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朱永新教育文集
分类
作者 朱永新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永新教育文集》是全国“ 十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文集由十卷组成,全面汇集朱永新这位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苏州大学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教育研究成果。本卷对我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进行全面的梳理,并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内容包括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历程、教育思想的演变、领袖的教育理想、教育基本理论、教学思想、德育思想、教育心理思想、教育改革理论的探索以及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等,并对未来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基本反映了我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内容推荐

《朱永新教育文集》由十卷组成。卷一为总论,是作者关于教育的宏观思考和对于理想之教育的蓝图描绘。卷二、三、四是作者关于中国教育思想的研究,系统论述了从远古到当代中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卷五、六是作者关于中外教育问题的分析与评论,其中包括教育政策研究与建议。卷七、八是作者关于中国本土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卷九、十是作者的教育随笔和在全国各地回答教师、新闻记者及网友提问的精彩记录。

在这套文集中,他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古往今来的广阔视野,考察、思索中国的教育问题;他的论述几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则,小到课程的改革、课外的活动,他都认真思考、系统调查、认真实验,随时提升到理论层面;与教育学密切关联的心理学,需要和在研究中国教育同时开展的对国外教育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范围。

目录

教育需要思想的光芒(代自序)

第一章 中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历程

一、当代教育的成就与问题

二、中国当代教育模式的转换

三、当代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章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嬗变

一、初创时期(1949~1956)

二、探索时期(1957~1963)

三、混乱时期(1964~1976)

四、重建时期(1977~1990)

五、发展时期(1991~)

第三章 共和国领袖的教育理想

一、革命化:毛泽东教育理想的主旋律

二、刘少奇与周思来的教育理想

三、现代化:邓小平教育理想的主色调

四、创新:江泽民教育理想的追求

第四章 中国当代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对各种教育思想的梳理研究

二、对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探讨

三、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教育透视

四、对教育起源与教育本质的学术争鸣

五、对教育产业化的思想交锋

六、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阐释

第五章 中国当代的教学思想

一、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二、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三、教学实验的理论价值

四、国外教学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第六章 中国当代的德育思想

一、德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二、德育改革的理论研究

三、德育实践的理论创造

四、国外德育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第七章 中国当代的教育心理思想

一、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的“三部曲”

二、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跨越

三、教育心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 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理论的探索

一、教育改革指导思想的变化

二、教育改革模式的研究

三、教育改革重点的理论分析

第九章 中国当代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

一、教育发展战略的历史反思

二、教育发展重点的探讨争鸣

三、教育发展战略的运行研究

第十章 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

一、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二、中国教育发展对教育科学的挑战

三、21世纪中国教育科学的世界化与本土化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三、混乱时期(1964~1976)

1966年5月~1976年10月,在中国爆发了“大革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这灾难深重的十年,给作为重灾区的文化教育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准备,其实在1964年初就基本酿成了。教育思想的混乱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毛泽东曾把“文化大革命”与领导建立新中国视为他一生中做过的两件大事,他发动“文化大革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与准备的。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1963年2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根据河北的“小四清”报告和湖南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得出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结论。

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教育工作会,因时值春节,这次座谈会又称春节座谈会。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刘少奇、邓小平、彭真、陆定一、章士钊、陈叔通、郭沫若、许德珩、黄炎培、杨秀峰、蒋南翔等16人。毛泽东在讲话中对当时的教育,从课程、学制、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各个侧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批评。他认为,“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现在的考试是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主张对这些“摧残青年、摧残人才”的方法进行彻底的改革。毛泽东表现出对学问与文化的特殊价值观:“历来的状元就少有真正好学问的,唐朝第一流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非翰林。韩愈、杜牧是进士出身,但只能算是第二等。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都不是进士。曹雪芹、蒲松龄只是拔贡。明朝的皇帝,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人搞得较好,一个是文盲,一个识字不多。汉高祖刘邦是个草包,也没有什么文化。书读多了就反而做不好皇帝。”①至此,毛泽东“文化大革命”期间关于教育形势的基本估价,关于教育领域的阶级斗争,关于学校的课程、考试等问题的评价,关于文化知识的价值及知识分子的地位的认识等,这时已成胚胎。所以,1964年起,教育界关于母爱教育的讨论以及学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基本上是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展开的,虽然他本人也未必同意讨论中的全部观点或实际中的所有做法。

教育思想的混乱时期自然谈不上什么理论上的建树与贡献,那些曾活跃于学术界的教育家,这时大多已被剥夺了发言的权利或由于心理恐惧而患上了“自闭症”。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是在没有教育理论界参与的情况下发展的。对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是以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为武器;对于教育革命中产生与创造出的各种经验,也是通过毛泽东的亲自总结成为典型的。这也正是混乱期教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P52-53

序言

朱永新教授的文集出版在即,他要我写一篇序,大概是因为他看到我对教育也很关注,又不时地发表点看法吧,或者因为他和我都是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等民进前辈的后来人——我们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员。不管他是怎么想的,我出于对他学术成就的敬佩,也出于对年轻学者的喜爱和对教育的兴趣,便答应了,尽管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过这样也好,以一个时时关心业内情况的外行人眼光说说对这套文集和作者的看法,或许能更冷静些,更客观些。

我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为教育问题太复杂,中国的教育问题尤甚。且不说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微弱实力在办着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单是中国处于转型期,城乡、东西部间严重的不平衡和几个时代思想观念的相互摩擦、激荡,就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了。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对教育发表评论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多,多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时常议论。这样就给有关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也许在别的国家并不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要紧:一个是教育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更不能只论教育的某一部分而不顾及其他,以区别于人们日常的谈论;另一个是教育学如何走出狭小的教育理论界圈子,让更多的人理解、评论、实践,也在更大范围内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能为群众所接受,以免专家和社会难以搭界。朱永新教授的这套文集,恰好在这两个问题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欣慰。

