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龙夫人(慈禧故事)/经世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国)斯特林·西格雷夫著//秦传安译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利用许多从未出版或被长期忽视的这一时期的材料来源,向我们展现了慈禧作为一个复杂女性的另一面。

此书是一部有说服力的传记、一个同样有说服力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神话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是如何被人们持续接受的,最后,真相又是如何得以显露的。

内容推荐

人们记忆中的慈禧太后(1835-1908)一直是个历史怪物,一个意志刚强的清宫嫔妃。在1861年篡夺权力之后,她控制那把龙椅子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她统治时期,从鸦片战争后期,义和团运动,到封建帝国土崩瓦解。在传说中,她被视为投毒,谋杀,和阴谋的化身。

1974年,令学者们惊愕、沮丧的是:爱德蒙·巴克斯爵士(慈禧的传记作者)被揭露是个骗子。如今,作者(风靡世界的《宋氏王朝》一书的作者)首次对慈禧太后进行了全面的重估——揭露了巴克斯所写的那些是一场欺天骗局和公然伪造,证实当时驻北京的西方记者、伦敦《泰晤士报》的乔治·莫理循保存了一部秘密日记,其内容明显和他所撰写的关于太后的那些电讯稿相矛盾。

作者利用许多从未出版或被长期忽视的这一时期的材料来源,向我们展现了慈禧作为一个复杂女性的另一面。

此书是一部有说服力的传记、一个同样有说服力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神话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是如何被人们持续接受的,最后,真相又是如何得以显露的。

目录

楔子 后苑里的鲜花

第1章 叶赫那拉氏

第2章 洋鬼子

第3章 宫廷政变

第4章 纱帘的背后

第5章 一匹马上的两个男人

第6章 黄色薄雾里的生命

第7章 一只凤凰的自杀

第8章 咱们赫德

第9章 礼教的人质

第10章 新的铁帽子王

第11章 野狐禅

第12章 木偶戏

第13章 告密

第14章 逃亡

第15章 毒笔

第16章 狡猾的春宫作家

第17章 草民

第18章 坏事是这样来的

第19章 一项疯狂而邪恶的计划

第20章 北京之围

第21章 大劫惊

第22章 欺人之谈

第23章 龙的逃亡

第24章 “那个可恶的女人”

第25章 猎鸟

第26章 孵化龙女

尾声 王朝末日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叶赫那拉氏

我们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她本人对此讳莫如深,她曾经生活过的这个世界,也被设计得天衣无缝,将她隐藏在宫廷繁文缛节的重重帷幕之后。从来就没有人敢对天子或他们的妻子直呼其名,因为他们都是些半人半神的家伙。她出生于1835年11月29日(与赫德爵士同年),出生地是中国的某个地方。至于确切的地点,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我们既不能确定她父亲的名字或职业,也不清楚她的母亲姓甚名谁,就连这个女孩子的奶名(小时候人们用这个来称呼她),我们也无从知晓。她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清朝官员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女儿,要不是被选为皇帝的妃子,并幸运地给他生了一个惟一存活下来的儿子,她也许就这么默默无闻地过一辈子。多亏了赫德爵士,我们才得以知道,她还有三个妹妹,以及一个有幸长大成人的兄弟。另一桩有案可稽的事情是:她喜欢漂亮的衣暇、北京哈巴狗和菊花。

她站着的时候,大约有5英尺高,漂亮、苗条、匀称,惹人注目。一双灵巧的手,一副弯弯的眉,一对灵气饱满的黑眼睛,高高隆起的鼻梁,饱清朝晰的嘴唇安放在坚强的下巴上。倾城一笑,众生披靡。即使到了70岁的时候,依然风韵不成。她乌玉般的黑发,从宽阔的前额向后梳拢。作为一个小姑娘,她外表上惟一哨嫌古怪的地方,就是总爱在自己下唇的中间描上一点朱红,这是满族成年女性一种普遍的化妆风格。在她作为嫔妃的8年时间里,她的脸被装扮得像京剧里拘脸谱。生命中的最后47年,作为一个寡妇,她洗净铅华,素面临天下。至于赫德爵士所说的,她那“甜蜜轻柔的声音”,也许对那些会说汉语的人确实如此,但那些不懂清朝官话的洋鬼子听来,就算她是吟诗诵赋,也不免诘屈聱牙,不堪入耳。晚年的时候,一次不算太严重的中风,使她的嘴有些向左歪斜,这使她看上去总是愤怒而痛苦(即使她当时并非如此)。

