《书经》学系来源之异同。指陈春秋、战国时代,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各因方域语文之有别,由于先民氏族传统思想,与历史地理环境之差异。明扬隐士思想与方士学术为道家文化思想之渊源。皆发入所未发,阐释前古沉沦隐晦,开启后学之正思。若夫丹道妙诀之明旨,阴阳术数与天地物理之阃奥,恐囿于习见者大笑而却走,惟略发端倪而已。惟所憾者,本书所述,因限于时间,未详其要,犹未尽餍吾人所望耳。 杨管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