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插图中国话剧史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郭富民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艺术作品,最能鼓荡人心的是戏剧;现代戏剧的主流是话剧。话剧跟中国社会有什么关系?话剧跟普通人生有什么关系?话剧是如何植入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它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光鲜可爱、怪诞生猛之处,有什么秘而不宣的制作秘笈,使它能在过去对中国社会人生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现在能对知识精英阶层提供源原不断的创造灵感,对文化大众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并使普通民众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一睹为快?作者带着这些疑问在中央戏剧学院修习多年,执教多年,自以为有所领悟、于是发而为文,写了此书。为使阅读赏心悦目,特意配图数百幅。读书少的看图,读书多的看字,读书不多不少的图文并茂看,不亦乐乎。

该书将重要事件、著名人物、代表性作品融为一体,全方位审视中国话剧史的发展进程,史论结合,图文并茂,表达了作者个性化的感受和思考。

内容推荐

该书将重要事件、著名人物、代表性作品融为一体,全方位审视中国话剧史的发展进程,史论结合,图文并茂,表达了作者个性化的感受和思考。

目录

第一章 早期话剧的前奏/001

第一节 文明冲突中的思想文化演变/003

实用文学观的流行/003

国际化、世界化意识的觉醒/006

求新求变的时尚/008

第二节 戏剧改良——戏剧观念与形态的现代化/009

传统戏剧的状况/009

戏剧形态的新参照——西方话剧在中国的演出/012

以戏剧救世救心——政治家的戏剧改良/015

汪笑侬与时装新戏——戏剧家的戏剧改良/018

第二章 早期话剧的发端/023

第一节 春柳社与春柳派新剧/023

第二节 进化团与天知派新剧/031

第三节 南开新剧团/036

第四节 文明戏与新剧的商业化/040

郑正秋的“新民社”/040

经营三的“民鸣社”及其他社团/042

第五节 话剧与革命/043

第六节 文明戏的特点、影响与衰落/045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戏剧理论探索/049

第一节 悲剧美学/049

第二节 现实主义思潮/051

第三节 梁启超的戏剧思想/052

第四节 王国维的戏剧思想/054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戏剧的重建/059

第一节 回到主流社会/059

第二节 风起云涌的戏剧社团与机构/061

第三节 西天取经——戏剧翻译的热潮/063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戏剧的发展/067

第一节 胡适与社会问题剧的发端/067

第二节 社会问题剧/070

第三节 欧阳予倩的戏剧创作/074

第四节 社会问题剧的得失/082

第六章 戏剧形态的理论探讨与舞台实践/085

第一节 三套车——戏剧形态的理论探讨/085

西洋派/085

本土派/087

国剧派/090

第二节 走进剧场的现代戏剧/094

《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094

《少奶奶的扇子》与导演制度的确立/096

第三节 爱美剧与小剧场戏剧/098

关于爱美剧/098

小剧场戏剧运动的兴起/100

陈大悲的小剧场戏剧/101

南国社的小剧场戏剧/104

第七章 丁西林、袁昌英与20年代的喜剧创作/111

第一节 《一只马蜂》与丁西林的喜剧创作/112

第二节 袁昌英的喜剧创作/117

第八章 现代主义的影响/123

第一节 唯美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124

第二节 象征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130

第三节 表现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133

第四节 精神分析学说及其对中国话剧的影响/136

第九章 戏剧的现代主义探索(一)/139

第一节 洪深与《赵阎王》/139

第二节 《赵阎王》的表现与再现/144

第三节 白薇的创作/149

第四节 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155

第十章 戏剧的现代主义探索(二)/16l

第五节 向培良与《暗嫩>/161

第六节 田汉的早期创作/164

第七节 现代主义探索的历史意义/173

第十一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一)/175

第一节 曹禺——中国现代话剧的地标/175

第二节 《雷雨》/177

第三节 《日出》/182

第十二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二)/185

第四节 《原野》/185

第五节 《北京人》/188

第六节 《家》/192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其他戏剧成就(一)/199

第一节 李健吾及其喜剧艺术/199

第二节 《上海屋檐下》与夏衍的创作/207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其他戏剧成就(二)/217