她只有一个丈夫,也只有一个儿子,但有三千太监,随时听候她的调遣。在丈夫死后,她统治整个中国几达半个世纪之久。这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女性统治者的在位时间都要长,包括比她早一千多年的武则天,甚至,要长于中国浩瀚历史中的大多数男性统治者。数千年来,中国只出现过3位女性统治者,她是最后一个。

1851年,她在16岁的时候被选为皇帝的妃子。人们提到她的时候,只是称她为叶赫那拉氏,那个姓氏来自满洲的一个部落(叶赫部落的那拉氏族)。后来,当她成为太后和帝国的统治者,就有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称谓:慈禧(从洋人的嘴里说出来,通常就成了“苏茜”),亦称“西太后”,因为她住在紫禁城西边的宫里。

关于叶赫那拉氏的一生,在足资征信的材料中,21岁之前的少之又少。于是,传记作家和新闻记者不得不借用发明创造之类的手段来填补这段空白。21岁之后的生活,则有少许真相散布各处,但也漏洞百出,充满了虚构和传说。卷帙浩繁的著作(它们大多由严肃的学者所炮制),充斥着耸人听闻的秘闻,其中包括那些似是而非的性生活、阴谋、暗杀,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北京是一个古老帝国的政治中心,在那里,雄心勃勃的男人们为着权势和地位,忙于持续不懈的拼杀。如此看来,她整个就生活在一个阴谋、投毒和赐死的世界里,现实的教训昭示了一个道理:她不能相信他们中的任何人。

在我们能够对她混乱的故事理出个头绪之前,首先让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它们是如何陷入混乱的。

按照某些作者的说法,我们应该相信叶赫那拉氏是作为皇帝的性奴隶从广州买来的。而在另一些人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时代,简直就是一个东方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低吟浅唱,她的妹妹则端着个帽子向周围的人要钱,为的是给家里买足够的大米,因为她们的父亲把钱财全都花在了鸦片和妓女的身上。另一些人则声称,她的祖父是个俄国“洋鬼子”。像这样的事情,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倒是常常发生,但没有证据支持这些故事当中的任何一个。

西方传记作家中,把关于叶赫那拉氏童年时期的最基本的“事实”与最荒谬的谣言搅和到一起的,就要算是巴克斯爵士了。“她的父亲惠征,”巴克斯爵士这样写道,“拥有八旗军的世袭军衔。考虑到他出身上的优势,他的同僚们通常认为他是个失败的家伙:在他死的时候,他所拥有的最高职位不过是个巡检使……他死于安徽,那时候他的女儿刚刚3岁?”

就算这是真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虽说如此,还是不断有新的材料,由于其他传记作家厚着脸皮对巴克斯的遗产加以夸大引申,而得以逐渐增加。于是,叶赫那拉氏的父亲成了镶蓝旗的一员,她的家庭并不富有;“在中国,那多半意味着他父亲是个减实的人。”她父亲“因为在面对太平军进攻的时候临阵脱逃,遭革职”。那时候,叶赫那拉氏18岁,而且,已经是宫里的一位嫔妃。  

说到叶赫那拉氏的母亲,关于她的情况,绝对一无所知。而巴克斯声称,她“才能出众,富于理性,即使在一个以女性的聪明才智而著称的部落中,也显得卓尔不群”。另一些传记作家则信誓旦旦地向我们保证,叶赫那拉氏的母亲非常漂亮,人到中年,依然风采不减。