在这套文集中,他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古往今来的广阔视野,考察、思索中国的教育问题;他的论述几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则,小到课程的改革、课外的活动,他都认真思考、系统调查、认真实验,随时提升到理论层面;与教育学密切关联的心理学,需要和在研究中国教育同时开展的对国外教育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范围。

朱永新教授并不是一位“纯”学者,虽然教育理论研究永远是他进行多头工作时在脑子里盘旋的核心。他集教师、官员和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随着孩子的降生,他又多了一个家长的身份。这就使他不可能只观察研究教育体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须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研究。我见过他极度疲劳时的状况,心里曾经想过,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还是他“命”当如此,不得不然?其实,这正是给他提供了他人很难得到的绝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时时转换角色,就需要时时转换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宏观与微观自然而然地结合,积以时日,于是造就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而没有基于对事物深刻认识所生发出来的极大热情,换言之,没有最博大的挚爱,是难以创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种角色和一种身份,自然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心,是不可见的,但贯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现在他所有论著中的鲜明爱心,则是最好的证明。

他说“教育是一首诗”。他把文集第十卷命名为《诗意与理性》。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讴歌教育,表达他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  如果是纯理性的,没有充沛的、不可抑制的感情,怎么能进发出诗的情思?但他不是浪漫派。他本来已经够忙的了,却又率先自费开通了教育在线网站,成了四面八方奋斗在教育改革前沿的众多网民的朋友。每天,当他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到家后,还要逐篇浏览网站上的帖子和来信,并且要一一回应。这是自找苦吃。但他认为,这是“诗性伴理想同行”,是“享受与幸福”。他工作生活在被颂为“人间天堂”的苏州,那里早已普及了十二年教育,现在正朝着普及大学教育的目标前进,但这位主持全市文教工作的副市长,却心系西部,为如何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苦苦思索,不断地呼吁……他何以能够长期如此?我想,最大的动力就是那伟大的爱。

情与理的无缝衔接,正是和把从事教育工作及理论研究单纯当做职业的最大区别,而且是成功的要素。

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通过不同渠道,接受了不同程度和内容的教育的结果。就一个国家而言,教育则是保障发展、壮大的基础性工程。这些,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教育又是极其复杂庞大的体系,需要大批教育理论专家、管理专家。身在其中者固然自得其乐,但是,在局外人看来,教育理论的研究是枯燥的、艰难的,有过多的教育学著作也确实强化了人的这种感觉;管理工作给人的印象则是繁杂的、细碎的。这种感觉和印象往往是理论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和广大的教育参与者(包括家长、学生和旁观者)隔膜的原因之一。社会需要集理论研究和管理于一身,而且能把自己对教育的挚爱传达给社会的学者,与人们一起共享徜徉在教育海洋里的愉快和幸福;但是,现在这样的著作和学者太少了。是我们对像教育理论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所谓“学问”误解了,以为只有用特定的行业语言,包括成堆成堆的术语和需要读者反复琢磨才能弄清楚的句子才是学术?还是善于用最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事物的人还不多?抑或是教育理论的确深奥难测,必须用“超越”社会习惯的语言才能说得清楚?而我是坚信真理总是十分朴实、十分简单这样一个道理的。真正的“大家”应该有能力把深刻的思考、复杂的规律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历史上不乏其例。

朱永新教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理论家,正在朝这一目标努力着,而且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诗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的爱。

在某一种风格已经弥漫于社会,许多人已经习惯甚至渗透到潜意识里的时候,有另外一种风格出现,开始总是要被视为“异类”(我姑且不用“异端”一词)。我不知道朱永新教授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验。我倒是极为希望他能坚持下去,即使被认为“这不是论文”也不为所动,因为学术生命的强弱最后是要由人民来判断,而不是仅仅由小小的学术圈子认定的。我还希望他在这方面不断提高锤炼,让这股教育理论界的清风连续地吹下去。

教育,和一切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的事物一样,都要敏感地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贴人民的需求,依时而变,因地制宜。朱永新教授的文集主要收录了他从踏入教育学领域直至2003年的论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战斗正未有穷期”。在从基本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二十年里,还有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涌现,需要解决,因而需要不停顿地观察、思考、研究。我们的教育学,就将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成长,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也许就将在这一时期内形成。朱永新教授正富于春秋,“永新”自当永远常新,一定会抓住这百年难逢的机遇,深化、拓展自己的研究,为中国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多奉献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再写出更多更好的篇章。  我们期待着。

兹忝为序。

2003年12月14日

于日读一卷书屋

后记

这本《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的前身,是《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从远古到1990年中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的当代卷。这一次再版,除增加了新版序言,对所有的引文进行了核对外,还适当补充了一些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思想发展的资料。

《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出版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与关注,尤其是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他们比较喜欢这样解读教育思想发展的方式。这本书也被一些学校指定为研究生或本科生的参考教材,在全国首届青年社会科学评奖和江苏省、苏州市的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获得了优秀成果奖。

研究当代教育思想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历史和空间的局限,对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相对难以疏理,评价也难免会受研究者个人志趣的影响。近年来对当代教育史的研究又产生出了许多新的成果,如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政策的反思、关于“文革”期间教育思想的研究等。这次修订时笔者虽然想尽力地反映90年代以来研究的新进展,但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还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的博士生何小忠副教授不仅帮助我核对了本书的全部引文,还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小忠对教育的领悟力是很强的,我们对于教育理想的追求和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许多共同之处。我曾经写过一篇《感谢学生》的小文,在此,我还要再次向小忠及其他朋友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朱永新

2003年12月

于姑苏滴石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8:23