第三节 熊佛西与戏剧的大众化实验/217

熊佛西的理论与创作/217

定县农民戏剧实践/222

剧场艺术的探索/224

第四节 左翼戏剧/229

第五节 工农戏剧/231

第十五章 走进时代的现代戏剧——历史剧/233

第一节 欧阳予倩与《桃花扇》/233

第二节 浪漫的英雄传说——郭沫若的历史剧/239

第三节 阳翰笙、阿英等人的历史剧/247

第十六章 走进时代的现代戏剧——其他剧作家/249

第四节 吴祖光与《风雪夜归人》/249

第五节 陈白尘与《升官图》/255

第六节 于伶与《长夜行》/259

第七节 宋之的的戏剧创作/264

第八节 延安与解放区的戏剧/267

第十七章 走进社会的现代戏剧/271

第一节 战时流动演剧/27l

第二节 战时大规模戏剧演出/277

第三节 旧剧革新与秧歌剧/280

第四节 国立剧专的戏剧活动/285

结束语/289

附录/291

附录一 中国话剧史文献选读/291

附录二 推荐阅读剧目/313

附录三 中国话剧大事记(1899~1999)/315

参考书目/339

后记/341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早期话剧的前奏

中国是个戏剧大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戏剧文化。但是在20世纪初,一种来自欧美的新的戏剧样式却登堂入室,在中国流传开来,逐渐进入主流文化,成为中国现代戏剧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新的戏剧样式后来被定名为话剧。

从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是中国话剧的现代阶段。中国现代话剧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经历了从产生、发展、成熟到繁荣各个历史时期,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戏剧从对立到互相交融的磨合过程,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

中国现代话剧是在充分开放、自由创造的精神文化氛围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世纪之交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激烈对抗中,既有的文化传统受到质疑,旧的价值体系发生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艺术界挣脱羁绊,眼光越过国界去寻找新的思想方法、思想资源、艺术灵感和表现形式。于是,西方戏剧几千年的积累,尤其是世纪之交的各种思潮、流派、样式、品类被一并拿来,在中国的舞台上加以实验,然后择善而从。这一文化引进上的狂热举动显示出新世纪“少年中国”的虎虎生气。正是由于广阔的视野和与外国戏剧的共时性处境,才使得中国现代话剧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汇人世界戏剧发展的主潮。

上个世纪之交,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既有文化中感到窒息的时候,西方人同样感到了巨大的文化危机,尼采曾在致勃兰兑斯的信中说:“认识到我们欧洲文化有着巨大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不正是文化本身在今天的一种反省和自我征服吗?”这是个有代表性的看法。两个文化板块经过长期的独自发展,都已经呈现出强弩之末的颓势,希望有一种外来力量加以激发,从而产生新的生命火花。两种文化的遇合成为大势所趋。尽管在这种无情的、残酷的撞击中中国文化往往处于弱势、守势,它所造成的创痛在延续一个世纪之后仍未痊愈,是否再持续一个世纪也未可知,但这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代价,我们别无选择。

中国现代话剧又是在民族危机中发展和成熟的。救亡和启蒙是它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中国现代话剧有着严峻的人世态度和强烈的救世精神,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评价是它的显著特征。这也导致它最终选择了现实主义作为主要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精神始终是艺术追求的深层背景。因此,中国现代话剧缺少飘逸的韵致和灵动的风范,但是沉着有力,充满生命的跃动。

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中国现代话剧有着曲折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主题的流变,从阶级、阶层的对抗与冲突,到人的觉醒与反抗;从对反叛势力与保守势力相互冲突的描述,到对个人命运的描述;从表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同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大事业的融合与纠葛,到表现人的普遍状况、基本困境和精神遭际,比如孤独、寂寞、隔膜等生命感悟的层面。但是,中国现代话剧始终关注着现实的社会问题,始终坚持以戏剧的方式介入社会生活,因而它能够以特有的方式勾画出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发展的轮廓和民族精神演进的轨迹;同时经历了戏剧观念的流变,从文明戏独步一时,到新旧剧与国剧之争,再到40年代以后话剧、戏曲、话剧化的戏曲或戏曲化的话剧各擅胜场的格局,戏剧的形态样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壁垒森严到相互吸纳、共存共荣,从而使话剧最终被本民族所接受,中国戏剧的现代形态也基本成型。