虽然没什么事情是确凿无疑的,哪怕是叶赫那拉氏的出生地。但没有谁比得上传记作家何士,他能够把她出生时的情形描写得绘声绘色。他那本书的三分之一的篇幅,被用来描述慈禧一生中最不为人知的那段时期。他写到叶赫那拉氏的父母: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这要归咎于她的父亲,他是个鸦片鬼,迷恋一个小脚妓女,并且,他在牌桌上的手气总是很臭。在叶赫那拉氏出生的前夕,他耗光了家里有限的钱财,她的母亲则说服了好心的房东翁先生,允许他们暂住,即使他们一时付不起房租。慷慨大方的翁先生是如此喜欢叶赫那拉的母亲,以至于担当起了祖父的角色。何士此后提到他的时候,就干脆称他“翁爷爷”。正是这位翁爷爷,导致了叶赫那拉的出生,而不是父亲惠征。其时,惠征正出门在外。P17-19

序言

后苑里的鲜花

1899年的北京城,那会儿,每年春秋两季来自戈壁滩的沙尘暴还不是十分猛烈。一个星期三的傍晚,大约6点钟的时候,许多外国侨民(当时总数不超过500人,其中多半是传教士),聚集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爵士的家中,要开一个草地晚会。大约有100位先生和30位女士,赶来听赫德的铜管乐队所举办的音乐会,音乐会在足有8英亩大小的总司花园里举行。这是本周的社交大事,任何一个有头有脸的外国人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穿越北京城来到这里。女士们漫步在丁香花下,曲折蜿蜒的小径上,弥漫着4月的紫色薄雾,空气里飘散着丁香花的气息,其中混合着柠檬香水、玫瑰香水和一种名叫“莱茵紫罗兰,,的德国香水的气味。那年头,这种德国香水很是时髦。天气已经有些热了,女士们来之前刚刚都用药皂洗过,牌子不是“薇诺莉娅”,就是“伊莱斯米格”。时髦的行头是这样的:穿柔软的细麻纱布,浅褐色,淡玫瑰红,或者嫩绿色,饰以丝带或花边;为了保护她们的娇颜,使其免遭戈壁滩粗砺风沙的伤害,自然还要戴上面罩,那是用白色的俄国纱网或缀着小孔的薄纱做成的;帽子的式样很是吓人,是用稻杆或者蓝凤铃草杆编成的;扎上天鹅绒蝴蝶结,插上鸵鸟毛、鱼鹰翎,再系上缎带。梳着高高发髻的贵夫人坐在藤椅里,一边吃着小点心,一边看着穿灯笼裤和围裙的孩子们在灌木丛里跑来跑去。

外交官们在谈论商铺;传教士们看上去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那些从上海和香港来的新闻记者则到处乱窜,忙着打听花边消息。所有的社会阶层和信仰教条同时登场,狮子和绵羊一起喝茶,为的是听一听熟悉的洋腔洋调。

到处都可以见到和“洋鬼子”打成一片的清朝大臣。他们的帽子上饰着圆纽扣,官服上缀着方补子,孔雀翎则是高级官员的标志。迄今为止,最为显赫的,要算是李鸿章总督,以及他的门生袁世凯将军。

已经76岁的李鸿章,是当今中国最有钱也最有权的政治首脑。他控制着铁路、电报、采矿、海运,拥有一支私人军队和为数不详的密探。许多王公大臣都曾接受过总督大人奉送的银子,从而使他们免于捉襟见肘的财政危机,因此,他们都心甘情愿在他面前俯首帖耳,任由驱驰。他看上去就是个伪善的家伙,穿着一双厚底缎面朝靴,站着的时候,身高在6英尺4英寸以上。他中过一次风,这使他的脸有一部分不能动弹,于是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因为这时候已经很热,李鸿章戴着一顶篾底纱面的帽子,颇似灯罩,一只孔雀翎被一根缅甸翡翠做的管子紧紧扣住。他的袍子外面罩着一件丝绸补褂,朝服的两侧各开着一个口子,这样便于骑马。前后补子则依照他的官品而绣着白鹤,这是文一品的标志。补褂的外面,齐腰系着一根皮制腰带,上面挂着钱包和一些小袋,袋子里装着他的扇子、鼻烟,以及诸如此类的物件。有一只袋子装的是一个袖珍痰罐,他不时地伸手取过来向里面吐痰(总督大人清理喉咙和鼻窦时所发出的叽里咕噜的声音,闻之者无不后脊梁发冷)。环绕着他的脖子的是一串珠子,共计108粒,样子和佛珠差不多,下面挂着三串描画着“五行”的珊瑚珠。再下面,悬荡着一串由翡翠连成的、像棒棒糖样的垂饰。总督大人一边和赫德谈着话,一边用他的左手拨弄着这些小玩意儿。

袁世凯的穿着,大致与此相同,但他比李鸿章要矮些,也胖些,眉飞色舞的样子,就像是一只踌躇满志的猫,来到了一个满是老鼠的园子里。赫德总是警告他的西方同僚:总有一天,李鸿章或袁世凯(或者他们俩)可能会为攫取权力而发动一次政变。

风度优雅的外交官张荫桓爵士的缺席,显得有些非同寻常。此人是第一个被大英帝国授予爵位的中国人,在派往华盛顿的中国公使馆(离哥伦比亚特区的杜邦环岛不远)期间,他竟然学会了使用刀又。这位曾经颇受欢迎的好好先生(原文为法语)最近被流放到遥远的新疆去了,因为他参与了1898年那场失败的维新运动。诏书上说他“狡诈善变”。  赫德爵士说,来参加晚会的清朝大臣,“眼睛里只有两样北京宝贝:总司大人和他古怪的乐队”。他喜爱音乐,组建了19世纪中国第一支铜管乐队。他强迫海关雇员和他们的太太参加进来,直到他们奋起反抗他专横的暴政。于是,他只好雇用中国人,教会他们演奏西洋乐器,包括短号、次中音号,和一支从英国进口的低音大号。在恩卡纳西奥(一位来自澳门的海关雇员)的指挥之下,这支乐队演奏得有板有眼。14位身穿制服的乐手,全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而且都另有一份全职工作:演奏长笛的是个剃头匠,演奏短号的是个鞋匠,演奏鼓的是个裁缝。每个礼拜他们都要演奏赫德爵士所喜爱的乐曲:《爱之夜》、《当光线暗淡的时候》、《箴言波尔卡》和《美国谷仓舞》,这些西洋调混合着热情奔放的乡村曲调,真是闻所未闻。如此这般的晚餐舞会,赫德每个礼拜组织一次,一直持续到午夜。

赫德的府邸位于北京城的中央地带,在使馆区的边上,靠近紫禁城的红墙。它的北边是一座道观,西边是一处荒芜的花园和肃王府,东边是豫亲王的庄园,在整个使馆区内占去了半英里。

高墙之内这些旖旎迷人的花园和人工湖,使得北京城非常舒适宜人,这当然是对里面的那些人而言。而在外面,人类排泄物所发出的恶臭,时时提醒人们一个隐蔽而真实的中国。在紫禁城之外,一条敞开的排水沟从使馆区穿行而过,空气里夜以继日地弥漫着芳香,把它独特的气味奉献给使馆区的网球赛场、黄昏聚会和外交晚宴,点染着西方教堂的袅袅熏香。夜里,那些明察秋毫的蚊子们在这里构筑它们的乐园。在中国城市那些尘土飞扬、人马嘈杂的小巷里,穿着开裆裤的孩子们蹲在路当中解手。在满地污秽足以淹没脚踝的街道上,游方术士、变戏法的和杂耍艺人为了和一大群麻风病乞丐竞争几个铜板而呼天抢地、吵吵嚷嚷。城门楼上垂挂着有气无力的旗子,几个病怏怏的兵士穿着脏兮兮的军服,在声嘶力竭地吆喝着,唾沫横飞,满嘴脏话,呼喝城下衣衫褴褛的人群,诅咒这蛆虫蝼蚁般的生灵。有机物所散发的气味,让你躲不胜躲,即便是赫德爵士优雅精致的英式茶园,那些气味也和这里的茶叶清香搅和在一起。