无庸讳言,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鲜有大手笔、大制作,但是在整个现代史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话剧那样全面地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级和阶层,有力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同时,相比较而言,20世纪的前半期,是中国戏剧最富活力的时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戏剧家和戏剧作品,他们所树立的艺术标竿,至今也鲜有人能企及,遑论逾越。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郭沫若的历史剧,丁西林的喜剧,熊佛西的戏剧大众化实验,田汉的戏剧教育和他的一系列作品,欧阳予倩、洪深的开创性业绩,李健吾的戏剧评论与创作,余上沅、向培良、白薇、陈白尘、吴祖光等人的戏剧创作或戏剧教育、戏剧批评实践,不但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史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遗产。

P001-003

序言

话剧从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转眼已有一百年历史了。今天的中国戏剧舞台上,话剧的覆盖面还不够大,但是由于它主要是在知识阶层和青年学生中流行,因此它无疑构成了当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探寻话剧在中国发生发展的确切轨迹,将给今天的戏剧界提供宝贵的借鉴,是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郭富民的这部《插图中国话剧史》算是这个领域一个新的收获。

近10多年来,有关中国话剧史的研究著作,已出版多本了。这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再要出版一部同类著作,且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郭富民的可贵之处,在于用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自己的教学出发,较好地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自己的研究中又有新的发现、新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一部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专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我看来,郭富民的这部著作至少有两个主要特色:

特色之一,它不单是介绍中国话剧史的某一重要方面,比如有的著作重点评述剧运史,有的著作专门论述戏剧文学史,而他根据戏剧院校学生的需要,全方位地审视中国话剧史的发展进程,把剧运史和戏剧文学史紧密结合起来,用史论相结合的评述方法,对中国话剧史不同阶段的情况分别作了全面而又有重点的介绍。这种写法,较之某些著作有了新的进展,既符合中国话剧史的实际,又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话剧史发展的全貌,使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构思与众不同。

特色之二,这部著作对中国话剧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评价,立论得当,多有创见。一部话剧史,尽管只有百年历史,但要评述的事件和人物却不少,其中还有不少热点、难点问题。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有的人对此或采取回避态度,或作出了有失公允的评价。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有了根本性改变。郭富民的这部专著,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中国话剧史的重点事件和著名人物,做出了较为公正的评价。特别是对话剧史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对胡适、陈大悲、余上沅、熊佛西等人,作者把这些人物放在中国话剧史进程的背景中,根据他们的所作所为,采用分析的态度,该肯定的大胆肯定,如有缺点,也能坦诚指出不足之处。评述客观公正,不乏真知灼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的。

中央戏剧学院开设“中国话剧史”这门课程已有50多年历史了。从张庚先生开始,有10多位教师致力于这个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先后也编写过内部教材。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正式出版过“中国话剧史”教材。这次,郭富民根据教学的需要,经过潜心的研究,撰写了《插图中国话剧史》这本专著,不仅填补了我院教材建设的空白,而且还为我国话剧史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作为郭富民的同事和一院之长,我要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

郭富民的这本专著,还有不少特色,我不多述了,细心的读者当会自己品味的。如果要我提意见的话,我认为全书的体例似可再统一些,个别论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尽管如此,我认为郭富民的这本专著是爱好中国话剧的年轻人值得一读的好书,我愿意把它推荐给读者。

王永德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2003年3月20日

后记

我本来对历史是有隔膜的,我觉得与其喋喋不体地把过往的事实言说出来,不如身体力行把当前的历史制作出来——假如把此一瞬间之前,或者如哲人所说的第二次涉足以前的河称之为历史的话。这个取舍也可能不过是出于对历史的恐惧:历史是金刚不坏之身,它的可怕之处在于,面对着它你觉得无所作为。彼时彼地,事情就那么发生了,如此这般,你想怎么着?当然毫无办法。惟一给我们留有余地的是——此时此刻,或者说,当下。对此时此刻的现实,你恨也罢,爱也罢,它都给你表达的机会,你有一个发力的位置。历史却是封存在琥珀中的蝴蝶,你不可改变它。