……

1943年4月,70岁的巴克斯住进北京的圣米歇尔医阮,在那儿他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留下了另外两本手稿:《死去的往昔》——童年时代的回忆录,以及《满洲的衰落》——一本关于他的北京生活的私人回忆。

《满洲的衰落》中最离奇的部分,是描写巴克斯和慈禧太后之间为时长久、淫秽不堪的风流韵事的那些段落——准确地说,就是发生在传记作者和传主之间的风流韵事。依照他的说法,这段故事开始于1902年,当时他29岁,而慈禧67岁。巴克斯强调,这种暖昧关系一直持续到6年之后慈禧太后去世。

这些描述,加之其他类似的段落,暴露了一个男人最痴狂的梦想。就是这样一个人,竞利用莫理循、濮兰德、学者以及满世界芸芸大众的轻信盲从,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一桩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持久的骗局。

尽管这样,他为慈禧太后所描绘的卑劣形象,仍然难以撼动。因为它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叶,为西方列强对中国采取行动提供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借口,就好像这些行动针对的是愚蠢和残暴本身。

举个例子,重新检视一下著名的1900年“拳民”围攻外国使馆事件(长久以来这被归咎于慈禧太后的邪恶和愚蠢),实际上是由于西方人的威逼以及歇斯底里的行动所激起的。在围攻开始之前,他们就朝数百名中国平民、禁卫军官兵和朝廷大臣开枪,结果让他们自己的脑袋搬了家。后来,莫理循向《泰晤士报》提供了一份伪造的关于围攻事件的历史档案,这份档案被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全世界反复发表,而那些最不为人知的材料却被保存在莫理循一本秘密的私人日记里。其中包括洋人对翰林院的掠夺和焚烧,一直以来,这一暴行也是归罪于中国人的。历史,又一次成为胜利者的版本。

莫理循的皮里阳秋使人陷入深深的混乱,但巴克斯的骗局却叫人震惊。这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问里,几乎所有描写大清帝国最后岁月的材料,都将巴克斯当做首要的资料来源予以征引。这当中,不仅仅包括那些通俗传记,也包括像恒慕义①的《清代名人传略》(这本清朝传记辞典受到所有研究生和学者的信赖)那样的学术作品。巴克斯使很多历史著作变得令人生疑,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这些著作的主要材料来源,更是因为他导致本世纪开展的许多学术研究,完全立足于假想之上,这些假想如今清楚地被证明是错误的。所有的传记作品和历史著述都在利用巴克斯的假货,给大清帝国崩溃前的那半个世纪,以及这之后的更长的历史,描绘了一幅歪曲的图画。

为数不多的年轻学者慢慢地开始有所发现,这些发现足以戳穿那些普遍流行的关于清朝历史和慈禧太后的种种神话。然而,他们是在挑战资深学者的权威,而且正是这些权威们的著作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疑问重重。

最近的关于中国的著作,在涉及巴克斯时,都会负责任地把他视为一个可疑的材料来源,但涉及慈禧以及她在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却继续坚持巴克斯的错误描述。

要指出巴克斯的骗局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以及它又是如何被人们当做真理而接受的,则需要回溯到作案现场的很久以前、慈禧故事的开始,一点一点地重构历史的真相。这意味着,要重新审视那些关于中西冲突的、老掉牙的陈词滥调,以及其中种种阴谋、暗杀、战争和人身攻击。这或许会引领我们进入遥远的战场,也会牵扯到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他们全都是这幅织画上的一丝一线。只有通过对真相的系统重构,我们才能窥见历史的前因后果。对于大清帝‘国何以会崩溃,读者诸君将会有一个全新的理解,这是你们应得的酬赏。要穿透作品幕后恶意的妄想狂般的力量,展现慈禧真实的一生,单单靠传记材料是无法做到的。因此,这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传记,而是一次针对历史遮蔽的讯问。我们不单单是追寻一个真实的慈禧,也是寻找一个失去的年代,那个年代使慈禧成了一个符号。可以把此书称做一部“非传记”。对这段历史的全面重估,恐怕要等到那些混乱不堪的档案得到基本的整理和研究,或者,等到那些在1900年被日本人所攫取的中文文献完全公诸于世之后。

探索慈禧的真实面目,就好像除去一幅油画上的覆盖物以恢复它最初的原貌,真相一点一点地慢慢显露。在华的西方人中,罗伯特·赫德是最杰出的一个,他会说汉语,懂得怎样处事,忍耐宽容,富有同情心,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而不是威吓清朝大臣。赫德和慈禧太后出生在同一年,并且在他半个世纪的旅华生涯里,小心翼翼地留下了77本日记,是关于当时的人和事的一份独特的、饱含同情的记录,其中大多数没有公诸于世。赫德的日记,以及莫理循和巴克斯的未公开的日记,加之那些长期被忽略的许多其他人的信件和私人档案,帮助我们刮去油画上虚假的覆盖层,底下的真相随之显露出来。

后记

西格雷夫在其个人主页上引用了乔治·奥威尔《1984》中的一句名言,颇有奉为座右之铭的意思:“在普遍撒谎的年代,说出真相就成了一种革命行动。”不消说,作为一个独立调查记者和畅销作家,西格雷夫本人必定是以这种“革命行动”自许,或者至少,也应该是以此自期、自励吧。

本书所“说出”的,究竟有多少“真相”,恐怕不是我这样的门外汉所可置喙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正如美国作家保罗。瑟罗克斯(Paul Theroux)所说:它所揭示的“真相,远比我们加诸她(慈禧太后)身上的种种离奇古怪的神话要有趣得多”。本书在材料的使用上,也颇为特别,它有很多内容取材于几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洋鬼子”的私人日记、通信和回忆录,他们分别是:罗伯特·赫德爵士、乔治·莫理循、濮兰德和爱德蒙.巴克斯。而这些材料,我想是大多数中国读者无缘得见的。

本书的有趣,还在于作者的文字风格。西格雷夫的尖酸刻薄,那是举世闻名的。谁要是不幸落到他的笔下,恐怕都要叫苦不迭。就连他非常尊敬的赫德爵士,还有那位在西方世界几乎被视为“圣人”的戈登将军,他都忍不住要挖苦几句。其他人,也就只好等着挨骂了。

美国人西格雷夫不仅在亚洲出生、长大,并且成年以后长期在亚洲工作、生活。他对亚洲问题的关注也是一以贯之,长期不懈。他迄今为止出版的所有著作,都跟亚洲密切相关。1985年,西格雷夫以《宋氏王朝》一书,一举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一纸风行,至今不衰。此后每出一书,都会引起相当的关注,捧之者有之,骂之者亦不乏其人。十年独立调查记者的生涯,练就了西格雷夫爬罗剔抉、探幽发覆的看家本领。言别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觉,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劲头。古往今来,做翻案文章的大有人在,但翻案的功夫到底有高下之分。西格雷夫的翻案功夫如何,读者方家,自有慧眼。

老实说,以译者的这点学殖根基,要翻译这样一部大书,困难可想而知。就说书中文吧,其所引用的汉语文献都是转引自其他外文著作,要检索出中文的原始出处,就颇为繁难。所幸有几位朋友,如黄晓晖、倪虹、夏小红、黄晓艳等人,在查找资料、检索文献等方面出力不少,谨此一并致谢。书中外国人的译名,和如今通行的译法亦颇有不同,作为历史著作,我们只能尊重传统。书中的注释均为译者所加,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读者方家幸祈正之。

秦传安

2005年3月15日北京花家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