但是历史是我们的影子,是挥之不去的,我自觉最有力度的创作冲动基本上来自历史。比如前几年做的几部舞台剧,虽然要表达的是当代心情,发力的原点却十分久远。

戏剧史是那些在漫漫长途上顽强跋涉的人们遗留的汗渍和足印,而这些遗迹,正是那些不死的戏剧幽灵们聚居的地方,冬夜的磷光闪烁中、暮春的莺飞草长中,他们的窃窃私语发出符咒一样的魔力,使我们身不由己地穿越滚滚红尘,在历史与现实的接缝处寻找一线曦光,从那里出去,相信是一个锣鼓喧天的地方。

80年代中期有近三年时间,我参加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第一版。因为反复阅读书稿,并且与国内话剧界专家们广泛接触,我对中国戏剧的形态问题有了很大兴趣。于是书稿完成之后考进中央戏剧学院读研究生,想把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一来就得翻故纸堆。有一阵子对那些散发着烟熏气味的陈年旧编处于迷狂状态,看见发黄发脆的书页和图片就怦然心动,连续几个月蛰伏在图书馆里,深居简出,日复一日,幽灵一般徘徊在书柜之间的过道里。每天走出图书馆大楼的时候,不但手是黑的,连鼻孔都是黑的,因为许多资料已经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多年没人动过了。费时三年,我本不过是想搞清一个问题,却在中国话剧史的丛林里来来回回穿行了好多遍。在此期间,谭霈生先生的戏剧理论,晏学先生的戏剧鉴赏艺术和曹国楷先生的具体指导都给了我直接的帮助。毕业后又留校教起了中国话剧。十几年来,教学、读书、思考、写作,参与话剧的市场运作,所关注的问题大都与当初的老问题一脉相承。在历史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当代身份,确认了自己的立场和使命。

这本小小的书里面,有些个人意气用事的看法,那可能是涉及到了我的痛处,有些语焉不详的地方,那大半是我自己不太感兴趣,但是限于体例只好敷衍成章的地方,也许还有些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的地方,那基本是因为功夫没做到家——容后弥补吧。但是聊以自慰的是,的确有些自以为是的个人看法,有几声内心的哀嚎和痴人说梦一类的妄语——虽然它是晶体中的蝴蝶,我还是希望描述出我个人所看到的蝴蝶,当然也可能不过是庄周梦中的蝴蝶。不管怎么说,希望它能在读者诸君的阅读中飞翔起来。

话剧在现如今早已不是大众艺术,虽然不时有圈里圈外的话剧“救世军”闯进剧场做个POSE,引来喝彩,但是话剧要突破“知识大众”的象牙塔,进入市民文化圈,进而在“人民大众”的汪洋大海里激起一点涟漪,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而一部纸质媒介的话剧史,便是要做与“知识大众”看,也显得枯燥了些。好的一点是,话剧史不像文学史,它有大量遗存的图片可供观瞻,因此这本书不惜篇幅,选用了二百多幅图,希望它不单能“读”,也还可以“看”。

书稿的基础是我在中央戏剧学院的讲义,在麻国钧教授的建议和敦促下,费时数年完善成书。初稿和定稿都经王永德先生审读,他提过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永德先生是我读研究生时候“中国话剧史”的授课老师,此后十几年,我们教同一门课,学业上耳提面命的时候有,切磋砥砺的时候也有。这次又费心为这本小书写序,提携后进,拳拳之心,匪言可传。撰写过程中,图文资料搜求之难超乎想像,幸而有朱联群先生和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各位朋友鼎力协助,才算没有半途而废。书稿清样出来之后,我的四个研究生:胡蝶、罗琦、田村容子和杨敏诸君协助校订,给我减轻了不少负担。遗憾的是,限于时间和精力,书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暂时还来不及解决,比如体例方面的调整、主次轻重方面的调整等等。资料方面虽经仔细查证,也还不敢保证万无一失。好在刊行之后,在教学使用当中很容易发现漏洞,业内同好也必将有以教我,因此再版修订时会有一个很好的修改基础。

最后要特别感谢的是,济南出版社的丁少伦、朱孔宝君,在市场原则的制约下,能够闹中取静,来出一本话剧史的书,其学术眼光和文化魄力可见一斑。

郭富民

2003年3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